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1~2题。
1.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
A.a和c挤压而成 B.b和d挤压而成
C.c和b挤压而成 D.a和b挤压而成
2.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 )
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a)与印度洋板块(c)碰撞挤压而成的。第2题,红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向斜成谷
B.乙处背斜成山
C. 1~4,岩层渐新
D.甲处岩层中部老,两翼新
4.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
A.岩层受到挤压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
D.岩层不连续地沉积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甲为谷地,乙为山地,从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甲为背斜,乙为向斜。所以甲处为背斜成谷,乙处为向斜成山。背斜的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的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第4题,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地。
读图,完成5~6题。
5.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6.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山地M不同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脉
C.华山 D.泰山
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由示意图可知,山地M属于断层形成的地垒,为断块山。第6题,断块山在我国的典型代表是庐山、华山、泰山等,而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下图为大自然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8.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7.B 8.B
解析:第7题,a图显示的是风蚀蘑菇,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图是瀑布景观,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c图是高山地区冰川作用的杰作。d图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第8题,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故流水侵蚀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夏季。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
b.楼兰古城
c.“天山一号”冰川
d.西北“魔鬼城”
e.“鱼米之乡”
f.“黄土高坡”
(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图示地貌景观的成因。
A ;B ;C ;D ;
E ;F 。
以上六种地貌形成的能量都来自 。
答案:(1)A C D F B E
(2)水蚀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风积作用 冰川侵蚀 水蚀作用 风蚀作用 太阳辐射(或地球外部)
解析:第(1)题,A图为V形谷,搭配长江三峡;B图为河口三角洲,搭配“鱼米之乡”;C图为沙丘,搭配楼兰古城;D图为冰川地貌,搭配“天山一号”冰川;E图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搭配“黄土高坡”;F图为风蚀蘑菇,搭配西北“魔鬼城”。第(2)题,A图为峡谷,为水蚀作用;B图为河口三角洲,为流水沉积作用;C图为沙丘,为风积作用;D图有冰蚀谷、角峰等地貌,反映冰川侵蚀;E图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水蚀作用;F图为风蚀蘑菇,属于风蚀作用。以上六种地貌形成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或地球外部)。
能力提升
读图,完成1~2题。
1.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
A.地壳下沉,风力沉积
B.断裂下沉,冰川物质堆积
C.地壳抬升,河流侵蚀
D.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
2.图中所示黄河河段的水系和水文特征是( )
A.水渠纵横,支流众多
B.水深流急,河床呈现V形
C.多水多沙,河水浑浊
D.结冰期长,可能发生凌汛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银川平原是因岩层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再由黄河泥沙沉积形成,D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黄河流经银川平原,多灌溉水渠,但支流很少,A项错误;平原地形,落差小,流速减缓,河道宽广,B项错误;还未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流含沙量较少,河水清澈,C项错误;纬度较高,结冰期长,且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可能发生凌汛,D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
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4.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 B.内力作用
C.岩浆活动 D.外力作用
5.若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则该矿难发生地的地质构造可能与图中的 处类似。(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3.B 4.D 5.D
解析:第3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甲处中间岩层老,而两翼岩层新,故为背斜。第4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这属于外力作用。第5题,向斜为储水构造,易发生透水事故,图中丁处为向斜,符合矿难发生地的地质构造特点。
6.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厘米×30厘米的竹片(或 )2片。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 作用的结果。
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 。
答案:(3)木片、三合板(有塑性的材料即可)
(5)(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6)①内力 ②内、外力 ③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解析:该题通过实验的形式考查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的有关知识。实验材料必须有塑性才能模拟出岩层的弯曲变形等情况。褶皱、断层和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测试题,共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精练,共7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