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22 寓言四则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5847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22 寓言四则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5847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22 寓言四则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5847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22 寓言四则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22 寓言四则,共11页。
22 寓言四则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
2.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
1.前两则的寓意,原文结尾已经点出,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这个寓意是如何通过故事来体现的,同时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后两则的寓意没有点出,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己概括总结。
2.寓言的寓意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对故事情节稍作改变也会改变其寓意,应该鼓励学生做多角度的不同理解。
3.要重点关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对中外寓言的学习兴趣,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
学习
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学法
指导
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在遥远的古希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据说只要认真地品尝了它的果子的人,都会变得聪明。你们想尝一尝它的果实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棵树,走进《伊索寓言》,品尝它的智慧之果。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2.文体知识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二、字词积累
1.字音: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zhān)
2.词义
庇护:袒护;保护。
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凯歌:得胜时所唱的歌。
三、整体感知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尔墨斯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2.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3.你认为赫耳墨斯到底关心的是什么?
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
《蚊子和狮子》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蚊子和狮子战斗,蚊子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
2.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3.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战斗前: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
战斗后: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4.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蚊子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试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1)赫耳墨斯的性格: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表现他自以为是的性格;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现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
(2)蚊子的性格: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战胜对方,所以他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的话,表现出它到死才明白自己的缺点。
2.比较《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寓意。
(2)不同点:①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蚊子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②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二、语言赏析
仔细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形象生动。
(2)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蚊子在与狮子的较量中,毫不畏惧智取强敌,打了胜仗得意洋洋的模样。
三、探究写法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构思精巧。
文章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在赫耳墨斯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短短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2.讽刺绝妙。
赫耳墨斯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会比别人高,不料却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淡淡一句,反衬出他的妄自尊大、爱慕虚荣,讽刺绝妙。
3.语言简洁生动。
全文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增强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一个“笑”字,就真切而形象地表现了赫耳墨斯自以为是的神态和心理。
《蚊子和狮子》
1.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
这则寓言情节大起大落,写出蚊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蚊子对战狮子,狮子比它强大很多倍,可它却胜了;当蚊子以为天下无敌时,却葬身蛛腹。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2.运用拟人,生动形象。
文章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特征,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生动、形象。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是“吹着喇叭”“唱着凯歌”,极为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其得意忘形之态。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本文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一个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
本文通过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教师随笔:
归纳寓言的寓意,常用方法有:
1.看寓言的题目。
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法。
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
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语句。
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
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能得出寓言的寓意。
4.看各段意思的共同点。
如《狼和小羊》,明明狼的三次借口都被小羊以事实驳回,狼还是露出凶残的本性吃掉小羊,从而可以得出文章的寓意:对像狼这样凶狠的家伙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5.联系实际是弄懂寓意的关键。
寓言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寓意。
联系生活实际,弄懂了寓言的寓意,我们不仅可以学好寓言,还可以使自己受到教育,认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教
学
板
书
赫耳墨 三问: 宙斯像 赫拉像 自己的像 爱慕虚荣
斯和雕
像者 三答:一个银元 还要贵一点儿 添头,白送 适得其反
蚊子和狮子
蚊子:冲、咬狮子:抓
蚊子:吹、唱蜘蛛:粘
骄兵必败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从这两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可以联系生活,从不同角度来谈。
[示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①善于分析问题,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②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学习《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作者作品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
(?-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著,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溉汲(gài jí) 中伤(zhòng) 躇(chú) 跐蹈(cǐ dǎo) 舍然(shì)
2.词义
(1)通假字
身亡所寄(同“无”,没有)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古:国都;今:国家)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
(4)一词多义
之:宋之丁氏(结构助词“的”)
国人道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于: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若:求闻之若此(像)
若屈伸呼吸(你)
三、整体感知
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一个人。
《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穿井得一人》
1.丁氏家为什么要挖井?
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丁氏告诉别人说她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5.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6.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7.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8.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9.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杞人忧天:指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谈谈你的理解。
(1)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2)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普遍敬畏自然。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旨
《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杞人忧天》这篇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从如今天空的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示例: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问题使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地震、海啸、酸雨等灾难接踵而至,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确实应该再多一些“杞人忧天”。
教学反思
1.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译全文。
2.本课从寓言中得到的启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解读,即从提意见和听意见去分析,获得了启示。真正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养成了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