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有声阅读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业界和学界的讨论。有人把有声阅读看作传统有声读物在互联网平台的扩展,也有人把有声阅读看作电台广播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两者分别侧重内容呈现形态和传播呈现形态两个角度,但基本上都基于一个共同的认知前提,即认为有声阅读是互联网时代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让以“耳”代“目”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
    应该说,以“耳”代“目”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人感觉到了格外的放松、便捷、愉悦,甚至是健康(视力保护)方面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仅此而已,那么有声阅读与之前的有声读物、电台广播就不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它从小众走向大众就我不到真正合理的解释。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甚至不惜通过文本信息的两次转化(写作者生产过程的转化和阅读者接受过程的转化)来达到传播目的,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可能性,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这些媒介优势让印刷技术下的视觉传播,和原始的听觉传播相比,效果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了“耳朵”代替“眼睛”的可能,那也绝对不应该是简单的从二维平面传播退回到一维线性传播上去。
    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目前已有人提出了有声阅读是在数字技术下的三维立体传播的概念,但何为“三维”亦有不同理解。笔者以为,有声阅读的“三维”,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的媒介形态,可以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自由度(例如自由选择、反复阅读、快慢自主、空间扩展、理性思维等),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再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自身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标。
    (摘编自杨凤《有声阅读当不止于以“耳”代“目”》,参见2019年4月22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二:
    《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总体规模达415.7亿元,增长率达18.23%。
    阅读伴随着人的成长,也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这一阅读转型,解决了原始有声语言传播的主体伴随性和转瞬即逝性的限制,拓展了阅读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控制和调节权限,并形成了成熟完备的社会文化规约。这是社会文化行为划时代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传播语言和传媒技术的进步。但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表面看来,数字化的有声阅读最大特点是解放眼睛、回归耳朵,重新让人们以“耳”代“目”,但本质上,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子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甚至在主观意愿下,还可以进行跳跃、摘要、文字与声音转换,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是未来人类阅读行为不再因媒介技术限制而“耳”“目”分割的发展雏形。
    之所以说是“雏形”,是因为当下的有声阅读,还不能完整充分地整合一维线性有声传播和二维平面文字语言传播的全部优长特征,还没有充分展现出三维视听阅读形态的立体传播样貌和优势。面对文字语言阅读模式下伴随的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理性建构空间,视线扫描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反应、随时聚焦,目前的有声阅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提供需求解决方案和对应功能设计。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应用拓展,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得以深入解决的可能。
    (摘编自杨凤《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参见2022年5月8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认为有声阅读是传统有声读物在互联网平台的扩展,或认为有声阅读是电台广播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都有失片面。
    B.要把握有声阅读与之前的有声读物之间存在着的本质性差别,就不能让我们的认识停留在它们共同的功能和特点上。
    C.有声阅读若能借助相关技术,从而具备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自由度,就能确立自身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标。
    D.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这与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台广播及其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有声阅读,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即以“耳”代“目”。
    B.电台广播要求听者能将声音转化为信息,却不能为听者提供诸如反复阅读、跳跃、摘要等便利。
    C.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传播,再到有声阅读的三维传播,人类阅读形态完成又一次拓展式发展。
    D.有声阅读三维立体传播,前景值得期待,因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已成熟,将很快解决相关问题。
    3.下列对作者所谓“有声阅读的‘三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自由度;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
    B.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等新的媒介形态;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
    C.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
    D.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印刷技术;有声阅读传播技术。
    4.就有声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请概述两个材料各自回答了怎样的主问题。(4分)
    5.近些年来,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作为用户选择最理想的有声阅读技术,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把握?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拿得出手的本领
    高明昌
    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老母亲一一道来,我想了想,确实一样也没有学会。身旁的姊妹说:“学了做啥?现在样样不需要了。”可母亲觉得,随便做啥,要防三年风、四年雨的。我晓得这“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这“防”是指人最好要学得吃饭的真本事。比如有一门手艺,万一需要时拿得出手,可以养家糊口。
    父亲的独门手艺是有点的,我领教过。我十来岁时就被父亲拉在身边,他捉鲻鱼时我也去的。捉鲻鱼是靠海吃海的一种表现。我们家、我们村,靠近东海二三公里。家里如果几天不开荤了,父亲就去海里走一遭。他右肩上搭一条渔网,一只手反扣着鱼篓,赤着脚啪嗒啪嗒地走路。沙泥地上全是脚趾头张开的印记,有时浅,有时深。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急?父亲说是为了赶潮水。
    父亲一出门,就有一帮人悄悄地、慢慢地尾随着他。捉鲻鱼真的需要技巧。一是要吃准潮汛。鲻鱼只在退潮的时候出现,只能在潮头里撒网,而把握退潮时间需要智慧,不懂潮汐知识的父亲,不知从哪儿学会看潮的;二是要看得出鱼在哪里。我们这里的潮水是泛黄的、浑浊的、涌动的,如何看得出、看得准水里有鲻鱼,眼睛要亮,眼法要准。而父亲,每每撒网每每有收获。
    父亲的这门技术教给了一个人,那人姓叶,是小学体育老师,小父亲几岁。叶老师放学后总是一脚奔到我们家,与父亲一起烧饭、烧菜,然后一起喝酒。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好朋友,父亲开始向他传授捉鲻鱼经验。
    父亲的教法与众不同,他来到潮水里,教叶老师学看潮水,看潮水里涌起的水头,看水头的条数、速度、大小,然后断定这潮水下面就有鲻鱼,命令叶老师马上撒网出去。试了几次后,父亲就让叶老师自己观察、自己判断、自己撒网。父亲说,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练一遍。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叶老师像高音喇叭,逢人便喊,说自己学会了捉鲻鱼,是我父亲教的。许多人都来向父亲学习,父亲像个英雄,站在大门口,“拔挺”喉咙说:“去问叶老师吧,他的网撒得比我好。”说完就回屋喝酒去了。
    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有个看家的独门功夫,就是砌灶头。老家人造新房子都要砌灶头。大户人家分家了也要砌灶头。大家都爱请父亲砌灶头,只个别人家不相信父亲,请别人砌。但过了几个月就怨灶头火头温暾,烧的饭菜不香,又想起父亲来。父亲说好的,我一定相帮砌好。
    父亲砌的灶头是有特点的。最明显的是灶身小,省砖头,也少占面积,而且灶面清爽漂亮;灶膛火头集中,出火快、出火旺,省柴、省力,烧饭烧菜的时间短,即使外面疾风骤雨,烟囱也绝不会烟火倒流。一句话,就是好看又实惠。人家砌的灶头用了3年后要翻新,父亲砌的灶头5年后照常使用。这使得父亲的名气很响。父亲砌好灶头后,夜饭是不在别人家吃的,这个做法也是替东家省钱。省钱,是所有农家的习惯。
    海边村的男人都是学手艺的。每年的“三抢大忙”,若是都靠妇女们干活,是会拖节气的。村上有句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脱时脱一季,脱季脱一年。村上要求所有男人回村一周,帮忙“三抢”。父亲插秧也是快手。母亲说父亲的快是“邋遢快”,意思是邋遢了才会快,他不邋遢就快不了。父亲不承认,他的不承认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本事,他会耙水田。
    耙田,确实是一身水一身泥的,想不邋遢也不行。海边村的耙田是指耙种植水稻的水田,在水田中放满水,适时浸泡后用牛和耙把秧田耙成松软浆泥的活儿,通常叫兜田。干这活儿的经验,首先要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这个是棘手的难题,泥块在水里,是看不见的,需要感觉,需要技术;其次是整个水田要齐平,不管田大田小,都要平整得像一面镜子。做到这些,非有十年的兜田实践不可,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但父亲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到位。
    也不知道父亲如何学会的,有人说,村上一位老者见父亲心诚、手巧、善良,就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也有人说,父亲的手艺是神仙点化的。我不相信,有一回问母亲,母亲说:“哪来的神仙,还不是自己的父亲教儿子的?”就此一句话,我听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说,要替父亲保守秘密。因此父亲每年都显得很神气、很自得。
    有一个晚上,我与母亲对坐对望。母亲轻轻地对我说:“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她说,父亲喜欢吃饭,她喜欢吃粥,所以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烧到自己烧不动为止,辛苦的。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感叹我没有学到父亲的本领,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有一门手艺,在需要时可以养家糊口,而姊妹们则认为那些手艺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活了。
    B.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的技巧,既照应了上文父亲的本领,也表现了父亲本领之高超,同时为下文父亲教姓叶的体育老师看潮水做铺垫。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我”的眼中事、心中事,更具真情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
    距离,使读者易于代入故事,产生共情心、同理心。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有方言农谚,还有农村生活生产场景的描述,令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7. 关于文中“拿得出手的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看潮汛的方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语文时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B.砌灶头是父亲的一样本领,父亲砌的灶头既好看又实惠,他砌好灶头后不在别人家吃饭有为了给人家省钱的因素。
    C.父亲耙田可以使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而且能把整块水田做齐平,平得像一面镜子。
    D.对于父亲如何学得本领,人们传说不一,母亲认为不是老者教的,也并非神仙所授,而是家传的。
    8.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拿得出手的本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9. 本文以我和母亲的对话结尾,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4分)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4分)
    14.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用夸张手法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 颔联叙所见之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 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 全诗语言平易,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6. “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两句对荆轲刺秦王事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了《老子》中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言要克制嗜欲,取得民心的句子是“ , ”。
    (3)《念奴娇·过洞庭》中“ , ”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迫不及待想做的是趴在沟岸边沿,看芦苇有没有出土——乡人谓之“葆青”。随着第一阵春风、第一场春雨的到来,地气渐渐变暖,温柔着冻土,芦芽尖便应时而动。然而要寻找芦芽尖并不容易,必须趴在沟沿上仔细察看。它们尚未出土,但周边的泥块已经开裂破碎,那正是尖尖芦芽的藏身处。你看见它,就是看见了一根芦苇、一片芦苇、一个大芦荡的生命故事的开始。第二天清晨再去沟边,那芦芽尖趁夜深人静,已经破土而出,鹅黄色,约一寸的样子。①它显得羞涩、孤独,它东张西望,有点不知所措。②好在芦苇家族的后代们纷纷出土,大约在第三天、芦芽们便可以互通声气了。后来知道,芦苇,是多年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沟渠河堤或沼泽地带,在江畔海滩则成群结队成为芦荡。③芦苇有纤纤风骨,迎风直立,摇曳生姿,多野趣。秋冬的芦花雪白,站在芦苇顶端,古人称之为“立雪”,康有为喜用之。
    18.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本文段中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你贵姓?
    B.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漆巧你会知道。
    C.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19.文中画波浪线语句都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对其构成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大海为什么会流“蓝眼泪”?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当夜光藻赤潮爆发时,夜晚的海面上就发出美丽的“蓝色荧光”,随着海浪起伏,就像大海流下了晶莹剔透的蓝色泪水。
    当然,既然是夜光藻赤潮,( ① ),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夜光藻细胞中都含有成千上万的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颗粒,胞质丝将这些颗粒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当夜光藻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 ② ),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当海水中夜光藻密度很高时,浅蓝色的光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眼泪”!
    原本,“蓝眼泪”只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愈发频见的“蓝眼泪”,( ③ )。据研究显示,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的现象,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连续出现一两个月还没有消失的“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为三个表意连贯的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五、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刚过去的两届奥运会,造就了两位“苏神”。
    苏翊鸣是一战封神的17岁“传奇少年”,初登冬奥赛场就收获一金一银。面对媒体的采访,他说;“我热爱单板滑雪,不管是在哪场比赛中,我都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待未来,他说:“不管接下来有什么样的目标,我都会一如既往像现在这样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追求。”
    苏炳添是三战奥运的32岁田径老将,多年前,年龄就已经成为他的弱势,他也曾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挣扎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留下,选择迎难坚持。他制定严密科学的训练计划,打破自己原有的起跑习惯,最终跑出了突破黄种人极限的9秒83。
    两位“苏神”,小将忠于所爱、不懈追求;老将忠于所选、迎难坚持。二人追求梦想的历程对青春年少的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对两位“苏神”逐梦历程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条件关系不成立。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有声阅读才能确立自身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标。
    2.D“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已成熟,将很快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文意的曲解,或者说这个条件不成立;原文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应用拓展,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得以深入解决的可能”,由此可见未来的道路还很长。
    3.B
    4.①材料一回答的问题:有声阅读与之前的有声读物、电台广播存在怎样的本质性差别?②材料二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说有声阅读是未来人类阅读行为不再因媒介技术限制而“耳”“目”分割的发展雏形?(每问2分)
    5.①看其为阅读者赋予哪些控制和调节主动权,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②看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表现如何,能不能符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每点2分)

    6. B(是插叙并非补叙。)
    7. A(是父亲教叶老师看潮头捕鱼时的教授方法给我启发,而不是他看潮头的方法。)
    高一语文答案 第1页 (共4页) (2023.7) 
    8. ①“拿得出手的本领”,指父亲掌握的三种独门手艺,即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次序介绍了有关父亲掌握这三种手艺的细节,每一部分都同“拿得出手的本领”相关。③最后,写母亲追忆父亲烧早饭,认为这也是拿得出手的本领,表达出我和母亲对父亲怀念之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除了生产生活能力强之外还有对家人充满温情的一面。②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整,首尾圆合。③通过我和母亲的对话,表现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余味悠长。④升华主旨,前文主要表现对父亲本领的称颂,结尾处母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我们对父亲浓浓的爱意。
    (6分,每答对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D(句意:“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故选D。)
    11.A(A项,“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故选A。)
    12.B(第二段中没有用拟人的修辞对冉有进行批驳,而是用的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兜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此两句用的是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兜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兜、龟玉的看守者,虎兜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13.(1)我听说拥有封地的诸侯和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实词“患”“寡”各1分,句意通畅2分)
    (2)(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省略句式1分,实词“作”“撰”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①先王封国,不可伐;②邦域之中,不必伐;③社稷之臣,不当伐。(每点1分。本题答题区间在第1段,用原文作答只给1分)
    15. A 16. ①“村老”年高体健,举世稀少,夜深而精神不衰,令人羡慕。
    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可共享天伦之乐,令人羡慕。
    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借贷,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
    17.(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18.C A项,表示声音的延长;B项,表示语意的转折;C项,表示解释;D项,表示声音延长和语意转折。
    19.用了拟人手法。(1分)用“羞涩、孤独”“东张西望”写“芦芽”,用“互通声气”写“芦芽们”,用“有纤纤风骨”写“芦苇”,(2分)将人的情志赋予描写对象,既突出对象之物的情态、生机与活力,又寄寓作者的喜爱之情。(2分)
    20.①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会释放出能量 ③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6分,每答对一句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它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3分,每答对一点给 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据研究,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
    (4分,改对一处错误给2分。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显示”,删除“据”或“显示”;二是成分残缺,“现象”缺少谓语,加上“出现”,或者删除“的现象”。)

    相关试卷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