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展开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课题
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单元
第二十四章
学科
数学
年级
九年级上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教育,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过程,体会数学中分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
知识目标
1.探索并掌握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这三种位置关系对应的圆的半径与点到圆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2.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做圆,掌握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外接圆和三角形外心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外心的性质。
重点
用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
用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学法
活动探究法、交流讨论;
教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引入新知
1.以学校为圆心,方圆1.5千米范围内学生原则上不能住校,想想你应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么判断的?
2.出示射击运动员射击5发子弹的成绩,这一现象体现了平面上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呢?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探究新知
活动1,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课本92页内容,自学完毕,要做到:
(1)知道点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2)会用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判断点与圆的位置以及由点与圆的位置比较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
(展示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这三种位置关系对应的数量关系。)
自主练习:
1.已知圆的半径等于5厘米,点到圆心的距离是:
A、8厘米 B、4厘米 C、5厘米。
请你分别说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
(1)以点A为圆心,3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2)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3)以点A为圆心,5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活动2:探究讨论
如何解决“破镜重圆”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圆心)
思考:我们知道圆上有无数个点,那么多少个点就可以确定一个圆呢?
我们知道,已知圆心和半径,可以作一个圆。
①经过一个已知点A能不能作圆,可以做出多少个?
②经过两个已知点A,B能不能作圆,若能,能作出多少个圆?圆心在哪?
③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A,B,C能不能作圆?如果能,如何确定所作圆的圆心?
(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做圆)
结论: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定义: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外心性质:
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解决“破镜重圆”的问题:
自主练习:
完成以下填空:
如图:⊙O是△ ABC的_______圆, △ ABC是⊙O的 _______三角形,O是△ ABC的______心,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点,到三角形____________的距离相等。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独立思考,并根据问题梳理自学知识。
观看ppt展示,核对自己梳理的知识是否有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点与圆的位置关以及相应的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讨论解决“破镜重圆”问题的思路。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作图,分步骤引导学生思考“破镜重圆”问题与圆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三角形外接圆和三角形外心的概念,三角形外心的性质。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检验学生独立自主学效果。
通过学习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简单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
通过自主练习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通过独立练习消化吸收,抢答的形式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破镜重圆”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为题的能力,巩固尺规作图的能力。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锻炼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验证学生的发现,使探究更加科学、严谨,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三、深入探究
思考:经过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作出一个圆吗?
如图,假设过同一条直线l上三点A、B、C可以作一个圆,设这个圆的圆心为P,那么点P既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1上,又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l2上,即点P为l1与l2的交点,而l1⊥l,l2⊥l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矛盾,所以过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
结论: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作圆.
反证法的定义: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得出矛盾(常与公理、定理、定义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反证法.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1.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
3. 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例题:用反证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思考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经过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否作出一个圆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并整理“反证法”的定义和证明步骤。
通过深入探究,让学生在获得“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结论”后趁热打铁,进一步探究规律,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通过总结获得“反证法”的定义和应用步骤。
课堂练习
1.已知⊙O的半径为4,OP=3.4,则P在⊙O的________。
2. 2.已知 点P在 ⊙O的外部,OP=5,那么⊙O的半径r满足__________。
3.经过一点可以作______个圆;经过两点可以作______个圆,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作___个圆.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任意的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 )
(2)任意一个圆有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 )
(3)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确定一个圆。 ( )
(4)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 ( )
5.画出由所有到已知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cm并且小于或等于3cm的点组成的图形.
讨论交流,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新知。
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收获,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系统归纳。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 圆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 圆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共5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