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
展开教学内容 | 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
教学目标 | 区域认知:将大气圈和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大气受热过程。 综合思维:构建思维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为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会画近地面的风向。 人地协调观:了解并遵循相关地理原理,为生活服务或指导生产实践。 |
教学重点 |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
教学难点 | 1、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
教学准备 |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第二课时 | |
课时目标 | 认识大气环流的基本过程和实例。 |
教学过程 | 三、大气热力环流 1、基本概念: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若下垫面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线)应该是平行的。 高压和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在基本概念的认识或复习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加深理解。 1、热力环流 当地面冷热均匀时,统一水平面上气压一致,气压会随高度升高二减小。 当地面冷热不均时,气压状况发生了改变。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中气压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降,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气压下降。于是,近地面空气由冷却的地方流向受热的地方,高空空气由受热的地方流向冷却的地方,形成热力环流。 过渡:生活中有哪些冷热不均的实例?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城市形成上升气流,郊区形成下沉气流,高空空气由城市流向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市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城市中心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 海陆风:海水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白天和夜晚的海洋和陆地的冷热不均,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由陆地流向海洋。 回顾导入: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这是由于两地的海陆位置不同,造成了风向上的差异。 山谷风: 山谷和山坡的比热容不同,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山谷的空气沿山坡向山顶补充,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顺山坡流入山谷,山谷空气被迫抬升,并从上面想山顶上空六区,形成山风。
|
安全提示 |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
练习设计 | 课后达标训练 |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