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册单元练习(10份)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6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宋初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使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地主和“乡户”地主取代了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士族与庶族完全合流。材料中的现象( )A.打破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特权 B.为官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C.表明土地集中商品化趋势明显 D.促进社会阶层平等意识的觉醒2.如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权力运作模式旨在( )A.分割宰相权力 B.加强君主专制 C.消除地方割据 D.吸取唐亡教训3.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实行城乡分治,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有常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弱 B.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C.宋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D.宋代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4.史料记载:某个历史人物“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该材料应出自A.《汉书》 B.《宋史》 C.《元史》 D.《明史》5.西方学者谢和耐在其《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6."说话"是宋代瓦肆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说话"内容丰富,"凡古今之事悉有囊括,庙堂田野具有之"。因其通俗易懂,情节入胜,特别受欢迎。这A.真实再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 B.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7.有学者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有关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描述正确的是A.曲辕犁的出现,推动农耕技术的发展B.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C.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不再受官吏的监管D.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情怀,与理学思想有关8.学者许倬云认为,朱子学的普及,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由学术和政治,维持了长期的稳定,停留不变。据此可知A.朱熹的理学思想停滞了当时社会发展B.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C.朱子学的普及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D.学术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9.南宋末年,民间思想家邓牧指出:“天生民而主之君,非为君也。”同时他又认为皇帝的状貌与普通人同,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做皇帝。据此可知,邓牧的思想A.是近代民主思想的源头 B.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C.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反映出君主专制日益削弱10.北宋之前、正史中列传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以后,南方入选人物的比例逐渐升高,在北宋后期甚至达到59.7%。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中心南迁的完成B.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C.精英阶层评价标准发生变化D.封建统治集团社会基础扩大11.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另有皇帝的命令)不治本司事。”这说明宋朝A.正官仅用以表示官员品秩 B.政权运作因袭唐制C.机构重叠官员职责不明确 D.相互牵制加强集权12.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3.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诏令规定:“诸州长吏解送举人,取版籍分明,为乡里所推,仍十人为保,保内有行止逾违者连坐,不得赴举。”景德四年(1007年)诏令规定:“士不还乡里而窃户他州以应选者,严其法”,一旦发现问题,州县官“皆坐罪”。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 )A.完善考试程序 B.规范科举制度 C.维护封建统治 D.防止考官舞弊14.《元史·地理志》记载:“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这表明元代A.二级制是政区层级的主体 B.州是地方最低的行政区划C.中书省直接控制地方区域 D.地方政区的层级比较复杂15.王安石变法中,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的措施是A.市易法 B.均输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 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使职官间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等《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二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摘编自李治安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宋初中央政府对地方采取“制约机制”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的历史作用。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钱穆和陈寅恪对赵宋王朝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3)综上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看法?
参考答案:1.B2.B3.B4.B5.B6.B7.D8.B9.C10.B11.A12.B13.C14.D15.B16.(1)表现: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2)历史作用: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但行省长官权力受中央节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17.(1)秦汉: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唐:发展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中央官制的发展,确立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发展了科举制(2)概括:钱穆认为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没有什么建树;陈寅恪认为赵宋王朝是中国文明的鼎盛时期。论证:钱穆的观点:主要从宋王朝积贫积弱的角度来论证,比如未真正实现政治大一统,长期受周边少数民族的欺辱;政治体制上只是对前代进行了一些改进,未出现创新性的发展;一味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导致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国力空虚,积贫积弱等陈寅恪的观点:政治上,通过推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举措基本解决了历代以来存在的地方权重而导致封建割据的问题;经济上,宋代是历代以来商品最为发达的时代;教育上,科举制在宋代进一步得到完善,出现三级考试制度和糊名法等;文化上,宋代诗词文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词,是宋代的文化象征之一;科技上,四大发明最终成型于宋代等 (3)要求:能从皇权专制不断的强化这一趋势角度进行论述并表述合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