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章 免疫调节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评课课件ppt
展开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3.理性应用疫苗,客观看待器官移植。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名师点拨】(1)疫苗实质是灭活的或者减毒的病原体,其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2)灭活的死疫苗中病原体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如减毒活疫苗,常需要多次强化免疫,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3)DNA疫苗:是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如质粒)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4)RNA疫苗:是将编码抗原决定簇的mRNA通过一定的设计和修饰,导入细胞,以细胞为“工厂”,生产相应的蛋白质,进而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2.疫苗的特点(1)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 。 (2) :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
【名师点拨】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传递、识别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人体才具有免疫力。
结论语句辨一辨(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免疫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 )(2)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3)注射某种疫苗后,体内可能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 )(4)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记忆性的特点。( )(5)注射疫苗就是向体内注射抗体。( )
知识点二 器官移植和免疫学的应用
1.器官移植(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 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2)组织相容性抗原是标明细胞身份的 物质。如果供者和受者的HLA差别较大, 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 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 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4)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①免疫排斥问题:应用免疫抑制剂。 降低免疫能力 ②供体器官短缺问题:利用 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加大自愿捐献器官的宣传力度。
【易错提醒】(1)器官移植时,移入的器官相当于抗原,引发机体发生细胞免疫。(2)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
2.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学的应用包括 、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2)免疫诊断:由于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 和肿瘤标志物等。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已成为与传统的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并列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 ,对于有些疾病则使用免疫抑制疗法。例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 。
【易错提醒】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接种抗体属于免疫治疗。
旁栏边角 想一想免疫排斥反应中,主要是特异性免疫中的哪种免疫的原因?在器官移植中,可通过哪些途径减轻或避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提示 细胞免疫。利用自身干细胞培养出的器官进行移植;利用配型成功的异体器官进行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结论语句辨一辨(1)利用自身的干细胞诱导产生的器官,易于移植成功。( )(2)异体移植的器官难以成活,主要是由于体液免疫的结果。(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4)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5)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性不会影响器官移植的成活。( )
【情境探究】1.(1)患过某些传染病后康复的人,终生不再患该病,原因有哪些?(2)注射流感疫苗,只能短期内预防流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一方面,相应的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另一方面,病原体变异类型少甚至基本无变异类型。
提示 一方面,记忆细胞、抗体存活时间短;另一方面,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变异类型多且变异快。
2.用编码某病毒特定蛋白质的DNA制备的疫苗比直接利用病毒研制的疫苗更安全,原因是什么?3.“RNA疫苗”在机体细胞内表达产生的蛋白质是抗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 DNA表达的蛋白质不具有侵染性,不会破坏细胞结构,但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提示 RNA疫苗在机体细胞内表达产生的蛋白质不是抗体,是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是抗原。
【方法突破】“疫苗”的本质(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主动免疫制剂。(2)疫苗保留了病原体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抗体存留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视角应用】视角1 疫苗的作用1.某地疾控部门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做了如下说明:①本次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②免疫程序为3针,前两针至少间隔21天,第二针接种完成6个月,应尽快接种第三针,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列相关认知,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A.全病毒灭活疫苗是指通过化学等方法使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但保留有引起人体免疫应答的抗原活性B.正常完成免疫程序的3针后,人体就具备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均为阴性C.在上臂三角肌接种后,疫苗直接进入内环境,引起体液免疫,并产生浆细胞、记忆细胞和一定量抗体,这也是免疫防御功能的体现D.后一次接种会刺激前一次接种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可应对侵入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
解析 全病毒灭活疫苗是通过化学方法使病毒失去感染力和复制力,但仍保持该疫苗的抗原特性,注射到人体内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完成3针疫苗后,人体获得免疫力,人体内保有少量的新冠病毒抗体,此时的抗体检测仍为阳性,B项错误;在接种疫苗后,病毒会直接进入内环境,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浆细胞、记忆细胞并产生抗体,是免疫防御功能的体现,C项正确;第一次接种后机体会进行特异性免疫而产生记忆细胞,在第二、三次接种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多抗体,应对侵入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D项正确。
2.[2023北京高二期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某种灭活的病毒疫苗正式投入市场前,研发人员采用四种不同方案对人群进行接种,并在接种后第0天、第28天检测人体产生抗体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注:各方案左侧为疫苗组,右侧为安慰剂组。A.根据本实验,选择方案3进行疫苗接种的效果最佳B.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的灭活病毒疫苗相当于抗体C.注射灭活病毒疫苗可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接种两次疫苗效果好于一次是因为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解析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可知,方案3条件下人体内产生的抗体量最大,因而预防效果最好,即选择方案3进行疫苗接种的效果最佳,A项正确;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的灭活病毒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因而机体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项错误;灭活病毒疫苗几乎保留了病毒本身的所有抗原特性,且病毒为胞内寄生物,因而可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项正确;接种两次疫苗效果好于一次是因为机体产生了对疫苗抗原的记忆,当二次接种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合成并分泌相应的抗体,同时也能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即此时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项正确。
视角2 疫苗的种类3.目前,我国国内最主要的新冠疫苗有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重组蛋白疫苗。灭活疫苗是将新冠病毒经体外培养后,将其灭活失去毒性,需要注射三针;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将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基因装入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研制而成,只需注射一针;重组蛋白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出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纯化后研制而成,需要注射三针。另外,核酸疫苗则是将编码S蛋白的基因直接注入人体,在人体内合成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此类疫苗获批后紧急使用的可能性比较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次接种灭活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二次免疫,其反应特点是反应更快更强B.若曾感染过腺病毒,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可能被体内相应抗体清除而无效C.重组蛋白疫苗不需培养活病毒,对生产车间的生物安全等级要求相对较低D.注射核酸疫苗能够直接表达新冠病毒抗体达到预防效果,具有较强持久性
解析 多次接种灭活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二次免疫,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够记忆病原体的特性,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更快地作出反应,所以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A项正确;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人若在接种前感染过腺病毒,可能会因为体内有抗体,而清除疫苗,从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使疫苗无效,B项正确;重组蛋白疫苗整个生产过程没有活病毒参与,不需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产车间,对生产车间的生物安全等级要求相对较低,C项正确;核酸疫苗也被称为基因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基因直接注入人体,在人体内合成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D项错误。
主题二 器官移植和免疫学的应用
【情境探究】分析资料,回答问题。资料Ⅰ:自1954年肾移植获得成功以来,人类已经能移植除了人脑外几乎所有的重要组织和器官。资料Ⅱ:器官移植在当今的疾病治疗中普遍被应用,但在全世界的临床医学上普遍存在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问题。 (1)为了提高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器官接受者要经常服用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 增殖受阻,从而免疫系统暂时处于 状态。
(2)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提示 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为它们的HLA是相同的。
【方法突破】“三看法”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视角应用】1.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关于排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B.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C.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D.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
解析 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B项正确;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C项正确;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D项正确。
2.下列有关器官移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供者与受者HLA差异程度是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B.亲兄妹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也不完全相同C.异体器官移植进入人体,可能作为抗原引发强烈的排斥反应D.利用注射细胞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问题
解析 供者与受者HLA差异程度是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A项正确;亲兄妹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也不完全相同,B项正确;异体器官移植进入人体,可能作为抗原引发人体免疫反应,造成强烈的排斥反应,C项正确;利用免疫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问题,若注射细胞因子,则会加强免疫反应,造成免疫排斥,D项错误。
【题后归纳】(1)除了同卵双胞胎,要想在世界上找到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2)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和环孢霉素A等,可以使T细胞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大大提高了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3.免疫赦免区是机体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的部位,如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免疫赦免区免疫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免疫赦免”现象的存在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为胎儿在子宫中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重要条件D.器官移植过程中,通过药物促进受体赦免基因的表达,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解析 免疫赦免区免疫细胞的死亡是赦免基因的表达启动自杀程序导致的,属于细胞凋亡,A项正确;“免疫赦免”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缺陷,是免疫系统在特定部位的特殊适应,B项错误;妊娠子宫的“免疫赦免”使得胎儿在子宫中的发育不受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保障了胎儿的生长发育,C项正确;器官移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如果能够促进特定部位形成免疫赦免区,则可避免排斥的发生,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D项正确。
4.下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的两种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被狗咬伤时,为预防狂犬病,此时采用方法②比较好B.医学上采用方法②可进行免疫预防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采用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解析 若某人被狗咬伤,不确定该狗是否带有狂犬病病毒,最保险的办法是按方法①注射抗体,以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病毒,A项错误;方法②注射抗原,记忆细胞可以存活更长时间,二次免疫时产生抗体快而多,相对于方法①注射的抗体只能存活较短的时间,方法②的免疫预防效果更好,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B项正确;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项错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因此采用方法②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D项错误。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特异性免疫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特异性免疫评课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主题体液免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特异性免疫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特异性免疫作业课件ppt,共20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免疫失调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免疫失调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知识点一过敏反应,主题一过敏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