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课后训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5635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课后训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5635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课后训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5635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全一册课后训练(打包23套)
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复习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大。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 )
A.甲地、乙地 B.乙地、丙地
C.丙地、丁地 D.甲地、丁地
2.乙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但太阳辐射较弱,原因可能是( )
A.天空多云 B.天空晴朗
C.地势较低 D.地势平坦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据图可判断甲地太阳辐射最强,丁地太阳辐射最弱。第2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大,乙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较短但太阳辐射较弱的原因可能是该地天空多云。
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4.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下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图中对应数码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①
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
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
D.大气逆辐射—③
答案:3.B 4.A 5.D
解析: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关系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而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所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读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完成6~7题。
6.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导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图中数码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⑤
7.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图中所示的(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6.C 7.A
解析:图中⑤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①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8.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结合下图判断,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该地(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小 ③云层厚,而且昼短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据图判断,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间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因而气温的日较差较四川盆地大得多。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玻璃箱温度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9~10题。
9.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0.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9.D 10.B
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玻璃箱温度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数码是 。
(3)结合上面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③
(3)沙漠地区白天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解析:结合图示相互关系可判定,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用于补充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影响三种辐射的因素来考虑,晴朗干燥的地区,白天太阳辐射较强烈,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因此昼夜温差较大。
等级考素养提升
地冰花也称“霜柱”,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在风小、低洼、潮湿而松软的地面,水汽从土壤缝隙向上蒸发遇冷凝结而形成的。下图为地冰花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最容易形成地冰花的时间和天气是( )
A.晴朗的白天 B.晴朗的夜晚
C.多云的白天 D.多云的夜晚
2.我国北方地冰花发育最为普遍的地区是( )
A.高山地区 B.丘陵山区
C.平原地区 D.沙漠地区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气温在0℃以下时,土壤缝隙中向上蒸发的水汽会凝结成地冰花,随着水汽的不断蒸发,地冰花也不断向上生长,就像从地里长出来一样。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气温低,最容易形成地冰花,故选B项。第2题,地冰花的形成,除了气温要达到冰点外,还需要潮湿而松软的地面。高山地区风力大且较干燥,不易形成地冰花;丘陵山区地表坚硬,地面缝隙少,水汽不易向上蒸发,也不易形成地冰花;沙漠地区较干燥,地表水汽不足,也不易形成地冰花;平原地区地冰花发育最为普遍。故选C项。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读图,完成3~4题。
3.甲图示意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25 ℃ B.12 ℃
C.10 ℃ D.8 ℃
4.乙图所示四个环节中,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低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要比瓶外的温度高一点,约12℃。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所以温度低;在四个箭头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④。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湛蓝无边。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 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强弱与气温高低并不呈正相关。太阳辐射强弱取决于太阳高度大小、昼夜长短等;分析气温高低除要考虑太阳辐射外,还要考虑大气逆辐射。第(2)题,暖棚内温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两种不同波长的辐射透过玻璃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热量滞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出现在,诗句描写的景色大约出现在,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课后作业题,共9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巩固练习,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