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共七类)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共七类)第1页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共七类)第2页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共七类)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共七类)

    展开

    高考语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的词语重复使用,使文章简洁。
    (一)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代词:吾、予、余、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序》)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第二人称代词:而、汝(女)尔、若、乃、子、君。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诲女(同"汝")知之乎?(《论语·为政》)
    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厥、渠。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4、人称复数:文言文中将“辈、属、侪、族、徒、类”等放在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与妻书》)“我辈”,我等,我们。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吾侪”,我辈。
    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之族”,这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可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这。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助。(《(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斯”,这篇;“兹”,这。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之”,这。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然”,这样。
    2、远指代词:彼、夫、其。可译成“那、那个”。
    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铭》)“彼”,那个。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夫”,那,那个。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其”,那。
    3、旁指代词:他。可译成"别的、其他的"。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他”,别的。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他”,别的,其他的。
    4、虚指代词:或、某。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的人。
    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
    5、无定指代词:莫。可译成“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逍遥游》)“莫”,没有什么。
    6、辅助性代词:所、者。
    (三)疑问代词
    1、代人:谁、孰。
    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译为“谁”。
    2、代事物:胡、奚、曷、何、盍。可译为“什么”。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
    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3、代处所:安、焉、恶(乌)。译为“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等,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一)程度副词
    表示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所达到的程度。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小、微。可译成“稍、丝毫、略微”。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2、加深度:弥、愈、益、尤、更、滋。可译成“更加、尤其”。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3、极高度:最、极、殊、甚、太、至、良、大、绝、特、颇、酷、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琵琶行并序》)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种树郭橐驼传》)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孟子·公孙丑上》)
    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
    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
    (二)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范围。
    1、表总括:悉、皆、尽、毕、咸、胜、俱、具、举、凡、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共”。
    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
    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仅、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单、只是”。
    方今唯秦雄天下。(《战国策·赵策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虽鹫,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
    第归,杀而篱之。(《宋史·包拯传》)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
    3、表共同:共、同、并、相、相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互相”。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井序》)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何方園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持续等与时间有关的词语。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
    (1)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业、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2)表示“以前、起先、当初、过去”意思的有“向、初、囊、始、昔”。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囊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苏武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1)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会、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鸿门宴》)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
    会缑王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并序》)
    (2)表示“一会儿、片刻、随即、不久”意思的有“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俄而”。
    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过小孤山大孤山》)
    既斩吴、蜀,旋取山东。(《平淮西碑》)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未几,成归。(《促织》)
    居无何,使者果召参。(《汉书·曹参传》)
    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
    (3)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意思的有“遽、卒(同“猝”)立、即”。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南录后序》)
    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4)表示“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欲、方、行、垂”。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5)表示“终于、终归”意思的有“终、卒、竟”。
    秦亦不以城子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多种语气的副词。
    1、表肯定、确认:固、必、诚、信、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2、表否定、禁止。
    (1)表否定语气的副词有“不、弗、非、未、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状态,作状语。相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
    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论毅力》)
    (2)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汝其勿悲!(《与妻书》)
    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3、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几、或、其、无乃、得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表反诘:岂、宁、庸、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哪里”。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软?(《五代史伶官传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五)频率副词
    1、表经常、多次:屡、数、累、辄、每、频。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陶庵梦忆序》)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巍观。(《苏武传》)
    大将军邓璧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汉书·艺文志》)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后汉书·范升列传》)
    2、表重复:复、亟、更、再、又。
    今年欢笑复明年。(《琵琶行并序》)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府吏再拜还。(《孔雀东南飞并序》)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愚公移山》)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意义。
    1、表谦卑:窃、辱、伏惟、猥、忝。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并序》)
    2、表恭敬:幸、敢、请、敬、谨。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窃符救赵》)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三、介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原因等。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有“以、于”。
    四、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以、则、且……且……、载……载……”。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河水清且涟骑。(《诗经·魏风·伐檀》)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史记·李将军列传》)
    2、递进关系
    表递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尚……况……、非惟……抑亦……、非独……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苏廷评行状》)
    3、选择关系
    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其……其……、或、抑。”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者。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其……其……”,是……还是……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或”,或者。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或者。
    4、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乃、则、遂、即、于是、然后、若夫”。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衡传》)
    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指南录后序》)
    5、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溪传》)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曲情。(《兰亭集序》)
    6、因果关系
    表因果、目的关系的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因、由、以故”。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7、假设关系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有“若、今、荀、使、虽、则、向使、假令、而、向、即、纵、纵使、纵令”。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子虽浩然无所愧作,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指南录后序》)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8、修饰关系
    “以”“而”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可译成“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五、助词
    助词是在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
    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助词有“之、者、所”。

    ①定语的标志,可译成“的”,或不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补语的标志,译成“得”。
    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作结构助词时,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下面三种情况:
    ①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的作用。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如果“所”字结构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动词后面出现了,“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③“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任务由“者”字来承担,“所”字结构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二)语气助词
    1、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也”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多种语气,它在表示上述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或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①用于句尾,表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或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②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达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用于句尾,表一般的陈述语气,有引人注意的意味。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①用于陈述句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②用于陈述句句末,表肯定语气。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赤壁之战》)
    2、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兮、诸。

    ①用于各种疑问句句末,表询问、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吗、呢”。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
    ②用于祈使句、感叹句的句中或句末,表祈使、感叹等语气。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与(欤)
    ①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表询问,译为“吗”。
    ②子非三间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句,译为“吗”。
    邪(耶)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为“吧”。
    3、感叹语气:哉、夫、也、乎、兮。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
    4、句首语气:唯、维、惟、夫、盖。
    ①“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盖”用于句首,引起议论,可不译。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三)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以协调音节为主的助词。常见的有“之、者、其、言”。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纤其骇瞩。(《滕王阁序》)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经·卫风·氓》)
    六、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应答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而是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常用的有“嗟乎、呜呼、唉”等。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七、兼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单音词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个单音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单音词便是兼词。常见的有“诸、焉、盍、叵”等。

    ①“诸”相当于“之于”。“之”,代词;“于”,介词。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②“诸”还相当于“之乎”。“之”,代词;“乎”,语气词。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或“于是”。“于”,介词;“之”“是”,都是代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青麻头伏焉。(《促织》)

    “盍”是“何不”的合义。
    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治长》)

    “叵”相当于“不可”。
    居心叵测。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