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原卷版).docx
    • 解析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解析版).docx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01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02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03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01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02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第11练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第11练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知识整合
    文言文阅读技巧
    ※题型一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3.结构分析法。对实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意义。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且都作宾语,那么就可断定“奔”也是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
    4.成语助解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5.联想推断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如“辍耕之垄上”中对“之”字的理解,联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当“去、往”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此处的“之”也是“去、往”的意思。
    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
    ※题型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文言虚词的三种方法
    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
    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
    3.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联想法,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题型三 文言断句
    如何把握文言断句
    1.通过句意断句。
    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断句。
    2.根据语法断句。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
    (2)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
    (3)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3.借助词语断句。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
    (2)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3)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
    (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顿。
    (5)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题型四 理解并翻译句子
    1.文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要尽量做到言辞优美。
    2.文言翻译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3.文言翻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过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翻译,结合语境,应加上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应翻译为:我同谁一道呢?
    ※题型五 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由于这个考点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得是否正确。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经历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题型六 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1.看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
    2.看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烘托、伏笔、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3.看描写手法。常用的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正侧相映等。
    4.看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
    5.看语言特点。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角度品析、抓住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进行分析。
    ※题型七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在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在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和态度。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分析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
    5.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复习巩固
    《桃花源记》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缘溪行(        ) ②仿佛若有光(        )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④具答之(        )
    ⑤问今是何世(        )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⑦皆叹惋(        ) ⑧便扶向路(        )
    ⑨处处志之(        ) ⑩及郡下,诣太守(        )
    ⑪欣然规往(        ) ⑫未果(        )
    ⑬寻病终(        ) ⑭后遂无问津者(        )
    (2)通假字
    便要还家(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②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③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④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⑤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具
    ②志
    ③寻
    ④舍
    (5)词类活用。
    ①林尽水源(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
    ③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
    ④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⑤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特殊句式。
    ①便舍船,从口入。(        )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3.课文理解。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指代的是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桃花源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请谈谈你对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桃花源记》
    1.(1)①沿着,顺着 ②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③类 ④详细 ⑤朝代 ⑥详细地说出 ⑦感叹 ⑧沿着、顺着 ⑨做记号 ⑩拜访 ⑪打算,计划 ⑫没有实现 ⑬随即,不久 ⑭渡口
    (2)要 邀 邀请
    (3)①新鲜美好 食物味道好 ②交错相通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④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⑤不要说,更不必说 (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⑥不值得,不必 不充足,不满
    (4)①详细 置办 通“俱”,全,都 ②动词,做记号 名词,标记 名词,志向
    ③寻找 随即,不久 ④舍弃,丢下 房子
    (5)①消失 ②对……感到惊异 ③向前 ④实现 ⑤告诉
    2.(1)①芳香的青草鲜艳美好,落花繁多交杂。
    ②渔人对此感到惊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③(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①省略句  ②判断句
    3.(1)进入桃花源 复寻桃花源
    (2)“黄发垂髫”指代的是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人们和谐安定、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会扰乱、破坏他们与人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4)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理想社会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
    《〈小石潭记》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水尤清冽(        ) ②为坻,为屿(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⑤佁然不动(        ) ⑥俶尔远逝(        )
    ⑦往来翕忽(        ) ⑧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⑨悄怆幽邃(        ) ⑩以其境过清(        )
    (2)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
    ③不可久居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为
    ②清
    ③可
    ④从
    ⑤以
    ⑥环
    (4)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
    ④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
    ⑤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特殊句式。
    ①以其境过清。(        )
    ②如鸣珮环。(        )
    3.课文理解。
    (1)文章开头写“心乐之”,后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2)作者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八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对鱼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小石潭记》
    1.(1)①凉 ②成为 ③表示约数 ④依附,依靠 ⑤静止不动的样子 ⑥忽然 ⑦轻快敏捷的样子 ⑧参差不齐 ⑨忧伤 ⑩过于
    (2)①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②年轻人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扮演青年男子
    ③停留 住
    (3)①做 成为 心理活动,所想之事 对 是 ②清澈 凄清 清香 ③大约 可以,能够 ④自,由 跟随 ⑤用 而 因为 ⑥玉饰 环绕
    (4)①向西 ②像北斗星一样 像蛇一样 ③像狗的牙齿一样 ④以……为乐 ⑤使……凄凉 使……寒冷
    2.(1)①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③(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①省略句 ②倒装句
    3.(1)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难免愤懑不平,于是他寄情山水,聊以自慰,因此“心乐之”。但是,“乐”只是“忧”的表现形式,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伤之感重又袭上心头,于是才会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所以,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以“忧”为主调的两种形式罢了。
    (2)凄清寂静的氛围。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3)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反衬了水之清及人之乐。
    《核舟记》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能以径寸之木( ) ②罔不因势象形( )
    ③尝贻余核舟一( ) ④高可二黍许( )
    ⑤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⑥佛印绝类弥勒( )
    ⑦矫首昂视( ) ⑧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⑨珠可历历数也( ) ⑩其船背稍夷( )
    (2)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 同 , )
    ②左手倚一衡木( 同 )
    ③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同 , )
    (3)古今异义。
    ①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 今义:
    ②罔不因势象形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奇
    ②为
    ③端
    (5)词类活用。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 )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动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③嘻,技亦灵怪矣哉!
    (2)特殊句式。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3.课文理解。
    课文最后一段先把桃核上雕刻的东西分类统计,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一句话来结束,有什么作用?
    《核舟记》
    1.(1)①直径 ②模拟 ③赠 ④大约 ⑤满 ⑥佛极。像 ⑦举 ⑧相类似
    ⑨分明可数的样子 ⑩平
    (2)①诎 屈 弯曲 ②衡 横 ③甫 父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①靠近 比较 ②顺着、就着 因为
    (4)①形容词,手艺奇妙 数词,零数、余数 ②做,文中指雕刻 是 有 ③名词,一端 形容词,端正
    (5)①戴着高高的帽子 ②用颜料等涂上
    2.(1)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③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2)①倒装句 ②判断句 ③倒装句、省略句
    3.有助于读者把先前获得的分散、零碎的印象汇总为完整的印象,表现了雕刻者技艺的奇巧,并且印证前文,照应开头。
    《〈庄子〉二则》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怒而飞( )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③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④南冥者,天池也( )
    ⑤《齐谐》者,志怪者也( )
    ⑥水击三千里( )
    ⑦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⑧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⑨请循其本( )
    (2)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 同 , )
    ②其正色邪( 同 , )
    (3)古今异义。
    ①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今义:
    ②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 今义:
    ③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名
    ②息
    ③之
    ④而
    ⑤则
    ⑥以
    ⑦其
    ⑧固
    (5)词类活用。
    ①鲲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⑤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特殊句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 )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3.课文理解。
    (1)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二则》
    1.(1)①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悬挂 ③迁移 ④天然形成的水池
    ⑤记载 ⑥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⑦盘旋飞翔 ⑧怎么
    ⑨追溯
    (2)①冥 溟 海
    ②邪 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3)①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野生之马 ②天然形成的水池 湖泊的名称 ③海水运动 海洋运输
    (4)①名称 出名 名次 ②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动词,叹气 平息
    ③助词,的 助词,的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④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⑤就 或者
    ⑥介词,凭借 介词,用 ⑦代词,它的 它 连词,表, 选择,是……还是…… 代词,代大鹏 ⑧固然 本来
    (5)①庞大的体形 ②怪异的事物
    2.(1)①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②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③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④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⑤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⑥你不是鱼,怎么知道做鱼的乐趣呢?
    (2)①判断句 ②倒装句
    3.(1)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虽有嘉肴( ) ②虽有至道( )
    ③弗食( )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⑤然后能自反也( ) ⑥然后能自强也( )
    ⑦学学半( )
    (2)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 同 , )
    (3)古今异义。
    ①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②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④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其
    ②自
    ③学
    (5)词类活用。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动词, )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特殊句式。
    ①教学相长也。( )
    ②其此之谓乎!( )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不 知 其 善 也。
    ②《兑 命》 曰 “学 学 半”。
    ③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教 然 后 知 困。
    3.课文理解。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大道之行也》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讲信修睦( ) ②使老有所终( )
    ③男有分(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 ) ⑥是谓大同( )
    (2)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同 , )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 , )
    (3)古今异义。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义: 今义:
    ②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 今义:
    ③大道之行也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亲
    ②子
    ③为
    (5)词类活用。
    ①使老有所终(形容词作名词, )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作名词,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作名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②故 外 户 而 不 闭。
    3.课文理解。
    (1)“大同”社会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你知道社会发展中有哪些理想与之类似吗?
    (2)对于“货恶其弃于地也……是谓大同”两句,请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1)①美味的菜 ②最好的道理 ③不 ④所以 ⑤反思 ⑥自我勉励
    ⑦教导
    (2)兑 悦 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3)①味美 意义,用意,主旨 ②达到极点 到 ③困惑 睡眠不足,感到疲劳 ④教与学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4)①语气词,表示推测 代词,代指“食”的对象 ②代词,自我 介词,从
    ③动词,教导 动词,学习
    (5)①吃 ②益处
    2.(1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②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2)①判断句 ②倒装句
    (3)①不知/其善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帮助他(她),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以此提升自我。
    《大道之行也》
    1.(1)①培养 ②让 ③职分,职守 ④憎恨 ⑤兴起 ⑥所说的
    (2)①与 举,选举,推举 ②矜 鳏,老而无妻
    (3)①老而无子 独立 ②女子出嫁 回家,回来 ③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路
    (4)①动词,以……为亲 名词,指父母
    ②动词,以……为子 名词,指子女
    ③是 为了
    (5)①老人 ②奸邪之谋的行为 ③盗窃的事情
    2.(1)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故/外户而不闭。
    3.(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我们信仰的共产主义、国外的乌托邦社会等与之类似。
    (2)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马说》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④才美不外见(        )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⑥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⑦策之不以其道(        ) ⑧执策而临之(        )
    (2)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故虽有名马
    古义: 今义: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 今义: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能
    ②策
    ③其
    ④之
    (5)词类活用。
    ①才美不外见(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_______)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特殊句式。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②马之千里者。(        )
    3.课文理解。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马 说》
    1.(1)①只,仅 ②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③有时 ④才能,美好的素质 ⑤等同,一样 ⑥怎么 ⑦正确的方法 ⑧面对
    (2)①食 饲 喂 ②见 现 显现 ③材 才 才能、才干 ④邪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①即使 虽然 ②奴仆 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③疑问词,怎么 安全、平安
    (4)①名词,能力 动词,能够 ②动词,用鞭子打 名词,马鞭 ③代词,它的,指千里马的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副词,表推测,大概 ④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用在动词或表时间词语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兼表停顿,无实义
    (5)①向外 ②吃尽 ③行千里
    2.(1)①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②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就要吃尽一石粟。
    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④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⑤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①省略句 ②倒装句
    3.(1)伯乐:能够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愚妄浅薄的人。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朝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阅读提升
    提升一 课内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③便扶向路( )         ④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心胸狭隘、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两文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1)交通,交错相通   要,同“邀”,邀请   扶,沿着、顺着   志,做记号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鸭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②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4)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②句意为: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③句意为: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④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记号。(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①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②世,朝代。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C.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源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作者写这句话是为了让世外桃源继续保持神秘感,让人充满向往。从中可见作者认为桃源式的理想生活在当时是无法可觅的,表达了对充满战争和动荡的现实的失望和批判。故选C。(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认真阅读原文及链接材料,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由链接材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老子描述的理想生活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不受外界打扰,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没有剥削和战乱,人们生活和乐幸福,无人打扰的理想世界。据此概括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  杂然相许
    B.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C.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D.水尤清冽   清荣峻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
    B.本文与《桃花源记》都属游记,都借浏览之景表达了作者悲伤厌世之情。
    C.一切景语皆情语,第④段所表现出来的凄神寒骨源于作者内心的悲伤、凄凉。
    D.本文是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而作。
    (3)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的心情与浏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并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D (2)B (3)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喜悦,浏览到最后心情凄凉。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表示约数/赞同;B.取乐/以……为乐;C.因为/连词,相当于“而”;D.清澈;故选D。(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都借浏览之景表达了作者悲伤厌世之情”错误。《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小石潭记》属于游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喜悦,结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浏览到最后心情凄凉。分析原因要结合写作背景,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糝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罔不因势象形( )    ②清风徐来( )
    ③如有所语( )      ④诎右臂支船(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1)顺着、就着   慢慢地   说话   弯曲
    (2)①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②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服折纹中。
    (3)一是点明主旨,以此照应“盖大苏泛赤壁云”;二是体现作者构思之巧妙;三是诗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因:顺着、就着。②句意:清风慢慢拂来。徐:慢慢地。③句意:好像在说些什么。语:说话。④句意: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弯曲。(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①启:打开;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②比:靠近;衣褶:衣服折纹。(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刻在船舱小窗上,照应首段中的“盖大苏泛赤壁云”,点明主旨;在核舟小窗上还能刻上文字,体现作者构思之巧妙,雕刻者技艺之高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意思是: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意思是: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展现的是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情景,刻在核舟上,易使人产生联想,意韵深远。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②不食,非醴泉③不饮。于是鸱④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鹓(yuān)雏:古代传说中的凤凰类的鸟。②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③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④鸱(chī):猫头鹰的一种。⑤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①志怪者也         志__________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____
    ③非练实不食        食__________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仰而视之曰
    B.其正色邪?/其名为鹓雏
    C.去以六月息者也/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D.鹏之徙于南冥也/而飞于北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鸟,但形象有所不同。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偏狭猜忌、急功近利“鸱”。
    B.两文都借物抒怀,但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庄子将自己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比喻巧妙贴切,自然生动形象。
    D.甲文运用想象和夸张,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乙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答案】(1)记载   盘旋飞翔    吃
    (2)D
    (3)①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②惠子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4)B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②句意为: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③句意为: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食:吃。(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之:助词,的/代词,指鹓雏;B.其:副词,抑,或许/代词,它的;C.以:介词,凭借/介词,用;D.于:都是介词,到;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语: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其:它的。若:好像。垂:同“陲”,边际。②重点词语:相: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往:前往。见:看望。(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和分析有误。根据【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结合《逍遥游》的思想感情,可知“大鹏”迁往南海抒发了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而非“展现了作者的恐惧”。故选B。
    5.阅读《〈礼记〉二则》,完成下列小题。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故/外户而不闭。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从词类活用的方面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老有所终。
    A.选贤举能。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弗食,不知其旨也。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那些专门偷窃做乱的贼人就不敢出来危害百姓,家家户户晚上睡觉就不用关门了。这就叫做社会“大同”。
    B.所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那些专门偷窃做乱的贼人就不敢出来兴风作浪,老百姓都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叫做社会“大同”。
    C.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睡觉安稳、夜不闭户的生活。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D.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虽有佳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B.《虽有佳肴》一文开头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最后引用《尚书》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C.《大道之行也》一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
    D.《大道之行也》一文用一种特殊的总括形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
    【答案】(1)C   (2)A   (3)D   (4)C
    【解析】(1)根据句意可以断句。A.句意: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故正确断句为:不知/其善也;B.句意: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来赡养。故正确断句为:故/人不独亲/其亲;D.句意:所以,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故正确断句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故选C。(2)例句: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A.贤: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B.亲,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亲;C.食,名词动用,吃;D.恶,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恶;故选A。(3)重点词语有:是故:这样一来;谋闭,不会有人搞阴谋;作,作乱,外户而不闭: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整句意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故选D。(4)C.“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本文作者是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不只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故选C。
    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票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一食或尽栗一石/或以为死
    C.是马也/是进亦忧 D.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转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说”见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请结合选文简要说说《马说》一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哪些看法。
    【答案】(1)C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驱使(或用鞭子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3)①选文运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②控诉了当时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被埋没人才的同情与惋惜,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A.所以/原来;B.有时/有的人;C.都是“这”的意思;D.马鞭/记录。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且(尚且)、欲(想要)、等(相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安(怎么)、求(要求)”要理解正确;②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策(鞭策)、以(按照)、道(方法)、食(喂养)”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知,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因此采用了托物寓意(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结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文章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和控诉。
    提升二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游白水①书付过(节选)
    (宋代)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③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④。甚俛⑤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⑥中流,掬弄珠壁⑦。
    【注释】①白水,即白水山,在今广东省。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殆:大概,差不多。③缒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④烧火:火烧云。⑤俛:同“俯”,头低下。⑥击汰tài:击水。⑦掬弄珠壁:用手拨弄水中的月影。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游览“佛迹”时所处的具体位置是(   )
    A.佛迹院 B.山而东 C.水崖 D.数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由文章“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可知,作者游览“佛迹”时所处的具体位置是水涯。故选C。
    2.很多名胜因景致特点而得名。请结合文章内容,推测白水山得名的原因。
    【答案】山中有高“百仞”的瀑布,形如白练;瀑布水垂落时溅起的水花犹如白雪。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文章“有悬水百仞”可知, 山中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再结合“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可知,潭水像白雪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据此得名“白水山”。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浴于汤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二则
    B.度数谷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C.其源殆可熟物    惟手熟尔——《卖油翁》
    D.至江山月出     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在/介词,在;B.数词,几/动词,计算;C.使动用法,使……熟透/熟练;D.等到/极点;故选A。
    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大铁椎传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①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②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魏叔子文钞》有删节)
    【注释】①觱篥(bì lì):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步见人(看见) B.步行负弓矢从者(背着)
    C.宋将军屏息观之(代词,这场恶战) D.股栗欲堕(屁股)
    【答案】D
    【解析】考查词语释义。D.句意: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股,大腿;故选D。
    5.请用三条“/”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一 贼 提 刀 突 奔 客 客 大 呼 挥 椎 贼 应 声 落 马 马 首 裂
    【答案】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解析】考查断句。句意: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断句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6.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①通过对大铁椎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大铁椎的勇敢;②通过贼的数量之多,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③通过描写贼的凶狠,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④通过宋将军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
    【解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①根据“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客大呼”可知,这里通过对大铁椎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大铁椎的勇敢;②根据“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可知,这里通过贼的数量之多,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③根据“一贼提刀突奔客”“众贼环而进”可知,这里通过描写贼的凶狠,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④根据“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可知,这里通过宋将军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
    参考译文: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张释之执法
    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①廷尉。释之治问。农人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
    【注】①属:同“嘱”,委托、交付。②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帝拜释之为廷尉/介冑之士不拜 B.于是使骑捕之/使人称谢
    C.民安所厝其手足/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D.上良久曰/良多趣味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拜:授给官职/跪拜;B.使:都是“派”;C.厝:都是同“措”,放置,安排;D.良:都是“很”;故选A。
    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顷 之 上 行 出 中 渭 桥 有 农 人 从 桥 下 走 乘 舆 马 惊
    【答案】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的意思是: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农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顷之”是时间状语;“上”“农人”是主语。结合句意,正确的句读是: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9.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文帝善于纳谏,有错能改。张释之秉公执法(依法办事);刚正不阿,敢于进谏。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到“廷尉当是也”的变化,可知文帝是一个善于纳谏,有错能改之人。张释之面对文帝的发怒与处决,提出了“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的建议,从中可以看出张释之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谏言,秉公执法之人。
    参考译文:
    文帝任命张释之做廷尉。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农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派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这个人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皇帝许久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涂:通“途”,路。 ④奚:何,什么。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适遇牧马童子( )
    ②黄帝再拜( )
    【答案】恰巧 第二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适:恰巧。(2)句意为:黄帝听了行了两次大礼。再:第二次。
    11.后人将“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归纳为成语____________,现在通常比喻______________。
    【答案】害群之马 危害集体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意思是:也就是去除害群之马罢了。故总结出来的成语是: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马,后常用于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12.从文中对黄帝的____________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___________的人;从文中对黄帝的____________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答案】语言 谦虚好问 动作 尊重他人(礼贤下士)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涉及对黄帝的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如“若知具茨之山乎”“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他面对牧童的简单回答,也能谦虚好问,问其关于治理国家之事,且最后心悦诚服地接受牧童的建议,可见他谦虚好问。最后黄帝的动作“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可知他尊重他人。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开辟天下的人,凭借什么和放马的人不同呢?
    B.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吧。
    C.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D.那些开辟天下的人,凭什么与放马的人不同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画线句关键词有:为……者:治理天下的人。奚:何,什么。异:不同。故翻译为: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故选C。
    参考译文: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告辞,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的人,跟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害群之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两次大礼,口称“天师”而离开。
    1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何①素不与曹参相能②,及何病,孝惠③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④。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释:①何:指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②相能:指和睦相处。③孝惠:即孝惠帝刘盈,刘邦的儿子。④垣屋:有围墙的门第。垣,围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素不与曹参相能
    ②及何病
    (2)结合全文,从“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可以得到的最合理推断是(   )
    A.萧何不了解曹参这个人,他认为孝惠帝才了解他。
    B.萧何没有直接推荐曹参,而后盛赞孝惠帝的选择。
    C.孝惠帝不任用曹参为相,萧何感到遗恨终身。
    D.孝惠帝要任用曹参为相,萧何感到死了都遗憾。
    (3)萧何在“治家”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答案】(1)①平素,一向 ②等到 (2)B
    (3)示例:要倡导简朴的生活作风,不要奢靡浪费;做人要眼光长远。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素:平素,一向。②句意为:到萧何病重时。及:等到。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从“知臣莫如主”“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可知,萧何没有直接推荐曹参,当皇帝问“曹参怎么样”时,萧何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称赞皇帝的选择。由此可见,萧何虽然和曹参不睦,但是在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件事上没有一点私心,做到了“外举不避仇”。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能看出,萧何治家简朴,不奢靡浪费;从“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能看出萧何治家眼光长远的特点。
    参考译文: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萧何购置土地房屋总是选在偏僻的地方,建造住宅不修围墙,对人说:“后代人如果贤能,就效法我的简朴;如果没本事,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去。”
    1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琢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释】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宝:珍藏。
    (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
    (2)琢冰者想以“三斗粟”授之以技,却无人应答,究其原因是:①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对此,人们给出的建议是:“②_____”
    (3)如果你是琢冰者,在听了他人的建议后,会有什么想法?请用心理描写的形式写下来。(30字左右)
    【答案】(1)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
    (2)琢的冰容易化 铸金、琢玉。
    (3)示例:他们讲的很有道理,我的技艺这么好,如果做一些金或者玉方面的玩具,可以珍藏得久一点。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置:放。堂背:厅堂背阴处。逾:过了。变:改变。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①根据“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的意思“现在就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啊”,可知琢的冰容易化;②根据“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的意思“您为什么不铸金、琢玉,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可以珍藏而不会坏啊”,可知人们给出的建议是:铸金、琢玉。③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此题的开放性题,可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他们讲的有一定道理,但艺术的形式有多种,我就喜爱这种艺术,何必一定要千篇一律呢。
    参考译文:
    从前京师有个将冰琢成人物形象的人,给它们穿上衣裳,点缀上红绿色彩,神色栩栩如生,形体如同真人。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变了就修饰修饰它们。前往观看的人每天有几百人,都感叹他的精巧,惊叹他的神功。
    一天,他对众人说:“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没有人答应。(有人)就问他道:“您的技艺的确很巧啊。您为什么不铸金、琢玉,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可以珍藏而不会坏啊?现在就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啊!我很可惜你这做事的技巧却不是真东西,劳心而无用,可以娱乐目前却不能流传久远。”
    提升三 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上(注: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注:微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道,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便要还家( )
    (2)无论魏晋( )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4)自是数年之后( )
    【答案】通“邀”,邀请 不要说(更不必说) 有的人 这,此
    【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通“邀”,邀请;(2)句意: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3)句意: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或:有的人;(4)句意:从这以后过了几年。是:这,此。
    17.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或请重法以禁之
    C.上哂之曰
    D.民之所以为盗者
    【答案】D
    【解析】考查文言虚词。A.句意: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 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里的人所提的问题;B.句意: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之:代词,代指百姓为盗这件事;C.句意: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之:代词,他;D.句意: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之:助词,不译;故选D。
    18.用“/”给下面句子标注朗读节奏(限两处)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答案】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解析】考查文言语句断句。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动词“率”与宾语“妻子邑人”之间停顿,“来此绝境”为补语,补充交代“率”;故停顿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下列选项中,对【乙】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B.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C.从唐太宗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其体恤民情、为君贤明。
    D.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乙文“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一句说明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选项“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理解有误;故选B。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答案】(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就自然而然不会去偷盗,还(怎么)需要用严厉的法令吗(呢)?
    【解析】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为盗:去偷盗;安:怎么,哪里;邪:通“耶”,呢,吗。
    参考译文:
    【甲】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乙】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钦。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清澈)        森(犹林立)竖跃舞
    B.佁然(游动得很慢)不动    而开先为绝(极,最)胜
    C.斗(像北斗星那样)折蛇行    横偃(倒下)侧布
    D.以(因为)其境过清      如行热冶(陶醉)中
    【答案】C
    【解析】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有误,“日光下澈”,意思是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B.有误,“佁然不动”,意思是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D.有误,“如行热冶中”,意思是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冶:熔炼、熔炉;故选C。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答案】(1)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瀑水没有取胜,相持了一段时间就(相持很久才)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漫过石的底部前去。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句重点词语:不胜,没有取得胜利;久,指相持很久;乃,才;敛狂斜趋,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趾,指石头底部。
    2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文中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
    B.【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C.【乙】中首段叙述庐山南康有许多瀑布,万仞直落,很有气势,而开先寺那里的瀑布为最美。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瀑水与石头相咬相斗的情状。
    D.【乙】段写作者一行人去黄岩峰的文殊塔观瀑,山路难走,又热又累,有客人想要往回走。袁宏道用言语激励他们,使客人勇气倍增,顺利到达文殊塔。
    【答案】B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内容可知,第二段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故选B。
    24.补全“山水寄情”的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郁积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于山水。起初游览幽美静谧的小石潭,产生(1)________的心境,随后见到竹树环合的景致,产生了一种幽深不可测的感觉,于是眼前之景显得“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与久谪荒远的(2)_______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3)_____。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答案】怡然自乐(心乐之) 孤寂或者凄凉或者哀怨 痴迷或者喜爱或者热爱
    【解析】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第一、二空,联系甲文,由“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和“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最初游览清雅幽静的小石潭,心情是怡然自乐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则写出小石潭水流的曲折幽邃和忽隐忽现的走势,还有如同“犬牙”一般参差不齐的岸势,这些景象让作者对小石潭产生了幽深不可测的感觉。于是,眼前的景象在作者心中变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也触发了作者被贬谪外放的孤独悲凉的心情。第三空,联系乙文,由“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可知,作者先去开先寺登楼望瀑布之盛景。“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则写出瀑布水流的形态多种多样,气势磅礴壮观;“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则是写作者第二天去看黄岩峰瀑布。“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和“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写出了登黄岩峰山路的坎坷难走和天气的酷热难当。“恋躯惜命,何用游山?”则写出了作者对登黄岩峰观瀑布的兴致极高,不惜冒险登顶观瀑布。这里表现的是作者对瀑布美景的痴迷之情。
    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庐山的一面,朝着南康,几十里都是峭壁。水从崖壁的缝隙中流出,万仞直落而下,由于山崖的形势流出的水不得不耸立舞动,所以飞瀑很多,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观)是最美的。登上望瀑楼,见飞瀑跃到一半,不很流畅。瀑水遇到崖石而转,水流到了青玉峡,峡谷苍翠碧绿地耸立着,(瀑水)汇合成潭,下面有巨石,(瀑水)横倒侧淌,掠过潭而前行,与石相遇,水就咬着石而与石争斗。瀑水没有取胜,相持了一段时间就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漫过石的底部前去。
    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次来到峡谷,观看香炉峰日出时紫烟升腾,心中激动。僧人说:“到黄岩峰的文殊典那里,瀑布的气势壮观至极。”我们就拄杖前行,石级狭窄而且多转弯,芒草叶(像刀一样)割人脸。稍往前走,崖石更加高险。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已经走到一半,大家力气都用尽很疲惫了,游客昏昏然害怕跌下去,一个客人头晕想返回。我说:“你如果爱惜你的性命,为何要来游山?况且你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客人大笑,勇气增了百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②向若③而叹曰:“野语④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煮,我之谓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河伯:河神。②望洋:仰望的样子。③若:海神。④野语:俗语。
    2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D.不辩牛马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发怒;B.到/到;C.离开/离开;D.都同“辨”,分辨;故选A。
    26.下面对【甲】【乙】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写了大海广阔浩渺的特征,【乙】文还写了黄河雄伟壮观的浩大景象。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充满了雄奇的想象,洋溢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C.【甲】文通过鲲鹏展翅于大海、野马奔驰于原野的形象,阐发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D.【乙】文写了河伯观海的典故,河神在海神面前,心态从原先的洋洋自得变成了自惭形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乙】文没有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故选B。
    27.将【甲】【乙】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答案】(1)它的翅膀(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他)面朝东边望去,看不见海水的尽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若,像;垂,同“陲”,边际;(2)东面,面朝东;端,尽头。
    28.在庄子的笔下,鲲鹏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庄子笔下的辊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的《逍遥游》中,对鲲鹏形象的描写充满浪漫想象,富于夸张变化:“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中的这只大鹏从北冥出发,展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直飞向南海。这只巨鸟有着与普通鸟类所无法想象的抱负和能力,但在庄子看来,它仍然是“有所待”,受拘束,不自在,不自由,并没能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鲲鹏在《逍遥游》成了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的一个反面例证。
    29.【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听说过成百上千的道理,便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从这句话中你领悟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案】示例:做人不可自认高明,沾沾自喜,而要及时反躬自省,看到自己的短处,及时认错改过。或: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始笑大方,应该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收获。【乙】文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等。
    参考译文:
    【甲】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小国寡民①,使②民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⑤无所陈之。使人复⑥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注】①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②使:即使。③什伯之器:众多的器物。④重死:以死为重,即看重生命。⑤甲兵:武器装备。⑥复:返回、回复。
    3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虽 有 舟 舆 无 所 乘 之 虽 有 甲 兵 无 所 陈 之。
    【答案】虽 有 舟 舆 /无 所 乘 之 /虽 有 甲 兵 /无 所 陈 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该句意为: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故可断句为: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3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独亲其亲( )
    (2)盗窃乱贼( )
    (3)而不远徙( )
    (4)美其服( )
    【答案】以……为亲 害人 迁徙 使……漂亮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人们不仅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2)句意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贼:害人。(3)句意为:不向远方迁徙。徙:迁徙。(4)句意为:穿得漂亮。美:使……漂亮。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1)使人们看重生命,不向远方迁徙。
    (2)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得见,但人们从生到死,从不互相往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1)重:看重;远:向远方;徙:迁徙。(2)相望:互相望见;相闻:互相听见;至:到。
    33.比较两文,说说【甲】文中的“大同”社会和【乙】文中的“小国寡民”社会有什么异同。
    【答案】相同点:两种社会都很稳定,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
    不同点:(1)“大同”社会追求进步,“小国寡民”社会追求稳定;(2)“大同”社会人与人亲密无间,“小国寡民”社会人与人关系冷漠。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比较分析。根据甲文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乙文的“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处可知,两文中所描述的社会都很稳定,没有战争,人民都安居乐业;根据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相互关爱,同时追求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追求社会的进步,从而实现“大同”的目标;根据乙文“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小国寡民追求的是社会的稳定,想要重新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时代,不追求社会进步,同时社会中的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互来往,人际关系淡漠。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敬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乙】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们看重生命,不向远方迁徙。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得见,但人们从生到死,从不互相往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节选)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节选)
    【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节选)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往来翕忽
    (4)罔不因势象形
    【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邀请;(3)轻快迅疾的样子;(4)顺着/就着/随着
    【解析】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句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延:邀请;(3)句意为: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4)句意为: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因:顺着,就着。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1)(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沿途处处都做了记号。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2)句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36.概括《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案】①景色优美,物产丰富。②没有战乱,生活安定。③没有压迫,人情淳朴。④与世隔绝,安静神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桃花源景色优美、资源丰富;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社会环境和谐美好,平等自由,怡然自乐;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以看出与世隔绝,安静神秘。
    37.《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游鱼,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游鱼轻捷灵动,忽动忽静,可见作者的轻松愉悦和悠然自得。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但水的澄澈透明由游鱼的生动形态反映出来,还写鱼儿好像在和游人嬉戏,渗透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参考译文: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之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韩愈)
    (乙)
    猫虎说
    农民将有事①于原野,其老曰:“遵故实②以全,其秋庶可望矣。”乃具所嗜,为兽之羞③,祝而迎曰:“鼠者吾其猫乎,豕④者吾其虎乎!”其幼戚曰:“迎猫可也,迎虎可乎?豕盗于田逐之而去虎来无豕馁抑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恐其决之之怒也;不可与之生物,恐其杀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之擭⑥之,犹畏其来,况迎之邪?噫!吾亡无日矣。”
    或有决于乡先生,先生听然而笑曰:“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文/来鹄)
    【注释】①有事:指祈求丰年的祭祀活动。②故实:成例。③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④豕:猪,这里指野猪。⑤馁:饥饿。⑥擭(wò),捕取。
    3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执策而临之      (3)或有决于乡先生
    【答案】想要   面对   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欲:想要。(2)句意:拿着鞭子面对着它。临:面对。(3)句意:有的人去到乡里请求先生决断。于:到。
    3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虽有名马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吾亡无日矣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抑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所以/名词,缘故;B.介词,按照/连词,表目的,来;C.名词,死期/动词,同“无”,没有;D.两个“闻”都是动词,听说;故选D。
    40.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B.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C.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D.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豕盗于田”是状语后置句,是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逐之可去”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虎来无豕”表并列关系的复句,其后应断开;“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的意思是:野猪在田间盗食,赶它就走了,老虎来了没有了野猪,它饿了怎么办?所以断句为: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故选C。
    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2)由此知道食物被抢夺是不能避免的,于是撤去野兽喜欢吃的食物,不再议论猫和虎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之: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千里马。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2)由是知:由此知道。其:代词,代指食物被抢夺这件事。不免:不能避免。乃:于是,就。嗜:喜欢吃的东西。不复:不再。议:议论。
    42.两篇“说”都借助动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请分别写出愤懑的原因。
    【答案】《马说》中喂马的人不能识别出千里马,让千里马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去,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像人才怀才不遇,因此愤懑不平。
    《猫虎说》中野兽抢夺百姓的食物,就像贪婪的官吏也抢夺百姓的食物,都让人无可奈何,因此愤懑不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甲)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之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即“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的无奈和愤懑不平。因此作者在这里愤懑不平的原因是:“食马者”不能识别出千里马,千里马的待遇连普通的马都不如,千里马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如同人才怀才不遇。
    结合(乙)文“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可知,这里通过讲述迎猫迎虎都是因为食物被抢夺,但是迎虎只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揭示了如狼似虎的贪官污吏比老虎的危害更大,对人民的迫害更深的道理,这体现了“苛政猛于虎”的主题,因此作者在这里愤懑不平的原因是:野兽抢夺百姓的食物、贪官污吏压迫老百姓。
    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有个农民到荒野去祭祀,他的父母说:“遵照先人的做法以求全,秋收才会有望啊。”他于是准备好野兽喜欢吃的食物,做为野兽的美食,祝欢迎之词说:“有了老鼠,我欢迎猫!有了野猪,我欢迎老虎!”他的孩子哀伤地说:“迎猫,可以;迎虎,行吗?野猪在田间盗食,赶它就走了,老虎来了没有了野猪,它饿了怎么办?况且还听说,老虎,不可以给它完整的东西,恐怕它要恼怒地咬碎所得到的生物;不可以给它活的生物,恐怕它要恼怒地杀死所得到的生物。如果得到了它的野猪,是活的而且是完整的,它的怒气更加大了。用弩箭射它,用捕兽笼捕它,尚且害怕它再来,更何况迎接它啊?唉!我的死期没多久了啊!”
    有的人去到乡里请求先生决断,先生听后哑然失笑道:“为治老鼠迎接猫,为治野猪迎接虎,都是因为(老鼠、野猪)损害我们的食物。然而贪官污吏来抢夺食物,又迎接什么东西呢?”由此看来食物被抢夺那是无法避免的了,便撤去野兽喜欢吃的食物,不再争论猫虎之事了。



    相关试卷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09练 名句名篇默写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09练 名句名篇默写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第09练名句名篇默写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第09练名句名篇默写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6练 名著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6练 名著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第16练名著阅读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第16练名著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 第11练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第11练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八升九暑期提升讲练第11练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复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