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2讲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4讲地球上的水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5讲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6讲人口与地理环境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3讲地球上的大气课件
展开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1.干洁空气
2.水汽(1)水汽含量分布
(2)作用:水汽可发生固、液、气三态的转化,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3.杂质(1)影响因素:时间、地点、天气条件。(2)分布差异:近地面大气中,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3)影响:使大气能见度变差;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典例1关于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层大气是由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B.氮气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杂质主要分布在高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 C 解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故A错误;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故B错误;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故C正确;杂质几乎全部分布在对流层大气,故D错误。
大气主要成分和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1)二氧化碳: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时释放热能→热量射向地面→保温作用。(2)臭氧和氧原子:①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②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3)水汽:①近地面水汽吸收地面热量→大气升温。②水汽温度变化→吸热或放热→水的相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4)杂质:①尘埃物质→吸附水汽→成云致雨。②尘埃物质→削弱太阳光→大气能见度降低。
1.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2.垂直分层
典例2(2021年7月浙江学考,16)(双选)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并对云雨等天气现象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有( )A.杂质B.水汽C.氮气D.臭氧
答案 AB 解析 杂质和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氮气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但不是产生云雨等天气现象的主要成分。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2.影响(1)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分布: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典例3(2019年6月浙江学考,3)夏至日前后,俄罗斯圣彼得堡(60°N)会出现夜晚不黑现象,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 )A.折射作用B.反射作用C.吸收作用D.散射作用
答案 D 解析 由于地轴偏斜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在中高纬度地区,有时会出现黄昏还没有过去就呈现黎明的现象。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个夜晚天空并没有完全黑下来。故选D。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时间而变化
(1)随纬度变化(图1):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2)随时间变化(图2):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2.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典例4(2021年7月浙江学考,4~5)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表示地面辐射的是( )B.②C.③D.④(2)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 )A.大气吸收减弱B.大气反射减弱C.太阳辐射增强D.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 (1)D (2)D解析 第(1)题,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④表示地面辐射。第(2)题,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的吸收作用增强;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1.对流层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
图示法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早春华北地区农民通过覆盖地膜进行农作物种植。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1.大气运动(1)形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2)类型
2.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形成过程
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②B、F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两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③水平运动:近地面空气从B、F两地流向A地,高空空气从D处流向E、C两处。
(3)其过程可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形成的海陆风、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的山谷风等。
典例5(2021年7月浙江学考,19)(双选)下图为某同学画的热力环流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D 解析 白天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①图正确;黑夜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②图错误;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区气温高于郊区,风从郊区吹向城区,③图错误,④图正确。
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四点关系(1)温压关系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3)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4)等压面凹凸关系: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5章地球上的大气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5章地球上的大气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导引·定锚点,教材研析·固基础,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飞机飞行,紫外线,红外线,选择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9讲区域发展战略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9讲区域发展战略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8讲产业区位选择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8讲产业区位选择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科学技术,3农业社会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