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醉翁亭记》教案(定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醉翁亭记》教案(定稿)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醉翁亭记》教案(定稿)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人教部编版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讲新课,疏通全文大意,研究,探讨,讨论交流, 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科
    语文
    备课日期
    20 年 月 日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班级

    课题
    醉翁亭记
    课型
    新授
    课时
    总 课时第 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教学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诵读、品析、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提问、实验、讲解等)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练习等)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讲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3.正音。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5.学生互读课文。
    6.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来源:学_科_网]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来源:Z&xx&k.Com]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六、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板书设计





    课后记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