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如图所示为四种不同的食物中铁、钙、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含量情况,若长期以下列中的某一种食物为主食,最易患佝偻病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 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 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C. 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D. 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3. 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列哪项是这粒西瓜子的“旅游路线”?( )
A. 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B.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 口腔→咽→胃→食道→小肠→大肠→肛门
D. 口腔→咽→大肠→胃→食道→小肠→肛门
4. 2020年5月20日是第31个中国学生营养日,其主题是“合理膳食倡三减,良好习惯促三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日三餐顿顿要求吃肉 B. 每天喝一杯牛奶补充蛋白质和钙
C. 为省时省力建议多订外卖 D. 口渴时可以以可乐和雪碧代替白开水
5. 如图是某同学做模拟实验,并绘制的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曲线的AB段与乙图都表示吸气状态
B. 甲图中曲线的BC段与乙图都表示呼气状态
C. 甲图中曲线的AB段与丙图都表示呼气状态
D. 甲图中曲线的BC段与丙图都表示吸气状态
6. 2022年5月4日中午,“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13名科考登山队员全部登顶,并首次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查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登顶前队员在高原上进行了长期的训练,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训练后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 )
A. 红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 D. 血浆
7. 如图为心脏工作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表示心房处于收缩状态
B. 图乙表示心房和心室均舒张
C. 图丙中动脉瓣关闭,可防止血液倒流
D. 血液的流动方向为: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8. 我国成功研发了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辅助泵提供动力,将心脏某腔室血液抽出并灌注到动脉。下列关于人工心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代替左心室的功能
B. 可作为肺循环的起点
C. 其泵出的血液进入主动脉
D. 其泵出的血液为动脉血
9. 李芳同学核酸检测阳性,在家隔离期间口服布洛芬药物,服用后心脏的四个腔中最早出现布洛芬的是( )
A. 右心房 B. 左心房 C. 左心室 D. 右心室
10. 测定血压和脉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和图乙的测定部位分别为桡动脉和肱动脉
B. 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一致
C. 血压是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D. 图中测定的血管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11. 时下流行的驴友、暴走等户外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户外运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了解必要的用药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做人工呼吸时,使被救者仰卧,朝被救者的口腔吹气,每次持续1秒以上
B. 血管出血,呈喷射状,要压迫伤口近心端止血
C. 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应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
D. 发现煤气中毒者,应立即进行就地施救,争取抢救时间
12. 甜菜红素是红心火龙果的重要营养成分,但不易被消化分解。在食用大量红心火龙果后,会引起尿液变色,甜菜红素随尿液排出的途径是( )
A. 肾→膀胱→输尿管→尿道→体外 B.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C. 肾→尿道→膀胱→输尿管→体外 D. 肾→尿道→输尿管→膀胱→体外
13. 传统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如图为肾脏形成尿液过程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由①②④构成
B. 血液经过②和④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尿液
C. ④内的液体与①内的液体相比,④内含有大分子蛋白质
D. ③内的液体与①内的液体相比,③内尿素含量大大降低
14. 人体内有许多器官都充当着“血液的清洁工”,血液流经下列哪些器官时代谢废物含量会减少( )
①肺②尿道③肾脏④膀胱⑤肝脏⑥皮肤⑦肛门
A. ①⑤⑦ B. ②④⑦ C. ②⑤⑥ D. ①③⑥
15. 人体皮肤大约每28天更新一次,对物理性损伤、化学性刺激、微生物侵染等均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下列有关皮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人体结构层次上看,皮肤属于组织
B. 肤色与真皮中生发层的黑色素细胞有关
C. 皮肤内感受冷热、触摸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属于效应器
D. 排汗既能排出代谢废物也能调节体温
16. 如图表示进入和离开身体某器官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根据其变化判断该器官是( )
A. 小肠 B. 肾 C. 脑 D. 肺
17. 激素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通过导管排放到血液中
B. 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C. 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
D. 胰岛素通过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18. 学生劳动教育周时,小婧在完成手工作业过程中,手指不下心被针扎了一下,她立即做出了缩手动作,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让小婧感到疼痛的神经中枢位于3
B. 当她手指皮肤受到刺激,产生缩手动作,这一过程是由1→2→3→4→5组成
C. 若2受损,接受外界刺激时,会出现有感觉无反应现象
D. 1是效应器,2是传出神经
19.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4月16日顺利着陆,三位宇航员成功出舱,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这一幕无不欢呼鼓掌,内心激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看电视时,形成视觉的部位在视网膜
B. 电视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引起听小骨的振动
C. 观众的反应既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激素的影响
D. 因激动而鼓掌这一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20. 每年的3月3日是爱耳日,耳朵是除了眼睛之外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下列关于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1能起到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B. 遇到巨大声响时需要堵耳闭口,是为了保护2
C. 有人容易晕车,和结构4有关
D. 5处有听觉感受细胞,能够形成听觉
21. 七年级下册我们主要围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进行了学习,其中各种生理过程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①为胰岛,则②为胰岛素 B. 若②为胆汁,则①是胆囊
C. 若④为毛细血管,则③表示吸收 D. 若④为毛细血管,则③可能为蛋白质
22. 在学习了“人体的免疫功能”后,小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 人体的免疫既有先天获得,又可以后天逐渐形成
B. 吞噬细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C. 人体的免疫可以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D.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23. 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癌症的前沿方法,原理是先找出某种癌症的特定抗原,然后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靶向清除癌细胞。由此判断免疫疗法属于( )
A. 非特异性免疫 B. 特异性免疫
C. 计划免疫 D. 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24. 我国古代把传染病称为“瘟疫”,为了控制瘟疫,我国古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抗疫措施。以下对古人抗疫措施分析错误的是( )
A. 秦代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控制传染源
B. 宋代官府要求民众多吃药,民间还发明了“人痘”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C. 明代医生开始使用早期的防护服,并开始使用纱布口罩——保护易感人群
D. 明清时期将“患病之家”病人的衣物在锅上蒸煮——一切断传播途径
25. 如图为“复方消化酶胶囊说明书”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该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药为非处方药,可从药店自行购买 B. 该药中的胰脂肪酶与胆汁的作用相同
C. 该药可促进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分解 D. 该药适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0分)
26. 图一表示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图二表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图三表示血液依次流经消化道中某些器官的1、2、3三种类型的血管时,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4][5][6][7][8][9][10]所示的器官组成消化系统的 ______ 。图二中D区域内含有多种酶的消化液分别由 ______ 分泌而来。
(2)图二中X曲线代表的物质首先在A区域内被消化为 ______ ,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最终被消化为 ______ 进入血液。
(3)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一中的[ ______ ] ______ ,它分泌的消化液能将图二中 ______ (填X、Y或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乳化为微粒,这种消化过程属于 ______ 消化。
(4)若图三中2代表消化道某些器官周围的毛细血管,则该器官可能是图一中的 ______ (填数字)。
27. 图一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二是人体膈肌运动模型示意图,图三为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四是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实施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3] ______ 适于气体交换的主要特征有:有大量肺泡组成,肺泡外缠绕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 ______ 组成。
(2)图一中的[4]处于 ______ 状态时,与图二的甲状态相符,此时胸廓容积 ______ (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 ______ (填“高于”或“低于”)外界大气压,对应图三中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 ______ 过程(填字母)。
(3)血液由5流向6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由 ______ 血变成 ______ 血(填动脉或静脉)。
(4)正常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的入口处,避免食物进入喉和气管,阻塞呼吸道。当不慎有异物阻塞咽喉时,可采用图四急救法实施救助,此时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 。
a.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b.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减小→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28. 在2022年冬奥会上,各国代表队在这场盛大的体育赛事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中国代表队共获得了13枚金牌、12枚银牌和9枚铜牌,这与运动健儿的付出息息相关。运动成绩的实现与身体的新陈代谢密不可分,图一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中①~⑨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血液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体育赛事中,不少激烈的运动加大了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图中③④过程的完成是通过 ______ 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氧气经过 ______ 过程从肺泡进入A系统,这是通过 ______ 实现的。氧气最终通过血液循环被送到组织细胞,参与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 ______ 。
(2)血液流经肾时,葡萄糖暂时离开血液到再回到血液的途径是:肾小球→ ______ → ______ →毛细血管。图中血液Ⅰ与血液Ⅱ比较,血液成分中 ______ (至少填出2种)大量减少。
(3)图中属于排泄的生理过程有 ______ (填序号)。
(4)在胰腺的分泌活动中,过程 ______ (填序号)属于胰腺内分泌部的分泌活动。
29. 2022年3月23日,“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再次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航天员生动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多个实验,深入浅出地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孩子们受益匪浅。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宇航员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都会进行大量的心肺功能训练。其中调节我们心肺正常生命活动的是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
(2)在太空授课第二课中,王亚平老师将冰墩墩直着抛向了叶光富老师,叶老师看到冰墩墩向自己飞来时,冰墩墩反射的光线经过图中[ ______ ] ______ 的折射作用,在[ ______ ] ______ 上形成物像,最终在 ______ 形成视觉。
(3)在地空连线中,三位宇航员听到自己家乡的美味后,出现了吞咽口水的现象,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 ______ ] ______ ,该反射属于 ______ 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处。
(4)三位“太空教师”上课时需要依靠舱内的扶手固定自己,保持“站立”姿势。而在地球的我们,维持身体平衡主要依靠图中[ ______ ] ______ 的调节功能。
(5)太空授课结束了,北京主会场的同学们热烈鼓掌,请用图中的数字、字母及箭头写出这一反射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B→C→⑥→⑧→ ______ 。
30.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感觉器官和脑的活动,图甲、图乙、图丙代表相关结构。此刻,我们正在进行生物学科的测试,测试过程中我们身心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请据图回答:
(1)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山东省特殊职业技术学院落户长清,近期已经开学。其中小刚同学患有后天性失明,经检查眼球结构是完整的,你推测他可能是甲图的[ ______ ] ______ 出现病变引起的,还有可能是丙图的 ______ 结构出现了病变(填字母)。
(2)听到监考老师发出“开始答卷”的指令后,同学们开始作答,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______ ,将声波转换为机械振动的是图乙中的[ ______ ] ______ 。
(3)图丙是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A、B、C三部分,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 。一个人因为车祸,失去了意识,但是他的呼吸和心跳等基本的生命活动还保持正常。成了“植物人”,这说明他的丙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还是正常的。
(4)经常参加户外运动,如足球运动等,能有效保护视力。科研人员请视力正常的成年志愿者在弱光照下阅读,测定不同阅读时长后眼球前后径,结果如图丁所示,推测长期弱光照阅读可能是引起 ______ (填“近视”或“远视”)的原因之一。
31. 春季开学以来,各地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一些学校、托育机构出现甲流病毒感染引起的集中发热病例。请结合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致,根据病原体种类的不同,甲流属于 ______ 传染病。
(2)小秦周围的健康同学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属于 ______ ,病人应及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治疗,若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这些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______ 。
(3)甲流这种传染病具有 ______ 、流行性等特点,这也是小秦一发病就离开学校的原因。
(4)预防甲流的最好方法是接种甲流疫苗,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接种进入人体的疫苗相当于 ______ ,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 ______ ,这种免疫过程属于 ______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5)接种甲流疫苗后,能不能预防新冠? ______ (能或不能)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解答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维生素D的缺乏症,难度较小,注重基础。
【解答】
A、食物A中维生素D最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A错误;
B、食物B中含钙最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B错误;
C、食物C中含钙、维生素D较多,不会导致人患佝偻病,C错误。
D、食物D中含钙、维生素D较少,若长期以食物D为主食,会导致患佝偻病。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解:A、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故不符合题意。
B、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故符合题意。
C、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不符合题意。
D、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读懂图示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它的旅行路线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故选:B。
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食物残渣。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掌握人体消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一日三餐顿顿要求吃肉不利于全面摄取营养,A错误。
B.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每天喝一杯牛奶补充蛋白质和钙,B正确。
C.外卖食品可以选择,但不能以订外卖食品为主,C错误。
D.可乐和雪碧等饮料中含有许多添加剂,有的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口渴时,不可以用可乐和雪碧代替白开水,D错误。
故选:B。
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为了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要,人们的营养必须合理。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呼吸过程,正确识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图甲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
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
A、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A错误;
B、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B错误;
C、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C错误;
D、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解:A.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一般较高,从而能增强血液对氧的运输,使机体能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所以,登顶前队员在高原上进行了长期的训练,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训练后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红细胞,A符合题意。
B.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血浆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图甲中,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A正确;
B、图乙中,心室收缩,心房舒张,血液由心室进入动脉。B错误;
C、图丙中,心房心室都舒张,动脉瓣关闭,可防止血液倒流。C正确;
D、静脉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D正确。
故选:B。
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掌握心脏工作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B.由图可知,人工心脏可代替左心室的功能,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因此,A正确,B错误。
CD.由其泵出的血液进入主动脉,主动脉中流动脉血,因此,CD正确。
故选:B。
心脏的结构如下:
掌握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液循环途径是胆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李芳同学因病需口服布洛芬药物,药物在小肠处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药物随血液循环经过的途径是小肠处毛细血管→小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组织细胞。所以,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故选:A。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解题关键是掌握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点。
10.【答案】B
【解析】解:A、甲图是测量血压,在上臂肱动脉处测量;乙图是测量脉搏,在腕部外侧的桡动脉处测量,A错误。
B、脉搏就是动脉的搏动,正常人每分钟内脉搏的次数与心率的次数一样,B正确。
C、血压是流动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心脏流出,此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最大,被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最低,称为舒张压,C错误。
D、图中测定的血管是动脉,动脉内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D错误。
故选:B。
三种血管的比较:
血管类型
概念
功能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
较小
快
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最慢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
较大
慢
掌握血管的类型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做人工呼吸时,使被救者仰卧,朝被救者的口腔吹气,每次持续1秒以上,A正确。
B.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是: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因此,动脉出血需要在伤口处的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B正确。
C.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随意搬动病人,C正确。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首先关闭气阀,禁止明火。然后,立即打开门窗,将煤气中毒人员移到通风处,再拨打120急救电话,D错误。
故选:D。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
解答此题要掌握一些必备的急救方法。
12.【答案】B
【解析】解:甜菜红素吸收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可以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中,成为原尿中的成分,流经肾小管时,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而随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最终经尿道排出体外。可见B正确。
故选:B。
尿液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明确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尿液的形成就能准确回答此题。
13.【答案】D
【解析】解:A、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由②是肾小球、⑤是肾小管和④肾小囊组成,而①是入球小动脉,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②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④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而不是尿液,不符合题意。
C、④为肾小囊,里面的液体为原尿,①入球小动脉,二者相比,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D、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剩余的水、无机盐和没有被重吸收的尿素、尿酸等一起形成尿液,③肾静脉内的液体与①入球小动脉内的液体相比,③内尿素含量大大降低,符合题意。
故选:D。
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肾小球,⑤是肾小管,④是肾小囊,③是肾静脉,结合尿的形成过程即: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尿的形成以及识图能力。
14.【答案】D
【解析】解: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因此,“①肺②尿道③肾脏④膀胱⑤肝脏⑥皮肤⑦肛门”各器官中,参与排泄的器官是①肺、③肾脏、⑥皮肤,即血液流经这些器官时,代谢废物会减少。
故选:D。
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参与排泄的主要器官有肾脏、肺、皮肤。
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排泄的概念,知道参与排泄的器官。
15.【答案】D
【解析】解:A、皮肤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错误;
B、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和真皮。其中表皮又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位于皮肤表皮的最外面,该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散失;生发层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该层内含有一些黑色素细胞,能够产生黑色素细胞,皮肤的颜色就是由黑色素的多少决定的,错误;
C、皮肤对冷热、触摸等刺激作出反应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如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等,错误;
D、汗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和尿素,所以皮肤具有排泄功能;当气温高时,人体大量出汗,汗液蒸发过程中可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这说明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正确。
故选:D。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真皮内有血管和神经。
掌握皮肤的结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C
【解析】解:A、在小肠,由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葡萄糖进入时少离开时增多。
B、在肾脏,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了尿液。尿素进入时的多离开时应减少。
C、脑符合上述的物质交换特点。
D、在肺部,二氧化碳进入时的多离开时的少。
综上所述:A、B、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由图可知该组织处的物质交换的特点是进入该器官的氧气多,离开时少,进入的二氧化碳少,离开时多,进入的葡萄糖多,离开时少;尿素持平。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7.【答案】D
【解析】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A错误。
B.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不是呆小症。B错误。
C.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不是侏儒症。C错误。
D.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体内的内分泌腺有多种,主要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分泌异常症。
18.【答案】B
【解析】解:A、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让小婧感到疼痛的神经中枢位于8大脑皮层,A错误。
B、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B正确。
C、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若2传入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更不能通过上下行传导束在大脑感觉中枢形成感觉,C错误。
D、由分析可知,1是感受器,5是效应器,2是传入神经,4是传入神经,D错误。
故选:B。
观图可知: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6上行传导纤维,7下行传导纤维,8大脑皮层。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9.【答案】C
【解析】解:A、视觉的形成过程: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图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看电视时,形成视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错误。
B、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导声波)→耳蜗(听觉感觉器)→听觉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电视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引起鼓膜的振动,错误。
C、观众的反应主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的调节,正确。
D、因激动而鼓掌这一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错误。
故选:C。
1.视觉的形成过程: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图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
掌握听觉、视觉的形成过程及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D
【解析】解:A、外耳由耳郭和2外耳道组成,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A正确。
B、遇到巨大声响时需要堵耳闭口,是为了保持2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B正确。
C、4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因此,有人容易晕车,和4半规管有关,C正确。
D、5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了听觉,D错误。
故选:D。
观图可知: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半规管、5耳蜗。
掌握耳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C
【解析】解:A、胰岛为内分泌腺。若①为胰岛,它分泌的②胰岛素会直接进入胰岛内的毛细血管,而不是进入小肠。A错误。
B、若②为胆汁,则①是肝脏。B错误。
C、营养物质由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若④为毛细血管,则③表示吸收。C正确。
D、若④为毛细血管,则③可能为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消化。营养物质由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脂肪先被胆汁乳化成脂肪微粒,最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及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2.【答案】B
【解析】解:A.根据分析可知,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先天获得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逐渐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第二道防线中,体液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中,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所以,吞噬细胞可在第二道、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B符合题意。
C.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可以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分析可知,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免疫)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解答此题要掌握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
23.【答案】B
【解析】解: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免疫疗法的原理是找出某种癌症的特定抗原,然后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靶向清除癌细胞。可见,免疫疗法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B。
人体的免疫依靠的是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其中第一、二道防线属于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4.【答案】C
【解析】解:A、麻风病人属于传染源,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属于控制传染源,正确;
B、宋代官府要求民众多吃药,民间还发明了“人痘”疫苗,接种疫苗在人身体里能够产生抗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正确;
C、明代医生开始使用早期的防护服,并开始使用纱布口罩,口罩能阻止病菌的吸入,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错误;
D、“患病之家”病人的衣物属于传播途径。明清时期将“患病之家”病人的衣物在锅上蒸煮,高温将衣物中的病菌杀死,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故选:C。
1.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B
【解析】解:A、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该药有OTC标志,因此为非处方药,可从药店自行购买,A正确。
B、胰脂肪酶能对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把脂肪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进行的是物理性消化,B错误。
C、从该药的说明书知,该药的主要成分含有胃蛋白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因此,该药可促进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分解,C正确。
D、从该药的适应症可以看出,此药品用于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因此该药适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D正确。
故选:B。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
26.【答案】消化道 肠腺和胰腺 麦芽糖 甘油和脂肪酸 2 肝脏 Z 物理 8
【解析】解:(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图一中[4]口腔、[5]咽、[6]食道、[7]胃、[8]小肠、[9]大肠、[10]肛门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道。D是小肠,小肠中有肠液、胰液和胆汁,肠腺分泌肠液,胰腺分泌胰液,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所以,D区域内含有多种酶的消化液分别由肠腺和胰腺分泌而来。
(2)曲线X在A口腔中就开始被消化,在B咽和食道、C胃中没有继续被消化,到D小肠又开始被消化,所以曲线X为淀粉的消化;淀粉在A口腔中被分解成麦芽糖。曲线在C胃中开始消化,结束于小肠,故为Y为蛋白质的消化;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图中曲线Z在D小肠中开始被消化,Z为脂肪的消化。所以,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最终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
(3)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2肝脏,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进行乳化作用,将其乳化成脂肪微粒,加速脂肪的消化,这种消化属于物理性消化。图二中Z代表的是脂肪,脂肪最早在小肠内被消化。
(4)血液流经小肠后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小肠静脉中的静脉血中的营养物质增多。血液流经图三中2代表消化道某些器官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营养物质增多,所以,该器官可能是图一中的8小肠。
故答案为:(1)消化道;肠腺和胰腺。
(2)麦芽糖;甘油和脂肪酸。
(3)2肝脏;Z;物理。
(4)8。
(1)由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一可知:1唾液腺、2肝脏、3十二指肠、4口腔、5咽、6食道、7胃、8小肠、9大肠、10肛门。
(2)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开始化学消化的器官依次是口腔、胃、小肠。所以,图二中X、Y、Z分别代表的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
熟练掌握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肺 上皮细胞 收缩 扩大 低于 c 静脉 动脉 a
【解析】解:(1)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图二中④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对应图三中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c吸气过程。
(3)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便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图三中血液由5流向6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4)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冲击患者上腹部,使异物排出,因此相当于呼气过程,冲击患者上腹部,使膈肌回升,胸廓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部分气体沿呼吸道冲出,将异物排出,可见a正确。
故答案为:
(1)肺;上皮细胞
(2)收缩;扩大;低于;c
(3)静脉;动脉
(4)a
(1)图一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3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图中1是喉,2是气管,3是肺,4是膈肌。
(2)图二中①模拟气管,②模拟肺,③模拟胸廓,④模拟膈肌,甲模拟吸气,乙模拟呼气。
(3)图三中a表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气体是氧气。c表示吸气,d表示呼气,5肺动脉,6肺静脉。
(4)图四是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实施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据此解答。
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组成功能以及呼吸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8.【答案】呼吸运动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的扩散作用 能量 肾小囊 肾小管 氧气、尿素 ③⑤⑥ ⑨
【解析】解:(1)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③呼气和④吸气两个过程。氧气经过气体的扩散作用由呼吸系统进入A循环系统。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求。
(2)血液流经肾时,葡萄糖暂时离开血液再回到血液的途径是:葡萄糖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囊腔成为原尿的成分,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肾静脉与肾动脉血液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氧气和尿素。
(3)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③呼出气体、皮肤⑤排出汗液、泌尿系统⑥排出尿液。
(4)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⑧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消化道的过程属于外分泌腺的分泌过程,⑨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属于内分泌腺的分泌过程。
故答案为:
(1)呼吸运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能量
(2)肾小囊;肾小管;氧气、尿素
(3)③⑤⑥
(4)⑨
图表示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包括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循环、呼吸的过程等生理过程;图示中,①表示消化,②表示吸收,③表示呼气,④吸气,⑤汗液的形成,⑥尿的形成,⑦表示排遗,⑧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消化道,⑨胰岛分泌胰岛素进入循环系统,A是循环系统。
本题综合性较强,需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分析各种人体系统之间的联系,难度较大。
29.【答案】⑧ 脑干 A 晶状体 B 视网膜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④ 耳蜗 复杂 ⑥ 大脑皮层 ⑦ 小脑 G→H→I
【解析】解:(1)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因此,宇航员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都会进行大量的心肺功能训练。其中调节我们心肺正常生命活动的是图中的⑧脑干。
(2)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A晶状体和D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B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3)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在地空连线中,三位宇航员听到自己家乡的美味后,出现了吞咽口水的现象,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参与该反射的感受器是④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4)⑦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B视网膜→C视神经→⑥神经中枢→⑧→G 神经中枢→H传出神经→I效应器。
故答案为:(1)⑧脑干
(2)A晶状体;B视网膜;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3)④耳蜗;复杂;⑥大脑皮层;
(4)⑦小脑;
(5)G→H→I
图中:①是外耳道、②是鼓膜、③是听小骨、④是耳蜗、⑤是听神经、⑥是大脑、⑦是小脑、⑧是脑干;A是晶状体、B是视网膜、C是视神经、D是玻璃体、E是感受器、F是传入神经、G是神经中枢、H是传出神经、I是效应器、K是脊髓白质。
掌握耳朵和眼球的结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0.【答案】⑤ 视神经 A 反射弧 a 鼓膜 神经元 C 脑干 近视
【解析】解:(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A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小刚同学患有后天性失明,经检查眼球结构是完整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甲图中⑤视神经发生病变,还有可能是丙图的结构出现了A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病变。
(2)考生听到监考老师发出“开始答卷”的指令后,开始作答,这属于条件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将声波转换为机械振动的是a鼓膜。
(3)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图丙是脑的结构包括A大脑、B小脑和C脑干,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因此“植物人”调节心跳、呼吸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C脑干没有受到损伤。
(4)由图可知,随着弱光照阅读时间的变长,志愿者的眼球前后径变长,所以推测长期弱光照阅读可能是引起近视的原因之一。
故答案为:
(1)⑤视神经;A
(2)反射弧;a鼓膜
(3)神经元;C脑干
(4)近视
图甲中:①角膜,②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⑤视神经。
图乙中:a鼓膜,b听小骨,c半规管,d耳蜗。
图丙中:A大脑,B小脑,C脑干。
掌握视觉、听觉形成的过程,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反射的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31.【答案】病毒性 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传染性 抗原 抗体 特异性 不能
【解析】解:(1)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根据病原体种类的不同,甲流属于病毒性传染病。
(2)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小秦周围的健康同学缺乏对甲流的免疫力,所以,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他们属于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患传染病的病人能够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所以,病人及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治疗,如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这些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3)小秦一发病就离开学校是为了防止传染其他同学,可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4)疫苗是杀死或病毒的病原体,接种疫苗是为了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所以,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接种进入人体的疫苗会刺激淋巴细胞抗体,所以,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可以将甲流病毒清除,并且,这种抗体只针对甲流病毒一种病原体,所以,这种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5)接种甲流疫苗后,人体只能产生针对甲流病毒的抗体,所以,接种甲流疫苗不能预防新冠。
故答案为:(1)病毒性。
(2)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
(3)传染性。
(4)抗原;抗体;特异性。
(5)不能。
(1)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2)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题关键是掌握传染病与人体免疫类型相关知识点。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8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