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第三章过关检测卷(A)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近地面的等压线图,完成1~2题。
1.图中能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的方向和等压线斜交
D.摩擦力既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在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在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影响,导致风向向右偏转,故选D项。第2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速和风向;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选D项。
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单位:hPa)。读图,完成3~4题。
3.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4.如果此地为北半球,则①地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答案:3.A 4.A
解析:第3题,由于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单位距离的气压差不同,故不考虑摩擦力,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第4题,先标出①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画出风向,为偏北风。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6.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M所处纬度在30°,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北面的风带风向为东南风,可推知该气压带是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第6题,由气压带、风带的组合情况可知①位于30°S,②位于60°S,③位于30°N,④位于60°N。
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a、b季风风向、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为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a为东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b为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b为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8.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季风影响下气候温和湿润
B. b季风影响下气候高温干燥
C.此时节我国东部高温多雨
D.此时节我国多受寒潮影响
答案:7.D 8.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东南风,b为西南风;a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此时亚欧大陆升温速度快,温度较同纬度海洋上高,形成低压,海洋上为高压中心,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东南风,在其影响下我国东部高温多雨,而非温和湿润;b是南亚地区的夏季风,此时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9~11题。
9.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答案:9.B 10.A 11.C
解析:图中亚洲被①(亚洲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
读图,完成12~13题。
12.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上图中表示台风天气系统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在上图中丁天气系统控制下出现的天气是( )
A.秋高气爽
B.梅雨
C.清明时节雨纷纷
D.阴雨绵绵
答案:12.C 13.A
解析:第12题,台风属于热带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但台风眼处为下沉气流,故选C项。第13题,丁图所示气流为反气旋的中心气流,而秋高气爽的天气就是受反气旋控制形成的。
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M、N为锋线。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是( )
A.北半球锋面气旋
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锋面气旋
D.南半球暖锋
15.图中各点可能为阴雨天气的是( )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
答案:14.A 15.A
解析:第14题,图中风向标符号有短线的一端是风的来向,据此可以判断锋面的移动方向,从而判断出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逆时针辐合,所以该天气系统是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第1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锋面气旋的左侧是冷锋,降水在锋后,①处可能为阴雨天气,②处可能为晴朗天气。锋面气旋右侧是暖锋,降水在锋前,④处可能为阴雨天气,③处可能为晴朗天气。⑤位于气旋中心,多上升气流,也可能是阴雨天气。
二、综合题(共40分)
16.(10分)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
(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最终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①与③的关系是 。
(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的地区位于 半球。
(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地,原因是 。
答案:(1)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2)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斜交 北
(4)N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图中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从高压指向低压,应是风向;③与风向垂直,应为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方向相反,应是摩擦力。
17.(15分)读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图1)和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P地的气候特点是( )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
(2)A地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的成因是 。
(3)B地的气候特点是 ,其气候成因是 。
(4)依据图2,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 季。
(5)N地此时受 气压带控制,降水 (填“多”或“少”)。
(6)此时M地盛行 风,气候特征是 。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7)M、N两地纬度位置接近,但气候类型不同,主要是由于两地的 。
答案:(1)D
(2)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3)终年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4)夏
(5)副热带高 少
(6)东南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大气环流不同
解析:第(1)题,图中P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第(2)题,A地位于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是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第(3)题,B地位于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中部,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第(4)题,图2中气压带明显北移,北半球为夏季。第(5)题,N地地处地中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第(6)题,北半球夏季M地盛行夏季风(东南风),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7)题,M、N两地尽管纬度位置接近,但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N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M地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故气候类型不同。
18.(15分)图1为西安2月份气温和气压变化曲线示意图,图2为某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2月中旬西安气压变化呈 趋势,气温变化呈 趋势。由此判断,引起天气变化的原因是 锋过境,受此影响,此时期西安易形成的灾害性天气是 、 。
(2)西安12日受 气团控制,17日受 气团控制。
(3)在 两天内天气变化最为剧烈,西安可能出现 、 天气。
(4)A是 气团,B是 气团;图2是 锋,该锋面过境常产生 。
答案:(1)上升 下降 冷 沙尘暴 寒潮
(2)暖 冷
(3)14日和15日 大风 雨雪
(4)暖 冷 暖 连续性降水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气压呈上升趋势,气温呈下降趋势,这与冷锋特征相符;受冷锋活动影响,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易出现沙尘暴和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第(2)题,读图可知,12日,西安气温较高,说明受暖气团控制;17日,西安气温较低,说明受冷气团控制。第(3)题,读图可知,14—15日,两条曲线斜率最大,说明天气变化最剧烈;受冷锋活动的影响,西安可能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第(4)题,暖气团暖而轻,位于锋面的上方,故A为暖气团;冷气团冷而重,位于锋面的下方,故B为冷气团。据冷气团的运动方向可知,图2为暖锋示意图,暖锋过境常产生连续性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