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4.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3.社会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微点1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异同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流动现象
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人口的移动现象
共同点
空间上发生位移
不同点
①空间位移:必须改变定居地;②居住地变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①没有改变定居地;②短期流动;③不变更户籍
微点2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
在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8·高考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D
1.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影响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影响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社会
经济的
影响
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我国的民工流
3.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分析,如下表:
方面
影响
影响人口数量
迁入地人口增多,迁出地人口减少
影响职业构成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影响交通运输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影响年龄结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
(2020·闽粤赣“三省十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最少的是( )
A.2003年 B.2006年
C.2009年 D.2012年
2.该城市人口变动将导致( )
A.老龄化的进程延缓
B.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减轻
C.平均预期寿命缩短
D.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单一
解析:第1题,图示备选项中四个年份常住人口数量增加量相差不大,但唯有2012年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其他三个年份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则2012年人口净迁入数量最少。第2题,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为负值,一般老龄化问题较突出;同时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说明有较多的外来人口迁入。而迁入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就业的青壮年人口,则会延缓老龄化进程。外来人口迁入会增加城市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压力;外来人员与当地原住居民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可能有一定差异,则会使城市的文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与平均预期寿命关系不大。
答案:1.D 2.A
(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4.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占比变化,无法根据图示信息比较人口总数,A错误;由图可知2016年该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足5%,不存在老龄化问题,B错误;2000年16~40岁人口占比最高,约占80%,2016年21~50岁人口占比最高,说明人口平均年龄增加了,C错误;2000年该城市25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还没有参加工作,2016年2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已经工作,故选D。第4题,2000年至2016年,该城市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发展态势,大量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C正确。2000年至2016年,0~5岁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与医疗水平、生育观念没有直接关系,B、D错误。
答案:3.D 4.C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2.该国最可能位于( )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B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020·泸州二调)下图是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我国四个区域中人口流出地区(以县为单位)个数占比图。读图回答1~3题。
1.2001-2010年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高于西部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A.位置 B.资源
C.技术 D.经济
2.2011-2016年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快速增长 B.产业转型升级
C.经济发展滞后 D.交通条件改善
3.根据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的变化,推测其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耕地资源压力减轻 B.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C.环境问题得以根治 D.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解析:第1题,与西部地区相比,我国中部地区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近,人口流出较多,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较高;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资源都较丰富;我国西部地区技术落后,更利于人口流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应该少于西部地区。第2题,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增加主要是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带动人口迁出所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慢;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人口流动,但不一定会促进人口流出。第3题,由图可知,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增长较快,说明其人口流出数量多。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随着青壮年人口流出,当地少儿和老年人口比重升高,城市社会经济活力减弱;人口流出,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但不能根治环境问题;人口流出增多,会造成公共设施利用率降低和浪费;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压力较小。
答案:1.A 2.B 3.D
一、选择题
(2020·漳州质检)读1986-2011年我国珠三角地区某市外来暂住人口变化统计图,回答1~3题。
1.图示外来暂住人口数量及占常住人口比重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
A.1991-1992年 B.1997-1998年
C.2000-2001年 D.2004-2005年
2.外来暂住人口数量增加对该市的有利影响是( )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增加城市经济活动
C.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
D.缓解大气污染状况
3.2008-2009年该市外来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工资水平下降 B.就业机会增加
C.经济水平降低 D.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1题,图中两条曲线斜率在2000-2001年间最大,说明该时间段外来暂住人口数量及占常住人口比重增加最快。第2题,外来暂住人口多数为就业而来,则主要是劳动力人口,会增加城市劳动力,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从而激发城市经济活力。但会加大城市交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大气污染。城市外来暂住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不会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第3题,图示2008-2009年外来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急剧下降,说明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离开该市。这可能是该市产业结构调整,使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产(企)业减少或外迁,从而导致原来在此类产(企)业就业人员失业而离开该市。
答案:1.C 2.B 3.D
利用等边三角形构建增长与收缩的分析框架,以三角形的三条轴线分别表示经济、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根据不同维度之间的增长或收缩变化关系,可将城镇划分成以下四个类型(如下图所示)。某年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造成其城镇显著收缩。据此回答4~6题。
4.目前以老龄化、低生育率引发显著收缩的城镇集中在( )
A.坦桑尼亚 B.日本
C.印度 D.巴西
5.劳动力投入程度减弱、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的城镇 ( )
A.经济规模减小,用地规模增加
B.经济规模增加,用地规模减小
C.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减小
D.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增加
6.东莞城镇显著收缩表现为( )
A.人口增多 B.企业回迁
C.厂房空置 D.就业岗位增加
解析:第4题,老龄化、低生育率等人口问题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坦桑尼亚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印度、巴西两个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较高,生育率较高,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小;日本为发达国家,老龄化、低生育率问题突出。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劳动力投入程度减弱、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的城镇,扩大了自动化生产规模或推进了服务业转型,属于转型增长类型城镇,故其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会增加。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东莞城镇显著收缩主要是由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引起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会引发人口流失、企业外迁、厂房空置、失业人口增加等城镇收缩现象,故厂房空置为东莞城镇显著收缩的表现。
答案:4.B 5.D 6.C
(2020·株洲模拟)据统计,安徽省多年人口净流出数量居全国第一,下图示意近年来安徽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动情况。据此回答7~9题。
7.2004-201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总量小
B.自然增长率低
C.人口大量流出
D.死亡率高
8.与河南省相比,安徽省多年净流出人口多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人口基数
C.地理位置 D.文化教育
9.与2010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加有因果关系的是( )
A.产业转移 B.人口老龄化
C.逆城市化 D.土地流转
解析:第7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时间段是2004-2010年,在这一时间内影响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安徽省经济较为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多,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迁出区之一,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安徽省常住人口减少。选C。第8题,解答本题要利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河南、安徽两省人口流出的推力是两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来说较为落后;拉力因素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经济发达,吸引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流入。在人口流动过程中,从人口的流出地到人口的流入地之间的距离及交通是阻力因素。对于河南、安徽两省来说,均为人口净流出地区,但安徽省多年净流出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主要原因是安徽省距离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近,促进了其人口的外流。选C。第9题,解答本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劳动力空间分配变化的角度分析。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量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迁往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因此安徽本省就业机会增多,外出人口回流,常住人口增加。选A。
答案:7.C 8.C 9.A
下图为某省份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各年龄段的性别比情况曲线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省省外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16年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B.从2000年到2016年流入的男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
C.从2000年到2016年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从2000年到2016年迁入人口性别比不平衡加剧
1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省省外流入的中年人口性别比变化明显,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生态改善 B.交通运输
C.工程建设 D.家庭婚姻
解析:第10题,图示曲线示意省外流入人口各年龄段的性别比,从图上可以看出2016年劳动人口性别比较2000年低,说明流入的男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B对;2016年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50~54岁,A错;2000-2016年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上升的趋势,C错;2000-2016年迁入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D错。第11题,结合选项分析,工程建设、交通运输以男性劳动力为主,B、C错;生态与性别比无相关性,A错;该省流入大量男性劳动力后,家庭婚姻成为女性大量流入的主因,D对。
答案:10.B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回流的劳动力、仍在外就业劳动力和未曾外出就业劳动力基本情况统计表(注:劳动力数量为调查样本数)。
项目
总计
回流的
劳动力
仍在外就
业劳动力
未曾外出
就业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人)
10 651
2 833
4 168
3 650
平均年龄
(岁)
15~29
27.2
19.3
47.0
10.6
30~45
40.6
47.3
39.6
36.7
46~60
32.2
33.4
13.4
52.7
婚姻状况
(%)
未婚、离异
或丧偶
18.8
10.7
32.4
9.5
已婚
81.2
89.3
67.6
90.5
受教育
程度(%)
小学及
以下
25.4
24.3
16.3
36.9
初高中
或职高
57.4
61.8
60.1
51.1
大专及
以上
17.2
13.9
23.6
12.0
人力资本
提升状况
(%)
接受过农
业培训
16.8
19.5
13.0
19.0
接受过非
农培训
27.6
28.2
33.6
20.1
个人年收入(元)
17 068
14 983
22 852
11 562
有父母在农村(%)
41.8
44.0
48.8
32.0
有配偶在农村(%)
37.6
47.3
12.0
59.5
有孩子在农村(%)
18.7
41.6
7.4
25.0
(1)读表,比较回流的劳动力与仍在外就业劳动力之间的不同。
(2)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分析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劳动力回流对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解析:(1)回流迁移的劳动力与仍在外就业劳动力之间基本状况的差异,结合表中数据,从平均年龄、婚姻状况和已婚比例、总体受教育程度、有孩子在农村的比例等方面进行比较。(2)通过读表可知,回流的劳动力个人年收入较低,劳动力素质较低,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高,就业难度较大;还有乡土情感、回乡自主创业等因素的影响。(3)劳动力回流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借助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1)回流的劳动力中,已婚的比例较高;回流的劳动力中,有配偶或孩子在农村的比例明显高于仍在外就业劳动力;回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较大;回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2)个人年收入较少;接受非农培训的比例较低,就业难度较大。
(3)满足乡村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结构多样化;回流的劳动力可带回乡村地区急需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创新理念等,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乡村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
13.(2019·山东高三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下表是广东省等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全国前5位
人口流入省
流出地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第5位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1)指出《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实施带来的影响。
(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里?
(3)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述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市、区)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可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是人口迁移的策略,是为了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2)读图可知,M省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省,一部分属于邻近省区,而来自东北的主要为过去闯关东人口回流,所以应为山东省。(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4)大规模跨省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属于有利影响。而大规模人口迁移,会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答案:(1)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和缩减城乡、地区之间差距;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
(2)山东省。
(3)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有利方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
不利方面: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章末综合检测(六)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乡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省级行政区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B.东部地区均较西部严重
C.南方地区均较北方严重
D.贵州受人口迁出影响大
2.北京、上海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地区( )
A.农村人口政策宽松 B.农村人口数量少
C.农村人口外迁数量多 D.农村经济较发达
3.贵州、四川等地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制定宽松的生育政策,改变人口结构
B.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C.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D.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外迁
解析:第1题,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二者并不是呈正相关的,A错。与广东相比,四川老龄化程度较高,B错。黑龙江比广东老龄化程度高,C错。贵州农村劳动力大量迁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故D正确。第2题,北京、上海的农村和城市经济都很发达,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收益也很高,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故农村劳动力外流较少,加之有外来劳动力人口迁入,导致当地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低。第3题,贵州、四川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主要是当地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增多导致的,主要的解决措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推动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和留住劳动力人口,降低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贵州耕地资源匮乏,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不可取;贵州、四川等地农村人口出生率并不低,不宜再实行宽松的生育政策;限制人口外迁不切实际。综上,本题选C。
答案:1.D 2.D 3.C
(2020·德州模拟)抚养比是指在某地区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59岁)人口数之比,用以反映该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的大小。读长江三角和川渝地区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图,回答4~5题。
4.长三角地区少儿抚养比低的原因有( )
①婚育年龄提高
②养育子女的成本高
③总人口数量大
④养儿防老观念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川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A.两地自然环境差异
B.经济水平差异引起的人口迁移
C.全国“二孩” 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
D.社会福利和老年基础设施的差异
解析: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与川渝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少儿人口比重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故少儿抚养比较低。其原因一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水平高,社会保障程度高,传统的养老观念发生了变化;二是经济发达,养育子女成本较高;三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文化水平高,平均婚育年龄较高。第5题,两地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环境相差不大;长三角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川渝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多,而川渝地区向外迁出的青壮年人口多,因此川渝地区老年人口比重高于长三角地区;全国“二孩”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对两地的影响是相同的;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和老年基础设施更好,其老年人口比重应较高。
答案:4.B 5.B
流动模式是指家庭成员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流入地。分为三种类型:非家庭式流动(只有一个人流动);半家庭式流动(部分核心家庭成员没有与流动人口共同生活);完整家庭式流动(举家流动)。下图为流入地区的流动模式。据此回答6~7题。
6.导致四大地区均以完整家庭式流动为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生态环境
C.政治 D.社会文化
7.完整式家庭流动东部比例最低的可能原因是( )
A.东部入籍门槛高
B.东部医疗保险好
C.东部迁移意愿高
D.东部基础设施完善
解析:第6题,我国家庭观念较重,流动时常以完整家庭式流动为主,属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D正确。第7题,完整式家庭流动东部比例最低的可能原因是东部人口众多,人口控制较严,入籍门槛高,A正确。东部医疗保险好、迁移意愿高、基础设施完善都有利于迁移。
答案:6.D 7.A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8~9题。
8.导致甲、乙两国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 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 D.生育政策
9.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
B.政策鼓励少生优生
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解析:第8题,读材料,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重化工业大国需要男性劳动力多,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甲国全国人口性别比高于乙国而出生人口性别比低于乙国,因此导致甲、乙两国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第9题,南亚国家大都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导致男多女少,性别比失衡,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保护女性权利,减少虐待女性现象。
答案:8.B 9.D
(2020·岳阳一中高三月考)下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 )
A.死亡率较低 B.迁出人口多
C.出生率较高 D.迁入人口多
11.图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
A.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B.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C.1990-2000年0~14岁人口数量减少
D.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解析:第10题,随着经济发展,杭州市对外吸引力增强,所以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迁入人口多;1964年后,该地0~14岁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出生率较低;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死亡率可能较高;迁出率较低不是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选D正确。第11题,由图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可知,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逐年增加,A错;根据曲线形态,1964年之前人口总数增长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长不明显,0~14岁人口比重增长快,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B错;1990-2000年0~1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少,通过计算可知,199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20万,200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05万,C正确;1982年该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5%~6%,并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D错。选C正确。
答案:10.D 11.C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2020·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下图是我国2010年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近年来新疆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省份。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与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相关性?(6分)
(2)以上现象揭示了,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8分)
(3)河南和新疆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都比较大,成因有何差异?近年来,从内地来新疆的流动人口已突破200万人,主要来自河南、四川等省的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解析:(1)从图中看出,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致由东向西呈增加趋势,结合我国人口密度东南多、西北少,所以二者呈负相关。(2)西藏、青海自然条件恶劣,虽然人口密度小,但人口总和压力仍然较大,所以分析人口数量与分布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3)分析图中即可得出广东、上海的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负担最轻;相反新疆与河南的人口压力大,其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答案:(1)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2)人口数量与分布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3)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河南人口基数大,面积狭小,所以综合人口压力较大。
新疆地广人稀,土地、矿产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河南、四川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
13.(2020·宁波调研)读德国净移民人口与总人口增长图和德国失业人口与大型城市群的人口比重图,回答下列各题。(22分)
(1)描述德国1960-2010年人口增长特点及动力。(8分)
(2)分析2006年德国净移民人口总数下降的原因。(8分)
(3)阐释2009年以后,德国人口迁移及就业特点。(6分)
答案:(1)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人口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缓慢增长。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为国际移民。
(2)2006年失业人口比重出现高峰,说明该年经济萧条,就业岗位减少,故净移民人口总数下降。
(3)人口主要迁往大城市;就业岗位增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 (含解析),共29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辽阔的疆域,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内蒙古,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35讲 世界地理概况 (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类型与特点,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世界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该区域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