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山水田园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662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山水田园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662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山水田园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6622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山水田园类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山水田园类,共29页。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越调]柳营曲·江上
查德卿
烟艇闲,雨蓑干,渔翁醉醒江上晚。啼鸟关关,流水潺潺,乐似富春山①。
数声柔橹江湾,一钩香饵波寒。回头贪兔魄②,失意放渔竿。看,流下蓼花滩。
注:①东汉初年,严子陵不愿意出来做官,曾隐居在富春江边钓鱼。②兔魄:指月亮。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调”是元曲宫调之一,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柳营曲”是曲牌名。
B.开篇描绘了一幅渔翁荡舟图,烟雾笼罩,小船自在悠闲,蓑衣雨湿风干。
C.“关关”指鸟鸣声,“啼鸟关关”与“关关雎鸠”在诗歌中的作用相同。
D.曲末以景结情,有画面感,引发读者想象,产生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有人认为曲中的渔翁表面醉心山水,实则怀有心事,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田舍(其一)
文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展现农家生活情景,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B.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C.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D.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鸡、犬的叫声,但其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②。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注释】①菑,此泛指农田。②野老:此是诗人自谓。争席:《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海鸥相疑:《列子•黄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首联写极具生活气息的田家景象,一“迟”字,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
B.刘诗首句以“芳草”等意象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了白鹭的美好。
C.王诗尾联用典,一正一反,表达了作者对与之“争席”的世俗之人的厌恶。
D.刘诗将“白鹭”人格化,用“立”“叹”等词表现其独立斜阳的姿势情态
6.两诗都有“白鹭”这一意象,但题材不同,寄寓的情感也各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吴潜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
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部分的“酿花”之语暗含着花朵从孕育到开放的过程,生动而别致。
B.这首词先言百花竞放,再写杨柳带烟,这些典型景象引发了读者对美好春天的想象。
C.词人身体不好,只能策杖行走,但他依然兴致勃勃地进山采撷、临水垂钓。
D.有人认为一品高官值得艳羡,却不知他们也有必须处理繁杂事务的劳烦。
8.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下列对两部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诗开篇语言朴实无华,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杜诗开篇点明时间、地点,用语轻快轻俊爽,画面轻柔秀美。
C.两首诗所写季节不同,环境特点不同,但都塑造了羁旅征人的形象。
D.两首诗语言风格不尽相同,但是都着笔于田园之美和人情之美。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过”字的含义。
(3)请比较两首诗运用艺术手法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②。
【注】①此词为作者晚年罢相后,被迫隐居江宁半山之作。②唐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戴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一个“闲”字渲染出安适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官场的村野情趣。
B.“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从表面上看是对景物的描写,其实也暗含着物是人非之感。
C.“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写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烦心政事,生活闲适安逸,可见其心情的愉悦。
D.这首词语言明丽清新,作者从前人作品中信手撷取诗句,精心组合安排,使之浑然无迹,如同己作。
11.有人说“何物最关情,黄鹏三两声”是全词“关键”。请简要赏析这两句。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其五)①
范成大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鼓过清明。
社②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注】①该组诗写于孝宗淳熙十三年,那时宋、金分立,南北对峙,双方暂时处于休战局面。②社,指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田”一句中的“接”字,暗示了在高田中的麦子还青,同山上的草色一样。
B.诗人通过细微观察,准确地写出了低处的水田在清明时节还没有耕种的场景。
C.“社下”一句写祭社的场面,通过写人们尽情被锣鼓,渲染出十分热闹的场面。
D.“青枝”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喝醉酒的老翁把青枝绿叶、各色花朵乱丢一气。
13.两首诗写了乡村的哪些风俗?从中可以看出农家怎样的生活状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前两联写景,动态展现了农村仲春时节的美好春光,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B.颈联刻画了牧童愉快歌唱的细节和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充满了田园生活气息。
C.尾联以行客解湿衣衫,在村里歇脚,农人用“鸡黍”招待行客这一场景,表现了淳朴的人情。
D.本诗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动态的春光图。着一“行”字,带动全篇,既是一次视听盛宴,又给人以味觉、触觉上的享受。
15.本诗尾联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鸡黍”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歌,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春晚书山家(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6.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
B.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
C.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
D.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
17.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十一)
陈子昂
吾爱鬼谷子①,青溪②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①鬼谷子,战国时楚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智见卓绝。②青溪:山名,指鬼谷子隐居之处。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诗中的“无垢氛”表现出鬼谷子隐居山林的干净清幽,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
B.贾岛善于“推敲”,本诗采取了以答包含问的方法,不着痕迹地将诗歌内容进行了精简。
C.陈诗“舒”与“卷”二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鬼谷子进可济世、退可归隐的自在。
D.陈诗“七雄”二句写出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揭示了鬼谷子选择隐居的时代原因。
19.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同
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释:①磴:石级。
20.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山石险峭,有一条依稀可辨的石级山路。人从拂面的松枝竹梢中穿过,露水打湿了衣裳,点明了时间、地点,使人身临其境。
B.颔联和颈联分别描写登山后所见的优美景色和农家生活场景,闲适之中又隐隐蕴含着对官场世俗的厌恶。
C.尾联写村庄晚景,暮霭笼罩,放牧的牛羊从山上下来了。作者骑在马上,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以景结情,表现出一位画家诗人作品中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D.本诗是一首七言近体诗,主要写的是诗人从早至晚山游所见的情景。全诗以时间为顺序,从清早写到傍晚,结构清晰,极富有层次感。
2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东皋寓居①
晁补之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注】①晁补之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随着元祐党人地位的变化而沉浮宦海。崇宁二年被免官回到故乡,自号“归来子”,于东山上修葺归来园,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这首词就是此时所作。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描绘了一幅雨后东皋闲适平静的画面,但通过“鹭来鸥聚”与“无人独舞”的对比,也写出了词人的孤独落寞之感。
B.从“青绫被”到“翠幄张天”,从“弓刀千骑”到“星星鬓影”的变化,实际表现了作者人生处境及心境的变化。
C.本词除了使用融情于景、用典等方式间接抒发情感,还通过“任”“莫忆”“便”“恐”等议论性的词语抒发内心感受。
D.本词上片所选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清秀晓畅,从中可以感知作者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
24.晁补之的词多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但此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消极的归隐思想之列,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南邻【注】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注释】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诗人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诗人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诗人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锦里先生”园子里收获了很多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明他家的生活不算太穷。
B.颔联写朱山人家常有客人,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在台阶上觅食。
C.颈联“四五尺”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中“深千尺”的表达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白沙”“翠竹”“柴门”等意象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锦里先生住处的清幽与闲适。
26.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角巾,隐士之冠。”你认为隐士的特征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杜诗是如何表现“南邻”这位隐士的特征的。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词
元稹
牛靿吒吒①,田确确②。
旱块敲牛蹄趵趵③,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④,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⑤,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⑥官军粮不足。
【注】①吒吒:拟声词,形容喘气声。②确确:形容土块坚硬、贫瘠。③趵趵:牛蹄声。④簇簇:众多丛集的样子。⑤海服:沿海地区,也指边疆。⑥遣:让,使得。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开篇就用两个短句状形写声,表现出农民在田里耕地劳作的艰辛不易。
B.战乱频繁,官兵不仅要农民缴粮、辛苦运粮,有时甚至会宰杀食用驱车之牛。
C.与《观刈麦》一样,本诗也有部分句子借写妇女来表现举家艰辛,生活不易。
D.最后三句表示即便累死也会让下一代继续提供军粮,突出百姓对朝廷的忠诚。
28.诗歌五六句中的叠词“簇簇”“月月”“辘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樵 家
陆龟蒙
草木黄落时,比邻见相喜。
门当清涧尽,屋在寒云里。
山棚日才下,野灶烟初起。
所谓顺天民,唐尧亦如此。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季节,草木枯黄而使邻里间相见欢喜,这与樵夫职业有关。
B.“清涧尽”“寒云里”介绍了樵家的位置,也呈现出樵夫的生活环境。
C.“下”“起”的使用,营造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样的意境。
D.这首诗以樵事为载体,语言自然而不见斧凿痕迹,平淡之中也不乏雅趣。
30.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隐逸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南邻【注】朱山人水亭
杜甫
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
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
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
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注】南邻,杜甫草堂南侧有一位姓朱的隐士邻居,号锦里先生。杜甫曾在《南邻》诗中称之为“锦里先生”。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重在叙事,写诗人拜访朱山人经过水亭,水亭附近绿竹参差,以致人来了他都不知道。
B.三、四句写景,“欹”字使人犹见花儿倾斜可爱之态,“细”字则道尽细水蜿蜒回转之状。
C.第五句中的“归客”是指朱山人从外面刚回来,“村非远”则点出诗人与朱山人相距不远。
D.第六句既表明了诗人与朱山人喝酒时间长,又从侧面体现了二人酒逢知己,相谈甚欢。
3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张谷①田舍
〔唐〕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张谷:华山谷名。②碓:水碓,舂米的工具。③稔:谷物成熟,丰收。
(1)颔联“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行(节选)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是对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的艺术再创造。
B.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C.诗歌描绘的画面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D.诗的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隐含了《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内容。
35.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且为饭;诗,则酿而且为酒也。”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请你谈谈,与《桃花源记》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①
孟浩然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所作。陂,水边或山坡;东陂,泛指田野。谢南池,诗人在越州结识的友人。②土宜,不同的土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物各有所宜。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贻”有赠送之意,诗人在田野突遇降雨,便匆匆写下这首诗赠送给朋友谢南池。
B.诗歌首联运用赋的手法,交代了时节、地点以及人事,暗示农民的苦难已经开始。
C.春雷滚滚,春雨蒙蒙,覆盖原野,领联运用叠词,形象地概括了春耕的季节特点。
D.这首诗描写农家春日趁雨耕作的情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饱含诗人的情感。
3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春日即事(其二)
耿湋
【注】
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
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
【注】耿湋(wéi)于唐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此诗大约就写于其罢居在家时。
3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其一)》前八句写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归田。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的愉快心情。
B.《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既无华丽的词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语言朴素自然,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C.《春日即事(其二)》颈联写诗人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的美酒,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
D.以隐居为题材的诗歌往往着重表现生活的闲适与恬静,但《春日即事(其二)》这首诗可谓大异其趣。
39.同样是归隐田园,《春日即事(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试作简要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
1.C 2.①渔翁荡舟江上,听啼鸟流水,观明月寒波,乐似严子陵,从表面上看醉心山水。②渔翁傍晚从醉中醒来,暗示此前独自饮酒;渔翁因贪看月亮而失神放下鱼竿,说明他无心垂钓,实则别有心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啼鸟关关”与“关关雎鸠”在诗歌中的作用不相同。“啼鸟关关”是写景,借景抒情;“关关雎鸠”是起兴,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与君子的联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从表面上看醉心山水。开篇描绘了一幅渔翁荡舟图,烟雾笼罩,小船自在悠闲,蓑衣雨湿风干。在烟波中出入的小船终于泊岸,被雨水打湿的蓑衣也已晾干。江上的渔翁时醉时醒,自在地消受着夜晚。只听啼鸟此呼彼唤,流水潺潺,其乐融融,就像东汉的高隐严子陵一般。
②实则别有心事。“渔翁醉醒江上晚”渔翁傍晚从醉中醒来,暗示此前独自饮酒;“回头贪兔魄,失意放渔竿”他偶尔回头遥望明月,突然感到了人生的失意,而颓然放下了渔竿。渔翁因贪看月亮而失神放下鱼竿,说明他无心垂钓。
3.A 4.①本诗写“鸡犬声”,是以鸡犬的热闹衬托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②《归园田居》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以“鸡犬声”打破环境的清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田园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错。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既写出了田园环境的美好,也写出了乡民生活的淳朴自然,但诗中并未“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分析文诗。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天清气朗的画面,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也反映出农家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围。接下来的两句着重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更委婉地道出丰年的来之不易。颈联又转而描写乡亲们的社会活动,他们祭祀祈祷,还经常占卜问事,尽显农耕社会里朴素的社交场面。作者在最后以“一村鸡犬声”,传达出丰收后热闹和喜庆的氛围,好像全村的鸡犬也在跟着凑热闹。
其次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其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鸡狗的叫声。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这两句以声衬静,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5.C 6.(1)王诗是山水田园诗,“白鹭”是众多景物描写中的一个意象,作者寓情于景,借白鹭自由翩飞的形象来表达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刘诗为咏物诗,作者托“白鹭”言志,通过写白鹭高洁美好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心存高洁而又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怅惘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与之‘争席’的世俗之人的厌恶”错。尾联是说自己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自己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1)王诗是山水田园诗,“漠漠水田飞白鹭”,意思是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与翩翩起飞的白鹭动静结合。据此看出,“白鹭”是众多景物描写中的一个意象,作者寓情于景,借白鹭自由翩飞的形象来表达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刘诗为咏物诗,诗歌写芳草杨柳遮蔽碧绿的流水,白鹭独立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生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独自面对斜阳悲叹年事已高。据此看出,作者托“白鹭”言志,通过写白鹭高洁美好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心存高洁而又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怅惘之情。
7.C 8.①借景抒情。词人描绘了田园之美,如杨柳飘拂、百花竞放,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直抒胸臆。词人写自己盘桓闲亭、钓鱼饮酒、闲来高眠,一举一动尽显自得之乐,描述了自己惬意快乐的生活状态。
③对比。词人把一品高官的劳神费心与自己的恬然自得作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安贫乐道。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词人身体不好,只能策杖行走”于文无据。从后文“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等描写中看不出作者身体不好。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词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首先,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中“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描写了春天的美景,写出了当时作者居住的田园之美景,从而衬托田园生活之乐。通过写春天的美景来抒发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其次,作者也采用了直抒胸臆的直接抒情的手法。如词中“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通过描写作者每天钓鱼赏景,饮美酒,得悠闲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词人自己惬意快乐的生活状态。此处是直抒胸臆。
最后,词人还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词中将作者“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的生活与一品高官“多少事,碎心田”的生活状态相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9.(1)C
(2)孟诗:拜访杜诗:路过或长满皆可。
(3)同:借景抒情,对偶。
异:孟诗:白描、远近结合。杜诗:比喻、拟人、动静结合、视触多感官。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都塑造了羁旅征人的形象”错。根据“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可知《村行》一诗尾联确实塑造了羁旅征人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美好田园风光的热爱,对淳朴民风的赞美。但《过故人庄》一诗与“羁旅征人的形象”无关。全诗先叙事,交代作客田家的原因;再写景,由近而远地描绘了一幅山村优美风光;然后再叙事,写临窗对饮,畅淡农事,写出了平静质朴的田庄生活;最后写再约重阳赏菊。全诗与“羁旅征人的形象”无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能力。
“过故人庄”意为“去朋友的田庄拜访”;
“柔桑过村坞”意为“桑树长出嫩芽,高过村庄”,“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柔桑动态的生长过程,表现出柔桑生长的过程之快,长势茂盛,覆盖面之广。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分析《过故人庄》。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运用对偶修辞,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分析《村行》。首联叙写道经南阳,颔联描述秀丽风光,颈联表现农村儿女生活,尾联感激主人热情招待。表达了诗人从村庄中经过时的轻松欢悦之情。虽全用白描,但洋溢着对农村风光的热爱和对农家真情的感激。颔联写景,“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对仗整齐,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此句以乐景衬乐情,强化了诗人的感情。
根据以上分析从同和异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10.D 11.①作者巧用设问(自问自答),借景抒情,表明心志,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②作者寄情黄鹂,表面上体现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本质上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语言明丽清新”错误,从整体上看,这首词的语言风格应是素洁平易而含蓄深沉。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
“何物最关情,黄鹏三两声”,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作者运用设问方式,自问自答,借景抒情,表明心志,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
作者寄情黄鹂,表面上说自己不再被凡尘俗事烦扰,体现了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本质上显示自己不随波逐流,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
12.D 13.风俗:①清明时节,农人趁农闲以踏歌、椎鼓的方式庆祝节日;②春社时节,农人们通过祭社活动,祈祝丰收:焚化纸钱,向神表示敬意;农人饮宴;孩子们斗草。
农家生活状况:从诗中可以看出农家在暂时的休战空隙安定、祥和的生活状况。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老翁把青枝绿叶、各色花朵乱丢一气”错。根据诗意,应为孩子们斗百草后,把辛苦找来的青枝绿时、各色花朵乱丢一气就算完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其三,前二句用“高田”与“低田”作对比。高田自然是种麦,故麦苗青。低田自然傍水,是水田须种稻谷的,此时秧苗还未成长,故此绿未耕。这绝对是春日田园,很切合农村节气的描写,画面鲜明。三四句则转为描写清明前的村居生活,“春似锦”是主题,清明时节,农人趁农闲以踏歌、椎鼓的方式庆祝节日。
其五,描写祭社活动,农人祈祝丰收。前二句“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还是写春社活动,然后写祭社回来的农人的情态,喝多了到日斜才回家。通过写人们尽情敲锣鼓,渲染出十分热闹的场面。第三句“青枝满地花狼藉”采用景物描写,满地的青枝和落花,虽然喝的醉醺醺,但见此也知道是儿孙斗草嬉戏了。大人喝酒,小孩游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幸福的农村场景!
乡村风俗的描写:“踏歌椎鼓过清明”写清明时节,农人庆祝节日的方式;“社下烧钱鼓似雷”“醉翁回”“儿孙斗草”写春社时节,农人们通过祭社活动,祈祝丰收。
农家生活状况,从以上分析中概括出:农闲时节安定、祥和。
14.B 15.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共同表现诗歌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 “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错,“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意思是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隔着篱笆可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放牛娃唱着动听的歌,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从外边可以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用人物的风情动态美去表现农村的人情美。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由此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体现出强浓烈的乡村风味和劳动生产的气息。
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意思是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据此看出,全诗共同表现出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
16.D 17.①王诗妙用“闲”字,写出桅子花的寂寞、无人观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
②贯诗用“蒙蒙”叠字,写庭花宛若披上轻纱、隐约朦胧,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错误,应是借儿啼表现山家生活纯朴自然。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王诗第三句“妇姑相唤浴蚕去”转而正面描写农事,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第四句“闲着中庭栀子花”,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没人欣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
贯诗“春雨晴”后的“山家”炊烟缕缕而“柴门寂寂”,想象农夫在田中忙碌的情景,暗示农夫不违农时而去田里抢时春耕。“庭花蒙蒙水泠泠”,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蒙蒙”叠字,让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写出了春雨晴后的景色。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
18.A 19.相同点:两诗都通过描写隐者高洁的品质,表达了对隐居者的仰慕之情。不同点:陈诗通过描写一位身怀济世救国之才,却因时代动乱和不愿追求虚荣而归隐山林的隐者形象,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陈了昂认为不可如山般无用而长尽,也不愿与山鹿为伍,表现了作者心怀经世报国之志。贾诗则通过记叙寻访隐者而未能得见的过程,表现了作者未见隐者的失望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错,描写鬼谷子隐居山林的干净清幽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鬼谷了高沽品质的喜爱与赞美。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两首诗歌中,鬼谷子和隐者都以隐逸之士为主人公,两首诗歌都表达了对隐居者的仰慕之情。
《感遇(其十一)》中,作者开篇写“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表现对鬼谷子隐居生活和隐居品格的赞美。鬼谷子之所以选择隐居,是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只崇尚力量,而缺乏了对礼教的尊重,于是鬼谷子因时代动乱(“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和不愿追求虚荣(“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而归隐山林。因此,诗人对鬼谷子隐居的赞美,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但到诗歌后半部分,“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一放一收,展现了鬼谷子“志在济时”与“藏身云间”的矛盾,并借此说明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却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最后“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两句,意思是难道只是想如山木一样长寿,空自地与麋鹿为伴。由此可知,诗人实际上是借鬼谷子形象表现作者不在意隐居生活,而要施展才华的经世报国之志。
《寻隐者不遇》中,以“松下问童子”来表现隐者的去处:“云深不知处”——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诗人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所以,这里是通过对人物的活动的描写,表示对于寻隐者不遇的遗憾,同时也暗示隐者及诗人深入大自然,远离尘嚣的追求。
20.B 21.远处水上,淡烟消散,落下双鸥;日照高林,野鸡飞起。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色调鲜明、境界阔朗、生机盎然的远水高林图,烘托了静谧恬淡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山游所见的情景的热爱与恬淡宁静的意趣。 22.①对山游所见的情景的赞美与恬淡宁静的意趣。②对农事的关心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③清辉步月,信马而归的不舍。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蕴含着对官场世俗的厌恶”错,颔联和颈联主要表现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没有对官场世俗的厌恶之情。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作用的能力。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说远处水上,淡烟消散,落下双鸥;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飞起一只野鸡。描绘出一幅远水高林,野鸟飞翔的画面,色调鲜明阔朗,是全诗中的突出部分。
诗歌写了诗人早起登山,穿过松竹,望见烟水鸥鸟、日照高林、麦田桑叶等美景,描写登山后所见的优美景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是诗情画意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悠闲恬淡的风格,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喜悦。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写的是诗人从早至晚山游所见的情景。
颔联“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说远处水上,淡烟消散,落下双鸥;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飞起一只野鸡。描绘出一幅远水高林,野鸟飞翔的画面,色调鲜明阔朗。此联描写登山后所见的优美景色,表达出诗人对山游所见的情景的赞美与恬淡宁静的意趣。
颈联“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写山村暮春、初夏之交的生产状况。大麦没有收割,整治菜园子已经晚了;春蚕还在喂养,桑树也显得枝叶稀疏。从这一联诗看,作者对农家生活还是比较熟悉的。大麦收割前就得整治菜园子,春蚕也是到了吐丝做茧时才停止吃桑叶。此联由写景转为农家生活的记事,表现了诗人对稼穑农事的关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尾联“暮烟已合牛羊下”,写村庄中的晚景。暮霭笼罩,放牧的牛羊从山上下来了。这一句的意境,是从《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句中化出来的。“信马林间步月归”,是说自己骑在马上,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诗人走出村庄,在暮色中山上的牛羊正向村庄走去,自己则听凭着马儿信步而行,踏着月色归来,写出了信马而归的不舍。
23.A 24.①从艺术风格上看,本词词境开阔,所选取的意象清新美好,所营造的意境冲淡闲远。“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弓刀千骑”“封侯万里”等语,情感充沛,颇富豁达清旷的情趣。
②从内容、情感上看,“功名浪语”“儒冠曾把身误”,是对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不屑,是作者在经历宦海沉浮后的切身感受,并非简单的消极抱怨之词。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但通过‘鹭来鸥聚’与‘无人独舞’的对比,也写出了词人的孤独落寞之感”说法错误,作者并未将二者对比,而且也不是写词人的孤独落寞之感,而是表现了归隐的乐趣。“无人独舞”几句是说四周无人,作者翩然独舞,自斟自饮,尽情地领略这池塘月色,酒尽了还不忍离开。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艺术风格的能力。
从艺术风格上看,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冲淡平和,闲适宁静的风景画,表现了归隐的乐趣:陂塘杨柳,野趣天成,仿佛淮水两岸,湘江之滨的青山绿水。东皋新雨,草木葱茏,山间溪水的涨痕清晰可辨,沙州上聚集着白鹭、鸥鸟,一片静穆明净的景色。然而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满山明月映照着溪流,将那一川溪水与点点沙洲裹上了一层银装。此词一反传统词家所谓“词须宛转绵丽”的常规,慷慨磊落,直抒胸臆,辞气充沛,感情爽豁,词境开阔,“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弓刀千骑”“封侯万里”等语,颇富豁达清旷的情趣。
从内容、情感上看,作者对于“功名浪语”“儒冠曾把身误”,有着切身的感受,并非一般的激愤之词,是对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不屑,他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所以,是不能把这首词简单地归结为“有强烈的消极退隐思想”之列的。
25.C 26.示例:我认为隐士应该过着恬淡闲适、不忧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南邻》这首诗歌中杜甫通过院子里笑语相迎的孩子,台阶上悠然自得的鸟雀以及朱山人的居住环境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悠然自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物形象。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错误,颈联“四五尺”是说明一个客观事实,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没有任何情感附着,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中“深千尺”寄托着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角巾,隐士之冠”中角巾指方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
隐士,即隐居之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隐士应该过着恬淡闲适、不忧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而且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
《南邻》这首诗歌中“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以及朱山人拥有“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这样的居住环境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悠然自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物形象。
27.D 28.①“簇簇”,写出兵器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运输军粮的频繁。②与上文“吒吒、确确、趵趵”等叠词形成呼应,更突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频繁战事的控诉。③韵律上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突出百姓对朝廷的忠诚”说法有误。结合前文“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及全文思想主旨可知,这里是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本诗五六句中,“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意思是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
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而诗人写诗的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以“簇簇”这一兵器的丛集现象象征战事的频繁,以“月月”表示农夫上缴粮食时间的频繁,以“辘辘”车轮声象征的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充分展现了对战事频繁的控诉。
在前后联系上,这两句承接了上文中同样有诸多叠词的“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诗句。前面的诗句中,诗人用两个短句“牛吒吒”“田确确”、三组叠字“吒吒”“确确”“趵趵”,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显在读者的眼前。这里,诗人则同样用叠词表明农夫和牛如此辛苦的原因。
这两句中,叠字的选用,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还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
29.C 30.①同: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②异:《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樵家》表现了对开明政治的感慨与向往。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营造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样的意境”错,“山棚日才下,野灶烟初起”描写夕阳落山,山中升起屡屡炊烟,营造的是恬淡温馨的场景;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二者意境不同。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其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田园生活的自在、宁静、祥和,蕴含了作者对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本诗描写隐居生活,其中邻里之间的淳朴热情,山居环境的安宁、温馨,都透露出作者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
不同点:
《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樵家》表现了对开明政治的感慨与向往。尾联“所谓顺天民,唐尧亦如此”,自己现在所过的安定、淡泊、闲适生活就是唐尧时期“顺天民”的生活,表现了对开明政治的感慨与向往。
31.C 32.①朱山人居住之处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表达对朱山人所居住的优美环境的羡慕。
②尾联“看君多道气”直接称赞朱山人超凡脱俗,表达对朱山人超凡脱俗的道气的赞美。
③朱山人隐居在优美的山水之间,诗人“从此数追随”,表达出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归客’是指朱山人从外面刚回来”错误,这里的“归客”是诗人自指,表明诗人外出刚回来。再由诗中第二句“相过人不知”可知,朱山人应在家中,故这里的“归客”不是指朱山人,而是指诗人自己。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近竹参差”,朱山人居住之处绿竹参差,“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满树的小花美丽茂盛通向池塘的小沟流水细细,花之欹,水之曲,于倾斜曲折中表现了花与水的独特的丰姿,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表现了诗人对朱山人所居住的优美环境的羡慕之情。
尾联“看君多道气”直接称赞朱山人超凡脱俗,于是相谈甚欢,喝酒还要移席,表达了作者对朱山人超凡脱俗的道气的赞美之情。
朱山人隐居在优美的山水之间,诗人回来之后,酒逢知己,“从此数追随”,从而表达出作者向往隐居山林的情怀。
33.(1)通过描写一条幽静的小路进入清寒的竹林,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描绘了一个清幽、淡雅的乡间美景,“寒竹”与“野花”皆不是富贵之物,小路小桥更显清悠之感渲染了一种田园风光的气氛。
(2)①身在官场中,却住在深山中,行为清廉节俭,表达了诗人高雅的品性。
②心灵沉醉在清幽的山色与乡野的气氛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③自述来年丰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一片安详、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欣慰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意思是: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清寒的竹林,一个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
“入”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穿”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的美好可爱而又淳朴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而这一“入”一“穿”所引出的景象则又为下文描写张谷田舍生活的情景起了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就在“寒竹”和“野花”这样清幽、淡雅的乡间美景的“深谷”之中,生活着淳朴闲适的农家。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身在官场中,却住在深山中,行为清廉节俭,表达了诗人高雅的品性。
②“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渲闹的声音。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接着,诗人步入桑树林。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作者的心灵沉醉在清幽的山色与乡野的气氛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及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③“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是田舍主人对诗人的谈话。他告诉来访的客人: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里,买酒还可以赊欠呢。这两句以农民自己的语言,描写他们以辛勤劳动换来的丰足生活。语言朴素而有情趣,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农民的口吻和心理,表达了诗人对一片安详、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欣慰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
34.D 35.①《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几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②《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本诗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
③《桃花源记》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本诗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音乐性更强。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错。“樵客初传汉姓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是从桃源人的视角写的;“居人未改秦衣服”写渔人乍见“居人”,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是从渔人的视角写的。
故选 D。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如《桃花源记》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语言明白如话,平淡简洁。而本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渔舟逐水”“两岸桃花”“夹古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如《桃花源记》作为散文有很多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交代原因,中间又写了过程等,总之《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本诗则侧重营造意境,如“两岸桃花夹古津”,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又如“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
《桃花源记》毕竟是散文,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长句短句随意使用,也不讲究押韵;本诗音乐性更强。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
36.B 37.(1)含意:我想在这里从事耕稼,于是向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
(2)思想感情:
①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②表明了诗人的归隐之志。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暗示农民的苦难已经开始”错误。这里是表明忙碌的春耕已经开始,整首诗并没有体现农民的苦难。
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意思是,我想在这里从事耕稼,于是向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理解句意时把握两个关键词。耕凿:耕田凿井,指田园生活。土宜:不同的土壤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耕凿”代指田园生活,“予意在耕凿”,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结合注释,“土宜”,不同的土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物各有所宜。诗人“因君问土宜”表面上是说向友人谢南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实则通过前文农家春日趁雨耕作的情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描写,饱含了对农家生活的喜爱,表明了诗人的归隐之志。
38.C 39.①《春日即事(其二)》着重表现诗人青春隐居的抑郁不平及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惆怅和伤感。诗人是任满而罢居在家,不得已而隐居。②《归园田居(其一)》则真切地抒发了诗人归隐山林、躬耕田园的自由和喜悦之情,以及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快慰、惬意与欢欣。诗人是主动辞官归隐,他本就热爱山林(田园),虽误入官场、但一直渴望归隐。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诗人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的美酒,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理解错误。诗句“强饮沽来酒”是写诗人沽酒浇愁,并不快乐;“羞看读破书”是说仅有的藏书已翻来覆去读破,实在羞于再看。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春日即事(其二)》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写他此时过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青春独屏居”这句话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烦闷:这样的年华,这样的时节,正是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饱尝生活乐趣的时候,而自己却不得不独自被排斥在这种生活之外,这是不平的表现。这句诗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这是从人的关系方面说的。由于失去了官俸,仅靠几亩薄田生活,家境困窘,连僮仆都怠慢自己,不那么听使唤了。因为没有了权势,连朋友都渐渐疏远自己,不那么来往了。“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这是从贫居生活方面说的。“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偏偏又看到落花满地,平添一段伤春的惆怅,韶光易逝,时不我待,这样的惆怅,不能不叫人伤怀。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诗人是任满而罢居在家,不得已而隐居。
《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诗人是主动辞官归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山水田园类,共14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题画类,共27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叙事类,共2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