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我所欲也》一轮复习小测
展开
这是一份《鱼我所欲也》一轮复习小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故不为得也,死亦我所恶,则凡可以辟也,一箪,一豆羹,弗得则死,蹴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鱼我所欲也》一轮复习小测
姓名: 班级: 限时:
一、 注音
1、故不为( )苟( )得也
2、死亦我所恶( )
3、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 )也
4、一箪( )食( )
5、一豆羹( )
6、弗( )得则死
7、蹴( )尔而与之
8、为( )宫室之美
9、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 )
10、乡( )为( )身死而不受
11、今为( )宫室之美为( )之
12、今为妻妾( )之奉为( )之
13、今为( )所识穷乏( )者得( )我而为( )之
二、理解性默写
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性本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人人都说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 , , 。
2、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
4、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 ?
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 , 。
6、孟子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
7、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 , , , 。
8、作者对他们“为之”的几件事的评价: 。
9、《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在生命和大义之间,要毅然做出“ ”的选择,如果迷失本心,则人容易犯下“ ”的错误。
10、《鱼我所欲也》中用“ , ”表明了仁人志士不苟且偷生、不逃避死亡的原因。(作者认为人们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原因)
11、《鱼我所欲也》中,作者用行人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得出“ , ”的结论,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孟子借此强调了自己做人很有原则。
三、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7、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12、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13、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
14、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基础小测答案
一、注音
1、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
2、死亦我所恶(wù)
3、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4、一箪(dān)食(shí)
5、一豆羹(gēng)
6、弗(fú)得则死
7、蹴(cù)尔而与之
8、为(wèi)宫室之美
9、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
10、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
11、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12、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
13、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
二、理解性默写
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性本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人人都说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孟子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7、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作者对他们“为之”的几件事的评价:此之谓失去本心
9、《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在生命和大义之间,要毅然做出“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选择,如果迷失本心,则人容易犯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0、《鱼我所欲也》中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两句表明了仁人志士不苟且偷生、不逃避死亡的原因。(作者认为人们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原因)
11、《鱼我所欲也》中,作者用行人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得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结论,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孟子借此强调了自己做人很有原则。
三、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择正义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灾祸我不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的呢?
4、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不可用呢?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通过某种方法就能保全生命却不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却不采用。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那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胜过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8、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生存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
11、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12、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华美的住宅却接受了它;
13、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
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14、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轮复习小测,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注音,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曹刿论战》一轮复习小测,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注音,默写,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同步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全文重点字词翻译,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