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第1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第2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及大气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
    (2022年广东韶关期中)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高山地带
    2.该地当日最有可能的天气特征为(  )
    A.雷雨大风冰雹天气 B.烈日高温酷暑天气
    C.潮湿闷热无风天气 D.雪虐风饕地冻天气
    3.引起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答案】1.B 2.A 3.B 解析:第1题,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对流层厚度大约17~18千米,中纬度12千米左右,高纬度大约8~9千米。图中对流层厚度约为12千米,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项正确。第2题,根据对流层内的气温垂直变化,由地表25 ℃降至对流层顶的-70 ℃左右,由此可推测出此时该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高于对流层的平均垂直递减率6 ℃/千米,故推测其可能对应为强对流天气特征,雷雨大风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A项正确。第3题,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气温垂直递减。平流层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波段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故而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项正确。
    4.(2022年浙江1月选考)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
    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
    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
    【答案】A 解析:大棚顶部搭建光伏发电系统(有光伏板),会使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进一步减弱,从而使棚内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等也随之减弱,故A项正确。
    (2022年河北保定模拟)2021年12月11日,山西、内蒙古、北京等地天空出现了发光云带(如图所示),这是一种最稀有的云——夜光云。夜光云由冰晶颗粒散射太阳光而成,通常位于80~85千米的高空,薄如蝉翼。据此完成第5~6题。

    5.夜光云被称为最稀有的云,主要是由于(  )
    A.仅出现于高纬度地区  B.只山区可见
    C.形成于高层大气中   D.持续时间短
    6.人们观察夜光云的最佳时机是(  )
    A.阴雨天    B.黎明
    C.午夜   D.白天
    【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80~85千米的高度位于高层大气层中,而高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相当稀少,冰晶难以形成,所以夜光云十分稀有,C项正确。第6题,傍晚或黎明时分,高空依然被阳光照亮,因而人们可以看到高空的冰晶散射阳光形成发光的云带,B项正确。
    (2022年山东名校联考)季风爆发是指西南季风在印度半岛的建立过程。受季风爆发的影响,中国南海地区的天气由干燥、少云转为多云、多雨,而表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2000年5月10—13日和6月8—12日,南海地区经历了2次明显的季风爆发过程。据此完成第7~8题。
    7.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  )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水蒸发减弱
    C.海面辐射增强    D.海面风力减弱
    8.与第一次季风爆发相比,第二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推测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大气辐射增强  B.海洋热量净增
    C.季风风力较弱  D.空气对流较弱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海南地区多云多雨,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减弱,A项错误。由于太阳辐射减弱,所以导致海水蒸发减弱,B项正确。由于表层水温相对稳定,所以海面辐射相对稳定,C项错误。由于季风爆发会导致中国南海多云多雨,所以海面风力应当增强,D项错误。第8题,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增加会导致海洋热量增加,引起地面辐射增强,进而导致大气辐射增强,所以大气辐射增强与海洋热量净增是出现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A、B项错误。同样都是季风爆发期,并不能说明第二次季风减弱,C项错误。空气对流较弱会导致阴雨天减少,使地面获得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是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原因,D项正确。
    (2022年山西晋中模拟)地—气相互作用是气候形成的重要过程,是气候系统与各圈层联系的纽带,通过辐射收支与热量传递实现地表能量交换。冰冻圈是一个特殊的圈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层中云、气溶胶、水汽等因素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对太阳辐射产生相应的影响,进而对冰川表面温度、蒸发过程产生影响。如图为8月24—28日(晴天)某地海拔4 550米处冰川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图中③曲线表示的是(  )
    A.反射大气辐射   B.大气辐射
    C.反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
    10.测试期间该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体现在(  )
    A.日出时刻反射率低 B.日落时刻反射量大
    C.正午时刻反射率高 D.正午时刻反射量大
    【答案】9.A 10.D 解析:第9题,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①为向下短波辐射且数值大,④为向上短波辐射且数值小,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④表示冰川反射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②为向下长波辐射,③为向上长波辐射,可知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表示冰川反射的大气辐射。第10题,图中纵轴表示反射量,没有体现出反射率的信息;由上题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④表示冰川反射的太阳辐射,①数值最大时表示正午时刻,数值最小时表示日出和日落。读图可知,日出和日落时刻反射量小,正午时刻反射量大。
    二、非选择题
    11.(2021年北京海淀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于暑期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脉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材料二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出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




    材料三 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答案】(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其成因。
    (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
    (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
    (2)1—6时(或凌晨),10厘米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成因:邻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对土壤侵蚀,保持水土。
    12.(2021年豫皖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21年6—7月,加拿大和美国西北部地区连日受到高温热浪的侵袭,多地气温直逼50 ℃,打破了历史最高温纪录。此次极端高温天气主要是由一种名为热穹顶(也称热盖,指天空中的热高气压团,可能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任何地方)的天气现象导致的。图甲示意热盖现象形成过程,图乙示意热盖现象对冷空气的影响。

    (1)分析加拿大和美国西北部地区此次高温天气“高烧不退”的原因。
    (2)简述热穹顶现象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1)7月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受热穹顶影响,降水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热穹顶产生的下沉气流阻挡地面蒸发的热空气向外扩散,并将热空气重新压回地面,导致地面温度持续升高;地面温度升高进一步导致热空气的蒸发,但热空气始终无法进入全球大气循环,被热穹顶限制在本地区;7月为北半球夏季,少有冷空气出现,且冷空气势力较弱;热穹顶外围存在向四周辐散的气流,阻挡了冷空气的流入。
    (2)损坏道路、高压电缆等基础设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用于制冷的能源消耗量增大;火灾发生的概率升高等。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跟踪练7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跟踪练7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10月该草原,图示时间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共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