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神经元,反射与反射弧,现象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4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考点一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
    (1)结构

    结构模式图如下: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与反射弧

    (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图中C)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的结构判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③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生命观念
    1.(2020·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解析:选D。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应激性,A项不符合题意;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体内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不属于反射,为应激性,B项不符合题意;白粉虱聚焦到黄色灯光下,属于趋光性,C项不符合题意;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属于反射,D项符合题意。
    2.(2020·湖北罗田一中月考)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解析:选B。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须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科学思维
    3.(2020·江西横峰中学月考)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解析:选B。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Ⅰ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现象Ⅰ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两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4.(2020·河北保定高三模拟)右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
    C.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不会发生反射
    D.b点刺激适当增强,反射强度基本不变
    答案:A


    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反射弧的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
    神经

    神经
    中枢

    传出
    神经

    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只有感觉无效应


    考点二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

    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2)兴奋传递的过程

    (3)神经递质与受体

    (4)兴奋传递的特点


    【真题例证·体验】
    (2018·高考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解析:选D。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很多倍,而Na+浓度的分布与K+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
    【考法纵览·诊断】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2019·全国卷Ⅰ,T4A](√)
    (2)人体神经调节中不存在信息传递 [2018·天津卷,T1C](×)
    (3)递质经突触小泡转运和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2017·江苏卷,T8C改编](×)
    (4)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2016·全国卷Ⅰ,T4B](×)
    (5)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2016·全国卷Ⅰ,T4D](√)
    (6)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2016·海南卷,T19C](√)
    (7)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2016·海南卷, T19B](√)
    (8)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015·全国卷Ⅱ, T3D改编](√)
    (9)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2015·山东卷, T4C](×)
    (10)血液中的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原因是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2015·浙江卷,T4D改编](√)
    【长句特训·规范】
    辨析下列图示,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④为突触________神经元,③为突触________神经元,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奋在图乙结构中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________(填“快”或“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最为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后 前 ③内有突触小泡,④的细胞膜上有递质受体
    (3)慢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运输速率要慢于神经纤维上电信号的变化
    (4)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为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为单向传递

    1.膜电位的测量
    (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内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内)侧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基本过程
    生命观念
    1.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解析:选A。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丁区域外正内负,是K+外流所致;图示中乙区外负内正,则乙区兴奋,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图示神经冲动的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2.(2019·高考江苏卷)右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解析:选D。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后膜,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C正确;②为神经递质,④为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②与④结合使③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或维持外正内负,D错误。

    膜电位变化曲线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科学思维
    3.(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选C。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项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项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项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化情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项错误。
    4.(2020·山东泰安期末)下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解析:选D。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没有电位差,不发生偏转,A正确;刺激a处时,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处时,指针偏转一次,兴奋传至乙电流表两极时,乙电流表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B正确;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向左传递,甲指针维持原状,电流表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1)膜电位峰值变化的判断
    ①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
    ②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
    (2)“三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


    兴奋传递与生活的联系
    社会责任
    5.(2020·河南商丘一高期中)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上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如果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
    B.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
    C.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
    D.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神经冲动
    解析:选B。蝎毒能破坏膜上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因此在a点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突触前膜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则不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c处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A、D项错误;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没有影响,在a处给予刺激,突触前膜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B项正确;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c处,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c处会产生动作电位,C项错误。
    6.某些种类的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下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为________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受体蛋白存在于____________上。
    (2)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________,最终在____________产生愉悦感。
    (3)吸毒成瘾后,吸毒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同等愉悦感,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该图含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以及突触后膜,属于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因此受体蛋白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2)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不会被转运蛋白运回细胞,因此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增加,愉悦感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
    (3)由图可知,吸毒会导致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会减少,为了获得同等愉悦感,就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而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从而达到渴望的效果。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 (2)增加 大脑皮层
    (3)吸毒导致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为获得同等愉悦感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而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除。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

    (2)学习和记忆


    (必修3 P22基础题T2改编)“开车不饮酒,饮酒别开车!”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人脑中受影响的生理结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脑、小脑、脑干

    【真题例证·体验】
    (2019·高考全国卷Ⅰ)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解析:(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考法纵览·诊断】
    (1)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2019·全国卷Ⅰ,T4B](√)
    (2)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2019·全国卷Ⅰ,T4C](√)
    (3)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2019·海南卷,T15A](√)
    (4)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2019·海南卷,T15B](√)
    (5)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2019·海南卷,T15C](√)
    (6)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2019·海南卷,T15D](×)
    (7)人体神经调节不存在信息传递 [2018·天津卷,T1C](×)
    (8)人体神经调节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2018·天津卷,T1D](×)
    (9)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2018·江苏卷,T20D](×)
    (10)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2017·全国卷Ⅱ,T5B](×)
    (11)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产生感觉 [2015·上海卷,T13D](×)
    【长句特训·规范】
    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能主动排尿,其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c→d→e
    (2)g→h→c→d→e
    (3)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1.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解析:选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B正确;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2.(2019·高考北京卷)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
    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解析:选B。本题的自变量是是否进行有氧运动,因变量是海马脑区发育水平和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据题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和学习记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而学习记忆的产生离不开海马脑区神经元产生兴奋和传递兴奋,所以综合分析可知,规律且适量的运动可通过促进海马脑区神经元的兴奋,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促进海马脑区发育,进而促进学习记忆,B项正确。


    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参与(损伤)的神经中枢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功能正常


    [易误警示]
    易错点1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能完成反射
    [点拨] 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下图所示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分析图示可知:
    (1)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2)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基本不变。
    易错点2 误认为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都为主动运输
    [点拨] (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
    (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易错点3 突触小体≠突触
    [点拨] (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点4 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 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的局面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纠错体验]
    1.(2020·湖北八校联考)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可测出动作电位的大小
    B.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解析:选C。测定动作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负内正即是动作电位,A错误;神经细胞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B错误;发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使得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正确;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错误。
    2.(2020·湖北黄石大冶实验中学月考)某哺乳动物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内、外K+浓度分别是140 mmol/L和5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K+流入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K+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流入细胞是被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神经元兴奋时,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表明,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兴奋部位比未兴奋部位的电位低
    解析:选A。K+排出细胞是被动运输,K+流入细胞是主动运输,A错误;神经元兴奋时,K+排出细胞可使膜两侧K+浓度差减小,B正确;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K+流入细胞,说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正确;外侧兴奋时由正电位→负电位,而兴奋两侧还是正电位,D正确。
    3.(2020·吉林长春六中期末)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下图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乙酰胆碱,能够被胆碱酯酶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的③从突触前膜释放不需要①提供ATP
    B.若3­NP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可导致肌肉痉挛
    C.③与④结合后,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胆碱酯酶的作用是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
    解析:选B。图中②是突触小泡,其中的③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需要①线粒体提供ATP,A项错误;3­NP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进而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使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肌肉,导致肌肉痉挛,B项正确;③乙酰胆碱与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产生动作电位,C项错误;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乙酰胆碱,使乙酰胆碱失去效应,从而中断兴奋的传递,D项错误。


    1.(2020·福建福州期末)下列关于神经元生命活动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B.膜外的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C.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膜上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
    解析:选D。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A正确;膜外的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B正确;中间神经元能接受传入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并起作用后可被分解或灭活或被重吸收,不能持续发挥作用,D错误。
    2.(2020·河南开封一模)利用蛙坐骨神经进行相关实验,相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a、b点均无离子跨膜运输
    B.图2指针偏转是由a端K+外流速率增大引起的
    C.图3指针偏转是由于b端Na+内流使a、b两点间存在电位差
    D.图4中a端K+内流与b端Na+内流速率相等,使指针不偏转
    解析:选C。图1中a、b两点均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主要是K+外流,A错误;图2中给予一定刺激后,神经冲动传导到a处,Na+内流,形成了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指针向左偏转,B错误;图3指针偏转是由于兴奋传导到了b处,b处Na+内流形成了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而a处已经恢复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b两点间存在电位差,C正确;图4中a端和b端均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由于a、b两点膜外不存在电位差,因此指针不偏转,D错误。
    3.(2020·湖南永州一模)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能完成
    B.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一定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
    C.婴幼儿缺乏生长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选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能完成膝跳反射,A正确;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由完整的反射弧完成的,而神经中枢是反射弧的结构之一,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错误;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D正确。
    4.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受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
    C.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后,其所在轴突末梢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恢复为“外负内正”
    解析:选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化学信号,A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影响神经递质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B正确;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后,其所在轴突末梢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恢复为“外正内负”,D错误。
    5.(2020·河南濮阳期末)下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解析:选C。图甲所示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指针不偏转,无法测出静息电位;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均为a→b;图乙中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a处和b处产生的动作电位,并且曲线中偏离横轴的一段均由Na+内流造成,偏回横轴的一段均由K+外流造成。
    6.下图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作用完后可被突触前膜重吸收
    B.Ca2+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某种神经递质
    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D.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ATP
    解析:选D。题图中,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A、B正确;Ca2+能促进突触前膜释放某种神经递质,因此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正确;过程①表示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过程②表示Na+内流,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被重新吸收,Na+的内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
    7.(2020·广东深圳模拟)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下列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
    A.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
    B.γ­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
    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
    D.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
    解析:选A。若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排尿的神经递质,A正确;高位截瘫患者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无法接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B错误;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不同年龄段的人代谢强度不同,体内所含的γ­氨基丁酸量不同,排尿阈值也不同,D错误。
    8.(2020·河南洛阳模拟)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织修复的实现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组成神经细胞细胞膜的脂质包含磷脂、脂肪等
    C.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细胞膜外
    D.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小分子,与胰岛素的分泌方式不同
    解析:选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主要是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组成神经细胞细胞膜的脂质包含磷脂和胆固醇,不包含脂肪,B错误;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但细胞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一般是胞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大分子物质的方式也是胞吐,D错误。
    9.(2016·高考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解析:(1)图示信息显示:物质C在乙酰胆碱的合成中能循环利用;除乙酰胆碱外,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3)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若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10.脑中风在我国疾病死亡原因中排第一位,而存活的中风患者又有近半数有偏瘫、行走困难、失语、认知障碍等神经功能残疾。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在脑缺血损伤或受到刺激后,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神经元凋亡。研究还发现胶质细胞可以释放ATP,调节神经元活动,胶质细胞还可以通过直接释放谷氨酸等物质,调控神经元信号传导,主控学习记忆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中风患者虽有偏瘫、行走困难等现象,但患者膝跳反射正常,膝跳反射的中枢在________,中风患者行走困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脑中风后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表明脑缺血损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缺血脑保护过程中,需要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胶质细胞增殖。胶质细胞释放的ATP、谷氨酸等物质相当于神经调节中的________,其释放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特点。
    (3)中风患者记忆力下降,表明脑缺血损伤了大脑皮层下的________。认知过程离不开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________(结构)的传递,从这一结构分析,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是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会导致患者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2)由题干分析可知,缺血脑保护过程中,需要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增殖。胶质细胞可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ATP和谷氨酸,它们相当于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3)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该区域被称作海马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这个结构来实现的,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和受体的种类。
    答案:(1)脊髓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大脑皮层的S区
    (2)抑制 神经递质 流动性
    (3)海马区 突触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受体的种类

    11.(2020·山东烟台高三模拟)将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分别用下图Ⅰ、Ⅱ表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某溶液可以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
    B.a~b时,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加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有关
    C.适当提高培养液中钾离子浓度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的值
    D.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钠离子由内流转变为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
    解析:选B。曲线Ⅰ为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曲线Ⅱ为膜电位变化。该实验中某溶液可能是适当浓度的NaCl溶液,不可用KCl溶液代替,A错误。a~b时,膜内钠离子含量上升,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有关,B正确。引起曲线Ⅱ上升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适当提高培养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的值,C错误。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钠离子内流转变为钾离子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D错误。
    12.(2020·河南信阳高级中学一模)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c段Na+通道开放使Na+大量内流,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cf段K+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的液体环境中,膜电位会低于+30 mV
    D.fg段细胞排出Na+和吸收K+的跨膜运输不消耗ATP
    解析:选D。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引起的,当受到刺激后,ac段Na+大量内流,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cf段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快速恢复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正确;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会低于+30 mV,C正确;fg段利用钠钾泵,使外流的K+可以回到细胞内,内流的Na+可以回到细胞外,这个过程消耗ATP,D错误。
    13.(2020·河南洛阳联考)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
    解析:选C。图乙中①→②表示受刺激后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可表示Q点的兴奋,A错误;③处恢复到静息电位,此时Q处存在K+外流,B错误;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到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R传递到S,因此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适宜刺激P处,兴奋不能传递到S,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14. (2020·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
    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选C。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由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都是使突触后膜不能形成动作电位,但局部麻醉药不是神经递质,C错误。
    15.(2020·河北石家庄一模)图一为a、b、c三个神经元部分结构组成,图二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有________个突触。只刺激神经元a,神经元c兴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若组织液中Na+浓度增加,神经元a受到适宜刺激后,动作电位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二中乙曲线电位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刺激a、b时,神经元c的膜内外电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可知,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
    解析:(1)突触是两个神经细胞相互建立联系的结构,根据图示可知,b和a能够形成突触,a和c能够形成突触,故图中含有2个突触。刺激神经元a,其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神经元c兴奋,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2)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的结果,若组织液中Na+浓度增加,神经元a受到适宜刺激后,Na+内流的量增加,使其形成的动作电位变大。(3)图二中,单独刺激a,c能形成动作电位,说明a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只刺激b时,c没有任何变化,说明b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图二中乙曲线电位保持不变的原因是神经元b兴奋时,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神经元a抑制。同时刺激a、b时,神经元c并没有形成大于电位差0 mV的动作电位,即神经元c的膜内外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4)神经递质的种类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答案:(1)2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变大 (3)神经元b兴奋时,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神经元a抑制 外正内负 (4)兴奋或抑制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7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7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激素的概念,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7讲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7讲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 (含解析),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6讲 免疫调节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8单元 第26讲 免疫调节 (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免疫系统的组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免疫系统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