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达标测试
展开1.3人口容量 同步课时训练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工业时期为160人/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材料反映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D.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2.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只取决于国土面积的大小
B.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高低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D.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低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提倡人们高消费 B.增加农业用地规模
C.扩大工业生产规模 D.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人口潜力指数(单位:人/km2)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人口潜力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容纳更多人口的潜力越大。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5.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潜力指数高的原因是( )
①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达
②土地资源充足和水资源充足
③铁矿和煤炭资源丰富
④气候条件优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下列因素能导致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下降的是( )
A.扩大地区开放度 B.大力发展科技
C.提高生活文化消费水平 D.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更多的人口,说明南方地区( )
A.生活消费水平更高 B.矿产资源更丰富
C.草场资源更丰富 D.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
8.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主要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木桶效应”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9.决定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是( )
A.所有的桶板 B.最长的桶板 C.最短的桶板 D.都不是
10.下列影响不同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巴西—森林资源 B.澳大利亚—矿产资源
C.美国—土地资源 D.沙特阿拉伯—水资源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约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约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均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1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下表为云贵高原地区某市水资源、能源、建设用地、耕地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统计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资源
承载人口数量/万人
水资源
300
能源
900
建设用地
420
耕地
289
13.该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 )
A.300万人 B.900万人 C.420万人 D.289万人
14.提高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
A.加强对地表水资源的开发 B.开垦荒地,扩大市域用地面积
C.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 D.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海固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号召支持下,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平原灌溉区,进行生态移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简称,1972年该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2020年随着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材料二 图为宁夏国家级贫困县分布示意图。
(1)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原因。
(2)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的积极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渔猎时期、农业时期、工业时期每平方干米陆地可承载人数差异明显,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迅速扩大;文明时期是根据生产力水平划分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水平。说明该资料反映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环境人口容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根据已学可知,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不是国土面积,故A错误;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不是科技发展水平,故B错误;根据已学可知,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最大,故C错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分析,所以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故D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ACD正确,不合题意。人类可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D
解析:对人口合理容量进行估计是因为人口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尽量相协调,要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正确。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不是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的意义,A错误;对增加农业用地规模和扩大工业生产规模有影响,不是主要意义,BC错误。故选D。
5.答案:A
解析:美国东北部由于纬度高,气候条件较比较差,但是由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淡水、土地、矿产资源,使其成为美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以对应的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即人口潜力指数巨大。
6.答案:C
解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所以提高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可降低环境人口容量,导致人口潜力指数下降。
7.答案:D
解析: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自然资源,相较于西北地区,我国南方地区矿产资源并不丰富,草场资源也并没有更大的优势,但由于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好,对外交通便利,其自然资源的利用条件更优越,BC错误,D正确。生活消费水平高会导致环境承载力更小,A错误。故选D。
8.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耕地和科技随时间的发展能提高人口总量,人口迁移和道路交通并不能提高人口容量,排除③④。我国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严寒,其耕地有限,难以通过耕地扩大人口总量,可以加大科技的投入,改善自然条件,使其提高人口容量,②正确,①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假设木桶是环境,那么这个桶最多能装的水就是其承载力;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是最短的桶板。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巴西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森林资源是其长板;澳大利亚是世界著名的矿产出口国,矿产资源不是短板;美国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四,土地资源丰富,不是其短板;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水资源是其资源短板。故选D。
答案:11.C;12.C
解析:11.材料反映现在的人口合理容量比清朝时有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
12.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估计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才能有可靠的依据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13.D;14.C
解析:13.根据“短板效应”(“短板效应”指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身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可知,该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耕地承载力的限制最大,故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为289万人,选择D项。
13.加强对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并不能增加该市的水资源,开垦荒地也不能增加该市的市域用地面积,A、B项错误。发展科技,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可以提高该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C项正确;消费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会降低该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D项错误。
15.(1)答案:山区地形崎岖,耕地不足;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
解析:从材料“该区城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是:山大沟深,地形崎岖,耕地不足;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2)答案:人口数量减少,人均(耕地、水)资源增加,使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口压力减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轻,生态系统得以修复,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数量减少后,人均耕地、水等资源增加,人口容量恢复到合理水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部分居民外迁,人口压力减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便于西海固发展多种经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4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测试题</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测试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优秀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优秀课时作业,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影响因素,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