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化学质检试卷-普通用卷
展开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化学质检试卷
1. 据2023年3月2日新华社北京报道,我国空间站首次成功实施在轨点火实验,引起世界关注,下列实验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燃料气体喷出 B. 点火头加热点火 C. 物质循环过滤 D. 废弃气体排放
2. 2023年3月5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以上目标的是( )
A. 提倡教科书循环使用 B. 工业、生活等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C. 随地燃烧秸秆以增加土地肥料 D. 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3. 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或者图标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镁条
B. 搅拌液体
C. 加入铁钉
D. 化学实验室常备器材
4. 关于下列符号或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2O
②MgO−2
③CO2
④
⑤
⑥
A. ①和③均可表示分子
B. ②表示氧化镁中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C. ④和⑤不属于同种元素
D. 由⑥可知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5
5. 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向右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后发现白碳燃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 注射器中氧气可以换成空气
C. 细沙和纸棒可以阻止白磷随水流动 D. 气球可以缓冲气压减少污染
6. 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化观: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B. 分类观:钙、锌、碘均属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C. 能量观: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D. 守恒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相等
7.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N基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如图是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
B. 反应中,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4:7
C. 甲物质是由碳、氢原子构成的有机物
D. 该反应可以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8.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40
B. t1℃时将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 t2℃时,将三种物质的溶液均升温到t3℃,丙不一定析出晶体
D. t1℃时,将相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等于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9. 除杂、鉴别、检验等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
各取少量,分别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B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C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滴入氯化铁溶液,观察现象
D
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
加水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A. A B. B C. C D. D
10. 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3的值为10.8
B. e点溶液中最多含三种溶质
C. ab段发生的是Fe和AgNO3溶液的反应
D. 所加一定量的硝酸铜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为8(m1−5.6)g
11.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三种物质:A.碳酸氢钠 B.干冰 C.淀粉,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序号)。
①可以用来人工降雨的是 ______ ;
②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______ ;
③面粉和土豆等食物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
(2)科技发展,处处蕴含化学知识。
①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试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航空强国梦又迈出了一大步。大飞机使用了玻璃钢、钛合金、合成橡胶等化学材料,其中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______ ;
②钛(Ti)是研制卫星、火箭、宇宙飞船等的重要材料。工业上生产钛通常在稀有气体环境和加热条件下,用活泼金属Mg和TiCl4经置换反应可得,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12. 锰元素能形成MnO、MnO2、Mn2O3和Mn3O4等多种氧化物,其中Mn3O4是重要的结构材料,工业用硫酸锰(MnSO4)制备Mn3O4的流程如图:
已知“沉淀”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MnSO4+2NH3⋅H2O=Mn(OH)2↓+(NH4)2SO4。
(1)写出锰元素为+7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 。
(2)写出“过滤”所得滤液中主要的阴离子符号是 ______ 。
(3)“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沉淀物表面附着的可溶性杂质,检验沉淀物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向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 ______ (填字母序号)溶液,如果没有沉淀生成,说明已经洗涤干净。
A.NaOH
B.BaCl2
C.NaCl
(4)将Mn(OH)2加水“打浆”制成悬浊液,可加快“氧化”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______ 。
(5)“氧化”时,Mn(OH)2与空气中的氧气在60℃条件下反应生成Mn3O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13. (1)人类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发展简史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拉瓦锡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B.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
D.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
请依据H、O、C、S、Cl、Na、Ca、Fe、Cu、Zn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计划,输出气体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式为 ______ 。
(3)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其中一反应为碳与氧化锌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反应中体现了碳的 ______ (填“还原性”或“氧化性”)。
(4)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6种纯净物,C是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属,D的溶液呈蓝色,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每个正方形所包含的4种物质类别不同。“—”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通过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所涉及反应也均为初中常见反应。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A一定为酸
b.E一定是二氧化碳
c.F可能为水
d.以上反应涉及到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14.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金属钠放入水中,不一会钠在水面上燃烧,产生了“水火相容”的奇观。究其反应原理为:2Na+2H2O=2NaOH+H2↑,若把4.6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剩余溶液的质量为80g,请计算反应后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15.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______ 。
(2)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实验室若要制取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______ (填字母组合)。
(4)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固体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Cl2),氯气有毒,可与水反应生成酸,为防止其污染空气,应选择 ______ (填“酸性”或“碱性”)溶液吸收尾气。
16. 实验室现有一包生锈的铜粉样品,其成分是铜粉、碱式碳酸铜(绿色)及少量水,为测定其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已知装置气密性良好,每步中的反应均完全进行,碱式碳酸铜加热到220℃时发生分解,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CO2↑+H2O;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可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连接好装置A、B,打开弹簧夹通空气一段时间。
Ⅱ.连接好以上整套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待样品完全反应后,再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然后关闭恒温电加热器,直到玻璃管冷却。
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作用是 ______ ,装置C中导气管口处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2)步骤Ⅱ中,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关闭恒温电加热器的目的是防止倒吸和 ______ 。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该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相对分子质量为222)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______ 。
(5)反思评价:实验后,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①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绿色铜锈全部变成红色
②可以根据m1这个数据,进而求出该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
③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E,会导致碱式碳酸铜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偏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燃料气体喷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点火头加热点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物质循环过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废弃气体排放,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基础题。
2.【答案】C
【解析】解:A、提倡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节约资源,不合题意;
B、工业、生活等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造成水体污染,不合题意;
C、随地燃烧秸秆会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而加重空气污染,符合题意;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不合题意。
故选:C。
根据节能、减排的做法、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等,难度不大。
3.【答案】D
【解析】解:A、点燃镁条,应用坩埚钳夹持,不能使用镊子,防止被烫伤,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搅拌液体时使用玻璃棒,而不能使用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把块状药品(如铁钉)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中时,应该先把试管横放,把块状药品(如铁钉)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口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底,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失火时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事故,因此需要常备灭火器,防止火势蔓延,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常见的夹持仪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搅拌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常见的夹持仪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室安全规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2O表示2个氧原子,故A错误;
B、②表示氧化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错误;
C、④和⑤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C错误;
D、由⑥可知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5,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5.【答案】A
【解析】解:A、该实验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没有燃烧,不能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A错误;
B、白磷在空气中能燃烧,注射器中氧气可以换成空气,故B正确;
C、细沙和纸棒可以阻止白磷随水流动,故C正确;
D、气球可以收集气体,可以缓冲气压减少污染,故D正确。
故选:A。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分析判断。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必须同时满足。
6.【答案】A
【解析】解:A、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可以生成氢气,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故A正确;
B、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钙属于人体中的常量元素、锌、碘均属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导致周围的温度降低,故C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故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可以生成氢气进行分析。
B、根据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进行分析。
C、根据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7.【答案】D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催化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H4=催化剂2CO+2H2;
A、由化学式可知,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只有甲烷这一种,说法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6:44=4:11,说法错误;
C、甲物质是甲烷,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有机物,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该反应的反应物之一,因此该反应可以有效减缓温室效应,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结合各选项内容进行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8.【答案】A
【解析】解:A.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40g,故A错误;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时将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g100g+25g×100%=20%,故B正确;
C.随着温度的升高,丙的溶解度降低,t2℃时,将三种物质的溶液均升温到t3℃,丙不一定析出晶体,由于三种物质的状态未知,故C正确;
D.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的溶解度升高,乙的溶解度升高,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t1℃时,将相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等于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故D正确。
故选: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解:A、各取少量,分别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氯化铵,无明显气味的是氯化钾,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均能与氯化铁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用加水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回收二氧化锰,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A、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B、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B
【解析】解:ab段发生反应:Fe+Cu(NO3)2=Fe(NO3)2+Cu;bc段发生反应:Fe+2AgNO3=Fe(NO3)2+2Ag;cd段发生反应:Cu+2AgNO3=Cu(NO3)2+2Ag。
A、M3处铁粉被完全消耗,生成的沉淀为银,整个反应过程相当于铁粉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即生成的银的质量为m3,则: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5.6g m3
56216=5.6gm3
解得m3=21.6g,该选项错误。
B、e点溶质有硝酸亚铁、硝酸铜和剩余的硝酸银,该选项正确。
C、ab段发生的是Fe和Cu(NO3)2溶液的反应,该选项错误。
D、ab段发生反应:Fe+Cu(NO3)2=Fe(NO3)2+Cu,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生成Cu的质量为(m1−5.6)g,即硝酸铜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为(m1−5.6)g,该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在盛有一定质量铁粉的烧杯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铜溶液,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逐滴加入硝酸银,由图可知,加入硝酸银后,出现两个拐点,则铁过量,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待铁完全反应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进行分析。
在做此类题时,首先读懂题意,找出题中的叙述与图象的联系,在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图象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解答,通过该题,要掌握化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11.【答案】B A C 合成橡胶 TiCl4+2Mg=稀有气体Ti+2MgCl2
【解析】解:(1)①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以用来人工降雨;
②碳酸氢钠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③面粉和土豆等食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故答案为:①B;
②A;
③C;
(2)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和合成材料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故答案为:合成橡胶;
(3)在稀有气体环境和加热条件下,用Mg和TiCl4反应得到Ti和MgCl2,该反应的方程式为:TiCl4+2Mg=稀有气体Ti+2MgCl2;故答案为:TiCl4+2Mg=稀有气体Ti+2MgCl2。
(1)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2)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2.【答案】Mn2O7 SO42− B 增加了氢氧化锰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Mn(OH)2+O2=60℃2Mn3O4+6H2O
【解析】解:(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锰元素为+7价,氧元素为−2价,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n2O7;
(2)MnSO4+2NH3⋅H2O=Mn(OH)2↓+(NH4)2SO4,得到的是硫酸铵溶液,滤液中主要的阴离子符号是SO42−;
(3)沉淀物洗涤干净说明沉淀物表面没有附着的可溶性杂质(NH4)2SO4,硫酸铵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检验沉淀物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向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如果没有沉淀生成,说明已经洗涤干净;
(4)增加了氢氧化锰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氧化”反应的速率;
(5)氢氧化锰与氧气在60℃时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锰和水,化学方程式为6Mn(OH)2+O2=60℃2Mn3O4+6H2O。
故答案为:(1)Mn2O7;
(2)SO42−;
(3)B;
(4)增加了氢氧化锰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6Mn(OH)2+O2=60℃2Mn3O4+6H2O。
(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2)根据MnSO4+2NH3⋅H2O=Mn(OH)2↓+(NH4)2SO4进行分析。
(3)根据硫酸铵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进行分析。
(4)根据增加了氢氧化锰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氧化”反应的速率进行分析。
(5)根据氢氧化锰与氧气在60℃时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锰和水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3.【答案】A CH4 2ZnO+C=高温2Zn+2CO2↑ 还原性 b
【解析】解:(1)A.波义耳通过紫罗兰花的变色实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拉瓦锡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故说法错误;
B.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说法正确;
C.科学家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故说法正确;
D.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故说法正确;
故选:A;
(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计划,输出气体的主要物质是天然气,天然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化学式为:CH4;
(3)碳和氧化锌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锌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ZnO+C=高温2Zn+2CO2↑,在反应物中,单质碳得到氧元素,具有还原性,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4)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6种纯净物,C是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属,D的溶液呈蓝色,判断C是铁,D是含铜离子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或氢化铜或硝酸铜等,根据铁能与A反应,根据金属性质,判断A可能是酸,氧气或是盐,由B能和D即铜盐反应也能和A即酸,氧气或是盐反应,故判断B是碱,则A是酸,根据酸的通性可判断,E可能是酸,盐,氢气,二氧化碳或水中的一种物质,根据F能通过反应生成B,判断F是碱或是盐或是水,据此分析。
a.A一定为酸,正确;
b.根据酸的通性可判断,E可能是酸,盐,氢气,二氧化碳或是水中的一种物质,所以E不一定是二氧化碳,错误;
c.根据F能通过反应生成B,判断F是碱或是盐或是水,所以F可能为水,正确;
d.以上反应中,可能涉及到复分解反应(如A和B反应)、置换反应(如A和C反应)、分解反应(如F生成B的反应)和化合反应(如E生成F的反应)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正确。
故选:b。
(1)根据初中化学常见科学家的主要贡献进行分析判断;
(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计划,输出气体的主要物质是天然气,天然主要成分是甲烷;
(3)碳和氧化锌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锌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ZnO+C=高温2Zn+2CO2↑,在反应物中,单质碳得到氧,具有还原性,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4)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6种纯净物,C是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属,D的溶液呈蓝色,判断C是铁,D是含铜离子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或氢化铜或硝酸铜等,根据铁能与A反应,根据金属性质,判断A可能是酸,氧气或是盐,由B能和D即铜盐反应也能和A即酸,氧气或是盐反应,故判断B是碱,则A是酸,根据酸的通性可判断,E可能是酸,盐,氢气,二氧化碳或水中的一种物质,根据F能通过反应生成B,判断F是碱或是盐或是水,据此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化学的重要发展过程,金属的冶炼、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等相关知识,难度偏大一点。
14.【答案】解:设生成NaOH的质量为x。
2Na+2H2O=2NaOH+H2↑
46 80
4.6g x
4680=4.6gx
x=8g
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g80g×100%=10%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0%。
【解析】金属钠是完全反应的,所以4.6g可以直接结合方程式求算氢氧化钠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反应后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计算题目时一定要首先搞清楚需要求算的量有哪些,是否可以通过同一化学方程式求算,避免多次使用同一方程式计算造成的计算繁琐。
15.【答案】铁架台 2KClO3=MnO22KCl+3O2↑ BFE 碱性
【解析】解:(1)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故答案为:铁架台;
(2)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制氧气,试管口处没有棉花团,所以是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故答案为:2KClO3=MnO22KCl+3O2↑;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到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B为发生装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盛有浓硫酸的装置F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FE;
(4)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酸,为防止其污染空气,应选择碱性溶液吸收尾气;故答案为:碱性。
(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气体的发生装置确定反应的原理;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以及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来分析;
(4)根据气体的性质来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干燥和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6.【答案】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冒气泡 排尽装置内残留的气体 Ca(OH)2+CO2=CaCO3↓+H2O 111m222m×100%; ③
【解析】解:(1)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分别背装置C、D吸收,若不设置装置A,则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会被C、D吸收,从而导致 CD的质异常量增加,最终导致测得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偏大,造成实验误差;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会首先进入装置C,故会观察到装置C导管口处产生气泡;故答案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冒气泡;
(2)实验完成后,装置内仍有少量残留气体,为了保证气体能被全部排出,需要继续通入空气;故答案为:排尽装置内残留的气体;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4)设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a
Cu2(OH)2CO3=△2CuO+CO2↑+H2O
222 44
a m2
22244=am2 a=111m222
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为am×100%=111m222m×100%
故答案为:111m222m×100%;
(5)①装置B中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故实验现象是绿色铜锈全部变成黑色,氧化铜固体是黑色而不是红色,故该说法错误;
②铜粉样品中本身就含有少量水,故不能通过m1这个数据,求出该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故该说法错误;
③若没有装置E,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被D吸收,会导致算出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偏大,质量分数也就偏大,故该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③。
(1)根据碱石灰的成分和作用以及装置C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步骤设计的目的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5)根据物质的性质、铜粉样品中的成分以及装置E的作用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根据实验探究思路具体推导每一步实验设计的目的,真正弄懂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解题的关键。
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根据下列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化学质检试卷-普通用卷: 这是一份2023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化学质检试卷-普通用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推断题,简答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