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教学设计整册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公开课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公开课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19高地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课题
海—气相互作用
单元
第四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习
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结合示意图,认识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综合思维)
2.列举实例,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过程。(综合思维)
3.联系图文资料,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影响的区域及特点。(区域认知)
重点
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厄尔尼诺神像图
据研究,每隔2~7年就会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每次厄尔尼诺现象都会给世界带来气候异常。从厄尔尼诺神像的狰狞面目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此现象的恐惧。
教师引导:实际上,厄尔尼诺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你知道海—气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吗?厄尔尼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考厄尔尼诺现象
导出海—气相互作用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厄尔尼诺神像的狰狞面目说明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各地区气候发生了变化,那么,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图片导入)水循环图和水平衡图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图片导入)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图片导入)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海洋部分
海洋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海洋表层储存85%的热量。
(1).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3).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图片导入)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
3.海—气水热交换地理意义
(图片导入)海—气水热交换图
海一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量就是一个地区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图片导入)全球水量平衡图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的主要来源。
图中显示大气中的577个单位的水汽中,有505个单位的水汽来自海洋,只有72个单位的水汽来自陆地,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海洋上蒸发出来的水汽为505个单位,而以降水的形式直接落回海洋的有458个单位,存在47个单位的差额,而补充这个差额的是陆地上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则陆地上的降水会增加,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也会相应增加,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更显著;如果海洋蒸发量减少,则陆地上的降水量会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也会相应减少,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更显著。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
1.厄尔尼诺现象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图片导入)正常年份沃克环流图
(1) 概念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成因
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图片导入)非正常年份沃克环流图
(3)影响
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 洪涝灾害。
(图片导入)秘鲁洪灾和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图
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 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图片导入)东南亚旱灾和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图
③厄尔尼诺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图片导入)使东亚冬季风变弱,出现暖冬现象图
④使我国夏季风变弱,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季变短,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⑤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且台风路径偏东(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
2.拉尼娜现象
(1)概念: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成因:
东南信风加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海水变冷,西部海水温度增高。
(图片导入)沃克环流图
(3)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①赤道附近大洋东侧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西侧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图片导入)海水水温和气流状况图
②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图片导入)渔场图
③使东亚冬季风变强,冬季较正常年份更冷,常发生雪灾、牲畜冻死,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
(图片导入)冰冻天气图
④使我国夏季风变强,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早去得迟、雨季变长,可能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
(图片导入)我国雨带图
⑤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偏多(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高对流较强),且台风路径偏西(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强)。
(图片导入)台风图
活动: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变化对气候影响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温度纯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热力大气环流。图4.18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
(图片导入)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气流下沉,西部气流上升,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
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
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则下沉气流增强,信风比常年偏强,太平洋西部则上升气流增强,对流活动加强。
3.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影响明显,该环流的增强,会导致太平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太平洋西岸气候更加湿润,降水增加,台风活动增加,灾害频繁。
自学窗:厄尔尼诺现象——奥秘与探索
1941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温暖的海水沿秘鲁、智利沿海向南侵袭,最南到达15°S。此次温暖海水南侵,导致喜冷水鱼类大量死亡,并在沿岸地区产生灾害性的阵雨和风暴。这是人类第一次报道厄尔尼诺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科学家从大气环流、地球自转速度、火山喷发等方面,通过科学推理、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并试图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尽管在监测和预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因为过于复杂,每次出现的情况都不一样,周期也不固定,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机制的了解还很有限。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还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大路上的气候异常,往往需要从海洋上找答案;局部海区的水文异常,其影响范围可能扩展至全球,由此,科学家对海洋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例如,海洋的哪些 部分对全球水热平衡影响较大?除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外,还有哪些海域表层温度的变化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大洋表层洋流除外,纵向(表层和深层)是否存在洋流,其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有多大?
厄尔尼诺现象蕴含着海洋武进的奥秘,也激发科学家无尽的探索。
看图回答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看图回答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看图回答海—气水热交换地理意义。
完成活动
完成活动探究问题。
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3.海—气水热交换地理意义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1) 概念
(2)成因
(3)影响
2.拉尼娜现象
(1) 概念
(2)成因
(3)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板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讲授新课,知识回顾,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