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人教统编版登快阁教学设计
展开《登快阁》教学设计
学习提示
①云收雨歇,天色向晚,诗人登快阁倚栏游赏,看起来十分寻常,可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便让诗作带上了一些自嘲、兀傲之气。接下来,作者用树、山、天、江、月勾画出一个阔大幽远的境界,为抒发情志作好了准备。在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唯幸美酒相伴,期望坐上归船,吹着长笛,与白鸥订盟,相誓归隐,永诀机心。
②诗歌每联上下两句恪守格律,意脉却不受影响,一气而下,被誉为“能移太白歌行于律诗”,诵读时要仔细体会。
素养目标
1.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3.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4.背诵全诗。
重难点
体会作者渴望归隐却羁留官场的初衷。
课堂环节
情景导入
一千多年前,他被贬谪黔州(今彭水),从此,失意的诗人便与这一方灵秀的山水草木结下了情缘。于是,在乱世浊俗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骨气,狷介自持。他出淤泥而不染,他与世俗同流而不污,他和而不同,他就是黄山谷(黄庭坚)。山谷遗风也在这一方山水之间,传承流芳,绵延不息。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山谷,去领略那非凡的山谷遗风。
u 环节一:知人论世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² 拓展:
“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2.相关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太和任上创作的黄庭坚进入仕途之后,先任叶县尉,后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是副手,就是闲职,心中不无失志之感。他在元丰三年改知吉州太和县,太和虽然偏在南隅,知县却是主事之官,按说可以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理想了,但是他与现实政治的矛盾使得他萌生了归隐之志。在这种情况下寄情山水就成了诗人抒发胸臆、寻求解脱的途径。《登快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历来被推为黄诗之压卷之作,得到很高的评价。
3.解题
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②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4.了解律诗
格律诗
格律诗就是在句数、字数、声韵、平仄、对仗和句式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既定格式的诗。格律诗定型于唐代,又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代以前在形式方面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而言的,至今仍沿用。其实,严格来说,今天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就不够科学了,因为单从古今时段上来划分诗的类别而取名称,是难以从实质含义上来区分的。
格律诗主要分为律绝和律诗两种类型。四句一首为律绝,通常叫绝句;八句一首为律诗(十句以上称“排律”或“长律”)。古人称一字为一言,故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两种形式:五字一句的绝句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绝句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字一句的律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的律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十句以上五字一句的排律称五言排律,七字一句的排律称七言排律。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了却(liǎo) 澄江(c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痴儿:作者自指。
②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③聊:姑且。
④与白鸥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⑤倚:倚靠
3.诗歌释义
我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
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任务活动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u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品读内涵,把握真谛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
思考1: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明确 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思考2:首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表达出了诗人为官事所困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表现诗人工作了一天后,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愉悦心情。倚晚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
思考3: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明确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思考4: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意境上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意象: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
意境:高远壮阔(空明阔大)。
手法:用典,化用
描绘出开阔、明净的深秋美景,表现了诗人了却官事之后登上快阁欣赏美景的无比愉悦心情。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思考5: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思考6: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明确 ①弃官归隐。
②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
③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就寄托于“归船”、“白鸥”。
思考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明确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小结
首联
记叙 照应题目 写登楼一事
颔联
写景 描写登楼所见美景
颈联
抒情 抒发登楼所生之感
尾联
述志 弃官归隐,向往自由
任务活动二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结合全诗,分别分析诗中典故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 痴儿,出自《晋书·傅咸传》,指本非大器却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诗人自称“痴儿”,一方面是诗人对自己天资不高、处理公事辛苦的自嘲,同时又可以反衬诗人处理完公事后内心的轻松、愉悦。
朱弦已为佳人绝,这句诗借用伯牙为钟子期破琴绝弦的典故,来表现诗人在官场没有知音的孤独。佳人,这里指诗人的知己。
² 拓展:
典故
(一)典故的含义及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将典故定义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其特点有二,一是有来历,它是历史或传说中的故事或是典籍中的名言名句;二是有喻义,作者借助这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哲理名言等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或心志。
(二)典故的分类
根据其含义,可分为两类:一是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比如王绩的《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就是用了“采薇”这一历史故事;二是引言,就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开拓加深诗词的意境或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比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化用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
常见典故类型:1. 人物2. 动物3. 地名4. 曲名5. 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三)技巧点拨
在诗歌赏析中,遇到运用典故时,首先要弄明白典故的出处,指的是什么意思。对典故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就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以意逆志,透过典故本意来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含义,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主旨,最后才能品出作者的味道。
思考2: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 (1)写景传神达情。“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有着动静照应、开合变化的特点。“落木”句写山上落叶萧萧而下,富于动感;“澄江”句写江水澄澈,月色分明,又颇显静态。“落木”句是放眼远眺所见之景,境界显得开阔辽远,这是“开”;“澄江”句是居高临下所见之景,是视线收回的结果,这是“合”。如此写景,颇有变化之妙。
(2)用典、炼字颇见功力。“朱弦”二句用了伯牙、阮籍两个典故,用典十分贴切,恰当地表达了寂寞不欢、知音难觅、与世相违、不愿苟且的思想感情。“朱弦”与“青眼”相对,对仗非常工整,而且富有色彩美。黄庭坚又善于炼字,能将寻常字点铁成金,显得新颖别致。诗中“快阁东西”中的“东西”二字,本来只是方位词,但用在句中,便使诗人在快阁中徘徊瞻眺、悠游自得的神情宛然可见。“倚晚晴”中的“倚”字,既写出了诗人倚栏的动作,也表达了欣赏晚晴的意思,同样在寻常字句中显现出诗人的悠然意态。
(3)对仗严整,意思连贯。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都是对仗。尤其是“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一联,“朱弦”对“青眼”,“佳人”对“美酒”,“绝”对“横”,对仗严整,可谓一丝不苟。中间又连缀以“已为”和“聊因”,就把上句的知音难觅与下句的借酒浇愁两层意思呼应、贯通起来,不仅显示了情致的起伏跌宕,音韵也显得抑扬流转。
总结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诗人官场工作为民尽力服务和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并不矛盾的观点;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并举;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知己和自由的可贵、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l 对比阅读第一组: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思考:同样登高望远,贺诗的颈联和黄诗的颔联在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明确 (1)贺诗颈联以斜阳、暮鸦、衰草、荒城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和落拓不遇的失意之恨;
(2)黄诗颔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空、江月等景物,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寄寓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之情。
l 对比阅读第二组: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释】①谢玄晖:谢朓,字玄晖,他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有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思考:简析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明确 同:①都化用或引用了谢朓的“澄江”名句;②都动静结合地写景;③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④都联想丰富。
异:黄诗“朱弦”“青眼”用典,李诗颔联写景以动衬静。
u 环节四:思考延伸
材料一:
题画诗的出现首先促成了画与诗的融合。清人沈德潜在《说诗畔语》中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遂将杜甫奉为题画诗的开山祖。查阅画史,其实早在汉代画功臣烈士像时,为表彰其功勋,存乎借鉴,题画便已应运而生。只不过当时是以“题榜”的形式存于画上,古人谓之“左图右史”。题榜可以说是题画诗的滥觞。题画诗的出现为画与诗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只是这与后来画家自己直接在画上题诗,构成画面有机的一部分,成为画家自觉的艺术追求还是两回事,像唐代卢鸿、王维那样自题自画的士大夫画家是绝少的。题画诗的真正兴盛与文人画的发展密不可分。文人画的绘画主体为既精于诗书,又擅画的文人。在宋代苏轼、米芾等文人的大力倡导下,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日臻绚烂多彩。
以诗入画也推动了诗画的结合。从所知资料来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一系列作品即是以诗入画,如《女史箴图》取材于西晋张华的诗篇,《洛神赋》则是从曹植的同名诗篇演绎而成,可算是最早的诗意画。这种形式在北宋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林泉高致》中有郭熙“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的记载。最可靠的记载则是徽宗时代画院“如进士科下题取仕”,即以诗为试题来考聘宫廷画师,如出题“乱山藏古寺”,中选者画荒山中露出佛寺的幡竿而不画出佛寺,以表现藏于深山的意境。从当时的标准来看,乃是注重画家对诗的体会是否真切,画的意境能否与诗的意境融为一体。这种画与诗的结合,虽然还不是画家自题自画 “诗画一体”的完全形态,但画与诗的不解之缘到北宋已经完成。
画与诗在艺术精神和创作意境上的完全融合,是诗画融合的第三个阶段。将画与诗在精神上的结合把握得最精准的,当推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几位文人书画家。苏轼以一个目光深邃、胸襟宏阔、富于哲理的诗人眼光去审视绘画,对绘画的许多卓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士人画”概念,认为绘画并不是简单的描摹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诗的品格和意境。
他极为推崇王维之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绘画明确提出了一个“画中有诗”的审美标准,大力倡导诗画的融合,另如“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等,把“无形画”和“不语诗”相提并论,完全打破了两者之间的非可比性,使之达到可以互相换位的程度,这就使绘画突破习见之樊篱,进入一种更富创造性的新阶段。
其实“诗画一律”在宋代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声音,许多文人都有类似的说法,黄庭坚在《次韵子瞻子憩寂图》中称赞李公麟是“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是说李公麟把胸中的诗,不是用诗句说出来,而是用淡墨把它画出来了。在他看来,李公麟的画本质上是诗。正是由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的极力推崇,使得“无声诗”成为后人称谓绘画的代名词。这种在本质精神上对中国诗画的把握,再加之苏黄等人在诗坛上、画坛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诗画精神、意境以及形式上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理论基础和推波助澜的双重作用。正因如此北宋末期徽宗画院的作品中已出现用诗、书、画共同组成画面的作品,就不足为怪了。
谈到此,我们不能不说如果没有书法这一媒介,画和诗的融合是达不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的,书法实际上成了诗画在画面上结合的一个关键因素。画有画风,书有书风,把诗书写到画面上并与画合二为一,不仅要求诗画的意境相通,更要求书风和画风的一致。在画面上直接题诗的风气是在元代开始兴盛的。这里面起主要作用的是赵孟頫、“元四家”等,究其原因,不外乎题画诗经唐宋人的探索已经成熟,诗画为一的观念也已形成,且元代著名画家又多是兼善诗、书、画的,故而自画自书的形式便十分普遍。明清两代文人更是善于此道,恪守了诗画融合的传统。
(摘编自腾讯网《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材料二:
钱谦益认为诗、书、画具有相通性,士“未有不汲古、不攻文而可谓之善画者也”。书画不仅在具体的用笔方法上相似,更需要以学养为底蕴。这种诗书画相通的独特看法,与其诗学观念“经史结合,唐宋皆宗”和“转益多师”的主张有内在关系。他在《题桃溪诗稿》里说:“渔山不独善画,其于诗尤工。……昔之论画者,谓画之为屋木,犹书之有篆籀。”开头说的渔山为清初画坛六家之一的吴历,善画山水,曾随钱谦益学诗,随王时敏学画。
除诗与画的创作都需要学养功力外,钱谦益还认为诗与画在意境方面可以相通,好的画作具有诗歌所能表现的意境。在《又题项孔彰雁字诗》中,钱谦益看到项孔彰所绘的《招隐图》,以为此画备极山川林麓晴雨晦明之妙,又称赞项孔彰的《雁字诗》是“发之于诗,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本是画学术语,钱谦益用以形容诗歌,是为了说明此诗充分表现了画境,使人“如度雁门、遵衡阳”,仿佛亲见画中的雁行飞翔,恰如“袁海叟《白燕诗》中‘月明’雪满’二语”,使人难分“诗耶画耶?诗中之诗,画中之画耶?”这是就诗与画在意境上的相通而言的。
(摘编自王迪《钱谦益、柳如是的书画题咏及文艺思想》)
思考:题画诗的诗与画往往要求在意境上融合为一体,请阅读下面这首题画诗,试描述画面并指出其呈现的意境特点。
题 画
【明】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明确 可以想象画面上有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还有动态的渐飞渐远的溪鸟。色彩上看,画面上绿水、红叶、白云,色彩清丽;结构布局上,景物布局高低、远近结合,画面开阔。整幅画所画的是溪边晚景,给观者以静谧幽远之感。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完成同步资源的《分层作业》
收获
不足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客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客至教学设计,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登快阁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登快阁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深入研读,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登快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登快阁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本诗,读懂诗意,再读本诗,领悟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