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过关检测B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过关检测B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8页。
第1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
D.组织液中的O2可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答案A
解析细胞内含有多种酶,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下列各项检查结果中,最能反映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上午体温36.5 ℃,下午体温36.8 ℃
B.尿液中含有尿素
C.血浆中Na+的含量比K+高
D.空腹时血糖含量为2.0 g/L
答案D
解析A、B、C三项检查结果均属于正常现象。正常人空腹时血糖含量为0.8~1.2g/L,若空腹时血糖含量为2.0g/L,则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C和HP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态
B.内环境的成分有尿素、氨基酸、胆固醇等
C.血红蛋白对于维持血浆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
答案C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
4.下图是人体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氧气含量最丰富的液体是(肺部周围组织除外)(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其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动态平衡
C.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少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B
解析蔗糖属于二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不能存在于内环境中,A项错误。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多,C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项错误。
6.从人体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约有90%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B.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小,细胞无法从血浆迁移到组织液
C.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有助于维持血浆含量的稳定
D.细胞的代谢影响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但不影响其理化性质
答案C
解析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不进行能量交换,A项错误。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小,细胞一般无法从血浆迁移到组织液,但白细胞可变形,能从血浆迁移到组织液,B项错误。细胞的代谢影响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也影响其理化性质,D项错误。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症状
B.静脉注射的药物需经组织液才能进入肝细胞
C.肌肉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D.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胆固醇、呼吸酶、激素等
答案D
解析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不变 B.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
C.细胞外液酸碱度改变 D.细胞代谢速率改变
答案D
解析当稳态遭到破坏时,机体温度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内环境理化性质可能不变,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外液酸碱度也可能不变。
9.人的血液通过离心分离可以分成血浆和有形成分两部分,有形成分又可分为上层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下层的红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胶体渗透压会下降
C.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血浆
D.成熟红细胞通过无氧代谢产生ATP以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钠
答案C
解析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10.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
B.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系统的活动
C.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但细胞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稳态
答案B
解析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渗透,所以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A项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系统的活动,B项正确。细胞的生命活动不仅依赖于内环境,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水、二氧化碳等)是内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C项错误。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D项错误。
11.运动成绩与许多因素有关。据图判断,下列建议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的是( )
注:BMI指体重指数。
A.增加运动时间
B.减少睡眠时间
C.确保正常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
D.确保较高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
答案C
1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发烧时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的方式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液增加 ④淋巴液和血浆中都含有淋巴细胞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C
解析组织液中存在神经递质,因此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①正确;对于高烧病人,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降低体温,但不能加盖棉被,否则会使散热不畅,导致体温的上升,②错误;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所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可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所以淋巴液增加,③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和血浆中,④正确。
13.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与A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其中葡萄糖、氨基酸进入的内环境是淋巴液
C.②过程表示重吸收作用
D.D表示皮肤
答案B
解析A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项正确。B为消化系统,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其中葡萄糖、氨基酸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B项错误。C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通过泌尿系统返还内环境的物质,所以是重吸收作用,C项正确。D表示皮肤,D项正确。
14.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登珠峰时人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这与氧气供应不足有关
C.患者严重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的大量丢失
D.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答案C
解析腹泻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
15.下表是各种液体的p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液体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尿液
pH
7.35~7.45
6.00~7.40
4.50~8.00
A.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尿液等共同构成体液
B.血浆pH接近中性,为7.35~7.45
C.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
D.肾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
答案A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尿液不属于体液。
16.某同学爱吃肉类食物,将这些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一段时间内该同学体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pH明显升高,H+从细胞进入内环境
B.血浆pH明显降低,细胞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C.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使血浆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D.多余的H+通过皮肤直接排出体外
答案C
解析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在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下,血浆pH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即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使血浆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H+不能通过皮肤直接排出体外。
17.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所需的食物和氧直接取自外部环境
B.人体绝大多数细胞需要依赖内环境才能生存,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无需细胞的参与
C.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B
解析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1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哪一事实不支持这一观点?(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某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速率会明显加快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解析某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速率明显加快是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结果。
19.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表为组成人体体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mmol/L),b、c中的物质可以相互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
Na+
K+
Cl-
蛋白质
a
b
147
4.0
114.0
1.0
c
142
5.0
103.3
16.0
d
10
140
25
47
A.表格中的液体成分c、d分别对应图中的③④
B.通常情况下,图中③和④所示液体的K+浓度及渗透压最接近
C.花粉过敏、短跑等剧烈运动可能引起图中③病理性地增加
D.给②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20 mL,则细胞内液中Na+的增加量小于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毛细血管壁,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⑤为淋巴液,⑥为毛细淋巴管壁。题表中a是细胞外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与b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是细胞内液(含较多的K+)。因此c和①表示血浆,d和④表示细胞内液,A项错误。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而③为组织液,是细胞外液,B项错误。短跑引起③增加是局部组织代谢过快造成的,不是病理性的,C项错误。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所以给②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20mL,细胞内液中Na+的增加量小于细胞外液,D项正确。
20.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其水、电解质平衡,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基本相同
B.肺炎患者的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肺水肿现象
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答案A
解析血浆中的电解质含量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组织液高,A项错误。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项正确。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肝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使血液里的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C项正确。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0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 ,经过循环最终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 。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 、H2CO3等物质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 (填系统名称)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答案(1)D 细胞内液 A 组织液
(2)淋巴液 C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无机盐、蛋白质 HC
(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2.(8分)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体温恒定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
(3)正常人体内钙的含量为1.2~1.4 kg,其中99%以上在骨组织中,只有极少数在血浆中,血钙在血浆中的存在如下表所示(单位:mmol/L)。
血钙在血浆中的存在方式
浓度
可弥散
Ca2+
1.18
钙复合物(如CaHPO4)
0.16
不可弥散
与血浆蛋白结合
1.16
①血钙的来源,最终都是来自 。哺乳动物的血钙浓度过低时会出现 。
②上述现象说明 。
(4)过量饮水,体内以钠为主的电解质就会被稀释,从而使细胞膨胀,最终引发“水中毒”。“水中毒”最重要的化验指标是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的稀释性,二者的变化经常是一致的,其原因是 。
答案(1)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不断变化
(2)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3)①食物 抽搐 ②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4)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的阳离子主要是Na+
23.(12分)填写下列概念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概念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内容。
A ,B ,C ,D ,E 。
(2)如果内环境某种成分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请填写下列情况导致的结果。
①发生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 。
②发高烧时, 。
③血糖浓度过低时, 。
④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 。
(3) 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 、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 、 、 等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1)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前两个空位置可换,后三个空位置可换)
(2)①内环境渗透压变小,细胞吸水膨胀 ②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③出现低血糖症状 ④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时影响骨骼发育
(3)内环境 消化 循环 循环 泌尿 呼吸
24.(10分)下表所示为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部分电解质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mmol/L),下图表示胰岛素的部分作用机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液体Ⅰ
液体Ⅱ
液体Ⅲ
Na+
142
145
12
K+
4.3
4.4
139
蛋白质
14
0.4
54
(1)在液体Ⅰ、Ⅱ、Ⅲ中,最可能代表组织液的是 ,最可能代表细胞内液的是 。
(2)如图,胰岛素和蛋白M结合后可促进含有Na+-K+-ATPase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每个工作周期,Na+-K+-ATPase可将3个Na+运到胞外,同时将2个K+运到胞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M是胰岛素受体
B.Na+-K+-ATPase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Na+-K+-ATPase参与的是主动运输
D.囊泡与质膜的融合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3)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下列关于高脂血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题)
A.均由遗传基因缺陷导致
B.可升高外周阻力,导致血压下降
C.治疗高脂血症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
D.治疗高脂血症应坚持长期有规律的运动
E.治疗高脂血症必要时需药物治疗
答案(1)液体Ⅱ 液体Ⅲ
(2)D
(3)CDE
25.(10分)碳酸氢钠是一种易溶于水并使溶液呈弱碱性的物质,碳酸氢钠对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给某小鼠静脉注射等渗的碳酸氢钠溶液,溶液会从 进入组织液。若小鼠由于机体缺氧导致产酸过多,则血浆pH难以恢复,分析其原理: 。
(2)研究发现,低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对水螅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杀死所有水螅。科学家为获得碳酸氢钠溶液对水生动物生活影响的理论依据,利用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对水螅进行了毒性(抑制生长或致死)实验。
①在正式实验前需先做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预实验可确定 。
②正式实验时,为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答案(1)血浆 酸性物质过多,超过了机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限度
(2)①全致死浓度和最小抑制生长浓度的大致范围 ②重复实验、每组中加入多只水螅等
第1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
D.组织液中的O2可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答案A
解析细胞内含有多种酶,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下列各项检查结果中,最能反映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上午体温36.5 ℃,下午体温36.8 ℃
B.尿液中含有尿素
C.血浆中Na+的含量比K+高
D.空腹时血糖含量为2.0 g/L
答案D
解析A、B、C三项检查结果均属于正常现象。正常人空腹时血糖含量为0.8~1.2g/L,若空腹时血糖含量为2.0g/L,则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C和HP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态
B.内环境的成分有尿素、氨基酸、胆固醇等
C.血红蛋白对于维持血浆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
答案C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
4.下图是人体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氧气含量最丰富的液体是(肺部周围组织除外)(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其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动态平衡
C.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少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B
解析蔗糖属于二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不能存在于内环境中,A项错误。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多,C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项错误。
6.从人体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约有90%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B.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小,细胞无法从血浆迁移到组织液
C.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有助于维持血浆含量的稳定
D.细胞的代谢影响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但不影响其理化性质
答案C
解析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不进行能量交换,A项错误。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小,细胞一般无法从血浆迁移到组织液,但白细胞可变形,能从血浆迁移到组织液,B项错误。细胞的代谢影响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也影响其理化性质,D项错误。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症状
B.静脉注射的药物需经组织液才能进入肝细胞
C.肌肉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D.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胆固醇、呼吸酶、激素等
答案D
解析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不变 B.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
C.细胞外液酸碱度改变 D.细胞代谢速率改变
答案D
解析当稳态遭到破坏时,机体温度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内环境理化性质可能不变,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外液酸碱度也可能不变。
9.人的血液通过离心分离可以分成血浆和有形成分两部分,有形成分又可分为上层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下层的红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胶体渗透压会下降
C.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血浆
D.成熟红细胞通过无氧代谢产生ATP以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钠
答案C
解析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10.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
B.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系统的活动
C.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但细胞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稳态
答案B
解析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渗透,所以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A项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系统的活动,B项正确。细胞的生命活动不仅依赖于内环境,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水、二氧化碳等)是内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C项错误。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D项错误。
11.运动成绩与许多因素有关。据图判断,下列建议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的是( )
注:BMI指体重指数。
A.增加运动时间
B.减少睡眠时间
C.确保正常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
D.确保较高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
答案C
1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发烧时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的方式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液增加 ④淋巴液和血浆中都含有淋巴细胞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C
解析组织液中存在神经递质,因此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①正确;对于高烧病人,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降低体温,但不能加盖棉被,否则会使散热不畅,导致体温的上升,②错误;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所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可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所以淋巴液增加,③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和血浆中,④正确。
13.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与A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其中葡萄糖、氨基酸进入的内环境是淋巴液
C.②过程表示重吸收作用
D.D表示皮肤
答案B
解析A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项正确。B为消化系统,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其中葡萄糖、氨基酸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B项错误。C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通过泌尿系统返还内环境的物质,所以是重吸收作用,C项正确。D表示皮肤,D项正确。
14.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登珠峰时人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这与氧气供应不足有关
C.患者严重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的大量丢失
D.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答案C
解析腹泻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
15.下表是各种液体的p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液体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尿液
pH
7.35~7.45
6.00~7.40
4.50~8.00
A.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尿液等共同构成体液
B.血浆pH接近中性,为7.35~7.45
C.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
D.肾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
答案A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尿液不属于体液。
16.某同学爱吃肉类食物,将这些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一段时间内该同学体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pH明显升高,H+从细胞进入内环境
B.血浆pH明显降低,细胞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C.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使血浆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D.多余的H+通过皮肤直接排出体外
答案C
解析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在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下,血浆pH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即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使血浆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H+不能通过皮肤直接排出体外。
17.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所需的食物和氧直接取自外部环境
B.人体绝大多数细胞需要依赖内环境才能生存,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无需细胞的参与
C.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B
解析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1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哪一事实不支持这一观点?(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某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速率会明显加快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解析某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速率明显加快是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结果。
19.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表为组成人体体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mmol/L),b、c中的物质可以相互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
Na+
K+
Cl-
蛋白质
a
b
147
4.0
114.0
1.0
c
142
5.0
103.3
16.0
d
10
140
25
47
A.表格中的液体成分c、d分别对应图中的③④
B.通常情况下,图中③和④所示液体的K+浓度及渗透压最接近
C.花粉过敏、短跑等剧烈运动可能引起图中③病理性地增加
D.给②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20 mL,则细胞内液中Na+的增加量小于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毛细血管壁,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⑤为淋巴液,⑥为毛细淋巴管壁。题表中a是细胞外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与b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是细胞内液(含较多的K+)。因此c和①表示血浆,d和④表示细胞内液,A项错误。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而③为组织液,是细胞外液,B项错误。短跑引起③增加是局部组织代谢过快造成的,不是病理性的,C项错误。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所以给②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20mL,细胞内液中Na+的增加量小于细胞外液,D项正确。
20.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其水、电解质平衡,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基本相同
B.肺炎患者的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肺水肿现象
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答案A
解析血浆中的电解质含量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组织液高,A项错误。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项正确。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肝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使血液里的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C项正确。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0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 ,经过循环最终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 。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 、H2CO3等物质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 (填系统名称)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答案(1)D 细胞内液 A 组织液
(2)淋巴液 C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无机盐、蛋白质 HC
(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2.(8分)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体温恒定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
(3)正常人体内钙的含量为1.2~1.4 kg,其中99%以上在骨组织中,只有极少数在血浆中,血钙在血浆中的存在如下表所示(单位:mmol/L)。
血钙在血浆中的存在方式
浓度
可弥散
Ca2+
1.18
钙复合物(如CaHPO4)
0.16
不可弥散
与血浆蛋白结合
1.16
①血钙的来源,最终都是来自 。哺乳动物的血钙浓度过低时会出现 。
②上述现象说明 。
(4)过量饮水,体内以钠为主的电解质就会被稀释,从而使细胞膨胀,最终引发“水中毒”。“水中毒”最重要的化验指标是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的稀释性,二者的变化经常是一致的,其原因是 。
答案(1)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不断变化
(2)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3)①食物 抽搐 ②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4)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的阳离子主要是Na+
23.(12分)填写下列概念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概念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内容。
A ,B ,C ,D ,E 。
(2)如果内环境某种成分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请填写下列情况导致的结果。
①发生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 。
②发高烧时, 。
③血糖浓度过低时, 。
④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 。
(3) 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 、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 、 、 等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1)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前两个空位置可换,后三个空位置可换)
(2)①内环境渗透压变小,细胞吸水膨胀 ②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③出现低血糖症状 ④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时影响骨骼发育
(3)内环境 消化 循环 循环 泌尿 呼吸
24.(10分)下表所示为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部分电解质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mmol/L),下图表示胰岛素的部分作用机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液体Ⅰ
液体Ⅱ
液体Ⅲ
Na+
142
145
12
K+
4.3
4.4
139
蛋白质
14
0.4
54
(1)在液体Ⅰ、Ⅱ、Ⅲ中,最可能代表组织液的是 ,最可能代表细胞内液的是 。
(2)如图,胰岛素和蛋白M结合后可促进含有Na+-K+-ATPase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每个工作周期,Na+-K+-ATPase可将3个Na+运到胞外,同时将2个K+运到胞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M是胰岛素受体
B.Na+-K+-ATPase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Na+-K+-ATPase参与的是主动运输
D.囊泡与质膜的融合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3)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下列关于高脂血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题)
A.均由遗传基因缺陷导致
B.可升高外周阻力,导致血压下降
C.治疗高脂血症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
D.治疗高脂血症应坚持长期有规律的运动
E.治疗高脂血症必要时需药物治疗
答案(1)液体Ⅱ 液体Ⅲ
(2)D
(3)CDE
25.(10分)碳酸氢钠是一种易溶于水并使溶液呈弱碱性的物质,碳酸氢钠对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给某小鼠静脉注射等渗的碳酸氢钠溶液,溶液会从 进入组织液。若小鼠由于机体缺氧导致产酸过多,则血浆pH难以恢复,分析其原理: 。
(2)研究发现,低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对水螅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杀死所有水螅。科学家为获得碳酸氢钠溶液对水生动物生活影响的理论依据,利用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对水螅进行了毒性(抑制生长或致死)实验。
①在正式实验前需先做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预实验可确定 。
②正式实验时,为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答案(1)血浆 酸性物质过多,超过了机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限度
(2)①全致死浓度和最小抑制生长浓度的大致范围 ②重复实验、每组中加入多只水螅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