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汇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64页。
八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木荣枯,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在,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大雁归来》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时间的脚印》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号召人们去探索大自然。
“写作”的主题是“说明顺序”,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倡导低碳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懂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活动中自觉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单元目标
1.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中体现出的求真、严谨的科学谨慎,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整体规划
一、阅读篇目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写作主题:说明的顺序名著导读:《苏菲的世界》
二、单元导语
草木荣枯,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在,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写作要求
1.片段: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2.习作:说明的顺序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单元预习课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学习内容】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作品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说明文的要素特征。2.读熟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阅读质疑。
【教学过程】
(一) 开宗明义,直指文体1.提问学生:有关说明文的文体常识知多少2.老师系统补充说明文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学体裁。说明文特征:知识性(指其内容,使人有所知),通俗性(指其语言,让人易懂),条理性(指其结构,言之有序)。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引资料。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随文批注疑难点。
(二)熟悉课文,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条理性,试着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1. 整理你积累的字词。2.参照注释,了解作家、作品。
(三)自主预习,阅读批注1.字词过关2.感知说明文的行文特征,明确说明对象(四)达标检测1. 请根据提示,完成字词过关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连翘( ) 农谚( ) 载途( ) 臀() 两栖( ) 彗星( ) 劫难( ) 陨石( ) 缄默( ) 雾霭( ) 赌注( ) 沼泽( ) 狩猎( ) 喧嚷( ) 掸( ) 烘烤( ) 沙砾( ) 山麓( ) 龟裂( ) 沟壑( )
(2)根据拼音写汉字piān 然( ) méng 发( ) 海táng( ) xiāo( )声( )nì 迹 草长yīng( )飞 piāo( )移 流shì( ) xié( )带 潮xīzhì mì( ) 迁xǐ( ) 盘xuán( ) diāo líng( ) 枯zào( ) xī shū( ) zōng( )迹 装zhì( ) wéi mù( )
2.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B.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C.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D.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综迹呢?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B.《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问题。
C.《大雁归来》一文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D.《时间的脚印》一文告诉我们岩石是坚固不坏的,是亘古不变的。
答案示例:(1)C (2)D
(五)布置作业
1.自测题改错,错处至少改3遍,直至牢记正确读法、写法。
2.将课堂上抄写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课文中逐一标记出来,边标边读,巩固记忆。
3.快速浏览《大自然的语言》,想想“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再搜集一些课文中没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精读引领课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内容】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
【作品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认真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
学生已经养成了合作探究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成因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2.学习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①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②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③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总结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理清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写起,让我们知道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紧接着说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之后又说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边说边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的意义、影响物候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点过渡:很显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板书处强调“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板书: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现在就让我们直扑重点,研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这个顺序可以改变吗?为什么?(2)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举例说说。
2.提问: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四个因素的顺序可以改变吗?为什么?——不能。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的程度不同,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影响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由主要影响到次要影响,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所以,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不能改变。(板书:主——次)
4.全文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由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物候现象引入,讲到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等物候知识的本质(板书:现象——本质),由现象到本质,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呢?(板书:逻辑顺序)再看本文重点说明的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要到次要进行安排,也属于——逻辑顺序。所以,本文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采用了逻辑顺序向我们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即关于物候的知识。
[四]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1. 赏析第一段
⑴本段主要描写什么?(2)本段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3)你最喜欢其中哪个句子?
2.为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来说说。——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诠释。主要是举例子:⑴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⑵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⑶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⑷举例说明古今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941年到1950年十年平均的初春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3.小结: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学为所用,拓展延伸过渡:那么我们再举两例,看看其中包含了哪些物候知识。
⑴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A学生齐声朗读。
B点拨:诗人游览位于庐山峰顶的大林寺,农历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初夏已至的时候,而在这高山古寺之中,却意外地发现竟有盛开的桃花。正遗憾春天已去无处寻觅,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虽然是文学的笔法,却包含了一定的物候知识。那么这首诗包含的是什么样的物候知识呢?
⑵出示郭沫若《玉兰与红杏》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啊,我说,你走得真慢啊!费了两个月功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与红杏》
A、指名朗读。
B、这首诗歌包含了什么样的物候知识呢? ——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阅读丛书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试着找出文中谈到的物候现象。2.日记:我听到了大自然这样的声音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略读实践课
《大雁归来》
【教学内容】
教材:《大雁归来》
【作品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是八年级学生,积累了相关的说明文的知识,在语言赏析方面有一些积累,对于文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的赏析还是可以的,但对于赏析的步骤还要加强练习。在探索文章主旨的时候,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对于大雁目前真实的情况还缺少积累。所以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还要让学生收集大雁的的资料,对大雁了解深刻,有利于进一步对文章的主旨的探究,对本文思想价值的探究,还要引导学生由理论变为实践,让学生关注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
【学习目标】
1.梳理内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爱鸟情怀。3.激发情感,珍爱保护野生动物。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大雁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稀奇,从古至今也有很多诗人描写赞颂大雁。同学们你能想出几个关于大雁的诗句吗?
例如: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大雁的文章。
二、出示目标
1.梳理内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
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爱鸟情怀。
3.激发情感,珍爱保护野生动物。
三、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2.背景透视: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沙乡年鉴》的样式让人耳目一新。在一年12个月的季节更替中,利奥波德细致地观察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生长及生活习性,从1月的“冰融”、3月的“大雁归来”,到4月的“春潮来临”、7月的“大草原的生日”,以及11月的“如果我是风”、12月的“雪上的松树”,都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图画。
3.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4.相关资料
大雁南飞:大雁是有名的候鸟,我国大雁的老 家在西伯利亚一带,因为那里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冰天雪地,食物匮乏,大雁找不到食物吃,便成群结队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行进途中,它们多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飞行。这是因为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节省自己的体力,就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大雁从北方一路飞到南方,在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国的严寒,同时雌雁和雄雁开始交配。等到春天到来时,雌雁已孕育着成熟的卵,于是就起程飞回北方产卵,哺育后代。
四、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3.记一记词义。
五、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面的特点。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
六、精读品味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
【答案】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重点品析第2、3段
2.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目空一 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声不响,直达目的地。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写的是南飞时大雁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停留,反衬下文回归时大雁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了解到大雁的不同表现。
5.第4段写“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不同”的表现。
【答案】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低语”“问好”“叫起来”写出大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②“曲折地穿行”“试探性的盘旋”“向池塘滑翔”等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大雁回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答案】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点。主要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充满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8.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答案】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作铺垫,也起到衬托作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本题运用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平静,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和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 “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七、研读探究
1.【难点探究】综合全文分析,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特点:①春雁归来的时间是3月。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11月时南飞的大雁一声不响。④3月春归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喧嚷,呼唤朋友。⑤爱捡食玉米粒。⑥常以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行。⑦4月夜间大雁集会很喧闹。⑧5月大雁集会逐渐减少。⑨大雁间的联合是国际性大联合。
品质:重视友情和亲情,团结友爱,有联合观念。
启示: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应该平等和谐地共 处,不应自私地伤害它们。人类应该积极地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享受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
2.【难点探究】文章是如何将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完美结合起来的?
【答案】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无论是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都按照大雁活动的过程,有层次地细细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而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如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让读者分享了作者的发现之乐。另外,文中还充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皆充满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为大雁而担惊受怕,为声调忧郁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并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深情。
八、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文章描写大雁,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 法,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春雁归来时的“低语”“问好”,晚上大雁在沼泽“集会”“辩论”“发言”等,写出了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极富感染力。又如:与主教雀、花鼠对比,突出大雁对季节判断之准;11月份的大雁与3月份的大雁对比,突出春雁回归时欢乐自由热闹的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大雁的形象更鲜明。
(2)作者将感情自然地蕴涵在字里行间。
文章字里行间注满了作者的爱鸟之情,作者清楚地记录大雁回归的数量,并将其作为“我们”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之一,足见其对大雁的珍爱之情;作者写到“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可感受到他因大雁的孤独而感伤;大雁集合时的热闹场面和鸣叫声写得各具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作赌注”,又可见作者对大雁的赞扬与崇敬之情。
九、拓展延伸
1. 阅读图书中《吴城观鸟》一文,找出描写候鸟和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2. 比较《大雁归来》和《吴城观鸟》,说说你更喜欢哪篇文章,理由是什么?
答案示例:
我更喜欢《吴城观鸟》一文。理由:《吴城观鸟》一文中描写候鸟的语句很多,且描写得生动传神。文章表达的情感也很突出,即作者对候鸟的喜爱,呼吁大众像热爱生命一样爱护环境。
可以让学生们自由表达,教师及时点拨。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组文阅读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像山那样思考》
【作品分析】
本节课选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像山那样思考》这三篇文章作为教学篇目。这三篇文章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人与自然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主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能够理解作者对人类与自然问题的忧患与思考;加上所选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具有引人入胜、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
筛选主要信息,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强化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万物之灵,当大自然在吶喊时,只有动物才听得到,但为什么人类听不见呢?由于人类被外在的事物所蒙蔽了双眼、双耳,使我们无法回归大自然。动物在地球上,虽然没有高科技,但它们却有我们所无法拥有的灵性,所以人们应当用虚心的态度面对大自然,敬重大自然,在它身上学习我们没有的东西,放下一切,倾听大自然的启示。本节课我们将阅读几篇以亲近自然为主旨的文章,进一步感知自然的智慧与力量。
(二)速读质疑,明事理
学贵有疑。速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像山那样思考》三篇文章,自己尝试提出疑问并解决,然后考一考你的同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现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美丽的仙湖、生命的绿洲→神秘、令人恐怖的沙漠
2.(1)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2)“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遭到破坏。
罪魁祸首:人
《旅鼠之谜》
旅鼠的三大奥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明确:第一大奥秘:繁殖能力惊人;第二大奥秘:繁殖过多时,旅鼠就会有许多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第三大奥秘:死亡大迁移。
《像山那样思考》
1.在那些年代里,人类对狼是何种态度?
2.狼被大量消灭后带来了哪些后果?
明确:1.人类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是猎人的天堂,所以人们不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同样,牧牛人也会想办法清除牧场上的狼来保护牛群。
2.山上植被减少,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鹿也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于是便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三)朗读片段,悟哲理
从三篇文章中挑选出能揭示哲理的语段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示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生态平衡。
《旅鼠之谜》
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像山那样思考》
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狼的存在控制了鹿群及牛群的数量,如果随意破坏生物链,后果会不堪设想。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去认真感受和体悟自然物语,从中领悟哲思。我们要向自然学习,更要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时间的脚印》和丛书中的《〈时间的脚印〉选文两篇》。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读写联动课
《我的小天地》
【教学内容】
片段:《我的小天地》
图书:《沈阳故宫》《狮子头》《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和图书文章,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尝试写作片段,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做事要有头绪,同样说明文写作亦是如此。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说明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说明文为了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方法外,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今天,我们就通过具体的文本来明确一下说明顺序。
二、读教材,了解说明顺序
结合教材知识短文,了解常用的说明顺序以及相应的说明对象。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推移,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空间顺序:主要按照由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
逻辑顺序:按照由总说到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三、读美文,明确说明顺序
阅读图书《沈阳故宫》《狮子头》《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三篇文章,说说它们分别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
《狮子头》一文介绍了扬州名菜狮子头的做法,先取材,捏搓肉丸后按扁油炸,最后再蒸。这是具体的制作工序,运用了时间顺序。
《沈阳故宫》一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建筑布局。先介绍进入大清门后所见的崇政殿,然后介绍凤凰楼和清宁宫,最后随着作者的游览行踪介绍北面的后花园。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的是空间顺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为我们介绍了中国戏曲所赋有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其次,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最后,中国戏曲还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该文思路清晰,运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
四、学以致用,片段练习
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 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
温馨提示:
1.确定说明对象后,练习用思维导图或提纲的方式,合理构思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更加清楚。
3.完成后评议交流,看说明顺序是否合理,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否准确鲜明。
范文示例:
我的小天地
我的小天地是我们家的客厅。
我家的客厅很漂亮。红色的地板,白色的吊顶,两米多长的落地吊兰是一条绿色的瀑布,瀑布中间夹着玻璃墙,玻璃墙里养着各种观赏鱼,游来游去,非常漂亮。
客厅西墙是电视墙,想看大电影,打开家庭影院,绝对可以享受到影院的效果。电视墙对面是一排沙发,充满艺术感的沙发造型,让你感觉好像是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而这套沙发也的确是由在美术学院的姐姐设计的。茶几上摆着漂亮的景德镇茶具,爸爸爱喝茶,这里是他招待客人的地方。
客厅很宽敞,可以在这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水果;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跳街舞。客厅的一角还挂着射镖盘,射镖盘可是男孩最喜欢的游戏,我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射镖因为客厅的光线很好,所以这里也是爸爸看报纸的好地方。放假时我会和姐姐在客厅做游戏。
欢迎你来我的小天地。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精读引领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内容】
教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品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学情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需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逻辑性。
2.精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特点,对比阅读,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明确文章说明方法,体会准确严密的语言。
4.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教学过程】
《恐龙无处不有》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以下图片中恐龙的名称!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最重的可达90吨。但这个曾“称霸”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全部消失,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怎样为我们解答。
二、作者名片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三、预习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骨骼(gé) 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 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褶皱(zhě zhòu) 携带(xié)
鸟臀目(tún) 覆盖(fù)
2.读一读,记一记
俯冲: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3.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不是,说明的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整体把握
1.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能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吗?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适应南极气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分析问题: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生活——“泛大陆”分离,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强有力的证据。
2.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
3.课文说明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五、语言品析
(一)小组讨论:短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句子品析。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举例子)
(二)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太自信,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有时又显得很不自信,如“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来吗?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六、巩固提升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七、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八、布置作业
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恐龙远处不在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板块构造”理论
(生物化) (地质学)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
《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新课
恐龙曾经统治地球一亿多年,它们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却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科学家们对此进行过无数猜想,今天我们到阿西莫夫的科学世界去看看他的观点吧。
二、作者名片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三、预习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铱(yī) 潮汐(xī)
衍射(yăn) 硅(guī)
追溯(sù)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鸟臀目(tún)
2.读一读,记一记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四、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你能找出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吗?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发生了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自然界,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外星撞击)的地方。
证据3:高温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的沙子,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斯石英会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三)整体段落结构
(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5—文末),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五、精读揣摩
(一)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比较)
说明内容:
《恐龙无处不在》:用恐龙化石无处不在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
说明语言:
都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
(二)本文涉及哪几个学科?说明了什么道理?
斯石英(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恐龙(生物学)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六、巩固提升
结合具体句子说说文中括号内的话起什么作用?
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语言幽默,思维活跃。
七、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八、作业布置
1.请课后搜索恐龙灭绝的其他假说及证据。
2.阅读丛书中的《恐龙灭绝之谜新解》这篇文章,具体分析三篇文章选用的材料有何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个假说
分析问题:受到强烈撞击,斯石英才出现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第七课时 略读实践课
《时间的脚印》
【教学内容】
教材:《时间的脚印》
【作品分析】
《时间的脚印》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号召人们去探索大自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大都感觉枯燥无味,特别是事理说明文更是冷淡乏味,这篇自读课文如何让学生乐都乐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设计了几个比较有趣的环节,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收获知识,学情分析感悟诗的唯美意境,力求创新高效。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4.用“五个一”语文教学法梳理全文 。
【教学工具】
电化教学 PPT
【教学方法】
因是自读课文,采用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用“五个一”分析文本。
1.寻找一条线索:关键词:文本中的“时间”“岩石”
2.抓住一个重点:从书本后p46“阅读提示”,找到独立成段关键单句,文本第七段,二十五段、二十七段这些中心句。
3.明确文本素材组合的方式:分析文本31个自然段的衔接关系。
4:升华由文本内容得来的一个反思:找到文本表议论的段。
5.提炼一个主题:根据文本重点段归纳主旨。
(二)熟知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 )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八课时 组文阅读课
《奇妙的克隆》《你一定会听见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品分析】
本节课选取《奇妙的克隆》《你一定会听见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三篇文章作为教学篇目。这三篇文章随人说明了不同的事物事理,但是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则是一致的,崇尚科学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主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具有科学意识,能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乐于思考;加上所选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具有引人入胜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
筛选主要信息,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充满了趣味与神秘,人类从来没有停下探索自然的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界很多不解之谜现在也一一露出真面目,人们越来越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文字开启一段神秘的探索之旅吧!
(二)静心读文,自主学习
速读《奇妙的克隆》《你一定会听见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三篇文章,自己尝试提出疑问并解决,然后组内交流。
《奇妙的克隆》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明确: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做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行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你一定会听见的》
课文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此题的核心在于“用心听过”,不是一般地听到,随意地听见,而是用心地有意识地去聆听,是从中感受到喜怒哀乐的,从中汲取了有益的知识。回答此题若扣住了“用心听过”这一重点,就可以避免泛泛的空谈。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朗读课文,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2.文中多处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明确:1.(1)内部原因:物质基础;反射作用;生理需要。
(2)进化与选择:进货过程;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2.这种反复设问的手法,不仅使说明的中心得以强调突出,层次清晰,而且使文章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增添了艺术情趣。
(三)再读文章,合作探究
(1)从这三篇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性或准确性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选择一篇文章,理清作者阐述事理的思路。
参考示例:
(1)①生动性:《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子就是克隆猴”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克隆,同时把科学知识写的有趣味。②准确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人工选择加快了花品丰富起来的进程。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的思路:
由花朵的红色点缀春天,赞叹红花鲜艳美丽,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花朵呈现不同颜色的内部原因 花朵呈现不同颜色的外在原因 总结指出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总结全文
(四)课堂总结
在平日阅读中要注重筛选有效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阅读中形成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科学话题,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材料—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路来进行探索研究,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材料—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第九课时 读写联动课
《说明的顺序》
【教学内容】
《说明的顺序》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含义及作用。
2.说明事物时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语言表达讲究分寸,用语准确,并力求多样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顺序很重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果安排得当,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写作中,当我们要把一个事物的外观、结构、布局写清楚,要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详细又不累赘,或者是要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时,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如何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
二、写作要求
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再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
2.介绍产品时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受众,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说明,也可采用问答的形式组织全文。
3.写事理说明文,要明确说明对象,写出它的变化。查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并注意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三、技法点拨
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在说明文中确立说明顺序很重要,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还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说明顺序的分类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时间顺序:指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如果要介绍事物的发展情况,比如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汽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历史等,就适合采用时间顺序,介绍其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撰写实验报告,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等。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做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2.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在正确地选择了合理的说明顺序以后,还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标志性的词语。
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要运用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的词语。
以空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
以逻辑为序的说明语段,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语。
3.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
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方法,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
(1)与说明对象有关。如果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主要采用时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道理,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
(2)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和事理的文章,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
四、范文引路
智能手机的自述
Hi,朋友们,大家好!知道我是谁吗?哈哈,猜对啦!俺是社会的新生事物——手机!
我的种类很多,有华为、vivo、iPhone……应有尽有;颜色有象牙白、大红、粉红、全黑等等色彩缤纷;身型呀,就更多啦:翻盖的、直板的、圆的……数不胜数。
由于我的出现,邮票、BB机、大哥大都纷纷下岗啦!我的用处可大啦,如今,社会上处处都可见到我忙碌的身影。这不,我正随着主人来到旅游胜地。这儿真美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碧波荡漾。呵,主人拿着我,在我身上轻轻一按,我就成了照相机啦!一眨眼间,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便保存在了我的体内。呵呵,数码相机成了待业之族喽!
悄悄告诉你吧,我的主人还是个股民呢!也许你会问,股民怎么还有闲情去旅游啊!要是股票跌了怎么办?哈哈,这你就不用发愁了!有我这炒股王手机在,主人可以随时把握股市行情,他可以一边炒股,一边尽情游山玩水。
晚上,主人想家了,便拿起我往家里打电话。虽然与家人天各一方,我却让主人觉得与亲人近在咫尺,主人还把存在我体内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发送回家里,让亲人们也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每逢节假日,我就更忙了。瞧,圣诞节来临了,我忽然觉得浑身一热,不由得震动起来。呵,是主人朋友A发来的祝福短信。我立即唱起了动听的歌儿。主人忙翻开我一看:“佳节将至,一个迷路的精灵,它送我一个装着幸福的宝盒,开启的瞬间,幸福撒向看短信的你。祝你永远幸福!”主人乐得眉开眼笑,在我身上按来按去,痒得我咯咯直笑,原来,他正回短信呢:“我在建行开了个号,没钱就取!给你不多,只有四千万:千万要平安,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快乐,千万要记得密码1314(一生一世)!”
我想,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一定是暖暖的!“吱吱吱……”我又觉得浑身一震,主人的朋友B的短信又来了,我欢快地唱起了歌儿,提示主人接收短信:“请用1秒钟忘记烦恼,用一分钟想象快乐,用一小时与你喜欢的人度过,用一辈子关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然后用一个微笑来接收我传递给你的祝福,愿你永远开心!”多么温馨的短信,多么暖人的祝福,瞧,主人心里乐开了花……
我,难道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吗?不是社会和谐的见证吗?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来写,生动地说明了手机的特点、用途,介绍了手机发展和改进过程,条理清楚,语言准确。文章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有鲜明深刻的印象。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幽默诙谐、流畅自然的语言,颇引人注目。小作者以手机的口吻叙说生活中人与手机相处的点点滴滴,读来不禁有身临其境之感。结尾展望了手机发展的美好未来,给人以憧憬。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
1.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第10课时 课前导读课
《苏菲的世界》
【教学内容】
教材:《苏菲的世界》
【作品分析】
《苏菲的世界》是初三名著阅读推荐科目,作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全书由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不寻常的来信拉开序幕 ,世界像谜团一般展现在她眼前,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离奇。《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激发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到哲学,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其枯燥乏味、深不可测,而有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却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扣人心弦,收获了大批“粉丝”,它就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苏菲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认识哲学的另外一面吧。
二、查阅资料,走进《苏菲的世界》
1. 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自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以来,已成为当代重要的北欧作家。主要作品有《苏菲的世界》《青蛙城堡》《纸牌的秘密》《我从外星来》《玛雅》等。
2. 作品简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该书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译本众多。
三、阅读方法指导
1. 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一些情形:
(1)兴趣选择
(2)问题选择
(3)目的选择
(4)方法选择
2. 做好阅读批注
(1)圈点勾画出优美语句或自己喜爱的语句。
(2)将自己的评论或心得记录在相关语段旁边。
(3)将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3.细细品读
(1)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解释哲学时很经典的比喻)
(2)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3)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4)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4.书中的哲学家
(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2)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笛卡儿( 1596-1650) 法国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5.书中的哲学思想
(1)让我们回到人类这个主题。根据亚理斯多德的看法,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与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同时他问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人需要什么才能过良好的生活?”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2)亚理斯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 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四、自主阅读
运用以上所学的读书方法,自主阅读图书中的名著推荐——《苏菲的世界》。
五、分享阅读体会
将自己的阅读批注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每组派代表在班上展示。
1.分享喜欢的句子
2.分享读后感
六、结语
这个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发人深省,看完后我们不禁要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苏菲的世界中,他们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不存在的。他们所有的思想动作以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少校所安排好的,少校在那个世界中无所不能,仿佛就是他们的上帝一样。因为少校就是创造他们世界的人。可事实上,少校和席德不也是虚构的人物吗?他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作者乔斯坦·贾德所安排好的吗?我们所看到的席德,就像席德看到的苏菲一样,而贾德,就是席德他们那个世界的上帝吧?
再放眼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这应该是相对于我们的“现实世界”吧?那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上帝”,我们的所作所思,都是这位上帝所安排好了的呢?那这样我们的存在岂不是毫无意义的吗?那这位上帝之上,是否还有一位上帝呢……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思维的个体,而相对于我们而言,自己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把握的。
七、布置作业
阅读《苏菲的世界》,用所喜欢的方式做一页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时 读中推进课
《苏菲的世界》
【教学内容】
教材:《苏菲的世界》
【作品分析】
《苏菲的世界》是初三名著阅读推荐科目,作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全书由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不寻常的来信拉开序幕 ,世界像谜团一般展现在她眼前,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离奇。《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学习内容】
教材:《苏菲的世界》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小说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2.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3.深入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和苏菲一起踏上这美妙的哲学之旅。
二、关注书名,猜读内容
1.看到《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2.从题目猜测一下这部书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了解书的作者,出版社,印刷……
三、作品快读,梳理情节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连续收到了三神秘信件。分别什么内容?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请把生日卡转交到席德。
收到信后她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好奇心)
四、方法指导,静心阅读
整本书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章?请大家跳读原著搜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提示:
先静心阅读批注,后同桌交流。
参考示例:
片段一:
她到达圣玛莉教堂的入口时,已经快要四点了。 苏菲推了一下那扇巨大的门,竟然没有上锁。
教堂里面安静而荒凉。 一道淡蓝色的光透过彩色玻璃照进来。 照见了无数个在空中游移 不定的细小尘粒。 在光的照射下, 这些尘粒在教堂内各处形成一道又一道粗大的光束。
苏菲坐在本堂中央的一张木椅上,视线穿过祭坛,落在一个古老、已经褪色的耶稣受难像上。几分钟过去了。 突然间管风琴开始演奏,苏菲不敢环顾四周。 风琴奏出的曲调听起来颇为古老,也许是中世纪的乐曲。
不久, 教堂内又恢复一片静寂,然后苏菲听到有脚步声从后面走来: 她应不应该回头看呢?她决定把目光集中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身上。
这段文字属于哪种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参考: 环境描写。
1.渲染了教堂的安静荒凉和肃穆,具有古老的气息;
2.烘托出苏菲内心的紧张感;
3.设置了艾伯特的出场的背景,暗示了这节哲学课的内容。
片段二:
在对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一直到现代的哲学理论做过一番彻底的研究之后, 我们发现我们是活在一个少校的心灵中,那位少校目前担任联合国驻黎巴嫩的观察员。他已经为他女儿写了一本关于我们的书。那个女孩住在黎乐桑,名叫席德,今年也是十五岁了,而且和苏菲同一天生日。 在六月十五日清晨她醒来后,这本书就放在她床边的桌子上。说得更明确一点,那本书是装在一个讲义夹里的。现在,就在我们讲话的时候,她正用她的食指摸着讲义夹的最后几页。”
桌旁的众人脸上开始出现一种忧虑的神色。“因此,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作为席德生日的娱乐罢了。少校创造我们,以我们为架构,以便对他的女儿进行哲学教育。 这表示,(打个比方 ) 大门口停的那辆奔驰轿车是一文不值,那不过是个小把戏罢了。 它只不过是在一位可怜的联合国少校的脑海里转来转去的白色奔驰轿车。而那位少校此刻正坐在一棵棕相树的树萌下,以免中暑呢。各位,黎巴嫩的天气是很炎热的。”
“胡说!”乔先生喊道,“这真是一派胡言。”
“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看法,”艾伯特毫无怯意,继续说下去,但事实上这次花园宴会才
真正是一派胡言。整个宴会里唯一有理性的就是我这席演讲。
(1)艾伯特这番演讲的内容是什么?在他看来,有什么特点?
他们是少校为了对他的女儿进行哲学教育而虚构的人物。他认为自己的演讲充满了理性。
(2)“桌旁的众人脸上开始出现一种忧虑的神色”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1)他们是少校为了对他的女儿进行哲学教育而虚构的人物。他认为自己的演讲充满了理性。
(2)大家不明白艾伯特说的是否属实,甚至认为他在胡言乱语,和人们的认知相悖。
五、静心读文,把握形象
(1)脚步声经过她,沿着侧廊前行。苏菲看到一个穿着棕色僧袍的身影,乍看之下仿佛是直接从中世纪走来的一个僧侣。
(2)时常有人对她说她那一双杏眼很漂亮,但这可能只是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点大的缘
故。还有,她的耳朵也太靠近眼睛了。
(3)他肚大、眼凸,有个狮子鼻。
这部小说中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参考示例:
苏菲
她是《苏菲的世界》中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伯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从艾伯特·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艾伯特·诺克斯则是艾伯特·纳格创造的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伯特·诺克斯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艾伯特·诺克斯
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艾伯特·诺克斯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伯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诺克斯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席德
艾伯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弄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
艾伯特·纳格
席德的父亲。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伯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伯特·诺克斯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
苏菲的妈妈
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考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诺克斯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六、深入思考,探究主题
《苏菲的世界》是通过真实事例写成的故事吗?这本书的价值与意义在何处?
不是。它是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 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人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七、评价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他们曾经这样评价:
《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
——著名作家与评论家 马德兰·蓝格尔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该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美国]《新闻周刊》)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苏菲的世界》当作是一场哲学派对的邀请函,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叩开哲学世界的大门。它会教你如何从哲学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世界万物都是奇妙的,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得到真理。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
同学们,开始这场美妙的哲学史之旅吧,它将会唤醒你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和赞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九、布置作业
1、做好阅读计划,理清小说的情节,做思维导图。
2、苏菲的世界,你最欣赏的哲学家是谁?介绍一下喜欢的理由,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八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木荣枯,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在,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大雁归来》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时间的脚印》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号召人们去探索大自然。
“写作”的主题是“说明顺序”,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倡导低碳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懂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活动中自觉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单元目标
1.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中体现出的求真、严谨的科学谨慎,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整体规划
一、阅读篇目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写作主题:说明的顺序名著导读:《苏菲的世界》
二、单元导语
草木荣枯,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在,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写作要求
1.片段: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2.习作:说明的顺序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单元预习课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学习内容】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作品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说明文的要素特征。2.读熟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阅读质疑。
【教学过程】
(一) 开宗明义,直指文体1.提问学生:有关说明文的文体常识知多少2.老师系统补充说明文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学体裁。说明文特征:知识性(指其内容,使人有所知),通俗性(指其语言,让人易懂),条理性(指其结构,言之有序)。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引资料。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随文批注疑难点。
(二)熟悉课文,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条理性,试着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1. 整理你积累的字词。2.参照注释,了解作家、作品。
(三)自主预习,阅读批注1.字词过关2.感知说明文的行文特征,明确说明对象(四)达标检测1. 请根据提示,完成字词过关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连翘( ) 农谚( ) 载途( ) 臀() 两栖( ) 彗星( ) 劫难( ) 陨石( ) 缄默( ) 雾霭( ) 赌注( ) 沼泽( ) 狩猎( ) 喧嚷( ) 掸( ) 烘烤( ) 沙砾( ) 山麓( ) 龟裂( ) 沟壑( )
(2)根据拼音写汉字piān 然( ) méng 发( ) 海táng( ) xiāo( )声( )nì 迹 草长yīng( )飞 piāo( )移 流shì( ) xié( )带 潮xīzhì mì( ) 迁xǐ( ) 盘xuán( ) diāo líng( ) 枯zào( ) xī shū( ) zōng( )迹 装zhì( ) wéi mù( )
2.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B.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C.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D.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综迹呢?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B.《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问题。
C.《大雁归来》一文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D.《时间的脚印》一文告诉我们岩石是坚固不坏的,是亘古不变的。
答案示例:(1)C (2)D
(五)布置作业
1.自测题改错,错处至少改3遍,直至牢记正确读法、写法。
2.将课堂上抄写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课文中逐一标记出来,边标边读,巩固记忆。
3.快速浏览《大自然的语言》,想想“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再搜集一些课文中没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精读引领课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内容】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
【作品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认真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
学生已经养成了合作探究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成因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2.学习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①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②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③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总结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理清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写起,让我们知道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紧接着说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之后又说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边说边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的意义、影响物候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点过渡:很显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板书处强调“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板书: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现在就让我们直扑重点,研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这个顺序可以改变吗?为什么?(2)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举例说说。
2.提问: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四个因素的顺序可以改变吗?为什么?——不能。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的程度不同,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影响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由主要影响到次要影响,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所以,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不能改变。(板书:主——次)
4.全文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由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物候现象引入,讲到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等物候知识的本质(板书:现象——本质),由现象到本质,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呢?(板书:逻辑顺序)再看本文重点说明的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要到次要进行安排,也属于——逻辑顺序。所以,本文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采用了逻辑顺序向我们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即关于物候的知识。
[四]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1. 赏析第一段
⑴本段主要描写什么?(2)本段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3)你最喜欢其中哪个句子?
2.为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来说说。——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诠释。主要是举例子:⑴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⑵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⑶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⑷举例说明古今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941年到1950年十年平均的初春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3.小结: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学为所用,拓展延伸过渡:那么我们再举两例,看看其中包含了哪些物候知识。
⑴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A学生齐声朗读。
B点拨:诗人游览位于庐山峰顶的大林寺,农历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初夏已至的时候,而在这高山古寺之中,却意外地发现竟有盛开的桃花。正遗憾春天已去无处寻觅,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虽然是文学的笔法,却包含了一定的物候知识。那么这首诗包含的是什么样的物候知识呢?
⑵出示郭沫若《玉兰与红杏》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啊,我说,你走得真慢啊!费了两个月功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与红杏》
A、指名朗读。
B、这首诗歌包含了什么样的物候知识呢? ——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阅读丛书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试着找出文中谈到的物候现象。2.日记:我听到了大自然这样的声音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略读实践课
《大雁归来》
【教学内容】
教材:《大雁归来》
【作品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是八年级学生,积累了相关的说明文的知识,在语言赏析方面有一些积累,对于文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的赏析还是可以的,但对于赏析的步骤还要加强练习。在探索文章主旨的时候,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对于大雁目前真实的情况还缺少积累。所以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还要让学生收集大雁的的资料,对大雁了解深刻,有利于进一步对文章的主旨的探究,对本文思想价值的探究,还要引导学生由理论变为实践,让学生关注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
【学习目标】
1.梳理内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爱鸟情怀。3.激发情感,珍爱保护野生动物。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大雁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稀奇,从古至今也有很多诗人描写赞颂大雁。同学们你能想出几个关于大雁的诗句吗?
例如: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大雁的文章。
二、出示目标
1.梳理内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
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爱鸟情怀。
3.激发情感,珍爱保护野生动物。
三、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2.背景透视: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沙乡年鉴》的样式让人耳目一新。在一年12个月的季节更替中,利奥波德细致地观察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生长及生活习性,从1月的“冰融”、3月的“大雁归来”,到4月的“春潮来临”、7月的“大草原的生日”,以及11月的“如果我是风”、12月的“雪上的松树”,都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图画。
3.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4.相关资料
大雁南飞:大雁是有名的候鸟,我国大雁的老 家在西伯利亚一带,因为那里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冰天雪地,食物匮乏,大雁找不到食物吃,便成群结队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行进途中,它们多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飞行。这是因为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节省自己的体力,就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大雁从北方一路飞到南方,在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国的严寒,同时雌雁和雄雁开始交配。等到春天到来时,雌雁已孕育着成熟的卵,于是就起程飞回北方产卵,哺育后代。
四、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3.记一记词义。
五、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面的特点。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
六、精读品味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
【答案】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重点品析第2、3段
2.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目空一 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声不响,直达目的地。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写的是南飞时大雁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停留,反衬下文回归时大雁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了解到大雁的不同表现。
5.第4段写“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不同”的表现。
【答案】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低语”“问好”“叫起来”写出大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②“曲折地穿行”“试探性的盘旋”“向池塘滑翔”等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大雁回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答案】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点。主要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充满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8.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答案】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作铺垫,也起到衬托作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本题运用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平静,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和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 “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七、研读探究
1.【难点探究】综合全文分析,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特点:①春雁归来的时间是3月。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11月时南飞的大雁一声不响。④3月春归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喧嚷,呼唤朋友。⑤爱捡食玉米粒。⑥常以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行。⑦4月夜间大雁集会很喧闹。⑧5月大雁集会逐渐减少。⑨大雁间的联合是国际性大联合。
品质:重视友情和亲情,团结友爱,有联合观念。
启示: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应该平等和谐地共 处,不应自私地伤害它们。人类应该积极地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享受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
2.【难点探究】文章是如何将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完美结合起来的?
【答案】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无论是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都按照大雁活动的过程,有层次地细细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而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如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让读者分享了作者的发现之乐。另外,文中还充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皆充满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为大雁而担惊受怕,为声调忧郁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并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深情。
八、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文章描写大雁,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 法,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春雁归来时的“低语”“问好”,晚上大雁在沼泽“集会”“辩论”“发言”等,写出了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极富感染力。又如:与主教雀、花鼠对比,突出大雁对季节判断之准;11月份的大雁与3月份的大雁对比,突出春雁回归时欢乐自由热闹的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大雁的形象更鲜明。
(2)作者将感情自然地蕴涵在字里行间。
文章字里行间注满了作者的爱鸟之情,作者清楚地记录大雁回归的数量,并将其作为“我们”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之一,足见其对大雁的珍爱之情;作者写到“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可感受到他因大雁的孤独而感伤;大雁集合时的热闹场面和鸣叫声写得各具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作赌注”,又可见作者对大雁的赞扬与崇敬之情。
九、拓展延伸
1. 阅读图书中《吴城观鸟》一文,找出描写候鸟和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2. 比较《大雁归来》和《吴城观鸟》,说说你更喜欢哪篇文章,理由是什么?
答案示例:
我更喜欢《吴城观鸟》一文。理由:《吴城观鸟》一文中描写候鸟的语句很多,且描写得生动传神。文章表达的情感也很突出,即作者对候鸟的喜爱,呼吁大众像热爱生命一样爱护环境。
可以让学生们自由表达,教师及时点拨。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组文阅读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像山那样思考》
【作品分析】
本节课选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像山那样思考》这三篇文章作为教学篇目。这三篇文章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人与自然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主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能够理解作者对人类与自然问题的忧患与思考;加上所选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具有引人入胜、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
筛选主要信息,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强化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万物之灵,当大自然在吶喊时,只有动物才听得到,但为什么人类听不见呢?由于人类被外在的事物所蒙蔽了双眼、双耳,使我们无法回归大自然。动物在地球上,虽然没有高科技,但它们却有我们所无法拥有的灵性,所以人们应当用虚心的态度面对大自然,敬重大自然,在它身上学习我们没有的东西,放下一切,倾听大自然的启示。本节课我们将阅读几篇以亲近自然为主旨的文章,进一步感知自然的智慧与力量。
(二)速读质疑,明事理
学贵有疑。速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像山那样思考》三篇文章,自己尝试提出疑问并解决,然后考一考你的同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现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美丽的仙湖、生命的绿洲→神秘、令人恐怖的沙漠
2.(1)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2)“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遭到破坏。
罪魁祸首:人
《旅鼠之谜》
旅鼠的三大奥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明确:第一大奥秘:繁殖能力惊人;第二大奥秘:繁殖过多时,旅鼠就会有许多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第三大奥秘:死亡大迁移。
《像山那样思考》
1.在那些年代里,人类对狼是何种态度?
2.狼被大量消灭后带来了哪些后果?
明确:1.人类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是猎人的天堂,所以人们不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同样,牧牛人也会想办法清除牧场上的狼来保护牛群。
2.山上植被减少,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鹿也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于是便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三)朗读片段,悟哲理
从三篇文章中挑选出能揭示哲理的语段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示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生态平衡。
《旅鼠之谜》
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像山那样思考》
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狼的存在控制了鹿群及牛群的数量,如果随意破坏生物链,后果会不堪设想。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去认真感受和体悟自然物语,从中领悟哲思。我们要向自然学习,更要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时间的脚印》和丛书中的《〈时间的脚印〉选文两篇》。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读写联动课
《我的小天地》
【教学内容】
片段:《我的小天地》
图书:《沈阳故宫》《狮子头》《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和图书文章,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尝试写作片段,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做事要有头绪,同样说明文写作亦是如此。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说明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说明文为了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方法外,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今天,我们就通过具体的文本来明确一下说明顺序。
二、读教材,了解说明顺序
结合教材知识短文,了解常用的说明顺序以及相应的说明对象。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推移,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空间顺序:主要按照由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
逻辑顺序:按照由总说到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三、读美文,明确说明顺序
阅读图书《沈阳故宫》《狮子头》《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三篇文章,说说它们分别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
《狮子头》一文介绍了扬州名菜狮子头的做法,先取材,捏搓肉丸后按扁油炸,最后再蒸。这是具体的制作工序,运用了时间顺序。
《沈阳故宫》一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建筑布局。先介绍进入大清门后所见的崇政殿,然后介绍凤凰楼和清宁宫,最后随着作者的游览行踪介绍北面的后花园。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的是空间顺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为我们介绍了中国戏曲所赋有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其次,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最后,中国戏曲还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该文思路清晰,运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
四、学以致用,片段练习
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 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
温馨提示:
1.确定说明对象后,练习用思维导图或提纲的方式,合理构思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更加清楚。
3.完成后评议交流,看说明顺序是否合理,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否准确鲜明。
范文示例:
我的小天地
我的小天地是我们家的客厅。
我家的客厅很漂亮。红色的地板,白色的吊顶,两米多长的落地吊兰是一条绿色的瀑布,瀑布中间夹着玻璃墙,玻璃墙里养着各种观赏鱼,游来游去,非常漂亮。
客厅西墙是电视墙,想看大电影,打开家庭影院,绝对可以享受到影院的效果。电视墙对面是一排沙发,充满艺术感的沙发造型,让你感觉好像是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而这套沙发也的确是由在美术学院的姐姐设计的。茶几上摆着漂亮的景德镇茶具,爸爸爱喝茶,这里是他招待客人的地方。
客厅很宽敞,可以在这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水果;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跳街舞。客厅的一角还挂着射镖盘,射镖盘可是男孩最喜欢的游戏,我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射镖因为客厅的光线很好,所以这里也是爸爸看报纸的好地方。放假时我会和姐姐在客厅做游戏。
欢迎你来我的小天地。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精读引领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内容】
教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品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学情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需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逻辑性。
2.精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特点,对比阅读,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明确文章说明方法,体会准确严密的语言。
4.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教学过程】
《恐龙无处不有》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以下图片中恐龙的名称!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最重的可达90吨。但这个曾“称霸”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全部消失,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怎样为我们解答。
二、作者名片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三、预习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骨骼(gé) 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 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褶皱(zhě zhòu) 携带(xié)
鸟臀目(tún) 覆盖(fù)
2.读一读,记一记
俯冲: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3.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不是,说明的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整体把握
1.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能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吗?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适应南极气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分析问题: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生活——“泛大陆”分离,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强有力的证据。
2.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
3.课文说明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五、语言品析
(一)小组讨论:短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句子品析。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举例子)
(二)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太自信,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有时又显得很不自信,如“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来吗?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六、巩固提升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七、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八、布置作业
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恐龙远处不在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板块构造”理论
(生物化) (地质学)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
《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新课
恐龙曾经统治地球一亿多年,它们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却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科学家们对此进行过无数猜想,今天我们到阿西莫夫的科学世界去看看他的观点吧。
二、作者名片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三、预习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铱(yī) 潮汐(xī)
衍射(yăn) 硅(guī)
追溯(sù)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鸟臀目(tún)
2.读一读,记一记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四、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你能找出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吗?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发生了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自然界,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外星撞击)的地方。
证据3:高温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的沙子,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斯石英会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三)整体段落结构
(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5—文末),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五、精读揣摩
(一)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比较)
说明内容:
《恐龙无处不在》:用恐龙化石无处不在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
说明语言:
都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
(二)本文涉及哪几个学科?说明了什么道理?
斯石英(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恐龙(生物学)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六、巩固提升
结合具体句子说说文中括号内的话起什么作用?
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语言幽默,思维活跃。
七、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八、作业布置
1.请课后搜索恐龙灭绝的其他假说及证据。
2.阅读丛书中的《恐龙灭绝之谜新解》这篇文章,具体分析三篇文章选用的材料有何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个假说
分析问题:受到强烈撞击,斯石英才出现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第七课时 略读实践课
《时间的脚印》
【教学内容】
教材:《时间的脚印》
【作品分析】
《时间的脚印》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号召人们去探索大自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大都感觉枯燥无味,特别是事理说明文更是冷淡乏味,这篇自读课文如何让学生乐都乐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设计了几个比较有趣的环节,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收获知识,学情分析感悟诗的唯美意境,力求创新高效。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4.用“五个一”语文教学法梳理全文 。
【教学工具】
电化教学 PPT
【教学方法】
因是自读课文,采用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用“五个一”分析文本。
1.寻找一条线索:关键词:文本中的“时间”“岩石”
2.抓住一个重点:从书本后p46“阅读提示”,找到独立成段关键单句,文本第七段,二十五段、二十七段这些中心句。
3.明确文本素材组合的方式:分析文本31个自然段的衔接关系。
4:升华由文本内容得来的一个反思:找到文本表议论的段。
5.提炼一个主题:根据文本重点段归纳主旨。
(二)熟知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 )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八课时 组文阅读课
《奇妙的克隆》《你一定会听见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品分析】
本节课选取《奇妙的克隆》《你一定会听见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三篇文章作为教学篇目。这三篇文章随人说明了不同的事物事理,但是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则是一致的,崇尚科学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主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具有科学意识,能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乐于思考;加上所选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具有引人入胜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
筛选主要信息,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充满了趣味与神秘,人类从来没有停下探索自然的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界很多不解之谜现在也一一露出真面目,人们越来越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文字开启一段神秘的探索之旅吧!
(二)静心读文,自主学习
速读《奇妙的克隆》《你一定会听见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三篇文章,自己尝试提出疑问并解决,然后组内交流。
《奇妙的克隆》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明确: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做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行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你一定会听见的》
课文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此题的核心在于“用心听过”,不是一般地听到,随意地听见,而是用心地有意识地去聆听,是从中感受到喜怒哀乐的,从中汲取了有益的知识。回答此题若扣住了“用心听过”这一重点,就可以避免泛泛的空谈。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朗读课文,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2.文中多处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明确:1.(1)内部原因:物质基础;反射作用;生理需要。
(2)进化与选择:进货过程;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2.这种反复设问的手法,不仅使说明的中心得以强调突出,层次清晰,而且使文章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增添了艺术情趣。
(三)再读文章,合作探究
(1)从这三篇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性或准确性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选择一篇文章,理清作者阐述事理的思路。
参考示例:
(1)①生动性:《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子就是克隆猴”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克隆,同时把科学知识写的有趣味。②准确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人工选择加快了花品丰富起来的进程。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的思路:
由花朵的红色点缀春天,赞叹红花鲜艳美丽,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花朵呈现不同颜色的内部原因 花朵呈现不同颜色的外在原因 总结指出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总结全文
(四)课堂总结
在平日阅读中要注重筛选有效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阅读中形成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科学话题,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材料—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路来进行探索研究,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材料—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第九课时 读写联动课
《说明的顺序》
【教学内容】
《说明的顺序》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含义及作用。
2.说明事物时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语言表达讲究分寸,用语准确,并力求多样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顺序很重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果安排得当,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写作中,当我们要把一个事物的外观、结构、布局写清楚,要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详细又不累赘,或者是要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时,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如何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
二、写作要求
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再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
2.介绍产品时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受众,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说明,也可采用问答的形式组织全文。
3.写事理说明文,要明确说明对象,写出它的变化。查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并注意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三、技法点拨
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在说明文中确立说明顺序很重要,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还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说明顺序的分类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时间顺序:指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如果要介绍事物的发展情况,比如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汽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历史等,就适合采用时间顺序,介绍其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撰写实验报告,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等。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做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2.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在正确地选择了合理的说明顺序以后,还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标志性的词语。
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要运用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的词语。
以空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
以逻辑为序的说明语段,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语。
3.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
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方法,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
(1)与说明对象有关。如果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主要采用时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道理,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
(2)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和事理的文章,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
四、范文引路
智能手机的自述
Hi,朋友们,大家好!知道我是谁吗?哈哈,猜对啦!俺是社会的新生事物——手机!
我的种类很多,有华为、vivo、iPhone……应有尽有;颜色有象牙白、大红、粉红、全黑等等色彩缤纷;身型呀,就更多啦:翻盖的、直板的、圆的……数不胜数。
由于我的出现,邮票、BB机、大哥大都纷纷下岗啦!我的用处可大啦,如今,社会上处处都可见到我忙碌的身影。这不,我正随着主人来到旅游胜地。这儿真美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碧波荡漾。呵,主人拿着我,在我身上轻轻一按,我就成了照相机啦!一眨眼间,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便保存在了我的体内。呵呵,数码相机成了待业之族喽!
悄悄告诉你吧,我的主人还是个股民呢!也许你会问,股民怎么还有闲情去旅游啊!要是股票跌了怎么办?哈哈,这你就不用发愁了!有我这炒股王手机在,主人可以随时把握股市行情,他可以一边炒股,一边尽情游山玩水。
晚上,主人想家了,便拿起我往家里打电话。虽然与家人天各一方,我却让主人觉得与亲人近在咫尺,主人还把存在我体内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发送回家里,让亲人们也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每逢节假日,我就更忙了。瞧,圣诞节来临了,我忽然觉得浑身一热,不由得震动起来。呵,是主人朋友A发来的祝福短信。我立即唱起了动听的歌儿。主人忙翻开我一看:“佳节将至,一个迷路的精灵,它送我一个装着幸福的宝盒,开启的瞬间,幸福撒向看短信的你。祝你永远幸福!”主人乐得眉开眼笑,在我身上按来按去,痒得我咯咯直笑,原来,他正回短信呢:“我在建行开了个号,没钱就取!给你不多,只有四千万:千万要平安,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快乐,千万要记得密码1314(一生一世)!”
我想,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一定是暖暖的!“吱吱吱……”我又觉得浑身一震,主人的朋友B的短信又来了,我欢快地唱起了歌儿,提示主人接收短信:“请用1秒钟忘记烦恼,用一分钟想象快乐,用一小时与你喜欢的人度过,用一辈子关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然后用一个微笑来接收我传递给你的祝福,愿你永远开心!”多么温馨的短信,多么暖人的祝福,瞧,主人心里乐开了花……
我,难道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吗?不是社会和谐的见证吗?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来写,生动地说明了手机的特点、用途,介绍了手机发展和改进过程,条理清楚,语言准确。文章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有鲜明深刻的印象。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幽默诙谐、流畅自然的语言,颇引人注目。小作者以手机的口吻叙说生活中人与手机相处的点点滴滴,读来不禁有身临其境之感。结尾展望了手机发展的美好未来,给人以憧憬。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
1.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第10课时 课前导读课
《苏菲的世界》
【教学内容】
教材:《苏菲的世界》
【作品分析】
《苏菲的世界》是初三名著阅读推荐科目,作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全书由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不寻常的来信拉开序幕 ,世界像谜团一般展现在她眼前,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离奇。《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激发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到哲学,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其枯燥乏味、深不可测,而有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却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扣人心弦,收获了大批“粉丝”,它就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苏菲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认识哲学的另外一面吧。
二、查阅资料,走进《苏菲的世界》
1. 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自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以来,已成为当代重要的北欧作家。主要作品有《苏菲的世界》《青蛙城堡》《纸牌的秘密》《我从外星来》《玛雅》等。
2. 作品简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该书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译本众多。
三、阅读方法指导
1. 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一些情形:
(1)兴趣选择
(2)问题选择
(3)目的选择
(4)方法选择
2. 做好阅读批注
(1)圈点勾画出优美语句或自己喜爱的语句。
(2)将自己的评论或心得记录在相关语段旁边。
(3)将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3.细细品读
(1)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解释哲学时很经典的比喻)
(2)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3)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4)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4.书中的哲学家
(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2)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笛卡儿( 1596-1650) 法国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5.书中的哲学思想
(1)让我们回到人类这个主题。根据亚理斯多德的看法,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与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同时他问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人需要什么才能过良好的生活?”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2)亚理斯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 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四、自主阅读
运用以上所学的读书方法,自主阅读图书中的名著推荐——《苏菲的世界》。
五、分享阅读体会
将自己的阅读批注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每组派代表在班上展示。
1.分享喜欢的句子
2.分享读后感
六、结语
这个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发人深省,看完后我们不禁要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苏菲的世界中,他们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不存在的。他们所有的思想动作以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少校所安排好的,少校在那个世界中无所不能,仿佛就是他们的上帝一样。因为少校就是创造他们世界的人。可事实上,少校和席德不也是虚构的人物吗?他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作者乔斯坦·贾德所安排好的吗?我们所看到的席德,就像席德看到的苏菲一样,而贾德,就是席德他们那个世界的上帝吧?
再放眼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这应该是相对于我们的“现实世界”吧?那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上帝”,我们的所作所思,都是这位上帝所安排好了的呢?那这样我们的存在岂不是毫无意义的吗?那这位上帝之上,是否还有一位上帝呢……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思维的个体,而相对于我们而言,自己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把握的。
七、布置作业
阅读《苏菲的世界》,用所喜欢的方式做一页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时 读中推进课
《苏菲的世界》
【教学内容】
教材:《苏菲的世界》
【作品分析】
《苏菲的世界》是初三名著阅读推荐科目,作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全书由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不寻常的来信拉开序幕 ,世界像谜团一般展现在她眼前,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离奇。《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学习内容】
教材:《苏菲的世界》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小说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2.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3.深入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和苏菲一起踏上这美妙的哲学之旅。
二、关注书名,猜读内容
1.看到《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2.从题目猜测一下这部书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了解书的作者,出版社,印刷……
三、作品快读,梳理情节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连续收到了三神秘信件。分别什么内容?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请把生日卡转交到席德。
收到信后她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好奇心)
四、方法指导,静心阅读
整本书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章?请大家跳读原著搜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提示:
先静心阅读批注,后同桌交流。
参考示例:
片段一:
她到达圣玛莉教堂的入口时,已经快要四点了。 苏菲推了一下那扇巨大的门,竟然没有上锁。
教堂里面安静而荒凉。 一道淡蓝色的光透过彩色玻璃照进来。 照见了无数个在空中游移 不定的细小尘粒。 在光的照射下, 这些尘粒在教堂内各处形成一道又一道粗大的光束。
苏菲坐在本堂中央的一张木椅上,视线穿过祭坛,落在一个古老、已经褪色的耶稣受难像上。几分钟过去了。 突然间管风琴开始演奏,苏菲不敢环顾四周。 风琴奏出的曲调听起来颇为古老,也许是中世纪的乐曲。
不久, 教堂内又恢复一片静寂,然后苏菲听到有脚步声从后面走来: 她应不应该回头看呢?她决定把目光集中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身上。
这段文字属于哪种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参考: 环境描写。
1.渲染了教堂的安静荒凉和肃穆,具有古老的气息;
2.烘托出苏菲内心的紧张感;
3.设置了艾伯特的出场的背景,暗示了这节哲学课的内容。
片段二:
在对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一直到现代的哲学理论做过一番彻底的研究之后, 我们发现我们是活在一个少校的心灵中,那位少校目前担任联合国驻黎巴嫩的观察员。他已经为他女儿写了一本关于我们的书。那个女孩住在黎乐桑,名叫席德,今年也是十五岁了,而且和苏菲同一天生日。 在六月十五日清晨她醒来后,这本书就放在她床边的桌子上。说得更明确一点,那本书是装在一个讲义夹里的。现在,就在我们讲话的时候,她正用她的食指摸着讲义夹的最后几页。”
桌旁的众人脸上开始出现一种忧虑的神色。“因此,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作为席德生日的娱乐罢了。少校创造我们,以我们为架构,以便对他的女儿进行哲学教育。 这表示,(打个比方 ) 大门口停的那辆奔驰轿车是一文不值,那不过是个小把戏罢了。 它只不过是在一位可怜的联合国少校的脑海里转来转去的白色奔驰轿车。而那位少校此刻正坐在一棵棕相树的树萌下,以免中暑呢。各位,黎巴嫩的天气是很炎热的。”
“胡说!”乔先生喊道,“这真是一派胡言。”
“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看法,”艾伯特毫无怯意,继续说下去,但事实上这次花园宴会才
真正是一派胡言。整个宴会里唯一有理性的就是我这席演讲。
(1)艾伯特这番演讲的内容是什么?在他看来,有什么特点?
他们是少校为了对他的女儿进行哲学教育而虚构的人物。他认为自己的演讲充满了理性。
(2)“桌旁的众人脸上开始出现一种忧虑的神色”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1)他们是少校为了对他的女儿进行哲学教育而虚构的人物。他认为自己的演讲充满了理性。
(2)大家不明白艾伯特说的是否属实,甚至认为他在胡言乱语,和人们的认知相悖。
五、静心读文,把握形象
(1)脚步声经过她,沿着侧廊前行。苏菲看到一个穿着棕色僧袍的身影,乍看之下仿佛是直接从中世纪走来的一个僧侣。
(2)时常有人对她说她那一双杏眼很漂亮,但这可能只是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点大的缘
故。还有,她的耳朵也太靠近眼睛了。
(3)他肚大、眼凸,有个狮子鼻。
这部小说中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参考示例:
苏菲
她是《苏菲的世界》中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伯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从艾伯特·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艾伯特·诺克斯则是艾伯特·纳格创造的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伯特·诺克斯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艾伯特·诺克斯
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艾伯特·诺克斯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伯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诺克斯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席德
艾伯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弄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
艾伯特·纳格
席德的父亲。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伯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伯特·诺克斯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
苏菲的妈妈
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考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诺克斯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六、深入思考,探究主题
《苏菲的世界》是通过真实事例写成的故事吗?这本书的价值与意义在何处?
不是。它是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 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人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七、评价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他们曾经这样评价:
《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
——著名作家与评论家 马德兰·蓝格尔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该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美国]《新闻周刊》)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苏菲的世界》当作是一场哲学派对的邀请函,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叩开哲学世界的大门。它会教你如何从哲学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世界万物都是奇妙的,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得到真理。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
同学们,开始这场美妙的哲学史之旅吧,它将会唤醒你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和赞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九、布置作业
1、做好阅读计划,理清小说的情节,做思维导图。
2、苏菲的世界,你最欣赏的哲学家是谁?介绍一下喜欢的理由,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