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5759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5759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49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5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6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0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时规范练一、选择题1.(2023江苏南京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发明了畜力牵引的铁齿耙、使用绳索软套、发明短辕的蔚犁以及耕耙耱技术。对此,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C.受江南先进技术的启发D.良好政治环境的推动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不安,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采取更新技术的办法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材料隐含的信息是“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阶段,尤其北方动荡不安状态更为明显,排除B、D两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技术本身落后,江南的先进技术是北民南迁带去的,排除C项。2.(2022山东泰安三模)唐代房玄龄等人在其编写的《晋书》中,对于前秦统治者苻坚的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祇,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其赞美主要是因为 ( )A.苻坚对稳定社会作出突出贡献B.苻坚励精图治符合唐代审美标准C.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D.作者借苻坚教化唐代的统治阶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房玄龄等在《晋书》中赞美前秦统治者苻坚“修废职,继绝世”等,这些都是儒家的价值理念,说明房玄龄赞美的原因是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故选C项;房玄龄等人赞美苻坚主要是出于苻坚的作为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并非苻坚对稳定社会作出贡献,排除A项;房玄龄等人并未赞美苻坚励精图治,排除B项;房玄龄赞美苻坚是因其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与教化唐代统治阶级无关,排除D项。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主张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而发起古文运动,强调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建立的新散文,提出“词必己出”“文以载道”。这场运动持续到宋代。这场古文运动( )A.使得儒学重回统治地位B.强调表达个性和真情感C.顺应了知识阶层的壮大D.使儒学重新焕发生命力答案D解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儒学重新焕发生命力,故选D项;儒学自汉武帝以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排除A项;古文运动强调儒家的道统,并非注重情感的表达,排除B项;韩愈所发起的古文运动与知识阶层的壮大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4.(2023江苏苏州高三上期中调研)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之所以被誉为前无古人的古典绘画瑰宝之一,是由于其在表达画面内容、表现人物造型、环境渲染和笔墨形式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 )A.把表现对象的内心与神韵作为追求目标B.追求个性,不拘法度,不强调写实与意境C.一改汉代以来绘画婉约、轻巧的阴柔之美D.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有生活气息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即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表现,据此可知,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把表现对象的内心与神韵作为追求目标,故选A项。5.(2022河北张家口三模)下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B.器乐艺术进入鼎盛期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D.鼓舞之乐开始兴起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在艺术领域融合各民族的特色,说明文化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的乐舞俑无法体现出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进入鼎盛期”表述夸大史实,排除B项;鼓舞之乐在唐之前已经出现,排除D项。6.(2022广东惠州三模)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宋代边塞诗却常透露出士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沉郁悲凉。这一变化说明( )A.文学艺术走向没落 B.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导C.主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D.政治形势影响文学风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国力强盛,在边疆军事斗争中占据优势,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常处于劣势,因此唐、宋的边塞诗呈现不同感情色彩,故选D项;宋代文学艺术繁荣,走向没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的信息,无法说明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导,排除B项;边塞诗中,爱国精神始终不变,排除C项。7.(2022辽宁葫芦岛一模)中国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歌和谚语,如北朝农书《齐民要术》中便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镞”等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农业生产要求农夫注重农时,强调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等,故选C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且天人感应理论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南方、北方及其生产情况,排除B项;谚语和民歌是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而非统治者重视科技发展,排除D项。8.(2022广东清远高三期末)1944年,四川成都一唐墓中发现的佛经残页经考证为雕版印刷制成,且其上印有汉文;1966年,韩国庆州发现一卷雕印佛经中使用了武则天称帝时所制的新字。这说明唐朝时( )A.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B.雕版印刷技术源于成都地区C.技术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D.佛教文化开始传入朝鲜半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墓中发现雕印佛经且有汉文,韩国发现的雕印佛经中使用了武则天所制新字,说明雕版印刷术流行,促进文化传播,故选C项;材料反映政府文化控制相对宽松,排除A项;成都地区发现雕版印刷技术,并不能说源于成都,排除B项;“开始”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9.(2023广东高三联考)“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D.体现出阴阳辩证的哲学答案A解析材料中“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体现道家的思想,“恻隐之心”是儒家的思想,而“大慈”和“普救含灵之苦”体现了佛教的思想,故A项正确;民本主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较为片面,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在儒道两家都有体现,排除C项;阴阳辩证的哲学确实运用于中医治病,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0.(2023广东六校高三联考)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和东周西周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汉代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连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魏晋南北朝魏晋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杂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隋唐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南京官话作为官话标准语言依然被士人阶层沿用。1728年,鉴于闽粤两省百姓母语与官话差异甚大的客观事实,清政府在福建、广东两省的各个郡县设置正音书院、书馆,由驻防八旗任教讲授北京官话,算得上是中国早期的“推普”实践。到清朝中后期,北京官话已经取代南京官话的汉语标准音地位。1840年后进入中国的使节、商人们也发现在政治中心通行的北京官话地位越来越重要,英国人威妥玛著《语言自迩集》,系统地记录了19世纪中叶北京官话的读音,作为一本权威性的汉语教材,受其影响,其他国家的汉语教学也转向了北京官话。(1)根据材料一,写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2个结论,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结论的各自依据。(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官话推广的意义。参考答案(1)示例①结论:官话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依据:各朝代、政权都将都城一带的方言确定为正统语言。②结论:语言的演进与政局的变化密切相关。依据:统一时期有统一的“官话”,语言融合步伐加快;分裂时期(如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语言不统一。③结论: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传播。依据:汉代官话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魏晋以来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北方方言向南方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④结论:语言的演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依据:古代早期各地方言多样化,随后逐渐融合,统一趋势明显。(2)意义:有利于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增进民族认同,增强凝聚力;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7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3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