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共28页。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甘露寺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先写诗人有“登楼观景”之念,继而写登楼后倚阑四望,视野开阔。
B.颔联用“乱”“含”“浮”“入”生动写出了云气、水光、晚霞、山色的交相辉映。
C.置身多景楼上,听月光下传来的钟呗声,诗人内心油然而起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
D.“万里帆樯海外风”虚实结合,诗人由眼前的航船想象到它们即将入海乘风破浪。
2.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谈到诗歌的情景关系时曾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这一理论在本诗的情景描写中也有体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郡圃春晚
韩 琦【注】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
3.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写春天,韩诗用细腻笔触描绘出落蕊飘香的暮春之景,《归园田居》则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淡雅的阳春之景。
B.同样写愁,韩诗以“万”字修饰,夸张地突出愁之多;李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欲说还休。
C.“可堪”在韩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为“不堪”之意,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含义,有强化情感之效。
D.“流景知从静处长”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琵琶行》以乐曲结束后水中映月的静态侧面烘托音乐之动人。
4.《声声慢》中的“更”字与《郡圃春晚》中的“又”字在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淮阳路
李商隐
荒村倚废营①,投宿旅魂惊。
断雁高仍急,寒溪晓更清。
昔年尝聚盗②,此日颇分兵。
猜贰③谁先致,三朝④事始平。
【注】①废营:指淮西藩镇吴少诚、吴元济等割据陈蔡时所遗的营垒。②聚盗:李希烈、吴元济父子相继割据叛乱,均骚扰波及陈州境内,故说“聚盗”。③猜贰:疑忌,有二心。④三朝: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荒”“废”二词与第二句中的“惊”相互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自比断雁、寒溪,表达出急切高远的报国之情和清正廉洁的为官之志。
C.颈联中,“聚盗”为因,“分兵”为果,藩镇割据,国家动荡,令诗人忧心不已。
D.这首诗的语言精确,主旨深沉,诗风稳健圆劲,与杜甫的诗史笔法颇有相似之处。
8.有人说,此诗情感“沉郁深挚,怆惘不尽”,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情感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中赏月桂独酌①
陈与义
人间跌宕简斋②老,天下风流月桂花。
一壶不觉丛边尽,暮雨霏霏欲湿鸦。
芙蓉
陈与义
白发飘萧一病翁,暮年身世药瓢中。
芙蓉墙外垂垂发,九月凭栏未怯风。
【注】①该诗是诗人暮年所做。作为南宋诗人,作者历经仕途坎坷、战乱悲辛,晚年做此诗。②简斋:作者的号。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雨中赏月桂独酌》笔调轻淡,但蕴藉丰厚,与“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抒情笔调相似。
B.《芙蓉》一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九月里墙外的芙蓉生机勃勃,而诗人却年老身衰,对比强烈,令人感慨。
C.诗中的“月桂”“芙蓉”都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月桂的风流,芙蓉的生机也是诗人内心的追求。
D.诗人饱经世事沧桑,暮年内心已完全平静,以一种更为静穆的眼光,更为冷静的心态来审视人世沧桑。
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陈与义战乱期间的诗歌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对陈诗的这种特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江
钱晔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①。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注】①扬舲:扬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于字里行间隐现诗人的心态,既有浩然快意又有苍凉迷茫之感。
B.颔联调动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沙鸟、水气,写出了船行的动感。
C.尾联呼应颔联中的“浪花作雨”,与首联“扬舲”之初的情调截然不同。
D.本诗依过江行程步步展开,展现江景,抒发情感,气度格局严整而遒劲。
12.本诗颈联历来为世人赞誉,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此诗。有美堂在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堂名“有美”,取自宋仁宗赐梅挚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
15.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突兀展现暴风雨的声势,“顽云”表现了厚重浓密的云层,其景其情,历历在目。
B.“飞”“过”“来”,动态展示出大雨自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奇景和过程。
C.诗人用纯粹客观式画面,表现暴风雨的壮丽雄奇,大胆背离中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
D.本诗用词瑰丽,想象奇特,气势奔腾不羁,韵律琅琅悦耳,显示出苏轼个人的特色。
16.《有美堂暴雨》是写景名篇,评价甚高。请简要赏析“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二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渲染了天地间万里雪飘之景,“长空”“汀洲”分别扣住诗题中“天”“江”二字,“玉花”写出雪态之美,“浩浩”展现雪境之阔。
B.第三句极言雪势之大,其意境与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六句将笔触由江天雪景转到写孤舟渔翁。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渔翁显得忧愁无奈。
D.这首五言诗“诗中有画”,意境高远,动静相间,抒发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感悟。
18.赏诗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贬乐城①尉日作
张子容
窜谪边穷海,川原近恶谿②。
有时闻虎啸,无夜不猿啼。
地暖花长发,岩高日易低。
故乡可忆处,遥指斗牛西。
【注】①乐城:唐县名,在今浙江东部靠近东海之处。②谿:同“溪”。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点明作者写作此诗的身份、时间和背景,一个“贬”字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B.虽然乐城处于边穷之地,常有老虎、猿猴出没,但天气暖和花开不败,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C.“无夜不猿啼”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寄寓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D.作为五言律诗,该诗格律虽谨严精工,但是整首诗文字比较浅近,语言通俗易懂。
20.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①远、回头谩②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凤楼:古时指妇女的居处。②谩:徒然、空自。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路陡峭,崎岖难行,词人从怀疑无路到猛然发现人家,内心充满惊喜。
B.竹篱茅舍、岸边酒馆,这些温暖的意象,却勾起了漂泊之人的思乡之情。
C.词人回头远眺,却看不到思念之人,这种渴求不得的相思令词人很惘然。
D.本词寓情于景,借耳边的雁鸣、眼前的残月,充分表达了离人内心的哀伤。
22.阅读这首词,思考“碧山锦树明秋霁”所蕴含的情感和因思乡而产生的情感是否一致,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次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②偃蹇:高耸的样子,此处有傲慢之意。
2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运用拟人、细节描写等手法,描绘了岁暮天寒,青山为伴,明月映溪,词人诵读诗歌的和谐画面。
B.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
C.下片读《离骚》,以屈原自况,抒发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与题目“独游”呼应。
D.词语言简洁,深刻含蓄,如写明月由“来”到“去”两个字,暗示词人深夜未眠,可见其忧愤之至。
24.辛弃疾有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者擅于将深情倾注于自然景物,赋予其独特的气质,试据此分析本词中自然景物的气质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后庭花
赵孟頫①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注:①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宋王室后嗣,赐第湖州,宋末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入元后,授兵部郎中,又历任浙江等地学提举,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2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这一层境象,以幽静胜,一个“秋”字,带出一抹淡淡的秋意。
B.“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这一层境象,以生动胜,一个“暮”字,透出了一份迟暮之感。
C.“乱云愁”句,陡然直转,预示着大风雨即将来临,一个“愁”字,暗示了雨下得颇有分量。
D.“归去休”三字,描述采菱女摘荷叶戴头上,急忙归家休息的景象,透出诗人意犹未尽之意。
26.赵孟頫与唐代诗人王维都精通诗画,两人也都有一份相似的情意缠结,这首小令与王维所作《山居秋暝》意境相通,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即事
宋·曾巩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狵①无警里闾安。
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霿凇③寒。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冬夜即事④
曹雪芹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⑤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注】①邑狵(máng):毛多色杂的狗。②氍毹(qú shū):织有花纹的毛毯。③霿(méng)凇:即雾凇。谚曰:“雾凇重雾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④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作的一首诗。⑤锦罽(jì):织有花纹的毛毯。鹴(shuāng)衾:绣有鹅鹏花纹的被子。
2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诗以小见大,明写仓廪充实、闾巷静寂,暗写百姓富足、国家安定。
B.曾诗颈联虚实相生,由眼前一榻之暖想到千门之寒,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C.曹诗写松影、鹤、满地白雪,体现出冬夜之幽静,与首联“三更”呼应。
D.两诗都从细节中寻觅诗意,“卷帘看”“试茗”等真实生动,画面感强。
28.两首诗歌为同题之作,体现的人生志趣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①
范仲淹
其八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其九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②。
【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缁(zī),黑色。
2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心”指纯朴的心地和高洁的情操,“爱云水”是因“云水”亦纯洁无垢,与“素心”相契。
B.其八末两句暗用典故,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表白“素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
C.白鸟飞翔,影子映入江面,这里乐景写哀情,隐喻着诗人直言进谏无辜遭贬的悲愤。
D.两首诗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清静优美,仿若画境,语言质朴却又清雅,不流于浅俗。
30.范仲淹在诗中与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同样化用了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但两人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十五日夜泛西湖①风月温丽(节选)
范成大②
暮檥③金龟潭,追随今夕凉。
波纹挟月影,摇荡舞船窗。
多情芙蕖风④,嫋嫋吹鬓霜。
会心有奇赏,天涯此何方?
【注】①西湖:指广西桂林西湖,在城西约三里。②范成大: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③檥(yǐ):停泊船只。④芙蕖:荷花。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风月温丽”可作全诗提纲,全诗围绕它铺写景色,抒发意趣。
B.前两句交代所游之地及出游目的,十五的晚上,诗人是为纳凉而游西湖。
C.三、四句写月影在水中闪耀,船在摇动,水中月又似乎在船窗之外舞动。
D.第五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荷花飘香,表现诗人对荷花的喜爱。
32.前人评论本诗情感,认为乐中蕴悲,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泉南作①
张埜(元)
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②声里,又听啼鹃③。
区区仕宦谁怜。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遂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自北方到南方做官,途经福建泉州南蒲所作。②鹧鸪:鸟名,其鸣声似“行不行也哥哥”。③啼鹃:杜鹃鸟,其鸣声似“不如归去”。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明词人置身之处与感发诗情的地理环境,后文是从正面描写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入闽的艰难。
B.“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渲染了旅途环境的空寂苍凉。
C.词人认为,他能有机会游览这奇境绝非偶然,是上天有意要他用文字来描绘这美丽山川,写成佳作流传海外。
D.全词写景气势博大,激荡纵横,夸张和浪漫之笔为全词增添了瑰丽色彩,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34.李白的《蜀道难》艺术地再现了蜀道之难,张埜的《沁园春·泉南作》也将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路途艰险,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浙江
孙逖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注]。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注]越人吟:战国时越人庄舄仕楚,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情。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季节,既照应题目“夜宿”,也渲染出清幽的氛围。
B.颌联“潮未还”与“月初落”,对仗工整,暗示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C.颈联写诗人听闻“江上越人吟”,顿时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D.尾联以“何时”发问,诗人虽感遥遥无期,但仍对回到朝廷充满信心。
36.《礼记·乐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请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小词,完成下面小题。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雝雝②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注]①香坠:即香囊。坠,一种古代人们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②雝雝:同“嗈嗈”,鸟的和鸣声。
3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字既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又写出作者心情黯淡,感叹光阴虚掷。
B.重阳节常见的活动除了本词中提到的登高望远、佩插茱萸外,还有观赏菊花、挂菖蒲、饮雄黄酒、吃重阳糕等。
C.“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景象,和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使全词笼罩上了悲凉的气氛。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从“满阶红叶暮”到“晚烟笼细雨”,上下片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
38.这首词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①
孟浩然
池上青莲宇②,林间白马③泉。
故人成异物④,过客独潸然。
既礼新松塔⑤,还寻旧石筵⑥。
平生竹如意⑦,犹挂草堂前。
【注】①兰若:梵语,和尚住处。②青莲宇:指佛寺。③白马:白马山,位于湖北。④异物: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⑤新松塔:为融公葬处,周围植以新松而故名。⑥石筵:讲经之处。⑦竹如意:又名爪杖。手所不能到处,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故人仙去,拜者潸然,情深意切,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失友哀情。
B.颈联写诗人拜谒融公墓地,寻访旧日融公讲经之处,表达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C.尾联触物思人,即物会心,往事犹如在昨天,写出了物是人非的真切感受。
D.诗文意境独到,单纯明净,结构整齐,诗风清淡自然,又含有一缕羁旅愁思。
40.本诗首联与白居易《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都描写了佛寺的周边风景,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答案示例:①在诗歌中,情和景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的统一体,“景”因情而展现,“情”因景而触发。②没有某种情感,就不会发现与情感相应的景物。由“欲收嘉景此楼中”可见,诗人是满怀热情与希冀登多景楼览“嘉景”的。有了这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的景观就是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这就是“景无情不发”的具体体现。③没有某种景物,相应的情感就不会被触发而产生。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视野和胸襟,于是他在尾联抒发了个人的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内心仍未放弃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这就是“情无景不生”的具体体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错,诗句中没有“隐逸之情”的体现。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景关系的能力。
①在诗歌中,情和景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的统一体,“景”因情而展现,“情”因景而触发。
②没有某种情感,就不会发现与情感相应的景物。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挈全篇。多景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诗人“欲收嘉景此楼中”意谓欲于此楼周览胜景,只消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带着这样的情感登楼赏景,可以想见诗人看到的一定是自己想看到的美好景色。果然颔联“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诗人看到的景观就是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这就是“景无情不发”的具体体现。
③没有某种景物,相应的情感就不会被触发而产生。颔联“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色彩明丽,境界开阔。“云乱水光浮紫翠”,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颈联“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方的航船。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这四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景象壮阔。
这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视野和胸襟,于是他在尾联写到“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年老了衣服上仍旧风尘仆仆,心里真羡慕那暮色中的飞鸿。抒发了个人的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内心仍未放弃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这就是“情无景不生”的具体体现。
3.D 4.①杨花一整天被风吹了又落,落了又起;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
②“又”和“更”都强化了无聊单调之感,表现了诗人的烦乱和孤寂。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错误,“流景”指如流的光阴,句意为“在空闲时分才知光阴漫长”,选项曲解诗句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秋风“梧桐”本含悲意。“更”,再加上(细雨)。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悲情更切。
“杨花飞又歇”,杨花一整天被风吹了又落,落了又起。“又”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从而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又”和“更”是表示表景象重复、程度加深的副词,都强化了抒情主人公无聊单调之感,表现了诗人的烦乱和孤寂。
5.D 6.①直抒胸臆。“身闲心太平”直接抒发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闲适心情。
②间接抒情。通过描写诗人“登山”“醉饮”“穿林”“题诗”等行为表现诗人在自然之间悠游自得的闲适心情。
③以景衬情。以哀景写乐情,用初春的余寒反衬诗人闲适的心境。
④通过议论表现诗人闲适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词人表示要放弃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这里虽说有对人生无奈之思,更重要地表达了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这里指“希望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体现的是闲适自在、豁达乐观的心态。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方式,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回顾抒情的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典故抒情,等等。然后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诗人“闲适心情”的诗句,分析抒情的方式。
如诗歌开头两句,“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空花尘世”将凡尘谷世喻指梦中幻境,“昨梦浮名”指往事如梦,浮名如烟,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词人远离颠倒梦想,告别人生过往,要过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开篇以议论的方式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如“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描写了作者“登山”“饮酒”“穿林”的兴致,“登山”与“穿林”指词人率性行为,诗人穿着普通,登山望远,任性饮酒,放达任性;词人拄杖穿林,了无牵挂,悠闲自在。“苔纸闲题溪上句”写诗人将外出游玩的感想写在苔纸上。这些是通过诗人的行为来体现情感,属于间接抒情。
如“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句,“料峭”“余寒犹力”“ 细雨”写初春的余寒,这是以景衬情,以“料峭余寒”反衬作者“登山”“穿林”的兴致,从而表现作者的闲适心情。
如“身闲心太平”意思是“了无牵挂自然身心太平”,这是直接抒发闲适之情。
7.B 8.①借景抒情:荒村、废营、断雁、寒溪,荒凉的景象,凄冷的意象,尽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感情沉郁。②寓情于事:诗人旅途投宿,惊悸难眠,直言战争给自己带来的惊恐,感受真切,情感深挚。③咏史抒情:诗人回顾朝廷和藩镇之间由相互猜疑到战乱再到平定的史实,写战乱平定之艰难,用语看似平常,怆惘之情却绵绵不尽。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人自比断雁、寒溪”理解错误。本诗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怀古诗,是对古代历史的议论评说,不是抒发个人身世际遇之作。“断雁高仍急,寒溪晓更清”是环境描写,渲染荒凉破败之景,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不是自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荒村倚废营”“断雁高仍急,寒溪晓更清”三句抓住荒村、废营、断雁、寒溪几个意象,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荒凉破败的景象,尽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借景抒情,抒发沉重苦闷的情感。
“投宿旅魂惊”句中着一“惊”字,直抒胸臆,写出内心的惊恐和震撼;诗人旅途投宿,惊悸难眠,寓情于事,直言战争给自己带来的惊恐,感受真切,情感深挚。
“昔年尝聚盗,此日颇分兵。猜贰谁先致,三朝事始平”四句诗,咏史抒情。过去和现在对比,“聚盗”和“分兵”回顾朝廷和藩镇之间由相互猜疑到战乱的历史过程,“三朝事始平”写最终三代帝王的经营才得以平定的史实,写战乱平定之艰难,用语看似平常,怆惘之情却绵绵不尽。
9.D 10.示例:诗人将情感深藏于字面的底层,表面看起来似乎平淡、静谧,实则蕴含着渊深丰富、悲怨深沉的情感内涵。
①《微雨中赏月桂独酌》中,只第一句“人间跌宕简斋老”一笔带过,笔调轻而淡。但这种轻松的笔调背后却蕴积着深沉厚重的情感。“跌宕”一词,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浮沉的感慨。
②诗人的情感并没有喷薄而出,而是“一壶不觉”“暮雨霏霏”等缓缓道来,但平淡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内心已完全平静”错误,“跌宕”一词,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浮沉的感慨。所以,不能说已完全平静。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含蓄蕴藉”意思是含蓄不露,耐人寻味。作为南宋诗人,作者历经仕途坎坷、战乱悲辛将情感深藏于字面的底层。表面看起来似乎平淡、静谧,实则蕴含着渊深丰富、悲怨深沉的情感内涵。以《微雨中赏月桂独酌》为例分析如下。
首句“人间跌宕简斋老”中“跌宕”,意思是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结合注释①可知,作为南宋诗人,作者历经仕途坎坷、战乱悲辛,晚年做此诗,“跌宕”一词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浮沉的感慨。“人间跌宕简斋老”意指作者历经仕途不顺和战乱艰辛,人到晚年感慨良多。此句一笔带过,看似轻松平淡,实则背后蕴积着深沉厚重的情感。
后文“一壶不觉”“暮雨霏霏”将情感蕴含于所做之事与所赏之景,不直接强烈抒发,而是缓缓道来,平淡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11.C 12.①虚实结合,时空交融。三国、六朝俱成陈迹,唯有春草、晚山依然青碧。
②寓情于景。“春草碧”、“晚山青”与“三国旧愁”、“六朝遗恨”把眼前风光与诗人的感慨熔铸在一起,春草与“愁”、青山与“恨”,抒发了江山依旧,人事盛衰的感慨,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情调截然不同”错误,“川途渺渺正扬舲”诗人有“川途渺渺”之感,是一种苍凉迷惘的心情。这种既壮又悲的旅感,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尾联是雄豪与悲凉两兼的心情的自然发露,与首联的“扬舲”之初的情调遥映。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虚实结合,时空交融。三国、六朝俱成陈迹,唯有春草、晚山依然青碧。“春草碧”“晚山青”为眼前所见实景;想到“三国旧愁””六朝遗恨”,生出“悲凉”心情,为虚写想象。
寓情于景。作者由眼前“春草碧”、“晚山青”,联想到“三国旧愁”、“六朝遗恨”,三国、六朝俱成陈迹。所见江山年年如旧,而人事几许盛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13.C 14.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15.C 16.①比喻。把雨中的西湖比作一樽洒满将溢的金盏,写出了湖水水满溢动的样子。
②夸张。在诗人俯瞰之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间一只酒杯,将大的事物极尽夸小,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③想象奇特。诗人把急雨想象成羯鼓声,写出了雨点骤密和诗人对暴风雨的独特感受。
④绘形绘声,从感官角度描写,前一句从视觉角度写西湖雨满之形,后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急雨骤落之声,生动形象,气势雄奇豪迈。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诗人用纯粹客观式画面”理解错误。“天外黑风吹海立”,天外的大风吹的四海(所有海)的水都翻滚起来,是想象的虚景。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颈联的意思是,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
“金樽凸”为比喻。把雨中的西湖比作一樽洒满将溢的金盏,写出了湖水水满溢动的样子。
“潋滟”是水满溢动的样子,这里是形容雨中的西湖像一樽酒满将溢的金盏。为达到特殊效果而缩小其比例,也是一种夸张。在诗人俯瞰之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间一只酒杯,将大的事物极尽夸小,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想象奇特。诗人把急雨想象成羯鼓声,以羯鼓之急促状雨点之骤密,铿锵澎湃之声,如万鼓齐奏,写出了雨点骤密和诗人对暴风雨的独特感受。
或状形,或绘声,视听结合。前一句从视觉角度写西湖雨满的形状,后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急雨骤落的声音,生动形象,气势雄奇豪迈。
17.C 18.①意象角度:选取“船”“云”“蓑”三个意象,展现出渔翁怡然于舟中,层云间只见一艘小船(一个渔翁)自由漂浮的美好的江雪泛舟图,营造了安宁、幽静的氛围,展现了画面之美。②艺术手法角度:最后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蓑”代指小船或渔翁,增添诗歌的意境美。③艺术手法角度:最后一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苍茫云海与江中一蓑形成对比,一大一小,一动一静,意境高远,韵味清逸。(写景由近及远、点面结合,抒情以景结情等分析合理也可)④炼字角度:“睡”“自”两字紧承上句“不记巴陵道”,表现出渔翁在不记归路时仍能因美景而产生的一种悠然洒脱的情感。⑤人物形象角度:最后两句塑造了渔翁顺适而安、淡泊洒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淡泊心境的追求。⑥结构布局角度:这两句与诗歌开篇相照应,以“长空”起笔,以“云深”收尾,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唯美境界。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忧愁无奈”错。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于是,渔翁干脆“坐睡”任船“自流”,那船越行越远,渐隐于暮雪之中。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随意,淡泊闲远的心志。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歌最后两句是“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大意是,因为渔翁乏困自任孤舟漂流,白云深处闪出一点蓑衣背影。赏析时可从意象、手法、炼字、人物形象和结构布局角度进行赏析。
先看意象。此句承接上文,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于是,渔翁干脆“坐睡”任船“自流”,那船越行越远,渐隐于暮雪之中。面对无法回家的困境,渔翁随遇而安,竟然在舟中躺卧安眠坐睡,任凭小船漂流,隐现于层云之间,一种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画面中有“船”“云”“蓑”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自由漂浮的江雪泛舟图,营造了一种淡泊、安宁、幽静的氛围。
再看手法。“云深一蓑小”,这是远景,小船越飘越远,云层中只露出一个小小的“蓑”,这“蓑”是渔翁所穿之物,此处用来代指渔翁或者小船,是运用了借代手法。不直接说人或船,而代之以“蓑”,增添诗歌的意境美。另外,“云深一蓑小”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云深”写出云海苍茫广阔,“蓑小”写出相比之下船与人都显得渺小,这一大一小,一动一静,意境高远,韵味清逸。此外,“坐睡船自流”是近景,“云深一蓑小”是远景,由近及远,写出动态之美;“云深”是背景,是面,“蓑小”是主体,是点,点面结合,画面富有层次感。
然后看炼字。“坐睡船自流”中一个“睡”字写出渔翁此刻的状态,给人一种安闲之感;再结合上文“不记巴陵道”可知,因雪大失路,渔翁不能回去,但他却能在这样到境况下安然“坐睡”,实在是有大智慧的人;而一个“自”字,写出渔翁不再管理小船,任凭它在水面上漂浮,船与人都有自在洒脱之感,写出渔翁在不记归路时仍能因美景而产生的一种悠然洒脱的情感。接着看人物形象。这位渔翁在不记得归路之时不着急恐慌,反而悠然安坐在小船中欣赏美景,困了之后还能“坐睡”,可见其能够随遇而安,更有一种洒脱的隐者风范。最后两句塑造了渔翁顺适而安、淡泊洒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淡泊心境的追求。
最后看结构布局。诗歌开头写“长空卷玉花”,从长空写起;结尾“云深一蓑小”,以“云深”收尾,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唯美境界。
19.B 20.①诗人被贬谪后内心之“悲”。主要通过间接抒情(环境衬托)来表现,从描写被贬之地荒远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曲折地传达出自己被贬谪后悲伤的情绪。
②远离家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直接抒情来表现,说故乡“可忆”,将对自己家乡的怀念等美好情感直接表现了出来。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为此感到欣慰”错。结合“贬乐城”“穷海”“恶谿”等内容可知,本诗写乐城的“虎啸”和“猿啼”是表现乐城的偏远、环境恶劣,以此抒发的被贬偏远之地的悲愁情感。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诗人被贬谪后内心之“悲”。“窜谪边穷海,川原近恶谿”这首诗是写作者被贬到乐城的心情。中间两联“有时闻虎啸,无夜不猿啼。地暖花长发,岩高日易低”,意思是乐城处于边穷之地,常有老虎、猿猴出没,但天气暖和花开不败,高高的山岩遮蔽了太阳,日光不足日落早、天黑得快。作者主要通过间接抒情(环境衬托)来表现,从描写荒远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曲折地传达出自己被贬谪后悲伤的情绪,让人从具体的描写中去自然领味。
②诗歌尾联“故乡可忆处,遥指斗牛西”,诗人通过直接抒情来表现,说故乡“可忆”,将对自己家乡的怀念等情感直接表现了出来,表达自己远离家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1.D 22.不一致。此句描写的是一幅色彩亮丽的雨后秋山行旅图,情感欢快,而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忧伤的,所以不一致。作者在词的开篇抒发欢快之情,和后文的情感形成对比,构成了情感的跌宕和节奏的变化,使词的内容曲折有致,回味无穷。(从以乐景衬哀悄的角度来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耳边的雁鸣、眼前的残月”错。“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是词人的想象之景。
故选D。
2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一致”。
“碧山锦树明秋霁”,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高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忧伤的,所以不一致。作者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和后文的情感形成对比,构成了情感的跌宕和节奏的变化,使词的内容曲折有致,回味无穷。
23.B 24.①有傲岸高贵的品格:“青山”不因我“招”之即来,哪怕这种行为不招人喜欢、爱怜;
②有体贴关照的灵性:因天寒,青山“劝”与之同住。
③有相惜不弃的深情:明月入溪,夜夜相伴。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谁怜汝”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可见并非真的怨恨,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词人的孤寂情怀。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特点的能力。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青山”不因我“招”之即来,哪怕这种行为不招人喜欢、爱怜,可见青山有傲岸高贵的品格。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因天寒,青山“劝”与之同住。可见青山有体贴关照的灵性。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夜夜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明月入溪,夜夜相伴,可见青山有相惜不弃的深情。
25.D 26.赵孟頫与唐代诗人王维两人生平也都有一份希企归隐的情意缠结。王维所作《山居秋暝》诗,意境与赵孟頫此首小令相通。两人的作品,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所不同的是,王诗尾联中,诗人从美景中跳了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春芳已尽,秋瞑仍在,留在山中幽居正好。这两句也可以看作是王维对前面幽美景色的一个结语,现出他恬淡而不凄冷的心境,颇有诗性如佛性的味道,直接写出归宿的意愿;而赵孟頫小令,纯然写景,不着情语,而作者的秋意、暮感、愁思,尤其归去之意识,则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则含而不露,只是“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透出诗人意犹未尽之意”错。联系到整首小令所营造的“秋”“暮”“愁”的氛围来看,那“归去休”里,暗含着诗人心中隐匿的“归隐”情结。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赵孟頫与唐代诗人王维两人生平也都有一份希企归隐的情意缠结。王维所作《山居秋暝》诗,意境与赵孟頫此首小令相通。两人的作品,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所不同的是,王诗结联直接写出归宿的意愿,而赵孟頫小令则含而不露,只是“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这首小令可谓诗中有画。全幅造景,以水为主。清溪、芙蓉、暮鸥、小舟、采菱女,皆是水乡景色、水乡风情。造境得力于水,故灵秀清逸。此首小令,纯然写景,不着情语,而作者的秋意、暮感、愁思,尤其归去之意识,则在写景中自然流露。这支小令,就宛如一幅水乡秋暝图。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尾联中,诗人从这样的美景中跳了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春芳已尽,秋瞑仍在,留在山中幽居正好。这两句也可以看作是王维对前面幽美景色的一个结语,现出他恬淡而不凄冷的心境,颇有诗性如佛性的味道。描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27.B 28.①曾巩诗:全诗写诗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体现了诗人安逸闲适、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
②曹雪芹诗:诗着一“喜”字,使“趣”味全出。“新雪”一词亦极有表现力。雪水洁净,新雪尤是,烹茶味道清醇。诗中说“试茗”而不说“品茶”,是因为茶的品种不同,烹烧的火候也不同,“试茗”就有掌握火候使茶不失色的意思,体现了诗人浓郁的生活情趣。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愧疚之情油然而生”错,曾诗颈联写了“榻”“氍毹”“月”“霿凇”等物象,室内选用清香的床榻,温暖的毛毯,为实写,给人舒适温暖之感。再想象着屋外面的情景,为虚写,室外凄冷的月光之下,霿凇闪现寒凉的色泽。虚实结合,自己在寒冷的天气里有温暖干净的住所,想到屋外的寒冷,由个人到百姓,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曾诗首联“印奁封”“阁铃闲”“秋毫免素餐”,写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诗人感到轻松闲适,因有机会能为国尽绵薄之力而没有尸位素餐,内心的欢喜油然而生。领联写仓廪充实、里闾安定,透露出诗人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颈联写室内“.一榻”之小与室外“千门”之大对比,室内“氍毹”之暖与门外“霿凇”之“寒”对比,突出诗人的安逸。同时运用视觉、嗅觉和身心的感觉结合,从不同角度给人丰富的感受。诗句“香清一榻氍毹暖,月淡千门霿凇寒”虚实结合,境界由小到大。通过对室内外景象的描写,寄托安逸闲适之情。由个人到百姓,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尾联“更回笼烛卷帘看”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表达了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全诗写诗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体现出诗人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的心境。
曹诗五、六句从人的感觉上写寒。“诗怀冷”,极言寒冷,连诗情也冷却了,可见寒冷的程度。六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样的,公子穿着金貂,喝着酒,可都仍不足以御寒。经过多方面的形容渲染,冬夜的严寒也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就在这严寒的冬夜,大观园中人却还有他们的“喜趣”,大家都忘却了冬夜的严寒,冒着飘舞的雪花,扫来新雪,烹煮清茶。诗的最后一笔,有如画龙点睛,使全诗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着一“喜”字,使“趣”味全出。“新雪”一词亦极有表现力。雪水洁净,新雪尤是,烹茶味道清醇。诗中说“试茗”而不说“品茶”,是因为茶的品种不同,烹烧的火候也不同,“试茗”就有掌握火候使茶不失色的意思。以上词语都使诗表现的生活情趣更为浓郁。
29.C 30.①范诗借陆机诗句反其意用之,是说自己不信京城风尘会染黑自己。诗人怀“素心”,爱“云水”,结句用典表明自己本性纯朴、情操高洁,有坚守自我心志的底气和宠辱不惊的豁达超脱。
②陆诗化用陆机诗句则是说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诗人壮志难酬,长期得不到重用,结句用典表达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只能在寓所等待召见的郁闷落寞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C.“乐景写哀情”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一)范诗中,“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以此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细”之典。
陆机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结合其八中的诗句“素心爱云水”可知,诗人怀“素心”,爱“云水”,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结句用典表明诗人自己本性纯朴、情操高洁,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表现出宠辱不惊的豁达超脱。
(二)陆游诗中,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说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缅”,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结合背景可知,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长期得不到重用,结句用典表达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内心郁闷落寞,因此用想早点回家却只能在寓所等待召见,表达内心悲愤之情。
31.D 32.①诗人通过对温风丽月美景的描写,表现了悠闲自在的心情;
②又通过“鬓霜”“天涯”等词语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自身长期漂泊的感慨。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描写荷花飘香,表现诗人对荷花的喜爱”错。从内容上看,应是描写带有荷香的清风,表现诗人对风的喜爱之情。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波纹挟月影,摇荡舞船窗”,水面上波纹粼粼,映照着月光,船儿摇荡,波光舞动,对着船窗。“多情芙蕖风,嫋嫋吹鬓霜”湖面上满是荷花,风儿也特别多情,吹拂着我如霜似雪和嘱乐般的鬓发,令人沁心爽朗。诗人看着月色下波光倒影,船桨摇荡着,吹来了带着荷花香味的风,如此的一幅美景,可见诗人悠闲的状态。
但“嫋嫋吹鬓霜”中“鬓霜”二字点明诗人此时已经年迈,“天涯此何方”写出诗人的漂泊不定,故本诗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自身长期漂泊的感慨。
33.A 34.①李白的《蜀道难》写蜀道之难,意在劝阻友人不要入蜀,警示朝廷对蜀地要加以防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②张埜的《沁园春·泉南作》写入闽之难,是为下片写自己不畏艰难险阻的雄心壮志和忠肝义胆做铺垫。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后文是从正面描写的角度”错误。“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是正面描写,“驿骑蹒跚鞭不前”是侧面描写。
故选A。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李白的《蜀道难》写蜀道之难,意在劝阻友人不要入蜀,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警示朝廷对蜀地要加以防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张野的《沁园春·泉南作》写入闽之难,自从进入闽关之后,立刻置身于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间,一入其“形势山川”,即见“天开两边”令人心惊的景象,随着词人步履和月光的渐次深入,山中的奇观异景也逐渐清晰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如千瓶倾泻,飞流直下,激石溅玉。“群峰”四句,千峰苍翠如泼黛,群山如万马奔赴,水流山险,道路崎岖,石蹬如悬半空,天梯如架壑巅,极言其陡与险。于是心惊胆战的词人发出“心无那”那无可奈何的感叹!正在惊魂未定,又传来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和杜鹃“不如归去”的悲鸣,内心的感受通过外物的点化,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效果,把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是为下篇写自己不畏艰难险阻的雄心壮志和忠肝义胆做铺垫。
35.C 36.①一叶扁舟,露白风高,触发漂泊天涯的诗人内心萧瑟之意;
②江潮未还,山月初落,触发夜不能寐的诗人流落江湖之苦:
③烟水茫茫,越人吟唱,诗人感同身受,引发了诗人的乡国之思。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也渲染出清幽的氛围”错误,“露白风高气萧索”表达出了萧瑟的氛围。
B.“暗示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错误,暗示诗人旅途中夜不能寐的苦闷之情。
D.“充满信心”错误,“何时”说明作者感到回朝遥遥无期,希望渺茫。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意思是人思想感情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于外界事物引发的。联系诗歌手法,即借景抒情,然后分析借景抒情的手法即可。
首联“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作者从眼前景物写起,起笔开门见山,将时间地点寓于景物的描写之中,通过对“扁舟”“露白风高”等意象的描写,渲染了萧索悲戚的氛围,触发漂泊天涯的诗人内心萧瑟之意。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用对偶展现“气萧索”之景,“潮未还”“月初落”描写江上潮水汹涌、夜晚月落之景,触发诗人颠沛流离夜不能寐的苦闷之情。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烟水迷蒙,再加上听到越人的歌声,更是引发作者对自己宦游经历的慨叹,增添心中思乡思国之情。
整体上,前三联通过对白露、风、天气、月、潮水、江面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萧索悲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朝廷的无可奈何和悲愁之情。
37.B 38.①远近结合。“紫菊”是近观所见,“晚烟”一句写远望所及,描绘一幅晚秋烟雨图画。②嗅觉、视觉听觉相结合。闻到了庭院中飘溢着紫菊的香味,看到了菊花、晚烟,听到了嘔嘔鸣叫的新雁呜咽着凄寒之声。③以动衬静。新雁飞过,发出“呕吧”的和鸣声,用悲凉的呜咽,反衬出秋天的宁静。④运用叠词。冉冉: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雝雝:写出鸟的和鸣声。叠词的运用,使诗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挂菖蒲、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活动,不是重阳节。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远近结合。“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写暮秋景色,“菊花”是近观所见,“晚烟”一句写远望所及,形成一幅晚秋烟雨图画。
②嗅觉、视觉、听觉相结合。下片再写暮秋景色,“紫菊气”写庭院中飘溢着紫菊的香味, 是嗅觉描写;“菊花”是近观所见,“晚烟”一句写远望所及;“雝雝新雁咽寒声”从听觉写,又闻新雁咽寒之声。词句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③以动衬静。“雝雝新雁咽寒声”嗈嗈鸣叫的新雁呜咽着凄寒之声,以动衬静,用悲凉的呜咽声,反衬出秋天的宁静。
④运用叠词。冉冉:慢慢地、渐渐地,这里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雝雝:同“嗈嗈”,鸟的和鸣声。两处叠词的运用,使诗句音韵和谐,增强了韵律美,朗朗上口。
39.D 40.相同点:
两首诗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不同点:
本诗首联,运用起兴的手法,以景空寺清幽的环境引出自己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语言清新自然而富有意趣。
白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又含有一缕羁旅愁思”错误。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首联,“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起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景空寺清幽的环境和景物,又并不是首单纯的写景诗,因为“青莲宇”“白马泉”均为友人所在之处,故也用来怀念逝去友人。作者的笔法妙就妙在,他把情感巧妙地穿插在了这些景物描写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也使语言清新自然而富有意趣。
白诗,“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这两句是说是说诗人在小溪边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石,微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诗人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在何处,于是诗人绕寺而行,一路上漫步寻花。“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这里山光水色无限美好。小鸟的啾啾声十分动听,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这一切,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诗人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故二者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不同之处在于,本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白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写景抒情类,共28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写景抒情类(含解析),共29页。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