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2022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一)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江苏省2021~2022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一)
生 物
一、 选择题
1. 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高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胆固醇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B. 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细胞的形成
C. 脂肪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D. 中心体、核糖体不含磷脂
【答案】A
【解析】
【分析】脂质主要是由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另外还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错误;
B、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细胞的形成,B正确;
C、脂肪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C正确;
D、磷脂是构成细胞膜以及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而中心体和核糖体这两种细胞器没有膜结构,所以不含磷脂,D正确。
故选A。
2. 下列元素中,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的是()
A. 碳 B. 氢 C. 氧 D. 氮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大量元素:这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通常指植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 Fe、Mn、Zn、Cu、B、Mo等。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可是它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无论鲜重还是干重,C、H、O、N含量最多,这四种元素是基本元素;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
【详解】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所以,本题答案为A。
3. 关于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但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B. 糖类主要作为能源物质发挥作用,也参与组成细胞结构
C. 脂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其氧的含量大于糖类
D. DNA仅存在于细胞核,RNA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当二者的供能不能满足机体需求时,蛋白质也可以作为能源物质。
2、脂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相较于糖类,H含量多,O含量少。
3、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还有少量存在于细胞质,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也存在于细胞核中。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不能满足生理需求时也可以作为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A错误;
B、糖类主要作为能源物质发挥作用,也参与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是组成细胞膜的成分,B正确;
C、脂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其O的含量小于糖类,H的含量远大于糖类,C错误;
D、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还存在于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B。
【点睛】
4. 下列实验中待测物质、试剂和实验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待测物质
试剂
实验现象
A
淀粉
斐林试剂
砖红色
B
脂肪
苏丹Ⅲ试剂
橘黄色
C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蓝色
D
蔗糖
碘液
紫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淀粉不是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应该用碘液检测,A错误;
B、脂肪可被苏丹Ⅲ试剂染成橘黄色,B正确;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蔗糖不能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D错误。
故选B。
【点睛】
5. 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膜相对稳定,没有流动性
B.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核孔
D. 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RNA能通过核孔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核膜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B错误;
C、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有的能通过核孔,如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C错误;
D、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RNA能通过核孔,比如mRNA,D正确。
故选D。
6. 下图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失水或吸水的实验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①上存在胞间连丝,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B. 图中②所指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C. 随着细胞逐渐失水,结构③紫色加深
D. 图中细胞内的渗透压较未质壁分离时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1、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当细胞不断失水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详解】A、结构①表示细胞壁,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存在胞间连丝,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以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
B、图中②是指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不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随着细胞逐渐失水,细胞液的浓度越来越大,则结构③原生质层的颜色会越来越深,C正确;
D、图中细胞已经发生质壁分离,则细胞失水,细胞内的渗透压比未质壁分离时高,D正确。
故选B。
7. 将刚萎蔫的菜叶放入清水中,菜叶细胞含水量能够得到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B. 主动运输和胞吞
C. 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D.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几种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K+,等
【详解】水分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运输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将刚萎蔫的菜叶放入清水中,水分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同时水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使菜叶细胞中的水分能够得到恢复。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水分子的运输方式以及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易错点是水分子也有协助扩散这种运输方式。
8.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 B. 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C. 活性不受温度和pH的影响 D. 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具有专一性(特异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所以酶的活性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
【详解】A、酶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A正确;
B、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B正确;
C、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温度、pH等因素能影响酶活性,C错误;
D、酶的作用原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
故选C。
9. 《晋书·车胤传》有“映雪囊萤”的典故,记载了东晋时期名臣车胤日夜苦读,将萤火虫聚集起来照明读书的故事。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 淀粉 B. 脂肪 C. ATP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光能、电能等。
【详解】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脂肪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一般不作能源物质。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光能、电能等。故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ATP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 某兴趣小组通过研磨甘薯获得适量的可溶性淀粉提取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适当时间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见下表:
处理温度/(℃)
30
50
70
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38.0
47.8
70.5
29.0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温度属于自变量 B. 除温度外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C. 甘薯含有淀粉酶 D. 随温度升高酶活性逐步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甘薯还原糖含,随着温度升高,还原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
【详解】A、分析可知,温度属于自变量,A正确;
B、除温度外的其他条件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B正确;
C、甘薯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形成还原糖,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CO2和H2O B. 不需要O2参与
C. 释放大量能量 D. 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详解】有氧呼吸需要O2的参与,B错误,ACD正确。
故选B。
【点睛】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12. 图示为净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点只有呼吸作用,没有光合作用
B. b点光合速率为零
C. 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上升
D. 光是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时表示呼吸作用速率,与横坐标相交的点b表示光补偿点,ab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速率,b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详解】A、a点光照强度为0,只有呼吸作用,没有光合作用,A正确;
B、b点净光合速率为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错误;
C、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由于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限制,光合速率不再上升,C正确;
D、光是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D正确。
故选B。
13. 下图为人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命历程,c 过程表示( )
A. 细胞衰老 B. 细胞生长 C. 细胞凋亡 D. 细胞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增殖,导致细胞数量增加,而c表示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种类增加。
【详解】c过程导致细胞种类发生改变,所以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死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
B. 细胞衰老是人体内发生的异常生命现象
C. 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等方式
D. 蝌蚪尾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代谢减慢,A正确;
B、细胞衰老是人体内发生的正常生命现象,对于机体是有利的,B错误;
C、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等方式,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一种自保的生理过程,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而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蝌蚪尾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15. 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在纺锤丝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该时期是( )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在纺锤丝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该时期是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故选B。
16. 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 )
A 减数分裂Ⅰ B. 减数分裂Ⅱ C. 有丝分裂 D. 受精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未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
故选A。
17. 图中染色体数目与DNA 分子数目之比为( )
A. 1﹕1 B. 1﹕2
C. 2﹕1 D. 不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出现联会现象,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和B、C和D属于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属于姐妹染色单体,据此作答。
【详解】据图可知,图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2条染色单体,因此一条染色单体上含有1个DNA,所以共有8个DNA,因此图中染色体数目与DNA 分子数目之比为1:2,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 如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养殖的家兔,其毛色中白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下列4组杂交实验,其中体现出性状分离现象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A、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白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均为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A错误;
B、黑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均为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B错误;
C、白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出现黑兔,体现了性状分离现象,C正确;
D、黑兔和白兔杂交后代有黑兔,也有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D错误。
故选C。
19. 下图表示家系中某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则2号个体的有关基因组成应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的性别决定是XY型,X、Y染色体是异型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较长,Y染色体较短,解题时先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然后写出2号的基因型,再根据图中相关基因的位置进行解答。
【详解】据遗传系谱图可知,1号与2号患病,而二者的女儿正常,则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又由于1号患病,而其女儿正常,则该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1、2号的基因型均为Aa,图中符合条件的只有A。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判断显隐性性状的方法,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发病规律及判断方法,再结合题意准确答题。
20. 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需要在花蕾期对父本进行去雄处理
B. 产生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随机结合
C. F1产生的4种配子比例为1∶1∶1∶1
D.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比为1∶1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
①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配子;
②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③F2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为4种,比例为9:3:3:1。
【详解】A、需要在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A错误;
B、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B错误;
C、F1产生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C正确;
D、F1产生的雌配子数量大于雄配子数量,D错误。
故选C。
21. 某高等植物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纯合红花与纯合白花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F1自交,F2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红花的基因型有4种
C. 白花的基因型有12种
D. 用纯合的白花植株花粉给F1授粉,后代红花和白花的比例不可能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纯合红花与纯合白花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说明红花为为显性性状,F1自交,F2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 ,则红花:白花=272:212≈9:7,是9:3:3:1的变形,说明控制该高等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
【详解】A、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红花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B正确;
C、子二代基因型有9种,红花基因型有4种,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C错误;
D、用纯合的白花植株(AAbb或aaBB或aabb)的花粉给F1(AaBb)授粉,F1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为AB、Ab、aB、ab,纯合白花植株的配子基因型为Ab或aB或ab,故后代红花和白花的比例可能为1∶1或1:3,D错误。
故选B。
22. 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用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对其子代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杂交所用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
B. 子代豌豆中基因型为YyRr的比例为
C. 子代中黄色皱粒豌豆所占比例为
D. 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自交的后代可有4种表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柱形图F1比例用逆推法推出亲本基因型,再根据亲本基因型用正推法推出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及比例,最后根据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用分解组合法进行性状分离比计算。
2、亲本黄色圆粒豌豆(Y_R_)和绿色圆粒(yyR_)豌豆杂交,对其子代性状作分析,黄色:绿色=1:0,圆粒:皱粒=3:1,可推知亲本黄色圆粒豌豆应为YYRr,绿色圆粒yyRr。
【详解】A、根据分析,杂交所用黄色圆粒豌的基因型为YYRr,A正确;
B、子代豌豆中基因型为YyRr的比例为1×1/2=1/2,B正确;
C、子代中黄色皱粒豌豆所占比例为1×1/4=1/4,C错误;
D、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YyRR、YyRr)自交的后代可有2×2=4种表现型,D正确。
故选C。
【点睛】
23. 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标记T2噬菌体DNA的同位素是( )
A. 3H B. 14C C. 18O D. 32P
【答案】D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DNA组成元素:C、H、O、N、P,蛋白质组外壳成元素:C、H、O、N、S。
【详解】T2噬菌体的DNA组成元素:C、H、O、N、P,蛋白质外壳组成元素:C、H、O、N、S。因P元素为DNA所特有,故应选择P的同位素32P标记DNA。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 与DNA分子相比,RNA分子中特有的碱基是( )
A. C B. A C. G D. U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的碱基是A、T、C、G,RNA的碱基是A、U、C、G,DNA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U。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尿嘧啶(U)是RNA特有的碱基,G、A、C是DNA和RNA共有的碱基。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5. 如果某DNA的一条链上的某段碱基排列顺序是5′-A—G—A—T—C—G—A—T-3′,则另一条链上对应的碱基排列顺序是( )
A. 5′-A—G—A—T—C—G—A—T-3′ B. 5′-G—A—G—T—C—G—T—A-3′
C. 3′-T—C—T—A—G—C—T—A-5′ D. 3′-C—T—C—G—C—T—A—T-5′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结构特点: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向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一个DNA分子有四个末端;③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④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DNA的两条单链反向平行,且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C与G配对,可对应写出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应该为3′-T—C—T—A—G—C—T—A-5′,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6. 下列遗传病的病因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出来的是( )
A. 白化病 B. 先天性愚型
C. 软骨发育不全 D. 苯丙酮尿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能观察到的。
2、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不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A错误;
B、先天性愚型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体细胞中含有3条21号染色体,B正确;
C、软骨发育不全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单基因遗传病,不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C错误;
D、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单基因遗传病,不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D错误。
故选B。
【点睛】
27. 图为DNA分子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子的两条链呈反向平行 B. 配对的碱基间以氢键连接
C. 脱氧核糖和碱基交替连接 D. 碱基数量总是A+G=T+C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的两条链呈反向平行,A正确;
B、碱基对间以氢键连接,B正确;
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C错误;
D、在DNA的双链结构中,A=T、G=C,碱基数量总是A+G=T+C,D正确。
故选C。
28. DNA分子的解旋发生在( )
A. 转录过程中 B. 翻译过程中
C. DNA复制过程中 D.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复制过程是以DNA分子解旋形成的2条单链为模板进行的,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翻译过程的模板是mRNA。
【详解】在复制、转录过程中,双链DNA均需要解旋后才能作为模板;翻译过程中,模板为mRNA,与DNA无关。DNA分子的解旋发生在复制和转录过程中,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9. 下图所示生理过程需要的原料是( )
A. 脱氧核糖核苷酸
B. 核糖核苷酸
C. 脱氧核糖核酸
D. 核糖核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过程表示转录,真核细胞中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详解】图示为转录,合成的产物为RNA,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30. DNA转录,翻译的产物分别是( )
A. mRNA ,蛋白质 B. DNA ,mRNA
C. DNA,蛋白质 D. mRNA,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或蛋白质)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1)转录后形成mRNA分子;
(2)翻译后形成蛋白质
故选A。
31. 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因为它们之间存在( )
A. 地理隔离 B. 基因突变 C. 生殖隔离 D. 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详解】马和驴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是因为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2. 关于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的复制需要蛋白质
B. RNA的合成均由蛋白质与DNA协同完成
C. 在蛋白质与RNA的参与下可以合成DNA
D. 蛋白质的合成需要RNA与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在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的。
2、翻译是以以RNA为模板,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进行的。
3、某些RNA病毒可以以RNA为模板,在酶的催化下合成RNA。
4、逆转录病毒可以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DNA。
【详解】A、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蛋白质,A正确;
B、某些病毒可以进行RNA的自我复制,其RNA的合成由RNA和蛋白质(RNA聚合酶)协同完成,B错误;
C、逆转录病毒可以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DNA,C正确;
D、翻译过程中合成蛋白质是以RNA为模板,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
33. 下列遗传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是( )
A. 家族性心肌病 B. 蚕豆病 C. 精神分裂症 D. 葛莱弗德氏综合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详解】A、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病,呈现家族遗传性的发病特点,但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遗传以及线粒体遗传等多个遗传方式,而且致病的基因也非常多,A错误;
B、蚕豆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个类型,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引起溶血性贫血,为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
C、精神分裂症不符合单基因传递规律,而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C正确;
D、葛莱弗德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
34. 一对夫妇所生的多个子女在遗传上不完全相同,这种变异主要是(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数目变异 D. 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实例:一母生9子,9子皆不同。
【详解】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子代之间性状差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B正确。
故选B。
【点睛】
35.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
A. DNA B. RNA
C. DNA和RNA D. 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大肠杆菌(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6.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 改变了基因频率
B. 产生了地理隔离
C. 形成了生殖隔离
D. 产生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正确。
故选C。
【点睛】
37.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 突变与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突变与基因重组等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点睛】
38.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兰花蛾的口器长度与兰花花矩长度的变化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 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 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共同进化现象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只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兰花蛾的口器与兰花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适应性变异是本来就产生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只是筛选出适应性的变异,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共同进化现象,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正确。
故选B。
39. 如图,在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细胞核中( )
A. 两者都有①
B. 前者有①②③,后者只有②和③
C. 两者都只有②③
D. 前者只有①和②,后者只有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①为DNA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过程;只有分裂的细胞才能进行DNA复制;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翻译的场所主要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详解】A、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不能进行①DNA复制,A错误;
BCD、造血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能进行①DNA复制、②转录和③翻译;神经细胞无分裂能力,能进行②转录和③翻译,B正确,C错误,D错误。
故选B。
40. 一个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显性遗传)的男子与正常女子结婚,为防止生下患病的孩子,进行了遗传咨询。你认为有道理的是( )
A. B超检查 B. 只生男孩
C. 只生女孩 D. 妊娠期多吃含钙食品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是伴X显性遗传,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详解】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子,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给女儿的是X染色体,致病基因会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给儿子的是Y染色体,因此不会传给儿子,所以应该选择生男孩。
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表示某农作物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的过程,已知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光系统:光系统Ⅰ(PSⅠ)和光系统Ⅱ(PSⅡ),是以串联的方式协同作用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用到CaCO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分析光系统Ⅰ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填写光反应中的相关物质变化过程)。
(3)写出图中编号或字母所代表的过程或物质:②____________,F是具有催化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②. 防止叶绿体中叶绿素被破坏
(2)NADP+的还原
(3) ①. CO2的固定 ②. ATP合成酶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照,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被还原。
【小问1详解】
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用到CaCO3的作用是中和有机酸,防止叶绿体中叶绿素被破坏。
【小问2详解】
结合图分析可知,E是NADPH,推断光系统Ⅰ与NADP+的还原有关。
【小问3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②过程中有二氧化碳参与,为CO2的固定过程;光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D是ATP,C是ADP和磷酸,F是具有催化作用的ATP合成酶。
【点睛】本题以细胞代谢为切入点,以叶绿体光系统I(Ps1)和光系统Ⅱ(PSⅡ)为载体,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考查学生知识获取能力、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解能力等。
42.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多种疫苗。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的一些免疫细胞会产生抗体以抵御和清除进入体内的病毒。如图所示为抗体的合成及分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在细胞内的合成过程大致为: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部分肽链,然后转移到________(填图中序号)上继续合成,最后经过________(填图中序号)的进一步修饰加工形成含有抗体的囊泡。
(2)含有抗体的囊泡被运输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并将抗体分泌出细胞外,该现象称为________。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说明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完成抗体的合成、加工与运输过程中,不仅需要消耗________(填图中序号)产生的能量,还需要多种具有膜结构细胞器的协调与配合。这些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1) ①. ① ②. ②
(2) ①. 胞吐 ②. 一定的流动性
(3)③
【解析】
【分析】1、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①是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③是线粒体,④是细胞膜。
【小问1详解】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在细胞内的合成过程大致为: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部分肽链,然后转移到①内质网上继续合成,最后经过②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形成含有抗体的囊泡。
【小问2详解】
含有抗体的囊泡被运输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并将抗体分泌出细胞外,该现象称为胞吐。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说明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小问3详解】
在完成抗体的合成、加工与运输过程中,不仅需要消耗③线粒体产生的能量,还需要多种具有膜结构细胞器的协调与配合。
【点睛】本题以抗体的合成与分泌为背景,考查细胞器和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试题的解答。
43. 图甲、乙均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细胞含有________个四分体,对应图丙的________段。
(2)图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中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变化与图丙cd段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1) ①. 0 ②. bc
(2) ①. 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②. 2 ③. 着丝粒分裂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在有丝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后期,ce段对应的是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在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e段对应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小问1详解】
图甲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所以细胞中不含四分体;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图丙的bc段。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此时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与图丙中发生的着丝粒分裂有关。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意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把握基础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分析对比将知识点与图示对应起来,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44. 人类的X和Y染色体上有同源区域,在形成精子时,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可发生联会和交换。Lé riWeill软骨骨生成障碍综合征(LW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导致此病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如图是某家族关于该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已知Ⅱ4是纯合子。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引起LWD遗传病的基因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
(2)Ⅲ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3)Ⅱ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Ⅱ3与一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患LWD的男孩,该男孩的基因型是________,其患病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显性 (2)XBXb
(3) ①. XBYb ②. XbYB ③. Ⅱ3在形成精子过程中X、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发生交换,形成YB精子并受精
【解析】
【分析】结合题干信息“II-4是纯合子”可知:若为显性病,则II4为XbXb,I2为XBXb,符合题意;若为隐性病,则II4为XBXB,Ⅰ2患病,为XbXb,不可能生出XBXB的孩子;故该病应为显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病应为显性遗传病,即引起LWD遗传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小问2详解】
Ⅲ3患病,则基因型为XBX-,Ⅱ6为Ⅲ3的父亲,不患病,基因型为XbYb,故Ⅲ3的基因型为XBXb。
【小问3详解】
Ⅰ1正常,基因型为XbYb,Ⅰ2为XBXb,Ⅱ3为男性患者,基因型为XBYb;Ⅱ3与一表型正常的女子(XbXb)结婚,正常情况下两者所生男孩不患病,但生了一个患LWD的男孩,由题意可知:形成精子时,XY的同源区段可发生交换,即XBYb的精原细胞因为X、Y同源区段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了含YB的配子并受精,即孩子基因型为XbYB,是患者。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信息“II-4是纯合子”,并能结合系谱图分析作答。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一)(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一)(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卷(一)生物(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卷(一)生物(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6月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6月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