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测试题,共7页。
    第二章 第三节 课后限时训练【A基础培优练】时间:20分钟 总分:38分知识点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点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下图为我国晋南地区汾河流域龙山时期(距今约4 350—约3 950年)和东周时期聚落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2题。K651.与冲积平原相比,台塬地区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地形平坦   B.土壤肥沃C.热量充足    D.水患较少2.东周时期比龙山时期气候较(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塬指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地貌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因此台塬地区比冲积平原海拔高,离河流相对较远,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小,水患较少,D项正确。第2题,图中显示,与龙山时期相比,东周时期分布在河流沿岸冲积平原地区的聚落比例增加(出现洪灾的可能性变小),海拔较高地区聚落比例减少(海拔高处变冷,获取水源变难),由此可知东周时期总体上比龙山时期气温低、降水少,A项正确。[知识点1](2022年广东湛江期末)太原天龙山公路全长30千米,为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宛若惊龙,腾飞在山脊之上。从起点到终点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下图示意天龙山公路其中一座高架桥。据此完成第3~4题。图156-13.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  )A.投资少   B.起伏大C.易施工   D.线路短4.图示高架桥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A.增加景点   B.连接景区C.方便观景   D.降低坡度【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沿山脊布线,道路只能随地形起伏,故起伏大,B项正确;无法盘山展线,只能建设多层高架桥或隧道降低道路坡度,投资多、技术难度大;不一定比沿谷地布线线路短。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分布,无法盘山展线,只能建设多层高架桥或隧道降低道路坡度,高架桥盘旋上升,使道路坡度减小,有利于车辆通过,D项正确。[知识点1](2022年湖南长沙期末)在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下图示意太极锁水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第5~6题。图2245.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6.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C.河流的凹岸   D.地势较高地带【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高于多年平均洪水位,可防御洪涝;同时,可以少占耕地,节约耕地资源,C项正确。第6题,结合图中河流形态信息可知,图中大片耕地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积明显,为河流的堆积岸,B项正确。耕地分布区紧靠河流,地势较低。[知识点2]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第7~8题。K687.维持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8.哈尼族人的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建在该区域(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该生态系统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西南地区,森林在这一系统中起的关键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第8题,将村寨布局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较清洁的水源,避免水源受农业生产的污染。二、非选择题(共14分)[知识点1]9.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K69(1)简述图中a聚落选址的合理性。(4分)(2)图中四个聚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________(填字母)聚落。(2分)(3)当地拟在a、b两聚落之间建一条公路,现有L1与L2两条规划线路,试简述其各自的优势。(8分)【答案】(1)地形开阔;地势较高,可以避免洪水威胁。(2)c(3)L1:线路短,工程量较小,投资少;节省通行时间,节约能源。L2:地形较平坦;经过的聚落较多,利用率较高。【B拓展提升练】时间:20分钟 总分:41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区域认知]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第1~2题。K701.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2.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铁路沿着居民点分布,故铁路弯曲是为了联系更多的居民点,C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居民点多是沿河和交通线分布,①②正确;断层构造不稳定,故居民点不可能沿断层线分布,③错误;聚落的规模与水源、交通有关,④错误,故A项正确。[综合思维]交通扶贫是突破富民兴业瓶颈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国某地区初步构建了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下图示意该地区公路网(局部),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有隧道备选方案。据此完成第3~4题。K713.甲—乙—丙段公路线沿村庄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利于居民出行    B.降低施工难度C.减缓道路坡度    D.绕开山地地形4.图中鞍部段公路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坡度过大   B.资金预算有限C.施工技术不足   D.公路运量太小【答案】3.A 4.A 【解析】第3题,甲—乙—丙段公路线沿村庄布局的主要目的是利于居民出行,A项正确。第4题,图中鞍部段公路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可以降低坡度,故主要原因是地形坡度过大,A项正确。“之”字形施工方案线路更长,投资更大,且需要技术支持,B、C项错误。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与运量无关。[区域认知](2022年江西六校联考)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三面临水,四面环山,“龙”(北侧的山脉)、“砂”(四周的山)、“水”(河流)、“穴”(基址)自然天成,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下图为阆中城址变迁及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XD195.“水”对于阆中古城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图中甲区区域现在最可能为(  )A.住宅区  B.行政区C.旅游区  D.商业区6.历史上阆中城址不断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老城址泥沙淤积作用较强B.新城址流水侵蚀作用较弱C.新城址航运条件更加便利D.老城址河流防御功能较弱【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阆中古城均位于河流沿岸的凸岸地区,阆中古城城址由秦城逐渐变迁至汉城,到目前面积最大的唐宋明清城区,甲区域紧邻唐宋明清城东南部边缘地区。古城的住宅区占地面积一般较大,不可能只分布在城区边缘,A项错误;在古城,行政区一般位于古城市中心,B项错误;旅游区应该是新建的,布局在老城的外部边缘,符合图示的分布情况,C项正确;商业区一般位于交通要道,人流量大的地区,D项错误。第6题,由图示可知,阆中古城在不断的变迁,从秦城变迁到汉城,到目前的唐宋明清城。古城面积逐渐增大,逐渐从靠近河流凹岸移动到河流凸岸处,也就是从河流侵蚀较强地区移动到泥沙淤积较强地区,A项错误;新城位于河流凸岸,流水侵蚀作用较弱,B项正确;新城位于河流凸岸处,河流淤积较强,航运条件没有河流凹岸处便利,C项错误;老城位于河流凹岸处,岸陡水深,河流防御功能不比凸岸处弱,D项错误。[人地协调观](2021年天津期末)天然堤又称“自然堤”,是指在河床位置变动不大的河段,由河流沉积物自然堆积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长堤。据此完成第7~9题。图159-17.天然堤主要分布于(  )A.河流源头   B.河流上游C.河流中下游   D.河流弯曲处8.天然堤的形成条件主要是(  )A.洪水和泥沙   B.河道的摆动C.流量稳定   D.河岸下沉9.随着河岸附近聚落增多,地方政府应(  )A.堤上建房   B.加固河堤C.破堤开荒   D.围河造田【答案】7.C 8.A 9.B 【解析】第7题,结合题中材料可知,天然堤应出现在地势平坦,流速小,泥沙大量沉积的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源头和上游地区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不易形成天然堤。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不稳定,也不易形成天然堤。中下游地区最容易出现天然堤,故C项正确。第8题,材料中天然堤河床稳定才能形成,洪水泛滥,河水溢出河谷,随着洪水流速降低,在河床两侧堆积大量泥沙,形成天然堤,故A项正确;河道的摆动,说明河床不稳定;流量稳定,不会在河流沿岸沉积;河岸下沉,河床不稳定。第9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堤上建房不安全;加固河堤,有利于维持河流的安全,减小洪水的威胁,B项正确;破坏河堤会威胁河岸附近聚落的安全;围河造田会对河流造成影响。二、非选择题(共14分)[区域认知]10.(2022年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 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东部某盆地地貌分布。该盆地的黄土台地内侧边缘分布着多个冲(洪)积扇。一般而言,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古聚落的形成,但该地古聚落遗址并未分布于冲积平原上,而是集中分布于丘陵台地。BR31(1)描述该盆地内部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4分)(2)分析黄土台地内侧边缘分布着多个冲(洪)积扇的原因。(6分)(3)推测该地古聚落遗址未分布于冲积平原上,却集中分布于丘陵台地的原因。(4分)【答案】(1)地壳断裂下沉,形成洼地;河流流经此处后流速减慢,挟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冲积平原。(2)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洪水期坡面径流发育;黄土层深厚,坡面径流泥沙含量大;黄土台地被流水切割,坡面径流流出谷口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洪)积扇。(3)该地位于黄土高原,丘陵台地黄土深厚,适宜居住;该地多暴雨,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洪水期容易被淹没,不宜定居。 

    相关试卷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该地交通线,修建山区公路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课后作业题,共7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测试题,共7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