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济水一中2022- 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九年级化学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1. 物质世界充满变化,下列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 玻璃破裂(化学变化) B. 葡萄酿酒(物理变化)
C. 食物发霉(物理变化) D. 钢铁生锈(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玻璃破裂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葡萄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食物发霉过程中有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钢铁生锈过程中生成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2. 在测定铟、铱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A. 卢瑟福 B. 张青莲 C. 杨振宁 D. 屠呦呦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卢瑟福作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错误;
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锌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正确;
C、杨振宁在物理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而不是化学方面,错误;
D、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错误;
故选:B。
3.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目标。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A. 过节燃放烟花 B. 垃圾分类处理
C. 露天焚烧秸秆 D. 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答案】B
【解析】
【详解】A、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空气污染,做法不能提倡,错误。
B、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能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等,做法值得提倡,正确。
C、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做法不能提倡,错误。
D、目前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不现实,应该合理使用,减少污染,错误。
故选:B。
4. 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读 B. 闻
C. 拿 D. 滴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读液体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正确;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操作正确;
C、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操作正确。
故选C。
5. 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空气中CO2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为应对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提供了一条很有前景的策略。下列关于CO2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中CO2的质量分数为0.03%
B. 可以用燃着的木条区分CO2和N2
C. 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D. 大气中CO2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CO2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3%,而不是质量分数,错误;
B、氮气、二氧化碳都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燃着的木条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会熄灭,无法区分,错误;
C、一个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有CO、SO2、NO2等;大气中CO2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有害气体,正确;
故选:D。
6.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下列情境中都有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其中解释正确的是
A. 火箭发射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B. 氖气通电能发红光利用了氖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C. 酒精消毒利用了酒精的挥发性
D. 铜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火箭发射利用了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利用氧气的助燃性,不是利用其可燃性,错误;
B、 氖气通电能发红光利用了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错误;
C、 酒精消毒利用了酒精能与微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杀死微生物,不是利用其挥发性,错误;
D、铜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正确。
故选D。
7. 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能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A. 铁丝 B. 硫粉 C. 红磷 D. 木炭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 科学证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与构成水的微粒种类相同的是
A. 氨气 B. 汞 C. 金刚石 D. 氯化钠
【答案】A
【解析】
【分析】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详解】A、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B、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高精准度的铷原子钟,右图为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非金属元素
B. 元素符号是Rb
C. 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D. 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7
【答案】B
【解析】
【分析】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边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A、铷元素汉字名称中,有“钅”字旁可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铷的元素符号是Rb,正确;
C、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错误;
D、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核外电子数为37,而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为37,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各组物质,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的是
A. 医用酒精、加碘食盐 B. 稀有气体、水银
C. 四氧化三铁、澄清石灰水 D. 冰水共存物、液态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医用酒精中含有水和酒精,加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和氯化钠,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都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包含氦气、氖气等,由不同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水银是汞的俗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四氧化三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存在水和氢氧化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冰水共存物中只有水,液态氧是液态氧气,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都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如图所示是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可能为7
B. M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
C. M为非金属元素
D. M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结构示意图,质子数是17,是氯元素,则该微粒可以是氯离子或氯原子,是氯原子时,x可以是7,正确。
B、M质子数是17,是氯原子,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错误。
C、M质子数是17,是氯元素,氯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D、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氯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正确。
故选:B。
12. 资料显示,红磷和白磷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室分别用红磷(曲线ab)和白磷(曲线ac)燃烧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得的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燃烧停止后,容器中剩下的气体都主要是氮气
C.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能力大于白磷
D. 该图示说明选用红磷燃烧没有用白磷燃烧实验效果好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则会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B、红磷、白磷能消耗装置中的氧气,不与氮气反应,氧气浓度为8.3%、5.1%时容器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正确。
C、根据图像分析,红磷、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熄灭后,红磷剩余氧气的浓度8.3%大于白磷剩余的5.1%,说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能力小于白磷,错误。
D、分析图像,白磷消耗氧气最终剩余气体中氧气的浓度为5.1%,红磷消耗氧气最终剩余气体中氧气的浓度为8.3%,白磷消耗氧气更多,用白磷的效果比红磷好,正确。
故选:C。
13.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常用方法,下列对知识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C.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D. 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质的性质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归纳正确;
B、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归纳正确;
C、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 ,例如氦原子只有一层电子,最外层两个电子,是一种结构稳定,化学性质较稳定,镁原子有三层电子,最外层也是两个电子,它的最外层结构是不稳定的,第三层的两个电子容易失去,化学性质较活泼,归纳错误;
D、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质的性质决定,归纳正确。
故选C。
14. 如图表示高锰酸钾受热至完全反应的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 剩余固体的质量
B. 生成氧气的质量
C. 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 高锰酸钾的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与图象对应,故选项正确;
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该图象,故选项不正确;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该图象,故选项不正确;
D、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15. 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请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符号:
(1)空气中体积分数为78%的气体______;
(2)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元素______;
(3)2个氧原子______;
(4)3个铝离子______;
(5)碳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答案】(1)N2 (2)Si
(3)2O (4)3Al3+
(5)
【解析】
【小问1详解】
空气中体积分数为78%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
小问2详解】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顺序是氧、硅、铝、铁,含量第二位的元素是硅,元素符号为:Si;
【小问3详解】
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小问4详解】
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3个铝离子表示为:3Al3+;
【小问5详解】
碳原子中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第1层排有2个电子,第2层排有4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为: 。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1)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可用______(填仪器名称)。
(2)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水平放置,初次读数时,仰视液面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倒出液体的体积是______20mL(填“>”、“
【解析】
【小问1详解】
取用较大的块状药品可用镊子;
【小问2详解】
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实际液体偏大,仰视读数为30ml,实际比30ml大,假设为32mL,倒出部分液体后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0mL,是正确读数,所以倾出液体的体积是32mL-10mL=22mL,大于20mL,故填:>。
17.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实验1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2改进后可以得出关于分子性质的结论是______。
(3)请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实验2得出的结论______。
【答案】(1)甲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的蔗糖首先完全溶解(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1的现象是甲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小问2详解】
实验2中,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B比A中的先变红色,两个实验对比可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小问3详解】
将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的蔗糖首先完全溶解,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18. 小明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周末在家完成了“水净化”的模拟实验,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操作①和操作③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操作②中加入的______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答案】 ①. 过滤 ②. 蒸馏 ③. 活性炭
【解析】
【详解】操作①后得到了固体和液体,则是过滤;操作③得到了蒸馏水,则是蒸馏;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则填:活性炭。
19. 将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A装入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无现象;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了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C.将红热的金属D伸入盛有气体C且瓶底装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金属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
(1)黑色粉末在反应中起______作用。
(2)写出金属D在C中燃烧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3)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答案】(1)催化或加快反应速率
(2)Fe + O2Fe3O4
(3)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解析】
【分析】将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A装入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无现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了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C,则C为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B为二氧化锰,A为过氧化氢;将红热的金属D伸入盛有气体(氧气)C且瓶底装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金属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铁能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D是铁。
【小问1详解】
黑色粉末是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中的是催化剂,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小问2详解】
金属D在C中燃烧的反应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Fe + O2 Fe3O4;
【小问3详解】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的温度较高。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三、简答题:
20. 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3)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
【答案】(1)
(2)
(3)(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号表达式是;
【小问2详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成氧气和水,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符号表达式是;
【小问3详解】
多种物质反应产生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可以是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产生二氧化硫,符号表达式是(合理即可)。
21.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1)如何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硫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答案】(1)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是氧气
(2)反应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是氧气;
【小问2详解】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空气与氧气的差别是氧气含量的不同,从而可得反应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22.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甲图所示的反应中,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可用______(填化学符号)表示;
(2)乙图所示的反应,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3)分析上述反应过程,从微观角度你能得到的一条结论是______。
【答案】(1)Cl2 (2)分解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析图示甲,可以知道,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B氯气,则氯气的化学式是Cl2;
【小问2详解】
乙图所示反应是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小问3详解】
以图分析,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合理即可)。
23. 结合图中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可得出硫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2)图2实验结束后,为了检验生成物,可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______(填名称),振荡后观察现象。
【答案】(1)具有可燃性 (2)澄清石灰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硫具有化学性质是具有可燃性。
【小问2详解】
木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为了检验生成物加入的药品是澄清石灰水。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4. 化学学科取得的丰硕成果都与实验密不可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对学过的制取氧气方法的梳理。图中A、B、C所示的方法都能够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的反应物中都含有______;方法D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若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2)上图实验装置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是:①______。
(3)小红同学想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她应该选择的一套制取装置是______, 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4)小蓝同学想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通过排水量测定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他选用了装置A、F、G进行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如下分析过程:
①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发现F中的水变成了红色,原因是______。
③若各装置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b→c→d,请将F装置内导管补画完整______。
(5)已知,乙炔是一种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的电石和水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该反应比较剧烈,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若操作不当,会使反应容器发生炸裂。为了保证实验安全,若用B作为发生装置,需要对该装置进行的改动是______。
【答案】(1) ①. 氧元素##O ②. 物理 ③. B
(2)集气瓶 (3) ①. AE ②.
(4) ①.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②. 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③.
(5)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制取氧气,反应物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所以图中A、B、C所示的方法都能够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的反应物中都含有氧元素;
方法D制取氧气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由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只生成水和氧气,所以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B。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是集气瓶。
【小问3详解】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A;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所以收集装置选E。故应该选择的一套制取装置是AE;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小问4详解】
①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由于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实验过程中发现F中的水变成了红色。
③若各装置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b→c→d,请将F装置内导管补画完整如图:
【小问5详解】
由于分液漏斗可控制反应物水的滴加速率,可保证实验安全,所以若用B作为发生装置,需要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 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4页。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