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人教版 (2019)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
展开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A.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B.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D.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C
2.地球上已有的生物约200万种,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1%~2%,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下列关于这一事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
B.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
D.有性生殖形成合子,丰富了子代的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有性生殖提高了变异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有性生殖是真核生物独有的生殖方式,应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后。
3.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是( )
A.遗传多样性 B.蛋白质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物种多样性
答案A
解析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4.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其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以上实例能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昆虫在斗争中占优势
C.天敌在斗争中占优势
D.双方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答案D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C.隔离能阻止种群的基因交流
D.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答案D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A项正确。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正确。隔离是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C项正确。生物的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项错误。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
答案C
7.生态学家赫奇森曾说过,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态是指无机环境,进化的主体是指生物界
B.生态环境变化引起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舞台为表演者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机会
D.生态仅仅提供表演的舞台,与进化的方向无关
答案C
解析生态指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的演变,A项错误。生态环境变化引起变异,如果没有改变遗传物质,就不会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项错误。舞台为表演者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机会,C项正确。生态不仅仅提供表演的舞台,还与进化的方向有关,D项错误。
8.某地区的大块农田曾发生稻化螟虫害,最初两年,承包土地的农民在稻田里喷洒某种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右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的变化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农药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 。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这种作用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实现的。
(3)一般认为,从C点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 。
(4)如果A点到D点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答案(1)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耐药性
(2)这种耐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耐药性增强,种群数量增多 选择 定向 生存斗争
(3)会使害虫种群的耐药性增强(保留耐药性个体),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等级考素养提升
1.山茶象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某地南部地区的山茶象的喙长大于北部地区的山茶象,下图为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山茶象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
B.图中M区山茶象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
C.图中P区数据采集自北部地区
D.山茶象与山茶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答案B
解析南部山茶象的喙长于北部山茶象的喙,因此推测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M区山茶平均果皮厚度大,打通果皮的难度更大,山茶象繁殖后代成功率低,B项错误。题图中P区果皮厚度小,山茶象喙短,数据应采集自北部地区,C项正确。山茶象与山茶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D项正确。
2.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的花蜜造成的
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与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与花冠筒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项正确。各种昆虫口器长度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项正确。昆虫口器不同长度与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正确。
3.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植株表型 | 红花植株 | 白花植株 | 黄花植株 |
初次调查 | 64% | 36% | 0 |
二次调查 | 36% | 25% | 39% |
A.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B.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D.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由于不知道红花植株中基因型RR、Rr和Rr+的具体比例,所以不能确定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a href="/sw/tb_c400385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测试题</a>,共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