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章末测评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5715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A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章末测评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5715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A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章末测评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5715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A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章末测评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A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章末测评卷含答案,共15页。
第4章章末测评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徽州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能特异性识别进入人体内的抗原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能够消灭病原体的免疫活性物质
C.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完全相同
D.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并消灭病原体
2.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
B.胃液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当免疫防御功能较强时,机体容易被病原体感染
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癌变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3.[2023日照高二期末]登革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如图所示为人体对抗登革热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登革热病毒表面可能存在多种抗原
B.物质甲还可能促进其他细胞分裂、分化
C.抗原呈递细胞将病毒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B细胞
D.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4.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C.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
D.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以对乙肝病毒进行临床检测
5.[2023通化高二期末]人若被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动物严重咬伤头、颈等部位,不仅需多次接种狂犬病疫苗,还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细胞的激活需要狂犬病毒和辅助性T细胞提供信号
B.多次接种可引起机体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C.抗狂犬病血清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抗狂犬病毒抗体
D.抗狂犬病血清的保护时间要比狂犬病疫苗持久
6.研究人员找到一种抗体,可让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成熟为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如长时间暴露于该抗体下,再加上特定的培养条件,还能进一步分化为与自然杀伤(NK)细胞(该细胞识别靶细胞是非特异性的)高度相似的细胞——诱导NK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摄取和呈递抗原
B.在二次免疫中,抗体可由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合成并分泌
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而诱导NK细胞则无特异性
D.该诱导过程可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7.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敏反应为人体免疫过强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B.组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
D.二次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
8.临床上发现,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破裂,精子进入血液。外伤治愈后,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具有活性,其原因最可能与下列哪种现象的机理相同?( )
A.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
B.接受肾脏移植治疗的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免疫抑制剂
C.被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免疫系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D.注射新冠疫苗使机体产生新冠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9.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CD段的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
B.HIV直接利用辅助性T细胞内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
C.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数量上升是淋巴干细胞在骨髓中快速分化、发育、成熟的结果
D.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10.炎症反应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可以发生于机体各部位的组织和器官。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一种纳米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ATP作用的靶细胞是T细胞或B细胞
B.图中的纳米抗体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纳米抗体可以减少ATP与P2X7受体结合的机会
D.ATP是人体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还可以作为一些细胞的信息分子
11.[2023厦门高二期中]相关研究表明PD-1和PD-L1是癌细胞免疫疗法中两大重要蛋白,正常细胞表达的PD-L1与PD-1结合可防止免疫细胞误伤正常细胞,而癌细胞通过表达大量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如图表示免疫疗法的作用机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T细胞识别癌细胞是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而实现的
B.根据免疫疗法的作用机理注射抗PD-1抗体能直接杀死癌细胞
C.某些单抗药物或抑制剂通过与PD-1、PD-L1结合,使癌细胞失去伪装
D.PD-L1与PD-1结合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12.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神经肽是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是一类特殊的信息物质。
A.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都能以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
B.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受自主神经支配,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C.激素和神经肽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而细胞因子不影响神经内分泌机能
D.据图可知,神经肽可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免疫细胞、靶细胞,不具有特异性
13.海鲜过敏是由于海鲜中富含的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相应化学物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复杂反应,其机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a需特异性识别异种蛋白后才能分泌IgE抗体
B.IgE抗体产生过程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
C.正常人体的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IgE的分布场所不同
D.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异种蛋白引起的免疫过度反应
14.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处理和暴露抗原信息,并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再激活信号分子(S1和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下图是DC细胞参与免疫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C细胞所呈递的抗原信息能促进辅助性T细胞的分泌活动
B.S1和S2信号分子被激活后会促使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若DC细胞数量下降,则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下降
D.辅助性T细胞所呈递的抗原信息最终能被浆细胞识别
15.研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分泌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从而损伤靶细胞膜,诱导靶细胞裂解,机理如下图(注:MHC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糖蛋白分子,可与病毒形成抗原—MHC复合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对MHC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
B.穿孔素使肿瘤细胞死亡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
C.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过程
D.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穿孔素,需要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
16.侵入机体的病毒会刺激T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干扰素IFN-Ⅰ,该物质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科研人员为研究IFN-Ⅰ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病情的相关性,进行了以下研究。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项目
危重症患者的血清
轻症患者的血清
研究一
检测不到或检测到微量的IFN-Ⅰ
检测到IFN-Ⅰ
研究二
少数能检测到抗IFN-Ⅰ的抗体,但未检测到IFN-Ⅰ
检测到IFN-Ⅰ,但未检测到抗IFN-Ⅰ的抗体
研究三
个别患者IFN-Ⅰ基因缺陷,检测不到IFN-Ⅰ
—
A.测定血清中的IFN-Ⅰ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
B.研究二中,少数危重症患者用IFN-Ⅰ 治疗效果较好
C.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Ⅰ
D.个别IFN-Ⅰ基因缺陷的危重症患者的T淋巴细胞活性较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7.(12分)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症治疗方法。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两种互补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关刹车”——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踩油门”——通过免疫刺激药物激活免疫系统。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关刹车”目前已经有包括PD-1抗体/PD-L1抗体在内的药物上市。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 的参与,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是 。
(2)科学家采用“关刹车”策略治疗肿瘤的机理是 。过度使用PD-1抗体/PD-L1抗体,机体可能会出现正常细胞受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免疫学上称为 。
(3)研究人员在研究“踩油门”策略时,利用若干4T1乳腺癌模型小鼠为实验材料,随机均分为三组,在第5天时分别注射IL-12(细胞因子)、明矾、与明矾颗粒结合的IL-12,并在第5、8、11天分别注射等量的PD-1抗体,饲喂至第14天时,检测肿瘤大小。实验操作及结果如图所示。
①上述实验的目的是 。
②通过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 。
18.(12分)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下表。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A1
对照剂
7 863
83
A2
疫苗
7 848
4
B(接种前检出HPV DNA)
B1
对照剂
1 125
126
B2
疫苗
1 121
125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 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 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 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 。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 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 清除体内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 。
19.(12分)新冠病毒衣壳外面包裹着脂质包膜,其上排列较宽的刺突蛋白(S蛋白),图1表示其侵入人体细胞的过程;图2为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到健康猴子体内后,抽取其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测定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部分会被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消灭,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侵入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 、 、 功能。
(2)刺突蛋白(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 结合,新冠病毒从而侵入人体细胞,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这些宿主细胞能被 识别并裂解。
(3)若新冠病毒侵入健康猴子体内后,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 。
(4)得到图2结果的实验中,实验组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照组注射 。据图判断疫苗组在接种后42天前产生抗体的细胞由 增殖分化而来,在第42天两条曲线出现拐点的原因可能是 。
第4章章末测评卷
1.C 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进入人体内的抗原,A项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病原体进行特异性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但不能直接消灭病原体,B项错误;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执行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完全相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项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并使其裂解释放出病原体,但是不能消灭病原体,D项错误。
2.D 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以由泪腺细胞、唾液腺细胞等产生,A项错误;胃液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项错误;当免疫防御功能较弱时,机体容易被病原体感染,C项错误;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癌变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D项正确。
3.C 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多种不同的抗原,A项正确;物质甲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还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B项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C项错误;抗体Ⅰ和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使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引起组织水肿,D项正确。
4.D 并不是所有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能产生溶菌酶,A项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B项错误;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C项错误;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以对乙肝病毒进行临床检测,D项正确。
5.D B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狂犬病毒)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A项正确;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B项正确;血清中含有抗体,抗狂犬病血清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抗狂犬病毒抗体,C项正确;单独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不能作为无咬伤预防的长效手段,因为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不是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而抗体在体内存活时间较短,故抗狂犬病血清的保护时间要比狂犬病疫苗更短,D项错误。
6.B 树突状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能摄取、处理、呈递抗原,A项正确;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B项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据题干信息可知,诱导NK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高度相似,故其无特异性识别功能,C项正确;该诱导过程可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项正确。
7.A 过敏反应为人体免疫异常敏感引发的疾病,但不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A项错误;组胺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项正确;当过敏原初次接触机体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说明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C项正确;当机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原,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与之特异性结合,引起过敏反应,D项正确。
8.C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这属于过敏反应,与题干中的自身免疫病不同,A项不符合题意;接受器官移植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是免疫排斥反应,与自身免疫病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免疫系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属于自身免疫病,C项符合题意;注射新冠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这属于正常的体液免疫,D项不符合题意。
9.D 曲线CD段的初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A项错误;HIV是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利用细胞的结构及能源和物质进行复制,因此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B项错误;辅助性T细胞成熟的场所在胸腺,而不是骨髓,C项错误;由于HIV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D项正确。
10.A 图中ATP作用的靶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A项错误;图中的纳米抗体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纳米抗体可以与P2X7受体结合,从而减少了ATP与P2X7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缓解炎症反应,C项正确;ATP不仅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还可作为信息分子,被靶细胞识别,D项正确。
11.B T细胞通过其细胞表面受体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而实现识别过程,A项正确;根据免疫疗法的作用机理注射抗PD-1抗体是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不能与T细胞表面PD-1蛋白结合,T细胞重新启动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并不是抗体直接杀死癌细胞,B项错误;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方式是通过表达大量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故某些单抗药物或抑制剂通过与PD-1、PD-L1结合,使癌细胞失去伪装,C项正确;正常细胞表达的PD-L1与PD-1结合可防止免疫细胞误伤正常细胞,PD-L1与PD-1结合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攻击正常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D项正确。
12.A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都能以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节网络,A项正确;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项错误;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和脑,因此细胞因子会影响神经内分泌机能,C项错误;神经肽是一种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神经肽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D项错误。
13.A a为浆细胞,不具备识别异种蛋白的能力,A项错误;IgE抗体产生过程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B项正确;IgE抗体分布在肥大细胞的表面,再次接触异种蛋白发生过敏反应,正常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C项正确;过敏反应是二次接触到异种蛋白才发生的免疫过度反应,D项正确。
14.D DC细胞所呈递的抗原信息,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再激活信号分子(S1和S2),促进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A、B两项正确;细胞因子能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DC细胞数量下降,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减少,则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下降,C项正确;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接触后,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项错误。
15.C 细胞毒性T细胞对MHC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从而可使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A项错误;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穿孔素使肿瘤细胞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对于机体是有利的,B项错误;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过程,该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C项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不需要载体协助,但需要消耗能量,D项错误。
16.B 由研究一可知,血清中的IFN-Ⅰ的含量可以用来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测定血清中的IFN-Ⅰ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A项正确;少数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抗IFN-Ⅰ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Ⅰ,即IFN-Ⅰ无法发挥抗病毒作用,此时用IFN-Ⅰ进行治疗,效果甚微,因此不能用IFN-Ⅰ治疗,B项错误;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Ⅰ,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Ⅰ,C项正确;侵入机体的病毒会刺激T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干扰素IFN-Ⅰ,个别患者IFN-Ⅰ 基因缺陷,检测不到IFN-Ⅰ,说明个别IFN-Ⅰ基因缺陷的危重症患者的T淋巴细胞活性较低,D项正确。
17.答案 (1)靶细胞、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 识别并裂解被相同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2)利用PD-1抗体/PD-L1抗体阻断机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的结合,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 自身免疫病
(3)探究明矾、细胞因子IL-12在激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明矾+IL-12处理组抑制肿瘤效果好于单独处理组
解析 (1)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与其结合及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协助,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相同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2)利用PD-1抗体/PD-L1抗体阻断机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的结合,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体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因此机体出现正常细胞受损属于自身免疫病。(3)在第5天时分别注射IL-12、明矾、与明矾颗粒结合的IL-12,因此实验目的是探究明矾、细胞因子IL-12在激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图示曲线可知,明矾+IL-12处理组抑制肿瘤效果好于单独处理组。
18.答案 (1)氨基酸
(2)L1蛋白 记忆细胞(或记忆B细胞) 吸附宿主细胞
(3)A1
(4)细胞免疫
(5)预防
解析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氨基酸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2)HPV外壳蛋白L1基因表达产生的L1蛋白作为疫苗,人体接种该疫苗后,L1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一旦HPV侵入机体,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吸附宿主细胞,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由表中数据可知,B1组和A1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感染HPV,结果B1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A1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4)B2组与B1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的作用主要是诱导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清除体内HPV。(5)统计出现癌前病变的人数,接种前未检出HPV的DNA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显著,经过上述分析,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预防。
19.答案 (1)抗原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2)ACE2受体 细胞毒性T细胞
(3)有助于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4)等量的生理盐水 B细胞 两组猴子都接种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或感染了新冠病毒
解析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侵入人体的新冠病毒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抗原。人体免疫系统具有的功能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据图分析,刺突蛋白(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机体细胞内的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这时要依靠细胞免疫,主要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3)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有助于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4)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和等量原则,实验组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照组作为空白对照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初次免疫时,浆细胞由B细胞分化而来;在第42天,疫苗组和对照组体内均出现抗体,说明两组猴子体内均发生了相应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推测出两组猴子可能在第42天时,都接种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或感染了新冠病毒。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