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1 确定位置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探索“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式方法.
3.能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4.感受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难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情境引入】
教师活动: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追问,自然引出本节课课题.
问题: 假如你约朋友到电影院观看武汉抗疫电影《武汉日夜》,朋友到电影院找你,你会如何告诉他你的位置?
预设答案:电影院的位置是由排号与座号组成,所以只要告诉朋友我的座位是几排几号就能准确找到我的位置.
追问:你能看懂电影票上的座位标识吗?
引出本节课课题.
思考,回答.
设置生活中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确定位置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
教师活动: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出主题后通过议一议活动让学生自主交流探讨,探索平面中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据这一问题.
问题1: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
预设答案:根据电影票上的影厅信息和座位信息找.
(1)先在电影院中找到2号影厅;
(2)在影厅第4排找到标号为7的座位,该座位即为电影票上标识的相应位置.
问题2:在电影票上,“3排6座”与“6排3座”中的“6”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分析:“3排6座”与“6排3座”的座位如图中红色星型标准:
预设答案:前一张电影票上“3排6座”的“6”表示座号是6,后一张电影票上“6排3座”的“6”表示排号是6.一个表示座号,一个表示排号.
【议一议】
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
预设答案:在只有一层的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两个数据:一个用来确定排(行),一个用来确定座(列).所以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排号(行号)和座号(列号)两个数据.
强调: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叫:点定位法.
追问: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其他方法吗?
【做一做】
教师活动: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来探讨确定位置的不同方法
情境一:
1. 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5月12日14:28,我国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汉川县境内,即北纬31°,东经103.4°,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你能在地图中找到震中的大致位置吗?
分析:可以根据经纬度来确定位置.
先在地图上找到北纬31°的纬度线,再寻找东经103.4°的东经线,在两条线的交点附近即可找到震中位置.教师通过动画演示题中纬度线和经度线交点位置的确定.
预设答案:
上图中北纬31°,东经103.4°的交点就是震中的大致位置.
结论:可以利用经度和纬度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称为经纬度定位法.
注意:(1)经纬度定位法一定要结合地理学中经纬度的知识进行判断,一般是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2)用经纬度定位法确定物体的位置时,物体所处的纬线和经线的交点就是物体的位置.
情境二:
2.如下图是广州市地图的一部分,如何向同学们介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所在的区域?“广州火车站”呢?
分析:先找到目标位置所在的区域,读取该位置所在区域所对应的列号和行号即为目标区域.
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读取目标区域编号,帮助学生掌握确定区域编号的方法.
预设答案: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所在的区域是C4区;“广州火车站”是B3区.
结论:可以使用区域定位法确定物体位置.
具体步骤为:
(1)找到目标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2)读取目标位置所在区域对应的列号和行号(一般列号在前,行号在后);
(3)该列号和行号组成的标识即为该目标位置.
【议一议】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预设答案:
小组1:学校召开家长会,要求父母坐在子女的座位上开会,爸妈如果要找到我的座位,则必须告诉他们我座位的排号和座位号,才能找到我的位置.
小组2:外地朋友过来我所在的城市游玩,为了向朋友介绍我接他的所在的地点,我必须把我所在位置的街道名称、街道号码告诉朋友,他才能找到我的位置.
议题2: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
预设答案:
小组3:
(1)点定位法需要排号和座号两个数据确定位置.
(2)经纬度定位法需要经度和纬度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
(3)区域定位法需要物体所在区域的列号和行号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
综上三条得出结论: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归纳】
1.在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点定位法、经纬度定位法、区域定位法等.
2.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认真观察并思考回答
说出电影票上排号和列号的意义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结合情境,思考并回答问题
熟悉几种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形结合意识.
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探讨确定位置的不同方式方法,感受生活中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让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的定位问题,选用学生所举的例子展开讲解,生成交互的课堂.
归纳出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环节三 应用新知
【典型例题】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查过程中若发现解题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例:如下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图中1cm表示20 n mile),对我方潜艇O来说:
(1)北偏东40°的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离我方潜艇20 n mile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几个数据?
解:(1)对我方潜艇来说,北偏东40°的方向上有两个目标:敌舰B和小岛.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仅用北偏东40°的方向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敌舰B距我方潜艇的距离.
(2)分析:因图中1cm表示20 n mile,距离我方潜艇20 n mile的敌舰数量即是以O为原点、1cm为半径的圆上的敌舰数量.
所以距离我方潜艇20 n mile的敌舰有两艘:敌舰A和敌舰C.
(3)因为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所以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两个数据:距离和方位角.
例如:对我方潜艇来说,敌舰A在正南方向,距离为20 n mile处;敌舰C在正东方向,距离为20 n mile处.
总结:方位角与距离定位法.
掌握方位角与距离定位这一确定位置的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的理解.
环节四 巩固新知
【随堂练习】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练习,学生当堂解答,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出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课堂时间进行适当分析讲解.
1.如图是某风景区的地图,请向来访的客人介绍其中3个景点的位置.
2.观察如图所示象棋盘,回答问题:
(1)请你说出“帅”与“将”的位置;
(2)说出“马7进8”(即第7列的马前进到第8列)后的位置.
3.今年第13号强台风“韦帕”于9月19日凌晨2点30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霞关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登陆时台风中心位于(北纬27.3°,东经120.4°),请在图上指出登陆时台风的中心位置.
答案:
1.“八一公园”的位置在A3区;“人民公园”的位置在B2区;蓝天碧水购物广场”的位置在B1区等等.
分析:通过观察图片特征,可以使用“区域定位法”确定景点位置.
2.(1)“帅”的位置是第10行第6列.“将”的位置是第2行第5列.
分析: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可以使用点定位法,找出该目标点的行号和列号即可确定位置.
(2)“马7进8”后马的位置为第7行第
8列.
分析:在中国象棋中,“马”走动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竖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俗称“马走日.所以“马7进8”后马的位置为第7行第8列.
3. 分析:可以使用“经纬度定位法”确定位置.
图中北纬27.3°,东经120.4°的交点就是登陆时台风的中心位置.
自主完成布置的练习,然后交流,互评.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环节五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回顾本节课主要知识点
通过课堂小结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57页
习题3.1
第1,2题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 确定位置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1 确定位置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讲授新课,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1 确定位置精品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