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人物形象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人物形象,共24页。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曹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①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䴙鹈泉②畔猎,路人遥识郅都③鹰。
【注】①诗题下作者自注:“使君远祖,国初功臣也”契苾通是铁勒族契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②䴙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③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赵臣瑷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价:“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此诗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使君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
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问“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B.首联,诗人“身何托”和客人事业、生活“未空”构成鲜明对比,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
C.诗歌第四句的意思是: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D.颈联对仗工整,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形象表达了诗人愁情之深、内心之苦。
4.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①(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②。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③。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6.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8.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10.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③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②韦应物: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著名诗人,本诗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③世事茫茫:当时长安尚为叛军朱泚(cǐ)盘踞,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1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去年花里与友分别,今年花开两地,感慨油然而生。
B.颔联写诗人不仅心忧国事,还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前路茫茫感到忧心。
C.尾联闻友来访,殷切期盼,然而,友人却又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
D.全诗起于思念,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真切动人。
12.颈联两句甚受古人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子言怀①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4.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
刘克庄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饯”字用得好,活泼传神,写出了雨后暑气消散的情景。
B.中间两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派静谧旷远的郊野景象,透露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
C.末联诗人倚杖独游,颇有自得之趣,认为没有必要栖栖遑遑,奔走道途。
D.全诗清新淡雅,既展现了郊野清幽的境界,又透露出诗人潇散的情怀。
16.这首诗句句扣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
吕本中
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
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
玉川纵老生涯在[注],时有邻僧送米来。
[注]玉川: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儿童打扫积雪,又穿过篱墙去寻春的踪迹,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热爱和向往。
B.路途上冷落泥泞的景象,眼下故旧飘零的孤独境况,强化了诗人寻春的艰难。
C.玉川子年老,生计只能靠邻僧时常接济,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了自己处境凄凉。
D.诗人从探春之前的准备写到路上的情景和心情,再联想到玉川子,脉络分明。
18.诗歌的颈联与苏轼词“竹杖芒鞋轻胜马”在情感表现上有何异同?请简析。
19.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①。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②浑身着苎麻。
(注)①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②底事,何事、为何之意。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夕采桑多苦辛”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点明采桑叶的时间,突出了劳动艰苦。
B.“粉色全无饥色加”一句描写蚕妇的脸色,形象地写出了蚕妇生活的窘迫和困苦。
C.第一首诗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D.第二首诗全诗语言含蓄蕴藉,情感浓烈悲愤,深刻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日本僧智藏
刘禹锡
浮杯①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②潭水黑,新秋放鹤③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④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⑤。
【注】①浮杯:指南朝宋时一位高僧乘坐木杯漂浮渡河的典故。②降龙∶指西域僧人涉公以秘咒降服神龙的典故。③放鹤∶指晋代高僧支道林虽然爱鹤,但出于仁爱将所养双鹤放飞的典故。④真如∶佛教用语。真,谓真实:如,谓如常。⑤宁馨∶晋宋时的俗语,犹“如此”“这样”之意。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智藏法师留学唐朝的举动,并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
B.智藏法师饱经雨雪风霜,历尽崎岖坎坷,但都被诗人用"浮杯"典故一笔带过。
C.颈联既是巧妙的安慰,又是对朋友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D.诗歌多处运用了与佛教相关的典故,表达了对智藏法师高超的佛学造诣的赞美。
21.请简要分析诗中智藏法师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23.赏析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
24.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览镜见须髯消落为之流涕
文天祥
万里飘零等一毫,满前风景恨滔滔。
泪如杜宇喉中血,须似苏郎节上旄。
今日形骸迟一死,向来事业竟徒劳。
青山是我安魂处,清梦时时赋大刀。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眼前万里江山零落飘荡,如同一根毫毛一样,感到格外痛心。
B.颈联诗人直抒胸臆,表示已知难逃一死,只是惋惜自己的大志未完成。
C.尾联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热情。
D.整首诗情感慷慨激昂、情调高昂,感情基调与《过零丁洋》一脉相承。
26.颔联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①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②。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谩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奉宸:侍奉皇上。②蓬壶阆苑:神仙所居之地。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曾侍瑶池……蓬壶阆苑”几句中,“瑶池” 、“玉殿”、“蓬壶” 、“阆苑”等意象均喻指宫苑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B.上阕“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三句通过对烛光、音乐的描写,极写作者去年元宵之夜侍奉皇上游赏的胜景。
C.下阕“今宵谁念泣孤臣”极言自己失势无援之苦,后面用“长安”代指帝都,从而表达了难遇知音、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D.下阕末尾两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以景结情,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催人泪下。
28.这首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③,莫教兵士哭龙荒④。
其六
胡瓶⑤落膊紫薄汗⑥,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掩尘骨:安葬(战死沙场的将士的)尸骨。④龙荒:荒原。⑤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⑥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的坐骑。
2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二句点明地点和时令,“日暮云沙”表现出边塞的荒凉。
B.“胡瓶落膊紫薄汗”一句,写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有异域色彩,刻画传神。
C.“碎叶城西秋月团”一句,承上描写边塞之景,写秋月的广阔清寒,给将军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D.两首边塞诗情景交融,意境开阔,人物形象鲜明,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
30.这两首诗塑造的将军形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
蔡松年
【小序】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
云闲晚溜①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②松菊,瘦而芳。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③人物,两相忘。
[注]①溜:水流。②斜川:晋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作诗记之。③清商:即商声,古时五音之一,其声凄清,故称“清商”。
31.这首词运用 (任一意象),描绘出 特点的意境。
32.词中勾勒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下面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3.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34.本诗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
洪适
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②从它归丙穴③,谋自拙④,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③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④谋自拙:自认晦气、谋拙。
3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子月”一句为自然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特征,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
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不知”一句,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36.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立可乘”,表现其斗志旺盛。
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了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此二物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38.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傲岸坚强的形象。塑造手法: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分析形象,根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带西风”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注意人物身份。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虽然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重重的云烟却也叫人艰于呼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不禁感慨万端。感慨之后,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命运的李德裕。颔联写得最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本句通过写“山争出”“菊正浓”表现了诗人面对政治风雨的态度,表现了诗人的傲岸坚强。颈联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可见,本诗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分析诗歌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两个角度。诗歌前两联写景,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可见前两联以侧面衬托为主。后两联写人,颈联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踏雪”看山,气势恢宏。可见后两联是正面描写,突出描写人物的动作。
2.①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②一位作战神勇,行动迅急,强悍威严,令敌人畏惮的战将。③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是写赵臣瑗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价李商隐塑造的使君形象“神采奕奕”。从内容上看,一、二句追溯使君家世,三、四句写使君英武,五、六句写使君勋业,七、八句写使君威名。“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苾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说明他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苾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强悍威严。“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此二句意为契苾通所到之处,深受各部族老幼妇女的欢迎。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尾联“日晚䴙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借出猎隐指对回鹘作战,“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苾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表明他是一个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结合以上诗句内容的分析,对太守形象进行概括即可。
3.B 4.①生活凄苦,事业无成。诗人无所依托,虽有抱负,却无从实现,半生忧患,内心愁苦。②执着追求理想,虽遭挫折仍保持乐观精神。诗人做梦也希望能够一展生抱负,虽然处境困厄,但仍然用歌声排遣满腹愁绪。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错误,应是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与愁苦。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首联“身何托”、颔联“半生忧患”可知,诗人无所依托,饱经忧患,生活凄苦,事业无成;
从颔联“一梦有无中”、尾联“我歌”可知,诗人做梦都希望能够施展抱负,虽然“潦倒”,仍然希望通过歌唱排遣愁绪,体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理想,虽有挫折依然乐观精神。
5.D 6.①居住环境的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的屋舍,庭院和内堂里都长满了野草,虽一片荒芜,但不以为意。②在一问一答中概述身世:诗人明知友人住处荒凉颓败而故意发问,友人的回答看似解嘲,实则隐含身世,表现出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③借日常行为表现: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道书,行为之放诞无忌,正表现了人物心胸淡泊、及时行乐,对于富贵名利的无所谋求。(意思对即可。)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 “多角度详细”表述错误,这两句写其神态,不是“多角度”;“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原因分析不当,从诗歌中“豁达无所营”可见,他是豁达之人,并不“愤世嫉俗”;“自己不知道醉与醒”理解错误,应是张旭的那种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他醉与醒。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豁达无所营”的意思是性格豁达,拙于钻营。
“下舍风萧条”以下六句,是对“豁达无所营”的具体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长满了野草的寒室陋舍,居处如此荒凉颓败,书圣却豁达坦然,不以为意,反映出他的“豁达”;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诗人故意发问:家中还有什么呢?张旭回答:反正浪迹萍踪四海为家,那就用不着这些。轻描淡写的一句解嘲,虽能体现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深寓其中的却是一种难掩的苦涩。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是写张旭左手持蟹螯,右手拿着道书消遣,及时行乐的行为,从这狂放不羁的行为举止中,也可看出张旭豁达的心胸,他对于功名利禄并不在意,而是追求道家隐逸思想,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汲汲钻营。
7.C 8.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
“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结合注释③④分析,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典故,来表达对王梅溪先生的称颂和赞美。“一瓣清香拜图像”,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最后两联表明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王梅溪先生是一位有远大志节,有德行,有见解,忠君爱国,而且深受君王器重的大臣。
9.B 10.这首诗先写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然后提出疑问,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以上都是铺垫。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作者借此讽喻统治者不要过分扰民,要关心体贴百姓。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B. “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理解错误。根据诗意,李诗后两句是以牛的口吻写的,意思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我累得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陆师的这首《骑牛曲》是一首讽喻诗。诗歌的大意是: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走过山涧,又走过山坡。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的?原来是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
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牧牛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是在于讽喻时政,然后以极为委婉的语气告诉当政者:“鞭挞无惊”牛,就是说不要过分扰民;“刍牧多”则在于讽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真正关心体贴百姓,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归心,民心顺遂,这正是诗歌的主旨。而这首诗的诗旨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在诗末才委婉地显现的,实谓卒章显志。可以说,这首诗言辞简朴但其旨极大,举类浅近而见义深远。
11.C 12.(1)“贤、仁”二字赞誉了韦应物的思想境界。(2)诗人看到“邑有流亡”百姓受苦,自己却无能为力,因而苦闷,这体现了诗人的一颗爱民仁心。(3)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隐,却又感到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友人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只是说“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就天天盼望着你的到来”,含有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的来访的意思。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中范仲淹的“仁”和朱熹的“贤”,是对诗人的思想境界的高度评价。考生应从思想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颈联。
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写诗人看到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作为地方官却无能为力,因而感动内心苦闷,感到愧对这些俸禄,这正体现出人民的“仁”心;因为身体多病因而“思田里”,想要辞官归隐,然而却觉得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是为“贤”。这两句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13.C 14.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尾联的意思。
“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时,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由此看出这是一为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
15.B 16.①首联写郊行兴起的原因。夏天的阵雨驱走了炎热,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②颔联写郊行所见所闻。看见野田里栖息着点点沙鹳,听到参天古木中传来乌鸦的啼叫;③颈联承上继写诗人郊外的行踪。途中迷路,幸得樵夫相助;④尾联抒发诗人的郊行之趣。结构完整,针线细密。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中间两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派静谧旷远的郊野景象”错误,不是“浓墨重彩”,应该是“不事藻饰,不着颜色,寥寥几笔勾勒”。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歌的题目是“郊行”,首联“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是说夏天的阵雨驱走了炎热,内心感动愉快,就想到拄着手杖到郊外游玩。这是写郊行兴起的原因。颔联“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描写到郊外出行看到的和听到的景象,静谧旷远。作者看见野田里栖息着点点沙鹳,听到参天古木中传来乌鸦的啼叫。颈联“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是写在郊外出行遇到的情况,写诗人的行踪。在郊外迷失了道路,遇到了一位樵夫,背着他过了小溪。尾联“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是抒情,是说自己独自游玩十分有趣,何必问孤独与否?在诗人心中,到郊外游玩,一点都不孤独,十分有趣。抒发诗人的郊行之趣。可见诗歌的每一联都和“郊行”有关,郊行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写到了,结构完整,针线细密。
17.C 18.同:两诗都以芒鞋竹杖等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洒脱豁达的生活情怀。
异:吕诗以踏雪寻梅的细节表现对高雅志趣的向往和追求:苏词则以比较的方式表现对官场荣辱得失的淡然态度。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暗示自己处境凄凉”有误,根据上文作者所写内容是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故此处是借玉川之典表现自己清苦而自得。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买来芒鞋是为了踏雪寻梅赏梅;“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后的洒脱;两首诗歌都是借用芒鞋这一意象表现自己虽遇到困难但依然洒脱。
吕本中的“止买芒鞋供踏雪”,是表现自己买来芒鞋后去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情趣;而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表现自己在被贬谪黄州之后寄情山水,看淡官场荣辱得失的洒脱。
1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含蓄蕴藉”错误,这首诗通过蚕妇之口,直接控诉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语言激昂悲愤。
故选D。
20.A 21.①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智藏法师不远万里,渡海来唐,为学习佛法,走遍名山。②一心向佛的虔诚信仰。智藏法师学习佛法只为修养心性,参禅悟道,探寻佛学的真谛。③卓越精深的佛学造诣。智藏法师的造诣超过了唐朝当时的大多数学者。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A.“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错误,“浮杯万里过沧溟”是写智藏法师渡海来唐的艰辛,突出其性格的坚毅;“遍礼名山适性灵”是写智藏法师学习佛法,修养心性。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赠日本僧智藏》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智藏乘舟漂流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华;颔联写智藏高深的佛法修为和与物同体的大悲精神;颈联写大师的修行境界,对于自我与国土都不再执着;尾联称赞了僧人的“雄猛”。翻译:智藏僧乘着小舟不远万里远涉重洋,走遍名山以礼求法,修养心性。终于学成,像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变黑,像支遁那样,在新秋的田野上把鹤放飞。已经修持到忘怀人我的地步,便不用怀念故土,已经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就不必再读经书。我倒要问一问中华求道学佛的人,有几个能够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佛学造诣。
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日本与中国相距万里,中有大海间隔,在交通尚不发达的中古时期,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需要付出的勇气和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智藏不远万里而来中国,目的是“适性灵”,即学习佛法,修养心性。中国的名山他都游遍了,名寺高僧也都访遍了,这期间该经历了多少雨雪风霜,该踏过了多少崎岖坎坷,却都被诗人一笔轻轻带过,而智藏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和虔心向佛的苦行精神却跃然纸上。
一心向佛的虔诚信仰。“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天道酬勤,他终于学到了高深的法力,就像高僧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都变黑了;获得了心灵的超脱,就像高僧支遁那样,在新秋的青青田野上把鹤放飞了。佛经认为,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所以常常以毒蛇、毒龙、恶龙来比喻人的种种妄念,而以“降龙”比喻禅家降伏其心。“放鹤”一句用晋代高僧支道林爱鹤养鹤以及放鹤的典故,生动地刻画出智藏彻底放下思想包袱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
卓越精深的佛学造诣。而智藏的苦修精神和佛学造诣,的确是值得中华人物学习的。而智藏,不但超过了他的同胞,并且超过了唐朝当时的一般学者。这要付出极大艰辛和努力,付出的坚定信念和坚毅精神。
【点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2.D 23.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24.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以及“蚕娘胎洗茧”。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D.“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理解错误,“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是体现山翁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格,不是向他兜售自己产品。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最后两句“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意思是,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山翁留我宿又宿”是写事,在不断挽留中表现其情谊之深厚。作者又巧妙运用“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可以抓住“留我宿又宿”“笑指”“瓜豆熟”来组织答案。
2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结构,分析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分析“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首先理解“熟”的含义。“笑指西坡瓜豆熟”意思是,(山翁)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熟”指的是成熟,既指庄稼成熟,也可以指农人的收获。再分析上文找到呼应的内容,可以从“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以及“蚕娘洗茧”得出答案。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到处都是的桑柘以及养蚕女在溪中洗茧的景象,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25.A 26.①诗人将眼泪比作杜鹃鸟所泣之血,将胡须比作苏武所持使节上脱落的毛发,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山河沦陷而四处奔劳救亡的悲苦形象;②喻中巧妙用典,诗人借用“杜宇”和“苏郎”的典故,表达了山河破碎复国无望的悲愤心情,以及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看到眼前万里江山零落飘荡,如同一根毫毛一样”错误。首联“万里飘零等一毫,满前风景恨滔滔”,此联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万里飘零”指自天祥于德祐元年以来,诗人起兵勤王、脱逃元营、组织抗元,四处奔波、坎坷不平,历尽千辛万苦;“满前风景”指的是如今山河破碎、国土沦陷的现状。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但诗人对自己的坎坷不幸的态度是“等一毫”,也就是说诗人表示,虽然历尽艰辛万苦,但自己毫不在意;可是眼前山河沦陷于元军的铁蹄之下,内心的怨恨与悲痛,就如同滔滔江水一般。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技巧,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泪如杜宇喉中血,须似苏郎节上旄”,这两句诗人描绘镜中自我的形象,涕泪长流,须发脱落。“杜宇”,又为“杜鹃”“子规”,中国古典诗词中重要而又常见的意象,比如李商隐《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以及李白《蜀道难》“但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是悲苦愁怨的象征。结合“如”“似”分析,运用比喻,将流淌在脸上的眼泪比作杜鹃所啼之血,将自己日渐稀疏的胡须比作苏武使节上脱落的节旄,描绘自己泪流满面,为复国四处奔劳救亡而日渐憔悴的悲苦形象。
“苏郎”,即苏武,《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被扣押匈奴之后,拒不降敌,“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其坚贞不屈的精神为后世所称颂。颔联中,而且巧妙地将“杜宇”与“苏武”的典故融于其中,借此表达出自己面对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的悲痛心情,以及自己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27.C 28.刻画了一位漂泊、孤独、满怀深沉故国之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抚今追昔,上阕浓艳,追忆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的景象,无限怀念;下阕凄婉,转入对眼前人世及自身的慨叹,语含悲酸。
【解析】27.C项,“知音难遇”并不是本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没有“难遇知音”的感慨。
故选C。
2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此词为上元节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在感伤个人身世遭遇之时抒发亡国之痛。上阕描绘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写景叙事极其华艳。起头二句极写宫廷殿宇的壮丽,宫城的双阙高入云天,凤院里楼阁弥漫着淡淡的春寒气息。接着五句写宫中宴饮,恍若游于仙境,去年的上元夜陪伴在君王左右,侍候他出席豪华的盛宴,玉殿里的珠帘高高卷起,宫女如仙,舞姿翩翩,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才有。接着继续浓墨描写,那呈现着五色祥云的深处,光芒万丈的烛光中,音乐的声音直上九天,这里极写上元夜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语含悲酸,情致凄婉。“驰隙流年”二句由浓情回忆转入人世的慨叹。时光如白驹般飞逝,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驰隙”、“星霜”均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悟。接着是“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总之,诗歌刻画了一位漂泊、孤独、满怀深沉故国之思的主人公形象。
29.D 30.同:都塑造了率领士兵英勇无畏作战、杀敌报国的将军形象。异:其三“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现了将军对士卒的爱护与同情;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表现了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辞君一夜取楼兰”表现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错误,后一首诗歌表现了作者对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的心理。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其三的首句点明地点和时令,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用“日暮云沙”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首诗的相同点是: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不同点是:其三表现了将军对士卒的爱护与同情;其六用“胡瓶落膊紫薄汗”表现了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用“辞君一夜取楼兰”表现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31. 月光、水流、青松黄菊、清商 凄清、宁静、寂静 32.小序中提及交往的“故人陈公辅”“萧然有尘外趣”侧面衬托诗人超然物外;通过诗人典型生活环境的描写,及陶渊明栽菊场景的描绘,侧面刻画出一位意趣高雅的隐士形象。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形象,把握意境的能力。
第一空,考生需要到词中找到意象,如云、泉、松、菊、鹄、琴、玉、月、霜等,然后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意象营造什么意境。如泉水是清澈的,月光是清冽的,青松菊花是清瘦的,月光是清冷的,整个情境是凄清、宁静的。考生据此可以填写出第二空。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词中勾勒了怎样的词人形象。首先要根据诗歌的内容确定人物的身份,然后借助人物的行为、所处的环境以及所交往的人来分析其特点。
首先确定人物的身份,结合小序中“九日种菊西岩”中“种菊”一事以及注释对“斜川”的介绍可以看出,诗人应是一位隐士,因为“菊花”被称为隐逸之花,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然后看词人所处环境,词中提到流水、月光、松菊,这些景营造了清净的意境,如泉水清澈,月光清冽,其清在色,清与浊相对,水流琅琅,琴质如玉,其清在声,清与杂相对,青松挺立,黄菊离披,其清在骨,清瘦与肥腻相对,炉香袅袅,菊香沁人,其清在气,清淡与甜俗相对,总之,词中意象,无一不清,而外在的情景与无机心、无名利之想的人的心灵,内外相映,遂觉冰心玉壶,表里澄澈,可以看出词人的高雅。
再看词人所交往之人,如小序提到“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友人“有尘外趣”,这是侧面衬托词人的超然物外。
最后看词人在词中所用典故。如“一段斜川松菊,瘦而芳”,这里运用陶渊明的典故,借助陶渊明种菊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的意趣之高雅。
33.B 34.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解析】3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的说法不正确,本诗中最后一句用李揆指子由,目的是告诫子由,出使北蕃,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不是“不敢自居第一”的意思。
故选B。
3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及手法的能力。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沾巾”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据此可以看出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35.B 36.《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形象。他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四周一片死寂、苦寒,他虽然处境孤独,但傲岸不屈,清高自守。
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形象,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
【解析】3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 项,“不以为意”“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从”,“任从”的意思,任凭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渔人委心任运,超然物外,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无奈。
故选B。
36.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江雪》中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
而本词中,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水,捕鱼落空。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圉圉”一句,写巨鱼的逃跑,形象逼真。上片结句进一步写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词的下片,变换了笔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渔人的生活。“昨夜”、“今宵”两句,是全词仅有的一组对句,描绘了渔人少有的闲适生活图景。“醉眠”、“独钓”是写渔人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以少见多,以少总多:“昨夜”、“今宵”和“西浦月”、“南溪雪”,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可见本词描写的是一个真渔人形象,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
37.B 38.第一问: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第二问:①动作描写。“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了将士作战勇敢。②环境烘托。 “露宿青海月”“夜踏黄河冰”写出了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了将士的不畏艰险。
【解析】37.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分析错误,这两句是说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飒飒,鼓声雄壮有如雷鸣。
故选B。
38.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两句,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
这两句描写的是将士们与敌征战时的勇敢行为,塑造出战士们不畏艰险(“露宿”、趁“月”“夜”、踏“冰”),勇敢作战(追奔、夺城)的形象;
塑造手法是动作描写,如“追奔”“夺城”,渲染出将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露宿青海月”“夜踏黄河冰”等则通过环境的苦寒艰难来表现战士们的不畏艰险。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语言风格,共19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炼字,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达方式,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