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共7页。
第三章过关检测卷(A)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1.A 2.D 3.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材料中表述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之一是越年积雪面积减少,说明大量越年积雪已经融化,因此该地区气候变化主要是气温升高。第2题,由材料可知,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增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和表层冻土融化,洼地上积水成为湿地。第3题,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纬度高,降水少,随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因此平地上的耕地转化为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
读五大湖区冰原覆盖范围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示时段,该区域的气候特点是( )
A.气候趋向干燥
B.干湿交替变化
C.变暖速度趋缓
D.比近现代寒冷
5.近现代,图示区域主要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4.D 5.B
解析第4题,在图示时间段,五大湖区域有冰原覆盖,说明温度较低,当时的气候特点比近现代寒冷。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大湖区域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题。
6.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17—18世纪的多年冻土南界和现今的多年冻土南界相比更靠南,说明现今更温暖,17—18世纪处于寒冷期。
农作物地方品种是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基因资源,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农作物地方品种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但在西南地区还保留较多。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农作物地方品种数量急剧下降,其原因主要是 ( )
A.技术要求高
B.育种成本高,能力差
C.抗灾能力差
D.单产较低
8.西南地区农作物地方品种保留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域较封闭
B.政策性保护
C.自然灾害少
D.耕地比重小
答案7.D 8.A
解析第7题,我国大部分农作物地方品种由农民自主育种,自己栽种,所以其育种成本较低,技术要求低,单产低,农民多选择市场上单产较高的优良作物品种,导致部分农作物品种消失,总体数量急剧下降。第8题,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部分农业生产区因偏远闭塞,受外界影响小,地方性品种得以保留。
9.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除了阻挡海浪侵蚀海岸外,另一主要目的在于( )
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B.防止土地荒漠化
C.保持生物多样性
D.增加用材林
答案C
解析红树林水域内栖息着数量众多的物种,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浙江省温岭市开展了一项针对大熊猫的野生动物异地保护性研究,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大熊猫对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以及从自然环境到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性。据此完成10~11题。
10.大熊猫主要栖息在( )
A.温带季风气候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C.热带雨林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11.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
A.天敌的捕杀 B.食物的缺乏
C.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D.人类的猎杀
答案10.B 11.C
解析第10题,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第11题,大熊猫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环境破坏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读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属于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是( )
A.净化水质 B.调蓄洪水
C.涵养水源 D.发展航运
13.长兴岛附近水域盐度最高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12.A 13.A
解析第12题,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其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生态功能不是调蓄洪水和涵养水源;发展航运不属于生态功能;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净化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第13题,水域的盐度受汇入淡水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长兴岛附近水域虽然冬季蒸发量少,但该季节为长江的枯水期,径流量小,所以长兴岛冬季盐度较高。
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完成14~15题。
14.欧洲造成酸雨的工业废气的扩散方向是(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西南向东北
C.自西北向东南 D.自东北向西南
15.造成酸雨的废气主要是( )
A.二氧化碳 B.硫化氢
C.二氧化硫 D.臭氧
答案14.B 15.C
解析第14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排放源位于扩散区的西南部,废气的扩散方向受风向影响,所以其扩散方向为自西南向东北。第15题,由于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在降水条件下形成亚硫酸,使雨水呈现酸性,所以造成酸雨的废气主要为二氧化硫。
16.我们在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时,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措施,更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加有效。下列不属于我国现行“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是( )
A.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B.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C.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D.“谁污染,谁治理”
答案D
解析我国的现行“强化环境管理”政策包括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不包括“谁污染,谁治理”。
17.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技术手段
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的环境管理手段属于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环境保护部门经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研究制定环境政策,组织制定和检查环境计划;运用行政权力,将某些地域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重点治理区等;对某些环境危害严重的工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以至勒令停产、转产或搬迁等。
18.“三同步”“三统一”“三同时”分别属于( )
A.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与环境管理制度
B.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管理制度与环境管理制度
C.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管理制度与环境保护战略方针
D.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制度与环境保护战略方针
答案A
解析“三同步”“三统一”属于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三同时”属于环境管理制度。故A项正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探矿权人在勘查过程中给他人造成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损害的,依法予以补偿。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条规定制定的依据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的(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属于( )
①环境保护基本法规 ②环境保护专门性法规 ③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 ④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9.C 20.D
解析第19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环境立法的依据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是国际上各国为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是环境法规。第20题,“矿产资源”是关键词,说明该条例是为保护新疆矿产资源而制定的专门性法规;“新疆”是关键词,说明该条例是新疆当地政府部门批准并颁布的,属于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克兰河(图1)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研究人员一般把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特征产生了较大影响。图2示意阿勒泰站1958—2005年降水(实线)和气温(虚线)变化,图3示意克兰河1958—2005年月升温速率(虚线)和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图4示意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1958—2005年年代际径流过程变化(年代际变化就是年代和年代之间的比较,每10年是一个年代)。
图1
图2
图3
图4
(1)根据图2和图3,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降水特征的影响。
(2)根据图4,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波动上升;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至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降水减少。
(2)变化: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径流量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水量变大。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弊: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引发山洪灾害。
解析第(1)题,从图中分析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克兰河1958—2005年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呈现波动上升,再表述降水增加和减少的时间不同。第(2)题,依据河流的补给类型判断降水对汛期的影响。水文特征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06年底,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组织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结束。经过为期30多天的考察,研究人员未发现白豚的踪迹。白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
材料二 下图为1650—1950年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原因:乱捕滥捞经常误伤白豚,或导致白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日渐压缩白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立法;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解析第(1)题,由图示“物种灭绝”信息可判断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考虑人类活动对白豚的影响。第(3)题,从立法、宣传教育、建立保护区等方面回答。
2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2017年底,我国已将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品、钒渣等4类24种固体废弃物调整为禁止进口。
简述禁止洋垃圾进口对我国的影响。
答案减少由于运输、处理垃圾而产生的污染,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健康;部分企业、行业受到冲击,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缓解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等。
解析禁止洋垃圾进口的影响主要从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面分析。
24.(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26日,汉江两岸的湖北省郧西县、陕西省白河县生态环境部门启动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执法,共同研讨,紧密配合,办理了一起跨区域环境污染案件。
材料二 2021年世界地球日当天,我国多地社区居民利用家中废旧材料进行创意设计,使废旧材料发挥全新功能,同时也唤醒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材料三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中国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环保法律,缔结并加入了多项国际公约,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有效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的认识。
(2)我国政府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了哪些工作?
答案(1)观念的转变标志着人类重新审视并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出台了行政法规、环保法律,缔结国际公约,体现了依法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原则;通过投资治理生态环境,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解析第(1)题,思想的转变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与改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第(2)题,我国政府所做的工作可通过材料进行总结。
第三章过关检测卷(A)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1.A 2.D 3.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材料中表述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之一是越年积雪面积减少,说明大量越年积雪已经融化,因此该地区气候变化主要是气温升高。第2题,由材料可知,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增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和表层冻土融化,洼地上积水成为湿地。第3题,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纬度高,降水少,随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因此平地上的耕地转化为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
读五大湖区冰原覆盖范围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示时段,该区域的气候特点是( )
A.气候趋向干燥
B.干湿交替变化
C.变暖速度趋缓
D.比近现代寒冷
5.近现代,图示区域主要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4.D 5.B
解析第4题,在图示时间段,五大湖区域有冰原覆盖,说明温度较低,当时的气候特点比近现代寒冷。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大湖区域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题。
6.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17—18世纪的多年冻土南界和现今的多年冻土南界相比更靠南,说明现今更温暖,17—18世纪处于寒冷期。
农作物地方品种是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基因资源,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农作物地方品种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但在西南地区还保留较多。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农作物地方品种数量急剧下降,其原因主要是 ( )
A.技术要求高
B.育种成本高,能力差
C.抗灾能力差
D.单产较低
8.西南地区农作物地方品种保留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域较封闭
B.政策性保护
C.自然灾害少
D.耕地比重小
答案7.D 8.A
解析第7题,我国大部分农作物地方品种由农民自主育种,自己栽种,所以其育种成本较低,技术要求低,单产低,农民多选择市场上单产较高的优良作物品种,导致部分农作物品种消失,总体数量急剧下降。第8题,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部分农业生产区因偏远闭塞,受外界影响小,地方性品种得以保留。
9.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除了阻挡海浪侵蚀海岸外,另一主要目的在于( )
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B.防止土地荒漠化
C.保持生物多样性
D.增加用材林
答案C
解析红树林水域内栖息着数量众多的物种,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浙江省温岭市开展了一项针对大熊猫的野生动物异地保护性研究,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大熊猫对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以及从自然环境到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性。据此完成10~11题。
10.大熊猫主要栖息在( )
A.温带季风气候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C.热带雨林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11.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
A.天敌的捕杀 B.食物的缺乏
C.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D.人类的猎杀
答案10.B 11.C
解析第10题,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第11题,大熊猫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环境破坏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读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属于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是( )
A.净化水质 B.调蓄洪水
C.涵养水源 D.发展航运
13.长兴岛附近水域盐度最高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12.A 13.A
解析第12题,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其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生态功能不是调蓄洪水和涵养水源;发展航运不属于生态功能;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净化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第13题,水域的盐度受汇入淡水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长兴岛附近水域虽然冬季蒸发量少,但该季节为长江的枯水期,径流量小,所以长兴岛冬季盐度较高。
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完成14~15题。
14.欧洲造成酸雨的工业废气的扩散方向是(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西南向东北
C.自西北向东南 D.自东北向西南
15.造成酸雨的废气主要是( )
A.二氧化碳 B.硫化氢
C.二氧化硫 D.臭氧
答案14.B 15.C
解析第14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排放源位于扩散区的西南部,废气的扩散方向受风向影响,所以其扩散方向为自西南向东北。第15题,由于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在降水条件下形成亚硫酸,使雨水呈现酸性,所以造成酸雨的废气主要为二氧化硫。
16.我们在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时,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措施,更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加有效。下列不属于我国现行“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是( )
A.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B.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C.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D.“谁污染,谁治理”
答案D
解析我国的现行“强化环境管理”政策包括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不包括“谁污染,谁治理”。
17.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技术手段
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的环境管理手段属于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环境保护部门经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研究制定环境政策,组织制定和检查环境计划;运用行政权力,将某些地域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重点治理区等;对某些环境危害严重的工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以至勒令停产、转产或搬迁等。
18.“三同步”“三统一”“三同时”分别属于( )
A.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与环境管理制度
B.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管理制度与环境管理制度
C.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管理制度与环境保护战略方针
D.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制度与环境保护战略方针
答案A
解析“三同步”“三统一”属于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三同时”属于环境管理制度。故A项正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探矿权人在勘查过程中给他人造成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损害的,依法予以补偿。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条规定制定的依据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的(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属于( )
①环境保护基本法规 ②环境保护专门性法规 ③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 ④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9.C 20.D
解析第19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环境立法的依据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是国际上各国为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是环境法规。第20题,“矿产资源”是关键词,说明该条例是为保护新疆矿产资源而制定的专门性法规;“新疆”是关键词,说明该条例是新疆当地政府部门批准并颁布的,属于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克兰河(图1)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研究人员一般把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特征产生了较大影响。图2示意阿勒泰站1958—2005年降水(实线)和气温(虚线)变化,图3示意克兰河1958—2005年月升温速率(虚线)和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图4示意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1958—2005年年代际径流过程变化(年代际变化就是年代和年代之间的比较,每10年是一个年代)。
图1
图2
图3
图4
(1)根据图2和图3,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降水特征的影响。
(2)根据图4,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波动上升;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至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降水减少。
(2)变化: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径流量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水量变大。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弊: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引发山洪灾害。
解析第(1)题,从图中分析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克兰河1958—2005年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呈现波动上升,再表述降水增加和减少的时间不同。第(2)题,依据河流的补给类型判断降水对汛期的影响。水文特征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06年底,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组织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结束。经过为期30多天的考察,研究人员未发现白豚的踪迹。白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
材料二 下图为1650—1950年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原因:乱捕滥捞经常误伤白豚,或导致白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日渐压缩白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立法;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解析第(1)题,由图示“物种灭绝”信息可判断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考虑人类活动对白豚的影响。第(3)题,从立法、宣传教育、建立保护区等方面回答。
2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2017年底,我国已将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品、钒渣等4类24种固体废弃物调整为禁止进口。
简述禁止洋垃圾进口对我国的影响。
答案减少由于运输、处理垃圾而产生的污染,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健康;部分企业、行业受到冲击,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缓解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等。
解析禁止洋垃圾进口的影响主要从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面分析。
24.(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26日,汉江两岸的湖北省郧西县、陕西省白河县生态环境部门启动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执法,共同研讨,紧密配合,办理了一起跨区域环境污染案件。
材料二 2021年世界地球日当天,我国多地社区居民利用家中废旧材料进行创意设计,使废旧材料发挥全新功能,同时也唤醒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材料三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中国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环保法律,缔结并加入了多项国际公约,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有效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的认识。
(2)我国政府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了哪些工作?
答案(1)观念的转变标志着人类重新审视并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出台了行政法规、环保法律,缔结国际公约,体现了依法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原则;通过投资治理生态环境,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解析第(1)题,思想的转变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与改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第(2)题,我国政府所做的工作可通过材料进行总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