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鉴赏诗词语言(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鉴赏诗词语言(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鉴赏诗词语言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变式提问)你怎样理解诗中的“闲”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飗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sōu liú):风声。②拳毛:拳曲的马毛。③眄(miǎn):斜视,一作“盼”。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与秋风的聚散,“我”为秋风,去而复返,将无情之物化作有情之人。
B.颔联写诗人五更醒来,听闻屋外秋风劲拂,不由得起身对镜自照,感慨容颜易老。
C.颈联写黎明时分,诗人豢养的马想要外出吃草,用来狩猎的鹰也期待着展翅高飞。
D.全诗以黄菊、玄蝉、边草、青云、天地肃清等意象,与秋风一道,营造浓浓秋意。
3.唐代诗人多有雅号,刘禹锡被称为“诗豪”,其诗豪迈雄健。请根据此诗简要分析刘禹锡的诗歌特色。
4.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古通“倚”,斜,倾。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迫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B.“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
C.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D.“松月夜窗虚”,以景结情。一则对上句“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村托出怨愤难解;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之景,抒写心绪的空虚落寞惆怅。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但都含有悲凉的情味。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此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诸葛谼田家壁
贺铸
晚度孔明谼【注】,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春。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注】诸葛(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当以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大谷。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客归江州
韩翃
东归复得采真①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③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注】①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②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③泉明: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请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③摧兀:险峻貌。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①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②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任州知州时所写,词中的“湖”指的是西湖。②游丝: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当路游丝紫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二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赴邠宁[注]留别
李益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
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注]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自言为飞将军李广之后,年少就习兵法,流露出对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
B.侠少的问询,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前往邠宁从军的缘由。
C.作者庆幸能响应招募、前往边镇征战,并坚信自己将横戈沙场、赢得功名。
D.作者前往边镇之际作诗留别,却不为离别而感伤,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3.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茅舍疏篱
宋·杨无咎①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宁宁②伫立移时③。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注:①杨无咎,南宋时画家、词人。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尤善画梅。②宁宁:宁静之意。③移时:谓少顷。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舍疏篱”,这是梅花生长之处。历来文人雅士总喜欢把他们眼中的梅花置放在清幽、远离尘世的地方。
B.“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上句写梅花之洁白晶莹,下句刻绘梅树姿态之飘逸。
C.“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梅花虽然“瘦损”,却如此品格高洁,为了欣赏它,天气寒冷也“无妨”。
D.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
15.请结合本词内容赏析其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成二首(其一)
邓肃①
苍苔白石两清幽,缥缈虹桥跨碧流。
日过窗间腾野马,雨余墙角篆蜗牛。
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
一炷水沉参鼻观②,扫空六凿③自天游。
【注】①邓肃(1091-1132):北宋诗人,徽宗宣和年间,国家内忧外患,东南仍贡花石纲,他曾赋诗指责守令“搜求扰民”,因而被斥。本诗作于被黜家居之后。②鼻观:佛家有观相法,观鼻端白,称为鼻观。是佛教修炼养性的一种方法。③六凿:指喜、怒、哀、乐、爱、恶六情。
16.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始两句写景,作者用苍苔白石相衬,以见环境的清幽,虹桥缥缈、碧水潺,写景物的优美,这是庭院外边之境。
B.颔联写太阳照过窗隙,浮动的游气,有如腾驰不停的野马;雨余之后,蜗牛向墙角爬行,留下的粘液如篆文,是庭院内部之所见。
C.尾联把自己的神思和自然界打成一片,神游万仞之上,思出天地之表。不仅设想新奇,更寄寓了自己不屑与世俗沉浮的高情逸思。
D.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意。不为含蓄而有不尽之味,不作壮语而见刚劲之情。首尾四句从实写到神游;中间四句,从豁达豪迈到闲适,脉络井然。
17.“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被人认为是经典之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的“青衫”含意相近。
C.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D.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19.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罗浮山父与葛①篇
李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②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注:①罗浮山,山名;与葛:织葛布。②博罗老仙,即罗浮山人,因罗浮山在博罗县。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善用修辞,生动新奇。“江雨”比喻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兰台风”,以人的感觉写出了葛布的疏薄凉爽。
B.颔联山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取的人;鬼工都为之啼哭,从侧面烘托出山人织技的巧妙高超。
C.尾联与首联呼应,“湘中一尺天”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布,面对如此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也不忍下手裁剪。
D.这首诗一开始写山人织葛的精妙,结尾却吴娥裁葛的难舍,将罗浮山人与吴娥作对比,突出了葛布的精美绝伦。
21.结合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蛟室②泻琼瑰③。
【注】①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②蛟室:神话中海中蛟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③琼瑰:玉石。
2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入题写暴风雨即将来临,闷雷起自脚下浓云堆积低空。造语新奇,旨在突出所处的地势很高,从而为下文写暴雨蓄势。
B.颈联具体写暴雨,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声急促激切又如羯鼓声。两个比喻写出了雨势猛、雨量足、雨声大。
C.尾联转入观感,磅礴的雨景令诗人生发奇想,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看看这大自然的壮丽雄伟之奇景,如倾倒了蛟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D.全诗生动地展现了风声雷动、云涌雨飞、振人心魄的壮观景象,境界宏阔,气势奔腾不羁,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东坡胸襟雄阔奔放的气概。
23.本诗颔联深受名家称道,请你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六)
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①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①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本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接见诸侯王,夏日避暑。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剑起”,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突出了汉皇心情之急迫、态度之坚决果断。
B.“天上合”“陇底闻”极具夸张之势,突出匈奴阵容之强大、进攻之猛烈。
C.“横行负勇气”中的“负”是“凭借”之意,写出了将士们凭借勇气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气概。
D.本诗仿佛一部简要战史,用语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透露出雄霸之气。
25.赏析诗的前两句中“动”“连”二字的妙处并分析这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许时用还剡①
[明]宋濂
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
青云②诸老尽,白发几人归。
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③。
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
注:宋濂,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
①剡:今浙江嵊州市一带。②青云:比喻高官爵显。③鹤氅衣:鸟羽做成的外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
26.本诗题材是 诗,宋濂“因君动高兴”,“高兴”是指兴致、念头,借助全诗,说说宋濂动了 念头。
27.请赏析颈联“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的艺术手法。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秋风辞
刘彻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点出季节特点,状物描景,色彩鲜明,富有动感,自然平易,清旷幽远。
B.五、六、七、八句借助动词正面铺写宴游场景,刻画了“中流饮燕”的欢快场面。
C.最后一句以哀怨心绪抒发时光难再之情,表达了一代帝王也有着生命易逝的悲慨。
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系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而深沉。
29.有人认为此诗有“《离骚》遗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
刘长卿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写景入笔,进而写及“琴声”。夜阑时分,月色皎洁,美好的琴声与周围环境是相互融和的。
B.颔联“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清幽,极为形象;“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侧面烘托琴声之超妙。
C.尾联“向君投此曲”点明诗人写诗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知音难”,更突出了诗人此刻找到知音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D.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诗人通过咏“琴”,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及个人际遇的感伤。
31.后来刘长卿把此诗改为五绝“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弹琴》)。你认为原诗和改诗相比,哪一首更好?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1)“闲”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端居不出户”体现“闲人”;颔联描写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体现“闲景”;尾联,诗人表示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体现“闲心”。全诗围绕“闲”字点出了“闲人”“闲景”“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2)“闲”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端居不出户”体现“闲人”;颔联描写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体现“闲景”;尾联,诗人表示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体现“闲心”。全诗围绕“闲”字点出了“闲人”“闲景”“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炼字,需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此题中,“闲”既是环境的的“宁静”之境,又是一种“闲适”之情,“人外”应是“世外”之意,“闲”勾勒出“小台”的“宁静”景物特征,有表达了诗人远离世间的喧器的“闲适”之情。“闲”字贯穿全诗,“端居不出户”诗人平素不出户,闲居在家,是闲人:“云山”“落日”“鸟”是闲景:“好客”句是闲居,体现的是诗人的“闲心”。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闲”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诗人端居不出户,闲望云山:领联写了日落鸟宿、秋野空阔之景;颈联写在小台上往自己的居处望去,房屋已被远林遮住了;尾联写主人多半会邀客乘月出游,告诉仆人们不要早早关门。整首诗围绕“闲”字,写了登台远望之景,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2.C 3.刘禹锡的诗歌风格豪迈雄健,在此诗中有如下表现:①诗歌起笔点染秋色秋声,颔联写出诗人容颜衰老,形成欲扬先抑之势。②颈联运用比兴手法,借马欲出征、鹰欲展翅表现诗人壮心不已。③尾联写出天高地远,诗人带病登高,振衰起废,具有催人向上的力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诗人豢养的马”说法不对,诗歌中并未说是诗人豢养的。诗人只是运用比兴的手法,用“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来塑造壮心不已的形象。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形成欲扬先抑之势。
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运用比兴的手法,用“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来塑造壮心不已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
尾联“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由“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梦又不成灯又烬”等句可知,语言浅白,感情质朴。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错误,“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意思是说“白发催得旧年过去,春天逼得旧年过去”,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故应是“不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 .“借景抒情”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遂转蓬”意思是十多年来,自己坎坷的命运与朋友是一样的,几处搬家,多地漂泊,就像随风飘转的蓬草的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人生艰难。
故选B。
7.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笛声那样悠扬哀婉,既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也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颔联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颔联写仰观,句意为: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雁横塞”“长笛一声”是动景,“残星几点”“人倚楼”是静景,动静结合;“残星几点”“人倚楼”“雁横塞”是视觉,“长笛一声”是听觉,视听结合,残星、楼、长笛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诗人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烘托渲染悲凉情感,饶有情韵,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深切的思乡之情。空中几点残余星光、一行秋雁、一声长笛,人孤独地倚着栏杆,勾画出一幅秋日倚楼图,情与景自然融合,更是借助此景表达诗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
8.①视听结合,声色有致。“落叶径”和“隔江钟”,一写视觉,一写听觉,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②动静结合,时空交错。遥隔大江,能听到对岸传来的钟声,以动衬静,体现环境的幽静。从傍晚到入夜,由小径到农家,写出了时空的变化。③情景交融,宾主和乐。从“行冲”到“坐听”,写出了诗人心绪由骚动不宁到从容怡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离不开主人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达到什么效果。“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意思是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考生可以从视听和动静角度分析。
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缭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9.①运用虚写。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客人到家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顺乎天性、放任自然情怀的赞美之情。②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赞美了客人高洁的情怀。③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意思是: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上句运用比喻。本体为山间白云喻体为“山带”,生动形象。诗人借山带在风中摇曳,描绘出云雾在连绵群山间缭绕绵延的美好景象。此时诗人送别客人,客人尚未归家,因此运用了虚写手法。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贪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诗人对山野美景的喜爱。
10.①本诗语言质朴劲健、沉郁悲壮。
②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有力。
③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陈子昂参与边境平叛,而有此诗。他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激发了忧时报国之心。诗句多采用赋的手法,如“暴骨无全躯”“谁怜塞上孤”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慷慨沉郁之情,语言质朴强劲有力,并且沉郁悲壮。
一、二句写到边塞的情景,其中“苍苍”“荒途”则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都是描写战争的情景,没有过多修饰性语言,却质朴有力。
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用质朴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蕴含悲壮之气。
11.“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路上昆虫吐的细丝萦绕着沉醉春景的客,花丛中的鸟儿也在呼唤着行人别离开。作者用对偶和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写游丝、啼鸟通人性,想留住行人留住春光,引出末句“日斜归去奈何春”的不舍之情,婉曲地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鸣叫,仿佛在召唤行人。
这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对“隔花啼鸟”,“萦醉客”对“唤行人”,人赏花,花留人,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之情。同时,本句还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游丝本无情,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有想网住春光之态,这正是“惜余春”之意。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啼鸟挽留。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
12.B 13.内容上:①展开想象(通过虚写),描绘了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掩映沙城的奇伟壮阔/雄浑的边镇风光,②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渲染了苍凉壮阔的氛围,③抒发了对戍边征战的向往。
结构上:为尾联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作铺垫。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理解有误。“事不平”本意为打抱不平,“从来事不平”一句指诗人一直以来都有抗击邪恶、铲除不平的正义感,也指前往边镇、抗击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正义行为。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颈联的意思是:朔风吹散了层层黄云,白雪簇拥着边塞沙城。
这两句是写景,写出了塞外边关黄云蔽日,朔风劲吹,白雪皑皑,沙城矗立的雄浑景象,展现出一派边塞城镇独特的风光,“黄云”“朔风”“白雪”“沙城”等富有边塞特色的意象,作者刻意选择了“黄”“白”等单调色彩,构成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画面。
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边关风光、戍守征战的向往之情,为尾联“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中表达自己有幸响应招募,一定会在边塞征战中取得功名,建功立业的豪情做铺垫。
14.C 15.①本词的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或含蓄蕴藉、清新优美、闲静淡远。(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②运用叠词:如“宁宁”,词人神情专注,安静赏梅,使描绘的主人公形象更为突出,增加语言的韵律感。
③运用修辞手法:“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写出梅花之洁白晶莹和梅树姿态之飘逸,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谓梅花虽然‘瘦损’,却如此品格高洁,为了欣赏它,天气寒冷也‘无妨’”理解错误。“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为了观赏梅花、从梅花那里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性情,以致“瘦损”了自己的身体也“无妨”。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炼字用词方面:“宁宁伫立移时”,“宁宁”,神情专注貌;“移时”,谓时间经过之久,与历时、经时意同。这句是刻画词人自己在梅花树前驻足观赏、凝思。“判瘦损,无妨为伊”,意谓为了观赏梅花、从梅花那里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性情,以致“瘦损”了自己的身体也“无妨”。“无妨”这里看出词人对梅花的迷恋倾心程度之深。
修辞方面:“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上句写梅花之洁白晶莹,下句刻绘梅树姿态之飘逸,这句是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语言风格方面:杨无咎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烟笼修竹,月在寒溪”刻画梅花周围的环境,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富清幽、高雅的意境:白云缭绕、修竹萧萧、皓月高悬、溪流潺潺。所以本词的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16.D 17.①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纵使在困穷的情况下,也不因妻子儿女的饥寒而改变刚贞的节操;纵使时光易逝,转眼就是秋天,也感到天地无私,在家人的笑语声中,哪里知道季节已转换到了秋天。②可见作者心情开朗,不为外物所奴役,不因命运的转换而丧失旷达的情怀。③诗句充满勃郁之情,显示出诗人豁达豪迈的气概。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评价艺术特色的能力。
D. “中间四句,从豁达豪迈到闲适”错,应是“中间四句,从闲适到豁达豪迈”,“日过窗间腾野马,雨余墙角篆蜗牛”表现的是闲适自在,“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表现的是豁达豪迈。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写诗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感受,“饥寒”可见生活窘困缺吃少穿物质不够丰足,但面对经济的拮据诗人并不以为意,因为内心有坚守的高洁情操作为心理支撑,能使自己战胜一切困难束缚,淡泊名利豁达乐观。所以能在困穷的情况下,不因妻子儿女的饥寒而改变刚贞的节操;纵使时光易逝,转眼就是秋天,也感到天地无私,在家人的笑语声中,毫不在意季节已转换到了秋天。
作者的精神境界高超至极,洒脱淡然,心无所累,积极地对抗命运的多舛。诗句使用反问修辞,对比反衬中突出性格操守,满富正能量,给读者以力量和启迪,学会淡看生活的磨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达观潇洒豪放恣意。
18.C 19.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意思对即可。)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说法错误。“羽翼高”比喻王录事的志向高远,“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借指王录事官职低微,“发硎刀”比喻高超的才干。可见,诗歌中多用比喻,含义委婉,并非“全诗”的语言都直白浅显。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是诗人坦率地称赞王录事的文才出众,志向高远;表达了对王录事的赞美之情。
颔联“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中,“俄”是指时间短促,诗人说王录事虽有才华,可惜时光匆匆飞逝,王录事年华老去,不知不觉间就满头白发;“尚”字写出了王录事几经宦海沉浮,还是官职低微,没能实现当年的志向。表达了对王录事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和安慰。
颈联“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中,“须”和“莫”都是诗人用劝诫的口吻在对王录事赠言。“器”指才能,诗人劝告王录事在机会还没有到来之前要储藏才能,不露锋芒;“卑”是指低微的官位,这是诗人劝告王录事要安于低微,不要抱怨自己的劳苦。表达了对王录事的劝诫之意。
尾联“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中,“盘根”是指盘曲的木根,比喻难办之事;“硎”指磨刀石,“发硎刀”指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锋利的刀,这里比喻杰出的才干。诗人希望王录事如果遇到难办的值得做的大事,就发挥自己的才干,好好地干一番事业。表达了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之情。
20.D 21.①山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凝成水滴,布满洞堂;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衔沙直;
②运用大胆的想象夸张,表现天气的炎热;
③为下联作铺垫。正是由于天气炙热,所以人们才希望穿上凉爽疏薄的葛布。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将罗浮山人与吴娥作对比”错误。并非对比,尾联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突出了葛布的精美绝伦。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颈联“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意思是: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江中的鱼儿也停止觅食,含沙直立。
这两句极写天气之热。诗人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诗人挑选、提炼出盘绕在洞中的毒蛇和翔游在水中的鱼这两种生物,写出这样奇特的诗句,来形容天气溽暑郁蒸。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具有鬼斧神工之妙。
同时正是因为天气溽热难消,诗人想到了剪裁葛布,这两句为后两句写剪裁葛布做衣服做铺垫,间接赞美葛布质量之好,可以抵御炎热,让人产生舒适凉爽之感。
22.A 23.①炼精动词。上句的“吹”“立”和下句的“飞”“过”“来”几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了夏天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来势迅猛、呼啸而至的壮观景象。
②突出视觉形象,强化写景效果。苏轼给风着色——黑风,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写出天地变色,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灰尘及乌云满天的情况。
③虚实结合,“吹海立”是想象之词,表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下句写黑风带着暴雨从浙东飞来,便是实指。同时,写风是虚,写雨是实。虚实结合,传神地写出了暴雨的迅猛。
④用典。化用杜甫诗句“四海之水皆立”,形象地写出暴雨引起的水急浪高,波涛汹涌。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旨在突出所处的地势很高,从而为下文写暴雨蓄势”错误。为写暴雨蓄势的不是地势高,而是闷雷和浓云。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
这两句的意思是: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颔联别出蹊径,描绘了一幅壮阔异常的场面。风是看不见的,苏轼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感觉,很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尘灰乌云的情况,强化了视觉效果,带给人如见其猛烈风势的感受。
“吹海立”是形容风的强烈,宋蔡绦《西清诗话》以为是学杜甫文中“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是用典手法。
而有美堂虽然很高,但不可能见到大海,故而“吹海立”是想象之词,作者想象风吹得海水涌起宛如城墙耸立,更写出风之猛烈;而下句写风带着暴雨从东面渐渐而来,是实写。上下两句虚实相映,写出风雨之迅猛有力。
同时,“吹”“立”“飞”“过”等动词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写出风吹浪涌,挟着暴雨倾盆而至的迅疾景象,无比壮观。
24.B 25.①“动”,燃起,暗指战争发生。“连”,连绵不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②这两个词渲染了(烘托出)敌兵进犯时嚣张的气焰和战争的紧张气氛,突出战争的形势非常急迫。③这两诗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突出将士们所向无敌,奋勇拼杀的勇敢气魄做铺垫,从侧面写出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御敌戍边的英雄气概。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匈奴阵容之强大、进攻之猛烈”错误,从“汉皇”“一战净妖氛”等可以看出,这里表现的应是汉军这方面的情况,而不是匈奴的情况。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和炼句的能力。
(1)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烽火动沙漠”中“动”,是“燃起”之意,暗指战争发生。“连照甘泉云”中“连”是连绵不断之意。
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指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最后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个词渲染了敌兵进犯时嚣张的气焰和战争的紧张气氛,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军情紧急,突出战争的形势非常急迫。
(2)这两句诗在诗歌的开头,作用可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角度来分析。
这两诗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突出将士们所向无敌,奋勇拼杀的勇敢气魄做铺垫,从侧面写出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御敌戍边的英雄气概。
首联写沙漠中的烽火照到甘泉宫,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军情紧急。颔联紧承前二句,形象地描写君王对敌情的态度,按剑而起,立即行动,召见将军,派兵出征。颈联正面描绘战斗场面:杀气冲天,鼓声陇底,字里行间都是刀光剑影。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经过将士们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一举把敌人彻底消灭。所以开头这两诗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突出将士们所向无敌,奋勇拼杀的勇敢气魄做铺垫,从侧面写出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御敌戍边的英雄气概。
26. 送别 归隐 27.这两句诗为名词意象叠加(列锦),写的是友人生活。“风雨、烟霞”对举,想象友人故乡环境风雨调和,云蒸霞蔚的清幽环境。“鱼羹饭、鹤氅衣”想象友人归乡后的闲适恬淡的归隐生活。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题材及主旨情感的能力。
通过题目“送许时用还剡”可见,诗歌是送别诗。
“予亦梦柴扉”,我也梦见了故乡的柴扉,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都是名词构成,属于列锦手法;根据 “鹤氅衣”的诗下注释可推知这两句诗写的是友人生活;“风雨、烟霞”对举,想象友人故乡风雨调和,云蒸霞蔚的清幽环境。“鱼羹饭、鹤氅衣”想象友人归乡后的闲适恬淡的归隐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28.B 29.①从艺术手法上看,诗歌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秀、菊香起兴,引发对佳人的思慕。(或者诗歌沿袭了《离骚》由物到人的移情手法,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对佳人的怀念)②从情感抒发上看,诗歌沿袭了《离骚》以“香草美人”喻理想和美政的表述方式,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与思慕。③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沿用了《离骚》的常有调式,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意思对即可。)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刻画了‘中流饮燕’的欢快场面”错误,原诗第八句是“欢乐极兮哀情多”,意思是:欢喜到极点的时候忧愁就无比繁多。是作者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五、六、七三句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目中说“有人认为此诗有‘《离骚》遗响’”,作答时可借助“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结合《离骚》的特点,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意思是“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另外,“兮”字同《离骚》一样,在形式上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
30.C 31.示例:原诗更好。原诗用皎洁的月色、月下的庭轩营造了清幽的意境,更能衬托琴声的清幽美好;在情感表达方面,原诗不仅表达了自己不趋时尚的清高情怀,还有希望得到李侍郎赏识和提拔的愿望,情感更加丰富。
示例:改后更好。改诗中的“泠泠”本指流水声,在表现琴声的清幽特点的同时,与后文“松风寒”的意境更为吻合,更加简明传神;在情感表达方面,原诗尾联表明了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的愿望,情感过于直露,改后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耐人寻味。
3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表达的是得到李侍郎这一知音的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诗歌中没有表达找到知音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比较原诗与改诗,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环境的描写与衬托,原诗用“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而改诗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二是原诗尾联对写诗原因的表达。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分析时抓住此点作出比较,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分析即可。
如认为原诗更好,着重分析“月色”的渲染烘托作用,以及尾联表达的希望得到李侍郎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这一主旨,侧重分析借物抒怀的手法,即通过咏“琴”,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及个人际遇的感伤。
如认为改诗更好,着重分析“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在意境角度的和谐,再结合诗歌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主旨的含蓄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鉴赏诗词语言,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词语言(抒情类)练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词语言(炼字类)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赏析《月夜》,并回答下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