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情景默写,综合性学习,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默写。
(1)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贺敬之《回延安》)
(4)漫步古诗苑,在诵读中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朱自清认为“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经典常谈》)”,如《关雎》用“ ,君子好逑”贯穿全诗,《蒹葭》则是反复咏叹“ ,白露未已。 ,在水之涘”,《式微》第二节“ ,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与第一节构成复沓式结构。
二、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__
①据报道,某市一所公立中学从本学年起成为“无手机校园”。学生在校园内不能用手机,抵挡不住诱惑拿出来玩的会被没收,并通知家长取回。要打电话,校内的座机可供他们使用。
②新规实施后,课间有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的学生在讨论聊天,还有共创绿色校园社团的成员在收集垃圾……
③时值学校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八年级学生A坦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校长回忆说:“一年前还不是这样,他们在课间只是呆坐在角落里刷手机。”
2.请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简洁、明了的标题。
3.请用提取主干检查句子结构是否完整的方法,修改第③段中画横线的病句。
4.请围绕“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补全学生A应答的话。(80字左右)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cēn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给下面句中加点词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cēn差披拂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欲济无舟楫 济: (2)端居耻圣明 端居:
(3)心乐之 乐: (4)以其境过清 清:
7.请按要求填写下面表格。
篇目
写景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先写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整体景象。颔联①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小石潭记》
作者先写发现小石潭,跟着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其中的精彩之处是② ,他笔下的小石潭是幽美和静穆的。
8.两位作者都寓情于景,极富含蓄之美。请你任选一首(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味道的传承,就是家的传承
【台湾】何芬芬
①当庭院出现依序排列的香肠,厨房窗口放着肥瘦参差的五花肉,空气散发着咸香,就代表过年的喜气已到来。那是我们家族传承百年的传统,一年一次的盛事——( )、( )。尽管年货大街上,香肠、咸肉多到一点也不稀奇,但家里的这两味无可取代。
②这类腌肉制品,不免俗有“秘料”帮忙入味。当年一位大陆来台的地理师,因为看风水而与祖母熟识,使将祖传配方慷慨给了她。
③制作香肠特别繁琐,妈妈得一大早到猪肉摊,按七比三来挑选梅花肉和白肉,请老板手工将红肉切细块、白肉切细丝,绝不使用绞肉机,以确保肉质Q弹有嚼劲:拿回家的肉加入秘方、高粱酒及酱油后,交由爸爸双手仔细拌匀并腌制半天,待肉与调味料巧妙结合,发出独特的酱香与酒香,妈妈再将肠衣套上漏斗,以拇指按压操作,将腌肉灌入其中。这步骤很需要耐心,灌个十斤肉至少得花费半天时间。灌好的香肠由我们姐弟扛到庭院,爸爸妈妈将它们整齐地挂在竹竿上,接受阳光的照耀,等肠衣稍显干瘪,诱出迷人的香气与温润可人的棕色;即大功告成。
④回想那时,我们总爱围观妈妈起哄,希望她失手灌破肠衣,因为爸爸会将“离家出走”的腌肉炒蒜苗,好吃到能配两三碗饭,但这一番调皮后,免不了挨妈妈一顿骂。
⑤香肠灌好的次日,接着便是腌制咸肉。将一整片肥瘦比例均匀的五花肉,切割成两指头厚且不可切断,以利后续翻面;肉的每面均匀抹上厚重的盐巴、胡椒粉,连抹三天,再将切碎的蒜头覆盖每个角落,早晚翻面。咸肉的熟成只能在通风阴干处,起初会出水,待水收干,肉质会呈现红润光泽,数日后,就能嗅到蒜头、胡椒与肉交织成的香气,喜乃时间赠予的礼物。
⑥咸肉名副其实的“咸”,烹饪前得先将它厚重的外衣洗净,放入大锅滚水煮20分钟,切片沾黑醋配上蒜苗食用。剩下的汤底加入猪血、酸菜,小火慢煨,起锅前撒上韭菜末,成为爸爸另一道巧思料理。这猪血汤余味悠长,在寒冷的冬天啜上一口,最能抚慰人心。
⑦至于香肠,入煎锅以小火慢煎至出现褐色香肠油,喷香四溢即可上桌。爸爸接着用余油炒饭,加入蛋液,最后撒上葱花,便是让人惊艳的香肠油炒饭。在那个物质不丰的年代,姐弟人手一根香肠,配上蒜片大口吃肉,这份奢侈只在年节才有。
⑧随着爸妈年岁增长,不再下厨,这独门手艺也传给我们姐弟五人。于是,过年全家聚餐,各家会端出成品,由父母选出年度优胜者,成为我们家族独有的年节乐趣。虽然祖母的年代我们没能躬逢其盛,但爸爸从祖母手中接棒,再交棒给我们,这份爱的传承,是大家共同的记忆。
⑨如今,我们也将这两道料理传给孩子们,希望这别无分号的好味道,年年在家族的厨房飘香——因为味道的传承,就是家的传承。
9.阅读全文,把正确的选项填入下面的两个空里。
那是我们家族传承百年的传统,一年一次的盛事——( )、( )。
A香肠油炒饭 B腌咸肉 C啜猪血汤 D灌香肠
10.班级劳动课上,由你从上面这两道料理中任选一种,代表小组给大家推荐介绍其制作过程。
提示:(1)明确其具体制作步骤过程;(2)语言准确、简明;(3)不少于100字。
11.作者为什么说“味道的传承,就是家的传承”?
12.再平常普通的饭菜也能吃出好味道。请你鉴赏作者在第④⑥⑦段中品美味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道让自己欲罢不能的家常菜(饭)。(120字左右)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科学角度解读土叙大地震
珍妮·詹金斯
①土耳其东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附近6日发生了强烈地震。地震仪(测量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的仪器)的数据显示,按目前10级地震的划分标准,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8级。世界各地的地震传感器捕捉到了地震波(可以观察到它们在欧洲蔓延开来),包括远至英国的地方。
②这是一次非常大的地震。能量从震源或震中向外传播造成的震动,已对附近居民造成可怕的后果。许多建筑物倒塌,两国死亡人数持续攀升,还有报道称天然气管道受损导致火灾。
为什么发生在这里
③土耳其的这一地区容易发生地震,因为它位于构成地壳的三个板块——安纳托利亚板块、阿拉伯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汇处。阿拉伯板块正在向北移动进入欧洲,导致安纳托利亚板块(土耳其所在的板块)向西推进。
④阿拉伯板块正在撞向欧亚大陆,并将安纳托利亚板块向西推进……或者对非地球科学家来说,叙利亚正在撞向欧洲,并将土耳其挤出去。
⑤地壳构造板块的运动在其边界的断裂带上积聚了压力。正是这种压力的突然释放,导致了地震和地动山摇。
⑥这场最新的地震很可能发生在安纳托利亚板块和阿拉伯板块边界的一个主要断层:东安纳托利亚断层(又称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或死海转换断层(又称为死海裂谷)。这两个断层都是“走滑断层”,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容纳板块相互移动的一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
⑦由于地壳构造板块的持续运动,该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许多地震,但此次地震规模特别大,破坏力也特别强,因为它释放了大量的能量。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自1970年以来,该地区250公里范围内仅发生过三次6级以上的地震。2月6日的大地震震级为7.8级,比该地区过去经历的地震要大得多,释放的能量是该地区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7.4级)的两倍多。
⑧现代地震学家使用矩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里氏震级已过时,但有时新闻稿中会错误引用)。这一尺度是非线性的:每上升一级代表释放的能量增加32倍。这意味着7.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实际上是该地区通常可能发生的较温和的5级地震的16000倍。
⑨人们往往认为地震能量来自单一地点或震中,但它们实际上是由板块沿断层区域的运动引起的。地震规模越大,发生滑动的断层区域面积就越大。对于7.8级这样大的地震,很可能在长约190公里、宽约25公里的区域发生了断层滑动。这意味着在很大的范围内都会有震感。
⑩据估计,沿构造板块边界东北方向约8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有61万人感觉到了剧烈的震动(足以造成重大财产损失)。远在约815公里外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约800公里外的伊拉克巴格达和约950公里外的埃及开罗都有轻微震感。
余震会带来破坏性后果
⑪在大地震之后,随着地壳重新调整以适应压力的变化,将发生许多较小的地震,称为余震。在最初的大地震发生后,这些情况可能会持续几天甚或几年。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生最初的大地震后12小时内,已发生三次6.0级以上的地震。第一次是6.7级,在最初的大地震发生11分钟后。此后还发生了数百次震级较小的余震。
⑫6日上午晚些时候,一次7.5级的大地震发生在更北方向的另一不同但相邻的断层地带上,即叙尔居断层。从严格意义上说,尽管此次地震很可能是由最初的大地震引发的,但它的威力足以算作一次单独的地震,且会产生自己的一系列余震。此次土耳其大地震是典型且罕见的“双震型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相较于其他地震类型,“双震型地震”的能量释放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会造成对建筑物的二次破坏。很多在第一次强震中受损的建筑,在第二次强震发生时会被瞬间夷为平地,并阻碍救援工作。
⑬我们希望国际援助尽快抵达土耳其和叙利亚,以帮助正在进行的救援工作。
——《参考消息》
13.给选文第二部分拟写一个概括性的小标题。
14.作者对土叙大地震从 、 、破坏性强三个角度进行了科学解读,这三个方面是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 顺序来介绍说明的。
15.科学的解读离不开具体的说明方法,请从选文中找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6.某班的班级周报以“土叙大地震为什么破坏性强”为题目向你约稿,请你以选文为材料写一则短文。(不少于100字)
土叙大地震为什么破坏性强
五、作文
17.何芬芬的《味道的传承,就是家的传承》写出了家的味道,你的家有怎样的味道呢?
请以“家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①可以模仿《味道的传承,就是家的传承》的篇章结构;②可以借鉴其中具体写法;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等信息。
18.就本学期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经典常谈》写一篇读后感,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无为在歧路 并怡然自乐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窈窕淑女 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 式微式微 胡不归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歧、怡、踏、窈窕、蒹葭、伊、胡”等字词容易写错。
2.手机离开校园 践行低碳生活 3.时值学校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 4.示例:以前我们每个人玩手机,一天要耗费多少电啊!现在,习惯了一天里有几个小时不碰手机,活动的方式反倒丰富多样了,这不就是低碳绿色生活的生活吗?
【解析】2.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此类题可根据导语概括作答,也可综合文段信息,提取关键内容作答。
根据第①段“据报道,某市一所公立中学从本学年起成为‘无手机校园’”,再结合第③段“时值学校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可知,关键信息为“校园无手机”“低碳生活”,据此概括标题即可。
示例:一所中学成为“无手机校园”,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该句主语中心语是“学校”,谓语中心语是“组织开展”,宾语中心语应是“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是定语。因此,应在句末添加“的活动”。
4.本题考查补充语句。根据上下文“时值,学校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语境进行补充,可从禁止手机带入校园后,学生生活在低碳环保方面的变化的角度补充语句。
示例:自从学校禁止手机进校园后,我们玩手机的时间少了,也是在节约用电,而且同学们还组织绿色校园的活动,进行垃圾分类,这些都是在倡导低碳生活啊。
5.参 cī 6. 渡 闲居、平常家居 以……为乐 凄清 7. 用两个动词“蒸”“撼”,写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奔涌的波涛好像要摇动岳阳城,极富动感地表现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示例:写潭中小鱼,作者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用“空游”“无所依”间接凸显潭水的清澈透明,再描写其动静状态,以静衬动写鱼之乐,来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8.示例1:孟浩然面对烟波浩森的洞庭湖,发出了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婉转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引荐,从而被录用从政的心愿。
示例:2:柳宗元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寓情于景,感情从“乐”到“凄”,在对景物的描绘中融进了自身被贬的遭际,含蓄写出了凄苦孤寂、愤懑抑郁的压抑心境,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析】5.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cēn(参)差(cī)披拂:长短、高低不齐,随风飘动。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济:渡。
(2)句意: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3)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4)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赏析。
第①问: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从修辞手法来看,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气蒸”对“波撼”,“云梦泽”对“岳阳城”,结构、词性相同,对仗工整;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被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从炼字来看,“蒸”字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气势宏大,也极为有力。这两个字有力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第②问:本题从《小石潭记》中找到精彩的地方进行赏析。开放性试题。可以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觉听觉相结合、想象、动静结合、正面和侧面结合、比喻等有特点的地方进行赏析即可。
示例: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结合“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可知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生发出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引荐。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甲文《小石潭记》作者因被贬到永州,借游玩山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从文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以看出,柳宗元初见小石潭是惊喜快乐的;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当他在潭边驻足静坐时,一经凄环境的触发,内心的伤感又涌上心头,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于是觉得“悄怆幽邃”,先乐后忧。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9. D B 10.示例:同学们,我们小组推荐介绍的是灌香肠的步骤过程。首先,要按七比三挑选梅花肉和白肉,手工将红肉切细块、白肉切细丝;其次,往肉里加入秘方、高粱酒及酱油后,仔细拌匀并腌制半天;接着再将肠衣套上漏斗,以拇指按压将腌肉灌入其中;最后就是挂在庭院的竹竿上晒太阳了。等肠衣稍干瘪显棕色,透出香气即成。 11.作者表面说的是父母把灌香肠、腌咸肉这独门手艺传给了他们姐弟五人,即“味道的传承”;内在讲的是年节时全家人灌香肠、腌咸肉乐趣的传承,也是家人亲情之爱的传承,更是对家族美好记忆的传承,自然就成了“家的传承”。 12.示例:我最爱吃妈妈做的煎豆腐。每次只要香喷喷的煎豆腐一出锅了,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尝一尝,味道简直美味极了!小小的豆腐在我妈妈手中变成了诱人的美食,舌尖上的菜香香的,舌尖上的爱甜甜的!妈妈做的家常菜是人间最美味的菜,是我一辈子的最爱!
【解析】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①段“当庭院出现依序排列的香肠,厨房窗口放着肥瘦参差的五花肉,空气散发着咸香”和“尽管年货大街上,香肠、咸肉多到一点也不稀奇,但家里的这两味无可取代”以及第⑤段“香肠灌好的次日,接着便是腌制咸肉”可概括为:灌香肠和腌咸肉;
故选BD。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题干要求从上面这两道料理中任选一种,介绍其制作过程,而且要明确其具体制作步骤过程,还要注意语言准确简明,注意字数限制。
示例:同学们,我们小组推荐介绍的是腌咸肉的步骤过程。首先将一整片肥瘦比例均匀的五花肉切割成两指头厚,而且不可切断;其次,往肉的每一面都均匀抹上厚重的盐巴、胡椒粉,连抹三天;接着再将切碎的蒜头覆盖每个角落,早晚翻面;最后将咸肉挂在通风阴干处,待水收干,肉质会呈现红润光泽,数日后,嗅到香气即可。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第⑧段“随着爸妈年岁增长,不再下厨,这独门手艺也传给我们姐弟五人”分析可知,“味道的传承”表面是指父母把灌香肠、腌咸肉这独门手艺传给了他们姐弟五人;
结合第③段“爸爸双手仔细拌匀并腌制半天,待肉与调味料巧妙结合,发出独特的酱香与酒香,妈妈再将肠衣套上漏斗,以拇指按压操作,将腌肉灌入其中。这步骤很需要耐心,灌个十斤肉至少得花费半天时间。灌好的香肠由我们姐弟扛到庭院,爸爸妈妈将它们整齐地挂在竹竿上,接受阳光的照耀,等肠衣稍显干瘪,诱出迷人的香气与温润可人的棕色”以及第④段“回想那时,我们总爱围观妈妈起哄,希望她失手灌破肠衣,因为爸爸会将‘离家出走’的腌肉炒蒜苗,好吃到能配两三碗饭,但这一番调皮后,免不了挨妈妈一顿骂”还有第⑥段“这猪血汤余味悠长,在寒冷的冬天啜上一口,最能抚慰人心”以及第⑦段“爸爸接着用余油炒饭,加入蛋液,最后撒上葱花,便是让人惊艳的香肠油炒饭。在那个物质不丰的年代,姐弟人手一根香肠,配上蒜片大口吃肉,这份奢侈只在年节才有”可知在那段家境一般的年月里,一家人齐心协力灌香肠、腌咸肉,还有用这些做成美味的食物,食物中凝聚着父母的爱,让家庭温馨和睦;
以及结合第⑧段“虽然祖母的年代我们没能躬逢其盛,但爸爸从祖母手中接棒,再交棒给我们,这份爱的传承,是大家共同的记忆”分析可知,“味道的传承”其实就是爱的传承,就是家族美好回忆的传承,也就是“家的传承”。
1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道让自己欲罢不能的家常菜即可。
示例:我最爱吃爸爸做的椒盐排骨了。这是一道家常菜,吃起来很香,但是做起来,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剁好的排骨要先用清水洗净,去血丝,再放到开水里过一遍。之后腌制二十分钟。接着,腌好的排骨裹上一层淀粉,然后就可以下油锅炸了。炸好后,撒上椒盐,这道香气四溢的椒盐排骨就做好了。我总是喜欢在排骨表面撒上一层薄薄的椒盐,再咬上一大口,排骨咬下去的第一口是脆的,第二口是嫩的,真是回味无穷啊!
13.示例:比以往地震“大得多” 14. 产生的原因 能量大 逻辑 15.示例:选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例如“2月6日的大地震震级为7.8级,比该地区过去经历的地震要大得多,释放的能量是该地区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7.4级)的两倍多”一句,用“7.8”“7.4”这些具体的数据,把这次地震的震级和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作比较,来准确说明这次地震能量大(“两倍多”)的特点。 16.示例:2月6日的土叙大地震之所以破坏性强,首先是其震级为7.8级,所释放的能量是该地区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7.4级)的两倍多。其次,这次大地震是典型且罕见的“双震型地震”,这个类型的余震会对建筑物造成反复性破坏,很多受损的建筑在第二次强震时被夷为平地,并阻碍了救援工作。
【解析】13.考查拟写标题。
结合⑦段中“由于地壳构造板块的持续运动,该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许多地震,但此次地震规模特别大,破坏力也特别强,因为它释放了大量的能量。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自1970年以来,该地区250公里范围内仅发生过三次6级以上的地震。2月6日的大地震震级为7.8级,比该地区过去经历的地震要大得多,释放的能量是该地区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7.4级)的两倍多”,⑧段中“现代地震学家使用矩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里氏震级已过时,但有时新闻稿中会错误引用)。这一尺度是非线性的:每上升一级代表释放的能量增加32倍。这意味着7.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实际上是该地区通常可能发生的较温和的5级地震的16000倍”的内容可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此次地震强度之大,据此可拟写标题为:比以往地震“大得多”。
14.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③段中“土耳其的这一地区容易发生地震,因为它位于构成地壳的三个板块——安纳托利亚板块、阿拉伯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汇处。阿拉伯板块正在向北移动进入欧洲,导致安纳托利亚板块(土耳其所在的板块)向西推进”,④段中“阿拉伯板块正在撞向欧亚大陆,并将安纳托利亚板块向西推进……或者对非地球科学家来说,叙利亚正在撞向欧洲,并将土耳其挤出去”,⑤段中“地壳构造板块的运动在其边界的断裂带上积聚了压力。正是这种压力的突然释放,导致了地震和地动山摇”的内容可概括为:产生的原因;
第二空,结合⑧段中“现代地震学家使用矩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里氏震级已过时,但有时新闻稿中会错误引用)。这一尺度是非线性的:每上升一级代表释放的能量增加32倍。这意味着7.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实际上是该地区通常可能发生的较温和的5级地震的16000倍”的内容可概括为:能量大;
第三空,结合标题“从科学角度解读土叙大地震”和三个小标题“为什么发生在这里”“比以往地震‘大得多’”“余震会带来破坏性后果”和文中内容可知,本文是事例说明文,从科学角度解读土叙大地震,采用了逻辑顺序。
15.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即可。
结合⑦段中“2月6日的大地震震级为7.8级,比该地区过去经历的地震要大得多,释放的能量是该地区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7.4级)的两倍多”的内容,由“7.8”“7.4”“两倍多”的数据可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7.8”“7.4”这些具体的数据,把此次地震的震级和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作比较,具体准确说明这次地震能量大的特点。
16.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⑦段中“由于地壳构造板块的持续运动,该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许多地震,但此次地震规模特别大,破坏力也特别强,因为它释放了大量的能量。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自1970年以来,该地区250公里范围内仅发生过三次6级以上的地震。2月6日的大地震震级为7.8级,比该地区过去经历的地震要大得多,释放的能量是该地区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7.4级)的两倍多”的内容可知,2月6日的土叙大地震之所以破坏性强,首先是其震级为7.8级,所释放的能量是该地区此前有记录的最大地震(7.4级)的两倍多;
结合⑫段中“6日上午晚些时候,一次7.5级的大地震发生在更北方向的另一不同但相邻的断层地带上,即叙尔居断层。从严格意义上说,尽管此次地震很可能是由最初的大地震引发的,但它的威力足以算作一次单独的地震,且会产生自己的一系列余震。此次土耳其大地震是典型且罕见的‘双震型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相较于其他地震类型,‘双震型地震’的能量释放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会造成对建筑物的二次破坏。很多在第一次强震中受损的建筑,在第二次强震发生时会被瞬间夷为平地,并阻碍救援工作”的内容可概括为:这次大地震是典型且罕见的“双震型地震”,这个类型的余震会对建筑物造成反复性破坏,很多受损的建筑在第二次强震时被夷为平地,并阻碍了救援工作。
17.例文:
家的味道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烈日下的遮阳伞,严寒时的棉衣;家,是一棵结满爱的果实的参天大树。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味道。
小时候,家中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童年的我常常冒出一些傻傻的话或是做出一些傻事,便会引起哄堂大笑。为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增添了许多抹不去的鲜艳色彩。那泛黄的照片是童年稚嫩的脚丫为儿时的家留下的足迹,也是长大后最美好的回忆。童年的家,是快乐的,像一颗糖,只有单单纯纯的甜蜜。
时间悄悄流逝,我逐渐长大,童年稚嫩的脚,如今已踏入了学校的大门,生活不再像儿时那样无忧无虑,肩上也担起了家的责任。我每天奔波于学校与家之间,母亲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习时间,也许是为了来看我一眼,每天中午来学校为我送饭,这时的饭盒盛的母亲对我满满的爱。上学时一旦落下什么东西,父亲总是第一时间为我送来。学校与家,似乎融为一体,近在咫尺。儿时充满爱的家的味道,像一块蛋糕,既甜蜜蜜,又软绵绵。
现在,由于我升入中学,家也跟着搬了。房子虽然不是原来那个房子,但是家还是那个家。我已长大,总想挣脱父母的缚束,无数次顶撞父母的唠叨,总以为,羽翼已丰满,可以独自飞翔。父母不为我的顶撞而放弃爱我,父母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依然抽出时间陪我。我长大了,但是家没变,依然那么温馨,那么美满,那么温暖,长大后的家,像是一杯白开水,虽然平淡无味,但是一切天威只能等你慢慢体味。
我像是一只风筝,而拴住风筝的线就是家。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始终忘不了的还是那个温暖的家。一切都在变,但是家的味道不会变,那是爱的味道。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以“家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家的味道”是一个偏正短语,“家”修饰限制了写作的地点,只能是家里的,不能是别的地方。其重点在于中心词“味道”,本义是指味觉所体味到的滋味——酸、甜、苦、辣、咸、涩等,如一杯茶的味道,一种食物的味道;引申义指抽象的情味、意味等,即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你的所悟和所想的内容,重在写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用比喻的手法说即是“味道”,因此只有扣住“味道”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文章的立意才会高人一筹。
其次,构思选材。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爷爷奶奶将好吃的留给自己;爸爸在自己考试没考好,情绪低落时的,彻夜谈心等等内容来表现“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是关爱的味道,是快乐的味道。可以写家里的一种味道,可以写不同的家人带来的几种味道,写几种味道时,可以加上几个小题目,或者是小镜头方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内容上首段可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自己难以忘记的是某某味道,为全文奠定感情的基调,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我初闻某某味道,感受到某某味道里的温情,最终爱上某某味道来展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18.例文:
《经典常谈》读后感
前不久我刚读完了《经典常谈》这本书,感慨颇深。
这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撰写的,全书共13篇。初闻书名,我心中倍感无趣,心想这本书这一定是介绍无聊古书的文章,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我翻开这本书,当然,若没有这次的“好奇心”,我也不会开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大门。
书中介绍的古籍所运用的语言虽枯燥,但先生却结合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在第一章《说文解字》中,先生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及使用,在叙述创造文字时,先生这样说:“人有了文字,会变记录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在夜里嚎哭;文字原有巫术的作用。”
短短几句话,先生用诙谐的故事,揭露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但,在幽默的故事和笔法中,先生又让文章不失文学性、学术性、严谨性。在写到《周易》时,先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古籍,在文章中提到的巫法、八卦等冷门知识都解释得十分到位。
不过,当沉浸在先生的介绍以及古籍有趣的内容时,我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何会有这本书?答案早已经心知肚明。《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曾言:“在中上等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在21世纪,大量的新鲜事物如同潮水涌入了我们的生活,不只是青少年,就连许多成年人也会深陷其中。现代科技所提供的高速快捷生活,又有多少人会沉下心来翻阅中国古代经典古籍呢?国学从生活中淡化。国学古籍里,有中华民族的根;国学古籍里,蕴含着华夏大地悠悠千年的历史,该被遗忘吗?不该。
合上书籍,心中暗暗发誓:要为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传承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
首先,审题立意。题目要求就《经典常谈》写一篇读后感。在读《经典常谈》的过程中,我们一定看到过或感受到过许多强烈震撼过自己心灵的故事、情节、语句等,这些一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可以此为触发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读”是“感”的基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应该在仔细阅读,认真思考,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感”是重点,不宜重复过多作品内容,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其次,构思选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可选取某一篇目,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和对古典文化的新理解。例如读第一章《说文解字》,可以在简述这一章节内容基础上,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进行写作,从而表达出对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写作时可以先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感想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然后写读书的感受,还可以展开联想,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写一写自己有何收获或启示。注意读后感写作的结构应符合“引——议——联——结”这一基本结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书,读·思,读·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