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01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02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0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6页。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辽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茶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②。或用葱、姜、冬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③补所阙人。
    (选自陆羽《茶经•茶之饮》,有删改)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
    (选自沈括《梦溪•浙江茶纲》,有删改)
    [注]①呿,张口。②痷茶,指夹生茶。③按经《茶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曰隽永。——[明]闻龙《茶笺》。隽永是指为了煮第二炉茶在壶中所留的茶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滂时浸A俗B盛于国C朝D两都并荆渝E间F以为G比屋H之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饮之以茶”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以”含义不同。
    B.鼎是古代的炊器,鼎腹一般为圆形,下有三足,文中是指用来制茶的容器。
    C.茶纲指官府通过水陆运输的茶叶。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D.“称是”文中指认为正确、同意对方提出的观点。与现代汉语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羽认为“喝”和“吃”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饮茶可以让人们提神醒脑,驱除困倦。
    B.陆羽认为一炉茶最多倒五碗,喝茶要遵循“茶礼”,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
    C.李溥趁上奏公事时赞美浙茶,表面是向皇帝推荐好茶,其最终的目的是中饱私囊。
    D.沈括叙述了浙茶成为贡茶的历史渊源,同时叙事中也凸显了沈括对浙江茶纲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4分)
    (2)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4分)
    14.陆羽从哪两方面指出人们在处置“茶”时存在的欠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辽宁省沈阳市市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人寡,齐人取剑八城,匈奴驱驰楼烦①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危社稷,存之有道乎?”郭隗曰:“有,然恐王之不能用也。”昭王避席曰:“愿,请闻之。”郭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如此则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择焉。”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②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墨退,吊死问疾,戮力③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未宁。《诗》曰:“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释】①楼烦:国名,以游牧为生,东与燕国、赵国为邻。②君子:这里指孔子。③戮力:尽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D.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C.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D.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神庙,这里指继承祖先的事业。
    B.东面,位在西而面向东。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在东而宾在西。
    C.《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期也称为“诗三百”。
    D.遗,给予,使,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的“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燕国遭受过齐国的侵略,又面临匈奴的威胁,燕昭王担心会危及国家,自己不能继承祖先的事业,于是向郭隗询问保存国家的办法。
    B.郭隗分析了不同的君王会有不同的臣子,帝王的臣子是帝王的老师,亡国之君的臣子像俘虏一样,指出燕昭王应招揽有才之士。
    C.燕昭王表示他愿意学习,然而没有老师。于是郭隗答应帮助燕昭王寻找名师,过了三年,邹衍等贤士听闻后,前来投奔燕国,使燕国与齐国一样强大。
    D.宋国发生水灾,宋君认为这是因为他做得不好而招致上天的惩罚。宋君在听到孔子的一番话后,勇于改错,勤修政事。过了三年,年成丰收,政治清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说说郭隗向燕昭王提建议时,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3分)
    【链接材料】“千金市马骨,筑台自隗始”,典出《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求贤不得,谋士郭隗借一则古人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后引来很多人送千里马的典故,向燕王进言。言谈间,郭隗谦虚地将自己比喻为马骨,燕王听后,遂尊隗为师,筑黄金台招贤,不久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农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不同。
    B.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词义相同。
    C.不如,文中的意思是比不上,与成语“自愧不如”的“不如”意思相同。
    D.幸,指有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4分)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4分)
    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3分)

    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王死于秦,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必听王。然则是王去雠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齐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请为君之A楚B使C丞入D下东国E之地F楚得G成H则君I无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子,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B.“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与“九岁不行”(《陈情表》)两句中的“行”含义不同。
    C.“君因谓其新王曰”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D.“太子其图之”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图”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让新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否则楚国太子便会用更多的土地让齐国奉立他为楚王。
    B.苏秦诱使楚太子答应割让比新楚王多出一倍的土地给齐国,其目的是想让新楚王割让更多土地。
    C.苏秦告诉新楚王,如果楚太子离开齐国,齐国便没有了立太子的借口,也不会再要求楚王割让土地。
    D.苏秦向楚太子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太子处境十分危险,然后在薛公的同意下让太子离开了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苏秦是如何劝说薛公派遣自己去楚国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六月癸卯,天未明,(武)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从者皆散走,贼执元衡马行十余步而杀之,取其颅骨而去。又入通化坊击裴度,伤其首,坠沟中。度毡帽厚,得不死。傔人王义自后抱贼大呼,贼断义臂而去。京城大骇。于是诏宰相出入,加金吾骑士张弦露刃以卫之,所过坊门呵索甚严。朝士未晓不敢出门。上或御殿久之,班犹未齐。贼遗纸于金吾及府、县,曰:“毋急捕我,我先杀汝。”故捕贼者不敢甚急。兵部侍郎许孟容见上言:“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因涕泣。又诣中书挥涕言:“请奏起裴中丞为相,大索贼党,穷其奸源。”戊申,诏中外所在搜捕获贼者赏钱万缗官五品敢庇匿者,举族诛之。于是京城大索,公卿家有复壁、重橑者皆索之。成德军进奏院有恒州卒张晏等数人,行止无状,众多疑之。庚戌,神策将军王士则等告王承宗遣晏等杀元衡。吏捕得晏等八人,命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鞫之。癸亥,诏以王承宗前后三表出示百僚,议其罪。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戊辰,斩晏等五人,杀其党十四人,李师道客竟潜匿亡去。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本道人杂沓往来,吏不敢诘。时淮西兵犯东畿,防御兵悉屯伊阙。师道潜内兵于院中,至数十百人。谋焚宫阙,纵兵杀掠,已烹牛飨士。明日,将发,其小卒诣留守吕元膺告变,元膺亟追伊阙兵围之。贼众突出,防御兵踵其后,不敢迫。贼出长夏门,望山而遁。是时都城震骇,留守兵寡弱。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诏中外A所在B搜捕C获贼者D赏E钱万缗F官五品G敢庇匿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度毡帽厚”与“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两句中的“度”含义不同。
    B.“贼断义臂而去”与“彭泽去家百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C.金吾,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巡行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
    D.“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与“至于颠覆”(《六国论》)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客在天未亮的时候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虽然裴度幸免于难,但可以看出行凶者计划周密,目标明确。
    B.刺客杀了人,后来还敢在金吾卫和府、县留下字条威胁官吏,让官吏不敢追捕得太急,表现了刺客的嚣张。
    C.兵部侍郎许孟容拜见皇上时表达了对宰相武元衡遇刺的愤怒,并在朝堂上向皇上举荐了裴度接任宰相一职。
    D.神策将军王士则等人举报王承宗派张晏等谋害武元衡,官吏便抓捕了张晏等相关嫌疑人,命陈中师进行审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4分)
    (2)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4分)
    14.有人认为武元衡遇刺案的主谋应该是李师道,请结合全文说明这种说法的依据。(3分)

    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于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
    材料二:
    (节选自《吕民春秋·并春论》)
    大王亶父居邠,翟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曰翟人之所求者地,无以财物为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吾弗为。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罹人多以异?且吾闻之也,不以其所养害其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大王亶父可谓能保生矣。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为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詹子曰:“不能自胜则从之。从之,神无怨乎!不能自胜而强弗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极,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予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字母涂黑。(3分)
    今A受其B先C人之爵D禄则必重E失之F所自G来者H久矣I而轻J失之K岂不L惑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交换,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的“易”意思不同。
    B.走,指趋向,与《报任安书》中“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走”意思不同。
    C.类,指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中的“类”意思相同。
    D.魏阙,指宫门外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其下常悬挂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亶父将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赠送给翟人以求和平,而翟人不接受,因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这里的土地,于是亶父才产生了离开的想法。
    B.亶父向翟人求和未果的情况下,劝说自己的臣民,告诉他们做自己的臣民与做翟人的臣民并无不同。
    C.魏牟不理解重生轻利的道理,所以向詹何请教。在詹何的劝导之下,终于明白只有重生轻利才能有益精神和寿命。
    D.楚庄王向詹何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詹何不仅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还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他的言论得到了楚庄王的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危身伤生、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4分)
    (2)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予身,不敢对以末。(4分)
    14.材料二中以亶父离邠以及公子牟、楚庄王和詹何的对谈说明什么道理?并说明材料一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这一道理的。(3分)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辽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茶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②。或用葱、姜、冬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③补所阙人。
    (选自陆羽《茶经•茶之饮》,有删改)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
    (选自沈括《梦溪•浙江茶纲》,有删改)
    [注]①呿,张口。②痷茶,指夹生茶。③按经《茶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曰隽永。——[明]闻龙《茶笺》。隽永是指为了煮第二炉茶在壶中所留的茶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滂时浸A俗B盛于国C朝D两都并荆渝E间F以为G比屋H之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饮之以茶”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以”含义不同。
    B.鼎是古代的炊器,鼎腹一般为圆形,下有三足,文中是指用来制茶的容器。
    C.茶纲指官府通过水陆运输的茶叶。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D.“称是”文中指认为正确、同意对方提出的观点。与现代汉语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羽认为“喝”和“吃”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饮茶可以让人们提神醒脑,驱除困倦。
    B.陆羽认为一炉茶最多倒五碗,喝茶要遵循“茶礼”,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
    C.李溥趁上奏公事时赞美浙茶,表面是向皇帝推荐好茶,其最终的目的是中饱私囊。
    D.沈括叙述了浙茶成为贡茶的历史渊源,同时叙事中也凸显了沈括对浙江茶纲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4分)
    (2)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4分)
    14.陆羽从哪两方面指出人们在处置“茶”时存在的欠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10.BDF[(原文标点)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11.D[D项,“称是”中“称”应读“chèn”,意为“相称、差不多”,文中“称是”意为“(船上所载的其他货物)与这些清单所列出的货物差不多”,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
    12.B(“六个人喝要按照七个人行碗”错,根据文本一末段“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可知,如果是六个人喝茶,就按五个人行三碗茶,壶中所留茶汤给多出来的那个人,而非按七个人行碗。故选B项)
    13.(1)上天哺育万物,都有它最精妙的地方,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事情。(关键点“至”“工”“猎”每点1分,大意1分)
    (2)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关键点“奏计”“当途”“纪极”每点1分,大意1分)
    14.①人们的煮茶方法不当。②人们对与茶相关的知识知之甚浅(不懂饮茶)。(每点1分,两点都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
    禽鸟有翅膀能飞翔,兽类有皮毛能跑动,人开口能说话,这三者都生活在天地之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啊!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消解愁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并解除困倦,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做文字记载被大家了解,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晋代的刘琨、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喝茶的习惯)随着时间一天天广泛流传,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到非常盛行(的程度),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家家户户把茶当作饮品。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茶饼。(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作“夹生茶”。有时加葱、姜、奉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有时还要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人们都习惯这么做而
    不知道改正。
    啊!上天哺育万物,都有它最精妙的地方,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事情。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穿的是衣服,衣服做得精美极了;填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是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是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是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是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是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是炙烤不当。捣得太细,成了绿色的粉末,是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是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是饮用不当。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浓郁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缺的那个人。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李溥利用奏事的机会,大肆夸赞浙江茶叶的美味精致,又说:“自来向皇宫进贡的,只有建州的饼茶,而浙江茶不曾成为贡品。我用节余的钱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他所调度的运茶船)直接从京城大门下的汴水道牵挽到城里,号称“进奉皇帝的茶纲”,有关部门都不敢盘查。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李溥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每当发运使入奏茶纲进京,长长的大船遮蔽河面,从泗州连行七日到达京城。我出使淮南时,见有满载着货物准备入汴京的船只,曾设法弄到这些船只的货物单,上面虽写着“两浙笺纸三暖船”,其实所运送的其他贡物或私载的货物,都不亚于簿子上所登记的物品的数量。

    辽宁省沈阳市市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人寡,齐人取剑八城,匈奴驱驰楼烦①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危社稷,存之有道乎?”郭隗曰:“有,然恐王之不能用也。”昭王避席曰:“愿,请闻之。”郭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如此则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择焉。”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②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墨退,吊死问疾,戮力③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未宁。《诗》曰:“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释】①楼烦:国名,以游牧为生,东与燕国、赵国为邻。②君子:这里指孔子。③戮力:尽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D.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C.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D.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神庙,这里指继承祖先的事业。
    B.东面,位在西而面向东。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在东而宾在西。
    C.《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期也称为“诗三百”。
    D.遗,给予,使,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的“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燕国遭受过齐国的侵略,又面临匈奴的威胁,燕昭王担心会危及国家,自己不能继承祖先的事业,于是向郭隗询问保存国家的办法。
    B.郭隗分析了不同的君王会有不同的臣子,帝王的臣子是帝王的老师,亡国之君的臣子像俘虏一样,指出燕昭王应招揽有才之士。
    C.燕昭王表示他愿意学习,然而没有老师。于是郭隗答应帮助燕昭王寻找名师,过了三年,邹衍等贤士听闻后,前来投奔燕国,使燕国与齐国一样强大。
    D.宋国发生水灾,宋君认为这是因为他做得不好而招致上天的惩罚。宋君在听到孔子的一番话后,勇于改错,勤修政事。过了三年,年成丰收,政治清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说说郭隗向燕昭王提建议时,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3分)
    【链接材料】“千金市马骨,筑台自隗始”,典出《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求贤不得,谋士郭隗借一则古人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后引来很多人送千里马的典故,向燕王进言。言谈间,郭隗谦虚地将自己比喻为马骨,燕王听后,遂尊隗为师,筑黄金台招贤,不久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分)C
    下士,不凭仗权势来寻求臣佐,那么像朋友一样的人才就会来到;如果您北向像弟子接受老师指点一样,以卑躬退让的态度来寻求臣佐,那么能做老师的人才就会来到。其中,“等礼相亢”为偏正短语,是一个固定词组,意思是“以平等之礼相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不乘势以求臣”一句中“臣”为“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且“则朋友之材至矣”“则师傅之材至矣”结构一致。排除D。故选C。
    11.(3分)D【解析】D.“含义相同”错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遗”含义为“丢失,失去”。故选D。
    【解析】C.“于是郭隗答应帮助燕昭王寻找名师”和“使燕国与齐国一样
    12.(3分)C
    强大”两处不合文意,根据原文“于是燕工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可知,燕昭王便请郭隗上座,面向南(尊其为老师)。等到四位贤士全都来到了燕国后,终于以弱小的燕国兼并了强大的齐国。故选C。
    13.(8分)(1)那燕国与齐国本来不是势均力敌的国家,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这四位
    【解析】“均权敌战”,势均力敌;“所以”,……的原因/缘故。“然”,贤士的效力。
    这样。每点1分,句意流畅1分。
    (2)宋君听到这些话后,早起晚睡,很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吊唁死去的臣民,慰问患病的百姓,尽力于国内的政事。
    【解析】“寐”,睡,
    睡着;“晏”,迟、晚;“宇内”,国内。每点1分,句意流畅1分。
    14.(3分)①作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国君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说明为君者要敬重人才。②举例子。以古人重金买马骨的故事为例,说明要通过实际行动吸引人才。③打比方。在回答燕昭王愿学而无师的问题时,将自己类比为“马骨”,借此为天下之士开路。
    【参考译文】
    燕昭王向郭隗问道:“我的国家土地狭窄,人口稀少,齐国已攻取我蓟地八座城池,匈奴已进犯到邻国楼烦附近,像我这样不贤的人,却要继承祖先的事业,恐怕会危及国家,要保存我们的国家,您有什么办法吗?”郭隗说:“有的,但是恐怕君王您不能采用啊!”燕昭王起身离座说:“我愿意,请您告诉我。”郭隗说:“帝王的臣子,他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帝王的老师;国君的臣子,他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国君的朋友;霸主的臣子,他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霸主的宾客;危国之君的臣子,他名义上是臣子,其实像俘虏一样。如果大王您要东向凭尊位颐指气使地求臣佐,那么奴仆一类的人才就会来到;如果您南向临朝听政,采用宾主相揖谦让的礼节来寻求臣佐,那么真能做臣子的人才就会来到;如果您西向以平等的礼节相待,礼贤下士,不凭仗权势来寻求臣佐,那么像朋友一样的人才就会来到;如果您北向像弟子接受老师指点一样,以卑躬退让的态度来寻求臣佐,那么能做老师的人才就会来到。这样,那就进可以行王道,退可以图霸业,请大王您选择。”燕王说:“我很愿意学习,然而没有老师。”郭隗说:“大王如果诚心想要复兴王霸之道,我请求为天下贤士在前引路。”于是燕昭王便请郭隗上坐,面向南(尊其为老师)。过了三年,苏代听说这件事,便从东周来到燕国;邹衍听说这件事,便从齐国投奔燕国;乐毅听说这件事,也从赵国来到燕国;屈景听说这件事,便从楚国奔赴燕国。这四位贤士全都来到燕国,终于以弱小的燕国兼并了强大的齐国。那燕国与齐国本来不是势均力敌的国家,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这四位贤士的效力。《诗经》上说:“有众多威仪之士,文王的国家因此安宁。”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宋国发生大水灾,鲁君派人慰问说:“上天下了很久的雨,溪沟河谷都涨满了,蔓延到您的领地,使得您的执政大臣担忧,我特派使臣前来表示衷心的慰问。”宋君回答他说:“因为我无才无德,斋戒不谨慎,封地未整治好,使用民力不按时节,所以上天降给我灾祸,又使贵国国君担忧,拜谢命令(承蒙关注),实不敢当。”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宋国也许有希望了吧!”有人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有了过错只要能改,这就等于没有过错,所以说宋国是很有希望的。”宋君听到这些话后,早起晚睡,很早就上朝而很晚才退朝,吊唁死去的臣民,慰问患病的百姓,尽力于国内的政事。过了三年,年成丰收,政治清平。先前假若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那番话,那么年成将不会丰收,并且国家也不会安宁。《诗经》上说:“大力辅佐我担当重任,指示我以显明的德行。”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农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不同。
    B.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词义相同。
    C.不如,文中的意思是比不上,与成语“自愧不如”的“不如”意思相同。
    D.幸,指有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4分)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4分)
    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3分)
    10.CE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B(B项,“词义相同”错误,“与瀛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是亲附、亲近。)
    12.B(B项,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错误,从材料二来看,昭君出塞和亲无法改变是因为“单于使者在旁”,且昭君虽然是主动求去,但结合“积五六年,昭君心有然旷”也只能看出怨恨和讽刺“去意已决”的说法过于绝对。)
    13.(1)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
    (2)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
    14.①昭君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②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③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又来到汉朝,汉朝对他的礼遇和赏赐还像以前一样,并增加衣服、锦帛、粗丝棉的赏赐,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单于自己说愿意做汉朝的女婿,以亲近汉朝。汉元帝把后宫良家女子王墙字昭君赐给单于为妻。单于十分高兴,向天子上书,说自己愿意保护上谷以西至敦煌的汉朝边塞,并永远传下去。
    材料二: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的女儿。昭君十七岁时,容貌洁白靓丽,闻名齐国,很多人家求亲,家里都不答应。后来献给汉元帝。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幸,只是在后宫充个数。累积了五六年,昭君心里有怨恨,故意不修饰自己的身形面容。元帝每次来后宫,都粗疏忽略不经过她的住处。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以精致的妆容和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都坐下来了,元帝对匈奴使者说:“单于希望得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匈奴使者回答说:“奇珍异宝,我们那儿都有。只有女人丑陋,不如中原的女子。”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这时,昭君喟叹一声,越过前面的席位,走上前来说:“我有幸在后宫充数。长得粗丑又身份低微,不能合于陛下心意,我非常愿意出行。”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着说:“我错过了!”于是只好将昭君给了单于。
    昭君到了匈奴,单于非常高兴,认为汉朝给予自己的十分丰厚,就派遣使者回报汉朝,送了一双白璧,十匹骏马,以及胡地的珠宝之类。昭君心里怨恨元帝开始不能好好对待自己,心里不开心,又思念故土,就作了《怨旷思帷歌》:……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鸣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儿子名叫世违,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昭君问世违:“你想做汉人,还是做胡人?”世违说:“我想做胡人。”昭君于是吞药自杀。单于举全国之力为她行葬礼。胡地植被以白草为主,只有昭君的墓上长满青草。

    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王死于秦,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必听王。然则是王去雠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齐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请为君之A楚B使C丞入D下东国E之地F楚得G成H则君I无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子,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B.“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与“九岁不行”(《陈情表》)两句中的“行”含义不同。
    C.“君因谓其新王曰”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D.“太子其图之”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图”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让新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否则楚国太子便会用更多的土地让齐国奉立他为楚王。
    B.苏秦诱使楚太子答应割让比新楚王多出一倍的土地给齐国,其目的是想让新楚王割让更多土地。
    C.苏秦告诉新楚王,如果楚太子离开齐国,齐国便没有了立太子的借口,也不会再要求楚王割让土地。
    D.苏秦向楚太子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太子处境十分危险,然后在薛公的同意下让太子离开了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苏秦是如何劝说薛公派遣自己去楚国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BF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原文标点为: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
    11.C(B项,前者是“做”的意思,后者是“走”的意思。C项,前者是“趁机”的意思,后者是“沿袭”的意思。D项,前者是“考虑”的意思,后者是“料想”的意思。)
    12.D(“然后在薛公的同意下让太子离开了齐国”错,无中生有。苏秦劝说太子离开齐国并没有告知薛公。)
    13.(1)齐国想拥立太子登位。我看薛公扣留太子,是为了用太子来交换下东国。(“奉”“留”“市”各1分,句意1分)
    (2)请告诉太子楚国把下东国割让给齐国的原因,使太子前来拜见你,以表示齐国对太子的忠诚;再让新立的楚王知道这件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故”“谒”“益”各1分,句意1分)
    14.①先是直接问薛公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来交换下东国,②接着反驳薛公的说法并解释如何利用楚太子交换下东国,③最后催促薛公尽早做下决定并表示自己愿意出使楚国游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楚怀王在秦国去世时,太子还在齐国做人质。苏秦对孟尝君说:“您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扣留楚太子,楚国另立新的楚王,那么我就白白扣留了一个无用的人质,而且诸侯会非议我做了不义气的事情。”苏秦说:“不是这样的。楚国(如果)另立新王,您可以趁机对楚国的新王说:‘把下东国割给我,我就替大王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同立楚太子为王。’这样一来,下东国的土地一定可以得到。”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不会成功,定了计谋,但不能决断,就不会成就名声。如今您扣留楚太子,是为了交换下东国,如果您不尽快行动,恐怕楚国会改变计划,楚国一旦改变计划,您便是白白把持人质而身负天下不义的坏名声。”薛公说:“是啊。我该怎么办呢?”苏秦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使楚国尽快割让下东国。如果能与楚国讲和,那么您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孟尝君说:“好。”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去。
    苏秦对新立的楚王说:“齐国想拥立太子登位。我看薛公扣留太子,是为了用太子来交换下东国。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那么太子将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国拥立他为楚王。”新立的楚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献出了下东国。
    苏秦对孟尝君说:“以楚国当前的形势来看,还可以多割取一些土地。”孟尝君问:“该怎么办?”苏秦答道:“请告诉太子楚国把下东国割让给齐国的原因,使太子前来拜见你,以表示齐国对太子的忠诚;再让新立的楚王知道这件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苏秦对太子说:“齐国要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请求割地给齐国,让齐国扣留太子,齐国嫌楚王割让的土地太少,太子为什么不割让多出一倍的土地给齐国,这样齐国一定会支持奉立您为楚王。”太子说:“好。”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割让给齐国。楚王听说后很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献给齐国,还担心扣留太子的事情不能成功。
    苏秦对新立的楚王说:“齐国之所以敢向楚国要求割让更多的土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齐国已经得到楚地,可他的要求仍没有停止,这还是有以太子作要挟您的缘故,所以我能让太子离开齐国。太子一走,齐国就没有立太子的借口了,就一定不会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强齐建立友好关系,齐国一定接受您的要求。这样一来,大王既赶走了对头又结交到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我愿意把楚国托付给先生。”所以说苏秦可以为楚王让太子尽快离开齐国。
    苏秦对太子说:“控制楚国的是楚王,您不过是用空话做交易的太子,齐国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这样就显示出楚王献地的诚意。如果齐、楚两国建立邦交,太子的处境一定很危险,您还是考虑一下该怎么办吧。”太子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准备好车辆,连夜离开了齐国。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六月癸卯,天未明,(武)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从者皆散走,贼执元衡马行十余步而杀之,取其颅骨而去。又入通化坊击裴度,伤其首,坠沟中。度毡帽厚,得不死。傔人王义自后抱贼大呼,贼断义臂而去。京城大骇。于是诏宰相出入,加金吾骑士张弦露刃以卫之,所过坊门呵索甚严。朝士未晓不敢出门。上或御殿久之,班犹未齐。贼遗纸于金吾及府、县,曰:“毋急捕我,我先杀汝。”故捕贼者不敢甚急。兵部侍郎许孟容见上言:“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因涕泣。又诣中书挥涕言:“请奏起裴中丞为相,大索贼党,穷其奸源。”戊申,诏中外所在搜捕获贼者赏钱万缗官五品敢庇匿者,举族诛之。于是京城大索,公卿家有复壁、重橑者皆索之。成德军进奏院有恒州卒张晏等数人,行止无状,众多疑之。庚戌,神策将军王士则等告王承宗遣晏等杀元衡。吏捕得晏等八人,命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鞫之。癸亥,诏以王承宗前后三表出示百僚,议其罪。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戊辰,斩晏等五人,杀其党十四人,李师道客竟潜匿亡去。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本道人杂沓往来,吏不敢诘。时淮西兵犯东畿,防御兵悉屯伊阙。师道潜内兵于院中,至数十百人。谋焚宫阙,纵兵杀掠,已烹牛飨士。明日,将发,其小卒诣留守吕元膺告变,元膺亟追伊阙兵围之。贼众突出,防御兵踵其后,不敢迫。贼出长夏门,望山而遁。是时都城震骇,留守兵寡弱。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诏中外A所在B搜捕C获贼者D赏E钱万缗F官五品G敢庇匿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度毡帽厚”与“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两句中的“度”含义不同。
    B.“贼断义臂而去”与“彭泽去家百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C.金吾,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巡行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
    D.“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与“至于颠覆”(《六国论》)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客在天未亮的时候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虽然裴度幸免于难,但可以看出行凶者计划周密,目标明确。
    B.刺客杀了人,后来还敢在金吾卫和府、县留下字条威胁官吏,让官吏不敢追捕得太急,表现了刺客的嚣张。
    C.兵部侍郎许孟容拜见皇上时表达了对宰相武元衡遇刺的愤怒,并在朝堂上向皇上举荐了裴度接任宰相一职。
    D.神策将军王士则等人举报王承宗派张晏等谋害武元衡,官吏便抓捕了张晏等相关嫌疑人,命陈中师进行审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4分)
    (2)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4分)
    14.有人认为武元衡遇刺案的主谋应该是李师道,请结合全文说明这种说法的依据。(3分)
    10.CFG(原文标点:诏中外所在搜捕,获贼者赏钱万缗,官五品;敢庇匿者)
    11.D[“至于颠覆”(《六国论》)并不是状语后置句式]
    12.C(“并在朝堂上向皇上举荐了裴度接任宰相一职”错误,许孟容并不是在拜见皇上时举荐裴度的,而是在拜见中书时举荐的)
    13.(1)陈中师审讯张晏等人,他们全都供认杀害了武元衡。张弘靖怀疑他们的话并不是事实,屡次向皇上进言,皇上不肯听从。(得分点:“按”“服”“屡言于上”各1分,句意1分)
    (2)吕元膺坐在皇城门前,指挥部署,态度镇静自如,东都的人们仰赖着他才得以放下心来。(得分点:“部分”“赖”“安”各1分,句意1分)
    14.①从张弘靖的怀疑和屡次进言可以看出这起案件有许多疑点。②李师道的宾客在朝廷处死张晏及其同党时藏匿并暗中逃走,可见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嫌疑。③李师道私下把兵力安排在留后院中并准备起兵谋反,可见李师道一直心怀不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六月癸卯日,天还没亮,武元衡就入朝,从他所住的靖安坊东门出来。有一个贼人突然从暗中冲出用箭射他,随行人员纷纷逃散,贼人拉着武元衡的马步行十多步之后杀了他,砍下他的首级后离开。贼人又来到通化坊刺杀裴度,伤到他的头部,(裴度)跌入水沟中。估计(由于)裴度戴的毡帽非常厚实,得以不死。随从王义自背后抱住贼人高声呼喊,贼人将他的胳臂砍断,得以逃走。京城中的人们都非常惊恐。于是朝廷颁诏命令,宰相外出的时候,加派金吾骑士张满弓弦、亮出武器来保证安全,在所经过的坊市门前严格地喝呼搜索。朝中百官在天色未明的时候不敢走出家门。有的时候皇上登殿很久了,朝班中的官员还没有到齐。贼人在金吾卫和各府县留下字条,称:“不要急于抓我,否则的话,我就先杀了你。”所以,捉拿贼人的官吏不敢太急。兵部侍郎许孟容觐见皇上说:“从古到今,从来未曾发生过宰相当街被人杀害,但不能抓获刺客的事情,这是朝廷的奇耻大辱!”说着,他就哭了起来。许孟容又到中书省去,流着眼泪说:“请上奏任用裴中丞为宰相,大肆搜查刺客的同党,探究他们作恶的根源。”戊申日,朝廷颁布诏令命在朝廷内外搜查抓捕刺客,对于擒获刺客的人奖赏钱一万缗,赐予五品官位;若有敢于包庇藏匿刺客的,诛杀全族。于是,京城大搜索启动了,对家中建有夹壁、复屋的公卿一一进行搜查。成德军进奏院中有恒州士兵张晏等几个人,行为举止傲慢无礼,众人大都怀疑他们。庚戌日,神策军的将军王士则等人举报王承宗派张晏等人谋害武元衡。官吏抓获张晏等八人,命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讯问他们。癸亥日,朝廷颁诏把王承宗前后三次所上奏的表章展示给百官看,商讨他应受的处罚。陈中师审讯张晏等人,他们全都供认杀害了武元衡。张弘靖怀疑他们的话并不是事实,屡次向皇上进言,皇上不肯听从。戊辰日,朝廷杀死张晏等五人,杀死他们的同党十四人,李师道的宾客藏匿并暗中逃走了。李师道在洛阳设置留后院,本道的人混杂往来于此,官吏不敢责问。当时,淮西兵马入侵东都郊外,抵御他们的大军全都驻守在伊阙。李师道私下把兵力安排在留后院中,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人。他策划火烧宫廷,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已经提前烹饪牛肉,犒赏将士。第二天,即将发动的时候,他的小兵到留守吕元膺那里举报了这一事变,吕元膺赶快追回伊阙的兵马包围李师道的留后院。敌人冲了出来,吕元膺的防御兵跟在后面,不敢靠近。敌人出了长夏门,朝山上逃走。这个时候,东都的人们震惊恐惧,留守的兵力单薄微弱。吕元膺坐在皇城门前,指挥部署,态度镇静自如,东都的人们仰赖着他才得以放下心来。

    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于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
    材料二:
    (节选自《吕民春秋·并春论》)
    大王亶父居邠,翟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曰翟人之所求者地,无以财物为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吾弗为。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罹人多以异?且吾闻之也,不以其所养害其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大王亶父可谓能保生矣。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为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詹子曰:“不能自胜则从之。从之,神无怨乎!不能自胜而强弗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极,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予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字母涂黑。(3分)
    今A受其B先C人之爵D禄则必重E失之F所自G来者H久矣I而轻J失之K岂不L惑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交换,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的“易”意思不同。
    B.走,指趋向,与《报任安书》中“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走”意思不同。
    C.类,指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中的“类”意思相同。
    D.魏阙,指宫门外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其下常悬挂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亶父将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赠送给翟人以求和平,而翟人不接受,因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这里的土地,于是亶父才产生了离开的想法。
    B.亶父向翟人求和未果的情况下,劝说自己的臣民,告诉他们做自己的臣民与做翟人的臣民并无不同。
    C.魏牟不理解重生轻利的道理,所以向詹何请教。在詹何的劝导之下,终于明白只有重生轻利才能有益精神和寿命。
    D.楚庄王向詹何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詹何不仅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还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他的言论得到了楚庄王的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危身伤生、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4分)
    (2)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予身,不敢对以末。(4分)
    14.材料二中以亶父离邠以及公子牟、楚庄王和詹何的对谈说明什么道理?并说明材料一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这一道理的。(3分)
    10. FIK
    11.C(原文的“类”表示一类人。)
    12.C(“魏牟不理解重生轻利的道理”错误。原文“虽知之,犹不能自胜。”可知他懂得这个道理,但仍然做不到。“只有重生轻利才能有益精神和寿命”表述有误,原文说不能克制欲念,勉强压制的人不会长寿。)
    13.(1)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不懂得为的是什么。( “刈”“徇”“所为”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2)我从没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也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得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治”“予”“末”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14.①材料二以亶父离邠以及公子牟、楚庄王和詹何的对谈,来说明重视生命才是根本。人应当重视生命,名利乃身外之物,为了名利而伤害生命是舍本逐末。②材料一首先从正面指出自己的生命才是根本目的,天下使用来保养生命的凭借。③材料二以断首杀身以易衣冠的例子从反面说明杀身逐利是本末倒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自身的生命是目的;天下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凭借。弄清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凭借,二者的轻重位置就能摆恰当了。假如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换帽子而砍掉头颅,为了换衣服而残杀身躯,世上的人一定认为他糊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帽子是用来装饰头部的,衣服是用来装饰身体的,残杀所要装饰的头颅、身躯,保存用作装饰的衣帽,这就是不懂得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世上的人趋向财利跟这种情形相似。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不懂得该以什么为目的。
    材料二:
    大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的时候,翟人前来侵扰。于是亶父拿着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赠给翟人以求和平,但翟人不接受,说他们要的是地盘,而不是为了财物。大王亶父向百姓解释说:“和人家的兄长一起生活而杀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亲一起生活而杀害他的儿子!这样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大家都好好地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吧!当我的臣民和当翟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过,不能因贪得养生之物而伤害性命。”于是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邠地的百姓人连着人、车连着车跟随他,于是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个新的都城。大王亶父可称得上保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因财物而伤害自身;即使贫贱,也不因为贪利而拖累形体。现在有人接受了祖先的爵位俸禄,那么必定重视失去这些东西;而生命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很久了,但是人们往往轻易失去它,这难道不糊涂吗?中山公子魏牟对詹何说:“我虽身处江湖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还是老惦记着朝政,我该如何才好呢?詹何回答说:“就重视生命吧。重视生命就会轻视利欲。”中山公子魏牟又说:“我虽然知道这个重生轻利的道理,但还是无法自我克制欲念。”詹何回答说:“你不能自我克制欲念,那么就任其自然。任其自然,精神上就不会产生怨恨。不能自我克制欲念,又要勉强压制不愿顺随,这就叫作再次伤害。受到再次伤害的人,不会成为长寿的一类人。”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守住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也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相关试卷

    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9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8页。

    广西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广西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8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