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一练
展开第五章 第一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6分
知识点1 | 自然环境的组成 |
知识点2 |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知识点3 |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2](2022年浙江丽水期末)沙拐枣属灌木,主干较少,多分枝,老枝表皮演化为光滑的灰白色皮质,叶子缩小成托叶状包裹在枝条的节间,主根可深至3米以下,水平根系分布在浅地表,可伸长至二三十米。沙拐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完成第1~2题。
1.沙拐枣形态特征的形成所依赖的气候环境是( )
A.全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全年寒冷湿润 D.终年干旱少雨
2.沙拐枣形态特征的作用是( )
①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沙土 ②叶子包在枝条节间利于有机质的储存 ③多分枝可减少蒸腾作用 ④光滑灰白的老枝表皮不易被强光灼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沙拐枣所在地区终年干旱少雨,夏季太阳辐射强,灰白色皮质可反射太阳辐射。其次,终年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下,土壤水分不足,地下水埋藏较深,主根深至3米以下便于获得水源,D项正确。第2题,沙拐枣主根很深,水平根系分布在浅地表,但可延长至二三十米,根系发达,可以有效固定沙土,①正确;沙拐枣所在地区终年干旱少雨,夏季太阳辐射强,光滑灰白的老枝表皮不易被强光灼伤,④正确。叶子包在枝条节间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而不是为了有机质储存,②错误;多分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蒸腾作用,③错误。
[知识点1、2]读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①~⑤分别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关联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而植被是制造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且集中在近地表土壤中,有利于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知识点2]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6.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知识点2](2022年四川成都期末)滨海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CO2称为蓝碳。蓝碳对我国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据此完成第7~8题。
7.近年来由于红树林大量被毁,直接导致( )
A.全球气候变暖 B.大气中CO2增多
C.海水温度升高 D.大气逆辐射减弱
8.下列措施有助于增加蓝碳的是( )
A.提高节能减排技术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增加城市公园绿地
D.建立滨海生态保护区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红树林可固定CO2释放O2,一旦大量被毁,直接导致大气中CO2增多,B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是间接影响;CO2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第8题,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会使大气中CO2减少,但不是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CO2。根据材料“滨海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CO2称为蓝碳”,说明陆地植被中固定的碳不能称为蓝碳,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CO2才被称为蓝碳,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知识点1、2、3]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 巴西热带雨林(如图)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地区,但由于人类活动以及火灾等,巴西热带雨林的面积不断减少。2019年1月至8月,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到了75 336处,较2018年同期增加 85%,其中,超过半数是在亚马孙雨林。
(1)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 (8分)
(2)分析巴西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为原因。(6分)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森林大火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答案】(1)流域内为世界面积最大的亚马孙平原;赤道从平原穿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流域内全年高温多雨; 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向大洋敞开,有利于大西洋湿热气流的深入;东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等等。
(2)开发历史较晚,人口分布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国家政策保护;等等。
(3)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旱涝灾害增多; 燃烧时产生的烟雾造成大气污染; 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壤肥力下降;等等。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5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综合思维](2022年云南大理二模)大洲岛是海南沿海岛屿之一,面积仅约4平方千米,岛上生物种类丰富但数量较少,生态系统脆弱。该岛是我国唯一的金丝燕栖息地,金丝燕在众多海拔较高的峭壁裂缝、洞穴深处吐唾筑巢(俗称燕窝,是我国传统名贵食材)。金丝燕在一年中需筑几次巢,第一次筑巢为纯唾液胶,后几次巢是由唾液胶和衔来的羽毛、小草等材料构筑而成。据此完成第1~3题。
1.金丝燕第一次筑巢完全是由唾液胶构成。有利于较快筑巢的条件是( )
A.光照充足 B.材料丰富
C.气温适宜 D.空气湿润
2.推测金丝燕在一年中除繁殖需要外需筑几次巢的主要原因是( )
A.台风影响 B.洞穴众多
C.人为采摘 D.天敌破坏
3.大洲岛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南岛近 B.岛屿面积小
C.土壤较贫瘠 D.淋失作用强
【答案】1.D 2.C 3.B 【解析】第1题,金丝燕第一次筑巢完全是由唾液胶构成,筑巢快慢受唾液胶多少影响,因此空气湿润利于其摄食、消化、产生更多唾液胶,可加快筑巢速度,D项正确;光照充足说明晴天多,不利于唾液胶产生,A项错误;第一次筑巢不需要其他材料,B项错误;气温适宜不是影响唾液胶产生的主要因素,C项错误。第2题,燕窝是金丝燕分泌的唾液胶混合其他物质所筑成的巢穴,是中国传统名贵食材之一。推测金丝燕需筑几次巢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采摘,C项正确。台风影响、洞穴众多、天敌破坏均为次要原因。第3题,大洲岛面积仅约4平方千米,岛上生物种类丰富但数量较少,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空间较小,生态系统脆弱,因此一旦破坏很难恢复,B项正确;距海南岛近不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A项错误;土壤较贫瘠、淋失作用强是热带岛屿的普遍特征,不是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C、D项错误。
[区域认知]狐猴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已经历了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4~6题。
4.影响R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较低 B.气候凉爽
C.地形平坦 D.水源充足
5.该岛狐猴进化缓慢的原因是该岛( )
A.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
B.人类开发的历史悠久
C.地理环境单一,天敌少
D.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
6.狐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气候终年高温少雨
B.地势比该岛西部更加陡峭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自然景观为热带草原
【答案】4.B 5.A 6.B 【解析】第4题,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湿热,R地海拔高,气候凉爽,利于城市的分布。第5题,马达加斯加岛因为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受其他物种侵袭少,所以狐猴进化缓慢。人类开发对生物进化影响较大;该地区山地垂直差异明显,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对生物进化影响小。第6题,通过等高线疏密确定地势陡缓,读图可知该岛东部等高线密,西部等高线疏,地势东部比西部更加陡峭。狐猴集中分布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
[区域认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第7~9题。
7.形成“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8.“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9.“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答案】7.A 8.B 9.D 【解析】第7题,“黑风暴”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土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形成的。第8题,“黑风暴”现象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9题,美国的“黑风暴”现象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并且根据地域情况不断优化生产结构。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温带雨林是一个很小且分散的生物群系,最大的温带雨林区位于北美太平洋海岸,从加利福尼亚北部延伸到阿拉斯加南部。温带雨林在某些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相比之下,温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要比热带雨林少得多。加拿大地质历史上冰川广布。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说明落基山脉对图示区域气候差异的影响。(6分)
(2)推测北美洲太平洋沿岸温带雨林形成的气候条件。(6分)
(3)分析温带雨林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少的原因。(6分)
【答案】(1)落基山脉西侧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气温年较差小;落基山脉东侧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气温年较差大;高大的落基山上形成了气候的垂直差异。
(2)温带雨林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冬季气候温和,适合生物生长;常年受西风控制且山脉抬升作用明显,降水丰沛。
(3)温带地区冬季温度低;温带雨林面积小且分散;温带地区在冰期受冰川影响大,很多物种灭绝。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同步训练题,共8页。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共6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巩固练习,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