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1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2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随堂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18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覆盖陕西、甘肃、山西三省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商洛、铜川、平凉、临汾、运城等城市,面积10.71万平方千米。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有利于引领和支撑我国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图1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
    1.下列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一定范围、形状,没有明确边界 ②为人文区域,是小尺度区域 ③为内陆区域,有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图1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关联性 ④综合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关中平原城市群是由具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区组成,①错误;主要是按照人文特征划分的,为国家内陆省级行政区内的城市,是小尺度区域,②正确;地处我国北方内陆,由地理环境相近的一些城市组成,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国家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划定该城市群,可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③④正确。第2题,图1中有多个不同的城市群,体现出区域的差异性,②正确;城市群之间有直线连接,说明城市群通过区域要素联系,具有关联性,③正确。
    我国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地区,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第3~4题。
    指标
    四大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
    8.2
    10.7
    9.5
    71.6
    人口占全国比例/%
    7.7
    26.5
    38.6
    27.2
    人均GDP/万元
    4.7
    5.9
    9.4
    5.4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3.我国四大经济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
    ①自然条件 ②经济基础 ③发展水平 ④政策法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我国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其划分是综合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①②③符合题意;与政策法规关系不大,④不符合题意。第4题,从图表可知,丙地区人均GDP最高且人口占全国比例最大,经济最发达,所以是我国东部地区;丁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达到71.6%,是我国西部地区;乙地区各项指标接近丙地区,是我国中部地区,B项正确;甲地区人口占全国比例最小,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最小,是我国东北地区。
    图2、图3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7题。

    图2        图3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1月的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B.甲、乙两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C.甲地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都位于季风区
    6.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四川盆地、浙闽丘陵 B.渭河平原、成都平原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藏南谷地、江汉平原
    7.两地自然环境不同,导致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河流流向
    【答案】5.D 6.D 7.C 【解析】第5题,据图中经纬度判断,甲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乙区域位于江汉平原。甲地海拔高,冬季气温低于乙地,A项错误;甲区域主要粮食作物为青稞,乙区域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B项错误;乙地受冬、夏季风影响大,甲地气温年较差小于乙地,C项错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界线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甲、乙两地都位于季风区,D项正确。第6题,据图中经纬度判断,甲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藏南谷地,乙区域位于江汉平原,D项正确;四川盆地位于105°E附近,浙闽丘陵位于120°E附近,渭河平原位于34°N以北,成都平原位于105°E附近,汉水谷地位于110°E附近,黄淮平原位于34°N,A、B、C项错误。第7题,据图中经纬度判断,甲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藏南谷地,乙区域位于江汉平原,引起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项正确。
    (2021年辽宁沈阳月考)淮河是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同时也是皖北与江淮之间的分界线,而长江则是皖南与江淮的分界线。图4为淮河、长江局部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

    图4
    8.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主要是因为(  )
    A.淮河南北植被差异明显 B.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
    C.淮河源头位于秦岭山脉 D.自然地理分异指标显著
    9.明清时期,皖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皖北,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水运比淮河发达 B.山地物产比平原丰富
    C.两地气候差异明显 D.皖南种植业更发达
    【答案】8.D 9.A 【解析】第8题,由于植被分布具有明显过渡性,淮河南北植被差异并不明显,A项错误;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与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没有太大关系,B项错误;淮河源头位于桐柏山,且淮河源头位置与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没有太大关系,C项错误;由于1月0 ℃等温线、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淮河吻合,自然地理分异指标显著,因此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D项正确。第9题,南方多山,明清时期,水运是该地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长江水运比淮河发达,故皖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皖北,A项正确。
    (2021年山西运城月考)图5、图6分别为我国甲、乙两地区主要农产品种类及耕作制度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0~12题。

    图5       图6
    10.图中甲、乙两地可能是(  )
    A.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B.太湖平原、松嫩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11.导致两地耕作制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热量
    C.水分 D.地形
    12.现阶段,乙地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旱涝灾害频发
    C.城市用地挤占 D.生态退耕还林
    【答案】10.A 11.B 12.C 【解析】第10题,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甜菜、亚麻性喜温凉,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说明当地热量不足,因此甲地纬度较高,可能是东北平原、松嫩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冬小麦、水稻、棉花的主要分布区,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太湖平原等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A项正确。第11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可能是东北平原,乙地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影响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的因素主要是热量,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较低、只能一年一熟,适宜种植喜温凉的作物。而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较低,处于亚热带地区,热量较充足,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多种植喜湿热的水稻等,B项正确。水分、土壤不能改变作物的熟制,A、C项错误;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平原和盆地,因此两地地形差异不大,D项错误。第12题,现阶段,长江中下游平原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用地挤占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种植面积大大减少,C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灾害频发、生态退耕还林不是主要原因,A、B、D项错误。
    (2022年陕西渭南期末)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下表示意三个省级行政区的民谣。据此完成第13~14题。
    省级行政区
    民谣

    帕帕头上戴,秦腔吼起来

    窗户糊纸纸在外,大缸小缸腌酸菜

    四季衣服同穿戴,老太爬山比猴快

    13.甲、乙、丙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A.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 B.山西省、辽宁省、西藏自治区
    C.陕西省、黑龙江省、云南省 D.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
    14.“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乙地农村地区常见的习俗,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冬季寒冷,新鲜蔬菜较少 B.气候湿热,蔬菜容易腐烂
    C.海拔较高,蔬菜运输不便 D.城镇化水平高,需求量大
    【答案】13.C 14.A 【解析】第13题,陕北地区冬季寒冷多风沙,水资源短缺,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夏季炎热,戴帕可拭汗,且根据秦腔可以判断甲省级行政区为陕西;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若将窗户纸糊在窗户内部,室内暖而湿的水汽遇到窗纸易凝结成水球,易将窗纸损坏,故“窗户糊纸纸在外”,则乙省级行政区为黑龙江;云南纬度较低,但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年温差小,所以“四季衣服同穿戴”,则丙省级行政区为云南。C项正确。第14题,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难以越冬生长,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过冬,A项正确;东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并不湿热,B项错误;东北地区海拔不高,C项错误;题干信息“农村地区常见的习俗”,与城市需求量大并无太大关系,D项错误。
    (2021年安徽六安期末)在滇中高原地区有许多特殊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图7),它的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临街一面是倒座(中国传统建筑中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的房子,又称南房),中间为住宅大门。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房屋以木料制成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陕西、安徽等地区也有类似建筑。据此完成第15~17题。

    图7
    15.下列关于滇中高原“一颗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房比耳房高出一个屋顶——视野良好
    B.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雨季收集更多雨水
    C.正房、耳房均向天井挑出腰檐——便于晾晒谷物
    D.房屋以木质柱梁为支架——适应云南多地震的地质条件
    16.四合院住宅外围高墙少窗,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①防风 ②防火 ③防盗 ④美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与安徽、陕西等地的“一颗印”相比,滇中高原地区的天井更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崎岖,建筑用地有限 B.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
    C.夏季高温,有利通风散热 D.雨水较多,有利于防涝渍
    【答案】15.D 16.A 17.B 【解析】第15题,正房比耳房高出一个屋顶是因为采光通风良好,A项错误;耳房屋顶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火、防风、防盗,B项错误;正房、耳房均向天井挑出腰檐是为了便于雨天穿行,C项错误;云南临近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房屋以木质柱梁为支架可减弱地震造成的影响,D项正确。第16题,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滇中高原春季多大风天气,高墙少窗可以起到防风作用,还可以防火、防盗,①②③正确。第17题,与安徽、陕西等地区相比,云南纬度低,夏季太阳高度更大,天井更小是为了挡住太阳的强光直射,B项正确;滇中高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建筑用地较多,A项错误;滇中高原地区海拔高,夏季凉爽,且天井小不利于通风散热,C项错误;若防涝渍,房屋应建在地势较高处,D项错误。
    (2022年湖南联考)相互之间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在不同的空间集聚,使得两地区产生关联性。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区域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区域整体发展越协调。图8为2003年、2008年、2013年三个代表性年份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在不同层级的空间上的集聚关联度指数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8~20题。
       
    图8
    18.不同尺度空间的产业集聚关联度的特征是(  )
    A.空间尺度越小,指数越低 B.经济越发达的城市群,指数越高
    C.产业分工越细,指数越高 D.地理位置越优越,指数越高
    19.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推测其根本原因是(  )
    A.产业扩散 B.政策引导
    C.资源禀赋 D.地理位置
    20.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  )
    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B.加强交通建设
    C.调整行政区划 D.差异化布局产业
    【答案】18.C 19.A 20.D 【解析】第18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产业分工越细,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关联性越强,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C项正确;空间尺度、经济发达程度、地理位置与产业集聚关联度没有明显的正负相关性,A、B、D项错误。第19题,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扩散,导致生产协作联系减少,A项正确。第20题,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差异化布局产业,调整产业分工,加强生产协作联系,D项正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交通建设不能提高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A、B项错误;调整行政区划对此影响不大,且通常也不会大范围调整行政区划,C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题,共40分)
    21.(2022年福建泉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加里曼丹岛(图9)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相对稳定,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地球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如图10所示)。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图11为该岛典型气候资料图。

    图9 图10

    图11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4分)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当地森林破坏后自然恢复慢的原因。(4分)
    (3)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4分)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6分)
    【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
    (2)该岛全年高温、降水多,森林被破坏后,地表没有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缺少土壤,树木生长困难。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减少;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食物相对不足。
    22.(2021年吉林松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它可遮阳避雨、休憩、聚会、防晒,保护桥梁。浙闽山区至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安排采伐木材的时间多采用“夏伐秋晾”。图12为浙闽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示意图。

    图12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6分)
    (2)通过调查发现,在准备建古廊桥的木料时,当地居民采取“夏季伐木、秋季晾木”的方式。说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6分)
    (3)分析当地居民多选择在冬季施工建设廊桥的原因。(6分)
    (4)当地建造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较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试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烂;加设廊屋可以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防水、防潮、防晒,保护桥梁。
    (2)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山上采伐的木料可顺河漂流至桥址,减小劳动强度;秋季阴雨天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
    (3)该地区冬季晴天多,便于施工和修建;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对廊桥修建影响小;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足。
    (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
    相关试卷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时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