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专题训练病句修改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专题训练病句修改,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用专题训练-------病句修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新奇有趣、求新求变的艺术特征。它善于以新的美学样式表现文化内涵,带给观众新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体验。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动画形成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中国风动画深受瞩目。中国风动画充分运用水墨写意、青山绿水、民间剪纸、年画壁画、皮影木偶等民间艺术形式或传统绘画手法,呈现出独特的语言视觉。《大鱼海棠》中以福建土楼为原型的建筑,《白蛇:缘起》里的八卦图阵、烟雨江南,《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山河社稷图,既给人似曾相识的文化亲近感,又因艺术形象令人耳目一新而激发欣赏兴趣,引导人们走进文化想象深处,获得奇妙的审美体验。中国风动画并非原样复刻传统文化,更不是点缀式地使用中国元素,而是以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并赋予文化形象以新的内涵。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院四面环山、清邃幽静,想必也正是因为这份静寂,才让唐代诗人李渤情有独钟,选择在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至今,白鹿洞书院还存有纪念李渤等人的先贤祠和石雕白鹿。南唐在此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北宋初年,九江人在此建起白鹿洞书院,乃书院定名之始。两百多年后,理学兴盛,复兴书院成为潮流。理学家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白鹿洞书院至此名声大噪,成为南宋之后的中国书院教育的典范。白墙、黑瓦、棕门……处处都彰显一份宁静。但假如只为求得静寂,那并不是兴办书院的目的,也辜负了书院“以文化人”的初衷。就像陶渊明的田园之颂,说的是农桑之事、田园之美,但一切则是来自他躬耕的切身体验。无论是书院更是其他文化讲坛,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教化人,更不可能影响人。在白鹿洞书院,我读到了千年前的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读到了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中华文化的正大光明,来自无数个个体的自省反思,来自各个群体的自觉约束。中国古代的书院全都深藏在大山之中,但向善向美的思想,依旧能够沿着清澈的溪水慢慢流向山外,流向市井人家;依旧能够随着清风飘向山外,飘向纷纷攘攘的里巷街市。在午后的白鹿洞书院,我不仅读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找到了天下人间烟火气中的生命意蕴。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戏曲作为民族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中华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戏曲诞生、发展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实践中,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融合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欣赏传统戏曲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例如,大众在感悟评剧《母亲》中邓玉芬的牺牲奉献精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陈贺祥跌宕起伏的命运、豫剧《焦裕禄》中焦裕禄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时,既叩问历史,感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塑造了自身道德认知与价值观,又烛照当下,发掘人性意蕴、理想品格,于不自觉中更加认同民族情感,于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意识,坚定了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表演美学特征,坚定文化自信可加强对传统戏曲美学原则、艺术特征的认同,助推现代戏曲多样发展,在给予戏曲文化创新勇气的同时,还给予戏曲文化“走出去”的底气,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交流。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阖家团聚,挂菖蒲,吃粽子,饮艾酒,划龙舟,其乐融融。端午节决不能错过赛龙舟。龙舟竞渡是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声势浩大,精彩纷呈……浩淼的江面上,急鼓声中水花飞溅,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人声鼎沸似地动山摇,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依依不舍地闻着袅袅荷香踏月而归,兴致盎然。端午节情思悠悠。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浪漫诗篇深入人心,感人至深;激情又浪漫的诗人们,常常与屈原心意相通。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既感叹屈原以身殉国的壮烈事迹,又暗喻自己的爱国之心像屈原一样坚贞不屈。明代边贡也在《午日观竞渡》一诗里写道:“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众多文人弘扬和传承着屈原的诗风和精神,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缝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口耳相传了。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一脉相承,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轰动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采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来,苏东坡又火了,之所以用“又”字,是因为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吟咏、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不计其数,今天,苏东坡深受全国人所喜爱,甚至被网友称为“国民偶像”,“苏东坡”早已不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人们爱苏东坡,除了因为他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和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创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一生始终秉持为民请命、兼济苍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情结,“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能在旧党废法时仗义执言,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浑噩度日,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比如在杭州疏浚西湖,在徐州率民抗洪等。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达观豁达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名头大,官位大,人生起伏更大,饱受贬谪之苦。但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寻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状态,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具体来说,他既上得去,坐得稳文坛领袖,当得实学士尚书;又下得来,好吃,好玩,好讲笑话,虽然偶尔也如凡夫俗子一般惆怅、愤慨,孤苦,但总是能在吟诗、交友、作画、烧菜、把酒与调侃嬉笑中自我排解。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到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1.中国风动画充分运用水墨写意、青绿山水、民间剪纸、年画壁画、皮影木偶等传统绘画手法或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语言。2.无论是书院还是其他文化讲坛,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影响人,更不可能教化人。3.在欣赏传统戏曲时,产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4.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文人传承着屈原的诗风,弘扬着屈原的精神,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6.苏东坡深受国人喜爱,甚至被网友称为“国民偶像”。“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专题训练成语填空,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专题训练病句修改 (1),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专题训练修改病句,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