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教法与学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
七年级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课文主要写学习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少年时在私塾里随寿镜吾老先生学习的故事,让学生从他人的学习经历中获得关于学习的经验和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默读要求,初中生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本单元是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的习惯,避免停顿,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地感知文本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中学,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对课文具备初步的整体感知和概括的能力,但七年级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对于学习抱着单纯的求趣心理,学习知识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容易感情用事。课文中有些内容,例如百草园中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雪地捕鸟活动,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学生感兴趣。而有些内容,如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难于理解,学生兴趣不足。所以,教师应处理好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动作描写
手法。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童年在百草园生活的无穷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和运用一系列动词的动作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童心走进百草园,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课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预习,结合多媒体手段,课上集体讨论,师生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学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在对文段中重点词语进行圈点勾画,有助于学生理解动作描写的构成及作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描写的方法。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2分钟)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里的那条小溪,那片树林,那个街道,甚至学校门口卖零食的那个摊铺,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可是,每个人都会长大,当你长大成人,再回顾童年时,会想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的脚步,走进他的童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享自己童年经历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5分钟)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根据屏幕上的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鼎沸 鉴赏 脑髓
盔甲 蝉蜕 秕谷
锡箔 倜傥 拗
根据课前预习结果,在练习本上完成注音,并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通过给加点词注音检查学生预习成果。
2.介绍作者情况及相关背景资料
在屏幕上出示作者及作品简介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资料,勾画、补充书下注释
通过了解资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分析作者情感。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8分钟)
教师指导默读,给出默读要求:
1.在默读中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2.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边读边思考。
出示问题供学生默读时思考。
1.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题,读过文章,再看题目,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两个部分是怎样连接的,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按照默读要求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文中勾画出重要语句并概括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梳理出文章的层次段落,也是指导学生概括每一部分内容大致意思的过程。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25分钟)
默读课文1-8段百草园部分,设置疑问:
1.通过阅读课文,发现鲁迅是怎样称呼百草园的呢?
2.既然是乐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
1.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
2.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
3.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默读课文,找到鲁迅称百草园为“乐园”。学生概括百草园的乐趣所在,并不断补充完整。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能力。
出示课文第2段,提出问题:
1. 圈画出第2段所描写景物。
2. 作者描写了如此多的景物,用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呢?
在文中勾画出所描写的14种景物,找出串联景物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培养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出关键词语的能力。
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呢?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追问:从哪些角度、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
教师整理各组汇报内容,评价并补充:
(碧绿的)菜畦
不必说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 (轻捷的)叫天子(窜)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单是
(遇见)蜈蚣
(按住)斑蝥(喷出烟雾)
何首乌(根臃肿)
木莲(果像莲房)
(摘)覆盆子(又酸又甜)
第一个“不必说”描写的是由低到高的静态景物,第二个“也不必说”描写的是由高到低的动态景物,“单是”描写的景物按照从动物到植物的顺序,且描写中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
小组合作讨论,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结果,组间进行补充。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进一步掌握写景顺序及角度,掌握教学重点。
教师归纳总结景物描写的特点: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2)多角度描写,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学生记笔记
通过归纳写景特点,培养学生记录语文笔记的能力
请同学朗读第4段文字,设置疑问:
有人认为第4段中“美女蛇”的故事是闲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这部分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孩子的好奇心,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性。
学生朗读第4段,思考“美女蛇”故事在文中存在的意义。
通过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习文章的方法。
教师出示雪地捕鸟图片以及文中介绍捕鸟方法的语句,引导学生圈出所用动词,思考这些动词的好处。
归纳总结:分解动作,捕捉细微的动作,选择恰当的动词,可以营造出一种画面感,从而传达出人物的心情。
学生快速在文段中圈画出动词,并到白板上圈画出来,思考动词使用的好处。
通过寻找一系列动词,培养学生掌握动作描写的作用,突出教学重点。
巩固训练:出示一段运用一系列动词进行动作描写的文字,引导学生赏析。
睁开眼,看了眼床头的闹钟,不好,要迟到了。蹬开被子,从床上蹦起来,套上衣服,几步蹿进卫生间,抽出牙刷,挤上牙膏,胡乱戳几下,迅速吐出,就着水龙头抹了两把脸,拽着书包,咬着牛奶,飞速冲出家门。
学生寻找动词,分析动作描写营造的画面,感受动作的发出者的心情。
通过进一步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动作描写这一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堂小结(3分钟)
根据板书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讲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景),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闻),乐于捕鸟活动(乐事),正是这些“乐景”“乐闻”“乐事”,让童年的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无穷的快乐,也让成年的鲁迅先生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学生随着老师的思路回想所学内容,深化记忆。
培养学生养成一课一总结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2分钟)
请同学们完成一个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第2段,并仿造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描写景物
百草园 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
(我的乐园) 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动作描写
九、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紧扣文本,教学思路清晰,对文章内容分析较细透彻。不足之处也有,思路设计略显呆板,自始至终问题以罗列的形式进行,再加上文章篇幅略长,学生学习兴致不太高。课堂设计如果灵活多变一些,效果会更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学二以及导学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