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741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741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7415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7415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7415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7415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7415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7415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6第5节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悬梁剌股或,韦编三绝,学以致用,滔滔汩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课标、新高考都非常重视语言建构和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就是这一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2022、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中,针对修辞手法单独设题考查,表明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得到了强化。我们复习时要高度重视,不仅要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辨清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更要在文学鉴赏及写作中强化运用。这样,既可以优化我们的语言,又可以提升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一、比喻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1.特征。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学习任务一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不是比喻。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猜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示举例,如: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3.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比拟指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1.特征。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被拟体上。
3.作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4.注意问题。(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赋予“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2)用于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说‘再见’!”说它们相互说“再见”,显然与“相互打着招呼”的语境不符。(3)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于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作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如: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比拟)
三、借代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1.特征。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引人联想,使表达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注意问题。(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令人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相似。(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方式。1.特征。夸张的基础是真实事物,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1)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2)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3)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来表现。(4)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五、对偶对偶是两个短语或句子相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表示相关或相对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1.特征。从形式上看,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一般来说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3.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1.特征。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个,而且结构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词组或句子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2)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七、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1.分类。
2.作用。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八、设问设问是指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而故意设置疑问,然后自己回答的一种修辞方式。1.分类。
2.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九、反问反问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方式。1.特征。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阐明。正因为“反问”的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是用疑问表感叹,所以句末也可用叹号。
3.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自己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问中。
考向一 准确辨别修辞手法
学习任务二 掌握两种考查方式,准确解答修辞手法题
辨识修辞“两步骤”第一步,通读语段,找特殊句子。快速阅读语段,留意并圈画一些文辞优美、语意深远的句子。第二步,分析语句,辨别修辞。分析圈画出的语句,看其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自己掌握的修辞手法,辨别这些语句使用了哪些修辞。
〔典例剖析〕(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并不都是能吃的。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但不可食用;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也不能入药。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
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解析]第一步,通读语段,找特殊句子。加点词语所在的句子是“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
第二步,分析语句,辨别修辞。“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运用“槐”的文化意义,“槐蝉”借指高官显贵,因此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第三步,比较鉴别,找出答案。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D.比喻,是否定喻,“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解题技巧〕正确使用修辞手法“三步骤”第一步,准确把握修辞特点。如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但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比喻是为了表达得生动形象,应该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以熟悉的事物比喻不熟悉的事物。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比喻特点,
考向二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第二步,明确题型特点及答题思路。通过审题,明确考查的修辞手法及题型特点,是单纯地辨析修辞手法,还是与语言表达题结合。第三步,结合语境,展开想象或联想,精准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无论是比喻还是比拟,都需要在“比的对象”上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无论是排比还是对偶,都需要在表达内容或形式上进行相同或相似的想象。
〔典例剖析〕(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解析]第一步,准确把握修辞特点。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构成比喻的关键:①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②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第二步,明确题型特点及答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比喻的相似性。可先总体点出具有相似性,再从形态、特点等角度分析相似性。
第三步,结合语境,展开想象或联想,精准分析。整体上,画线句子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形状上,可分析出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状态上,扣住“黏稠”一词,分析车流与河水的相似性,“黏稠”本义指浓度大,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分析出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1.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又一张亮丽名片。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文中画线句子是比喻,把被列入非遗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比作中国的“亮丽名片”。A.比喻和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问自答,设问;把“愁”比作“江水”,比喻。B.对偶和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仗工整,对偶;以战士在沙场出生入死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C.比拟,“惜别”“垂泪”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态。D.反问和借代,“知否,知否”反问;“绿肥红瘦”借代,“绿”指“海棠花的绿叶”,“红”指“海棠花”。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名称,该命名取自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天问一号”是中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火星环绕任务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制动捕获”——通过发动机降低探测器的速度,使其能够被火星引力捕获。“制动捕获”被形象地称为高难度地“踩刹车”。难在哪里?踩早了,速度降得过低,就会撞上火星;踩晚了,就不能被火星引力捕获,因而溜掉。在捕获过程中,探测器发动机的点火时机、时长都必须分秒不差,才能进入理想的捕获轨道。如何判断探测器是否降至目标速度,如何监测发动机推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自主更新刹车参数,都是研制团队要攻克的难关。值得庆祝的是,目前,探测器已经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A.比喻 设问 借代B.比拟 设问 排比C.比喻 对比 排比D.比拟 对比 借代
【解析】“被火星引力捕获”是比拟,用“捕获”赋予“火星引力”以人的特点;“难在哪里?踩早了,速度降得过低……因而溜掉”是设问,前问后答;“如何判断探测器是否降至目标速度……如何自主更新刹车参数”是排比;没有比喻、借代、对比。
3.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古琴音乐,作为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审美趣味的器乐,始终具有自己独立的音乐品格。古琴艺术在丰富多彩的唐乐中,绝不是取悦于喧闹的殿堂宴饮歌舞场合,而是企求在“简静”的意境中表现内在的情思和感受,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超越尘世的音乐境界。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例句中“取悦”“企求”等体现拟人修辞。A.对偶,“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B.拟人,人和山“相看两不厌”。C.反衬,以动衬静。D.比喻,把“琵琶声”比喻成宛转流畅的鸟鸣声和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4.拟人的特征是把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答案】把“月儿”比拟为女子,把月缺说成女子“瘦削了两三分”,用“晚妆”“盈盈”这些表示人的行为特点的词语形容月亮初升的样子,使月亮人格化,显得活泼、亲近。
5.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狭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由此可见,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社会生活。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出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明灯。只有这样,诗歌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的生机。
【答案】画线句子把“诗歌”比喻成“明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歌的重要作用,即优秀诗歌既能为社会带来希望,也能让人们心灵美好。
6.请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公平、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会与大众阅读渐行渐远,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苦心经营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上。
【答案】拟人,比喻。“陶醉”“孤芳自赏”把“文学奖”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文学奖如果自命清高,与大众阅读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把“文学奖”比喻为“人情世故的温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如果文学奖脱离大众,就容易沦为人情世故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对优秀作品的奖励与鼓舞。
1.下列各句中,对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对偶)B.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拟人)C.我的师傅就像刘半农在《铁匠》中所塑造的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一样,凭借自己的手艺,服务远近乡亲。(比喻)D.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已经气破肚皮了。(借代)【解析】“比喻”错误,“我的师傅就……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一样”,是将“我的师傅”和“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做类比。
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而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采用单色髹漆,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从素髹漆器的身上,现代人可以嗅到宋朝美学的“极简风”。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解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嗅”为嗅觉,“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应该是视觉,运用通感手法。A.“间关”是鸟鸣声,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滑”,形容乐声宛转流畅,“冰下难”,以泉水在冰下流动受阻形容乐声艰涩低沉、呜咽断续,“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B.夸张,“四万八千丈”来形容天台山的高度,言山之高。C.比喻,把卷起的浪花比作雪。D.借代,“丝竹”代音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古人对读书有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南宋尤袤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此外,古人读书还留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佳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书可明理。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一本好书能指引人们探寻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读书可修身。“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热爱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并将之内化为崇高的价值追求,方能使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可增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读书可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成为更强更好的自己。
行稳致远(或:宁静致远)
善读者,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普通读者与学者不同,不是为研究和求证而读,读书就是为了③___________,如果读书无益于做人行事,与不读无异。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做到读与记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相结合,在深思熟虑上下功夫;读书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与做结合起来;每读必有心得,读与写相结合,形成文字。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顺序,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本体是书,喻体是桥梁、翅膀。②把书比作桥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有着沟通古今中外的重要作用;把书比作翅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让人增长智慧,思想活跃。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近午时分,雨大起来。山上的雨水是用古老的魔法滋润一切干枯的事物、令一切平速浅薄的事物变得丰富深邃的精灵。它让喧嚣归于宁静,让奔忙停下脚步,让沉重疲蔽的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死回生(或:重获生机)
林场的老周和老章来迎我们。此地遥远,上山下山不容易,老周时常一入山中就住上一个月或半个月。这里也是森林公园,是台州人的“城市肺叶”,肥沃的黄土地和红土地上生长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树木。这里有台州人的“大水缸”——长潭水库。它的集雨面积有440多平方千米,有八条溪流③___________流淌入库,水库周边有高山森林、湖滨湿地、自然草甸,森林与湖泊湿地一起构成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各种飞鸟走兽、珍稀动物也渐渐出现。我们置身在茶山上,却只见到一座云海,见不到水库,眼前的这座云海,像从水库中生长出来。水库蓄着水,水养着云,云惦着天,总是迫不及待,奔涌而出,迅速就奔涌出一座云海了。
欣欣向荣(或:郁郁葱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山上的雨水是运用古老魔法的精灵,它滋润一切干枯的事物,它令一切平淡浅薄的事物变得丰富深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第2节正确使用成语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类型七望文生义,诸如此类,不言自明,冰山一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3第2节正确使用成语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误区警示〕,〔知识卡片〕,类型三语意重复,类型四不合语法,类型七望文生义,大放异彩,赞不绝口,视而不见,汗牛充栋,参差不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语言文字运用专题8正确使用熟语正确使用熟语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