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峪中学2022—2023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作为边远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炽热的内心去感知海南寥廓天地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寓”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 “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 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 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 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3.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4. 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答案】1. B 2. A 3. C
    4. ①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②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③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内涵的能力。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中“必须”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选项忽略了文中“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一限制,而事实上,“不得已客居他乡”只是“流寓”的一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中“无视”一说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以及后文所引的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人的诗文可以看出,流寓的文士并不是“无视”环境的恶劣,而是“有一些特殊原因”让文士“不得已”,与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无关。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出自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词中流露了壮志难酬、内心忧愤的情怀。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杜甫的《登高》,作此诗时,杜甫在夔州,“作客”直接点明流寓他乡,渗入诗人漂泊西南老病孤愁的悲哀。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出自曹操《短歌行》,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表现友情的主题,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写于诗人被贬他乡期间,与“流寓”有关,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本题信息涉及两则材料,解答时可以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流寓”的原因、“流寓”地的环境特点、他们在“流寓”地的主张与作为等方面来总结。
    从“流寓”的原因来看,由材料一“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可知,他们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触怒朝廷被贬,或是受排挤。
    从“流寓”地的环境看,由材料二“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可知,都是蛮荒之地,僻远、荒凉、条件恶劣。
    从他们到“流寓”地的表现来看,从材料二第三段 “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材料二第四段苏轼“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炽热的内心去感知海南寥廓天地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来看,他们都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积极传播文化,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并流传下来。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已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日:“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邱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是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5.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 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 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6.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 ①独以已之私怨求一人 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C. ①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D. ①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②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8. 下面句子,句式分类相同的一组是( )
    ①有名于楚 ②季布者,楚人也 ③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④不患人之不己知 ⑤何以解忧 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⑦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⑧感斯人言 ⑨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A. ①/②/③/⑦/④/⑤⑥/⑧⑨ B. 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
    C. ①⑦⑥/②/③/④/⑤⑧/⑨ D.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⑨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本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候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 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 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 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10. 翻译划线句。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答案】5. A 6. D 7. D 8. B 9. B
    10. 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匿:躲藏。句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是朱家叙述季布数窘高祖的原因,表现季布的尽职;
    ③是季布驳斥樊哙的理由,表现季布的刚直;
    ④是季布对皇上陈述之所以召他到京城的原因,表现季布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直言进谏。
    排除以上三句。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代词,自己的。句意: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本职分内的事。②副词,大概,表推测、估计。句意:大概与别人不同吧。
    B.①介词,凭借。句意: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②连词,相当于“而”。句意:两人相亲相爱却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C.①代词,自己的。句意: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 ②代词,指代前边越人的话。句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D.①介词,在。句意: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②介词,在。句意: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楚有名”。句意:在楚地很有名气。
    ②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季布是楚地人。
    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臣无功窃宠,待罪于河东”。句意: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患人之不知己”。句意: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句意:曾经跟穆、曹这两位琵琶名家学习技艺。
    ⑦省略句,正常语序为“遂吾命酒,使之快弹数曲”。句意:于是我吩咐摆酒,请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
    ⑧被动句。句意: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
    ⑨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不喜欢冒犯长辈,却喜欢违法乱纪,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①⑥状语后置句,②⑨判断句,③⑦省略句,④⑤宾语前置句,⑧被动句。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说服吕后收回成命”错误。由原文“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可知,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由此可知,吕后只是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最终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尚未有“成命”。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名”,名声;“所以”,……的原因;“益”,更加;“闻”,显著;“扬”,传播。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氏说:“朝廷悬赏捉拿您的风声很紧,眼看就要搜查到我这里来了,如果您能听我的话,我可以帮您出个主意;如果您不能听我的话,我情愿先死在您的面前。”季布答应听他的安排。于是周氏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拜见了汝阴侯滕公,乘机对滕公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本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孝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孝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诽谤我。陛下您因为一个人的赞美而召用我,又因为一个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窥测出您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做声,觉得很难为情。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我周游天下,到处给您扬名,这对您难道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要这么排挤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一)(共6分)
    11. 阅读《红楼梦》中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选自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1)这首判词所对应的《红楼梦》人物是______,______。
    (2)请结合判词及书中相关情节,任选上题中一个人物,简述其性格特点。
    【答案】(1) ①. 林黛玉 ②. 薛宝钗
    (2)薛宝钗:性情宽厚随和,圆滑缜密;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
    林黛玉: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掌握能力。

    指林黛玉和薛宝钗。
    分析判词:

    “可叹停机德”这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
    “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
    “金簪雪里埋”这句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
    意思是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薛宝钗:“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宝钗性情宽厚随和,圆滑缜密,在贾家颇受欢迎,虽也饱读诗书,但心里倾向于当时的礼教制度,也曾劝宝玉求取功名,但宝玉对此并无好感。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林黛玉: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黛玉父母早亡,天真率直,生性孤傲,在贾府寄人篱下,又造就了她敏感多愁,目下无尘的性格,又时而牙尖嘴利,在贾府中的受欢迎程度自然比不得宝钗。但其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又同宝玉一样厌恶当时的功名利禄,故而与宝玉心灵相通,彼此心生爱慕。

    (二)(共6分)
    12. 阅读《论语·为政》中文字,回答问题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如何理解“色难”?
    (2)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孝”的看法。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色难”是说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所以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
    (2)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再加上日常事务烦扰,有时心情会很坏。这个时候,见到父母,态度不一定会好,脸色也不一定好看。尽管这并不是内心不孝,但父母整天看着你烦躁不安的神情,看着你喜怒无常的脸色,恐怕也难以感受到你的孝心。这样,你的一片孝心就会打折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孔子认为,若是真心孝顺父母,不仅应对父母心存敬爱,态度恭敬和脸色的和悦也是十分重要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意的能力。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的意思是: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色难”,是说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而这也正是“真正孝顺”之所在。真心孝顺父母,不仅是不让父母劳累,给予父母好的吃喝,态度恭敬和脸色的和悦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理解关于“孝”的几种观点:
    2.7强调“孝顺”要对父母心存敬意;2.8强调“孝顺”要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2.5强调“孝顺”要不违背“礼”;2.6强调“孝顺”要珍重自身,不让父母为你操心。
    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可,比如“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强调孝顺的子女应当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层意思。他觉得真正的孝子,绝不会让父母为自己的言行忧虑。“父母唯其疾之忧”句意直解,是父母最担心子女的健康状况。扩大理解,则是对儿女所有毛病心存担忧。即为人子者若有诸多不义的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我们为人子女的人,孝顺父母,除了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好的照顾外,一定要珍重自己,珍重自己的身体、珍重自己的言行、珍重自己的品质,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参考译文:
    2.7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2.8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2.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2.6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②春色来天地,玉垒③浮云变古今。
    北极④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⑤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⑥。
    【注】①这首诗写于成都,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上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西事。②锦江:江名,在四川。③玉垒,山名,在今四川。④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⑤西山寇盗:指吐蕃。⑥梁甫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 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4. (1)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
    (2)与《登高》相比,简述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3. A 14. (1)①客居他乡。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万方多难。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君主无道。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2)同: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
    异:《登楼》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登高》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错误,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归纳概括、以及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
    (1)“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客居的漂泊与伤感。
    “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
    “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
    (2)相同点:《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登楼》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总结概括下,相同点: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
    不同点:《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借用典故,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而《登高》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路。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虞美人》李煜
    (3)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秦观
    (4)《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6)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以夔州的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烘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7)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人生如梦,____________。”
    (9)《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悲凉心态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
    (10)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希望能够像霍去病一样“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落荒而逃。
    (12)《沁园春·长沙》中总括秋景,表现出万物争相自由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3)《论语》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
    【答案】 ①. 同心而离居 ②.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③.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④. 何时可掇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⑦.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⑧. 一尊还酹江月 ⑨. 凄凄惨惨戚戚 ⑩. 羁鸟恋旧林 ⑪. 封狼居胥 ⑫.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⑬. 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掇”“事”“尊”“酹”“羁”“胥”“竞”。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痘姆古陶的暖色调
    ①自有人类以来,大地上就遍布着用于制造陶的土壤。只需一个契机,有些土壤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成长为陶,并融入人类生活的细节中。有一种土壤叫息壤,这是我们的先人对土壤最美妙的称呼,它是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它出自帝尧,由鲧窃出,传至鲧之子禹,然后由禹布施四方,而后,成堤、成坝、成圩、成埂,亦成岭、成坡、成原、成田,成大地上人类最原初的生活器具及工艺品之一的陶。
    ②初冬的乡村,树木依然蓊郁,遍野庄稼的断茬低贴着土地纵横排列,目极之处既有灰蒙蒙的色调,更有翠绿之姿。当快要抵达龙窑的那一刻,一种耀眼的黄从沿途白墙灰瓦中独立出来,让人在凉风中陡然涌入一丝温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情随之晕染开来。多次想来此处却又未曾成行,因此它在我心中搁置成了一种象征。现在,我终于来了,它才得以清晰地由象征而呈现出立体的丰姿。
    ③痘姆是远近闻名的“陶乡”,痘姆陶出自痘姆古窑,痘姆古窑又称为龙窑,它紧贴着大地,长达一百多米,给人一种欲飞腾之感。黄泥的山岗与迤逦的坡地上,随处可见黄壤黏土暴露于地表,就是这种特殊的由大禹布施四方的“息壤”派生出的泥土催生了六千年前的痘姆陶艺。
    ④暖,暖,暖!这里所有的房子、地面,都带着质朴和暖色,直至从老旧的厂房大门进去,这种黄色渐次丰富起来,这种暖色渐次氤氲开来。一排排低矮的黄墙黄瓦的厂房前后上下并列错落着,仿佛一朵朵黄色的花,开放在起伏的矮坡上。一个中年男子,一边带着我们往前走,一边讲解,目光中沉淀着笃定与深情,龙窑的前尘往事如数家珍,他的声音飘浮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着丝丝暖意。他是龙窑的主人,静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他的脸上呈现出古铜色,与这里的黄泥黄墙黄瓦很贴近,初冬的阳光从空中斜照下来,身影在黄色的土地上拉得很长,暗与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加深了龙窑的暖色调。
    ⑤这是我见过的最简陋质朴的窑厂。这里的先人们就地取土和泥,搭砖建房,烧瓦盖顶,土壁架梁,粗粝简单,没有刻意装饰,保持着泥土的性格。贴地而卧的百米龙窑,黄泥矮房、产品陈列室、土路通道,安然坐落在舒缓的矮山上。它的体量不算太大,但是在众多新生代建筑的裹挟下,凸显出一种辽阔——辽阔的黄,辽阔的陶艺精神,辽阔的时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黄泥烧制的生活用品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土陶成为一种记忆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只是研学旅游安排的课程,在他们的眼里只是好奇。而作为取材于泥土的建筑和陶器,呈现出大地的丰富和包容。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陶器都呈现和保持着在高天大地垂拱悬托下所独具的姿势,所拥有的特质。无疑,我们的身心所触碰到的是龙窑和陶器内蕴的精神。
    ⑥在低矮的厂房里,我见到了正在埋头生产的工人,他们大都是头发稀疏的老年人,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打断他们。他们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双手不停地随着制坯车旋转。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土坯房内光线幽暗,散发出的黄色光晕,映照在他们所坐的位置。阳光从屋瓦的罅隙漏进来,形成一束束细长的光柱,能清晰看见屋内的浮尘,这束光落在了他们黝黑的脸上,像刚晒过冬日暖阳般微红,安静而又落寞。在一间间破旧了的土房里,堆满了黄色的黏土,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腥香,混杂着工人们的汗味以及粗劣的烟草味。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从厂房兴建、修缮、拓展到土墙剥落,屋瓦破碎,然后又修缮,一代又一代制陶工人在默默固守传承着陶艺。地上随处可见碎瓦砾,不知厂房经历了多少倒塌重建的过程。选泥、制坯、修坯、上釉、干坯、雕花、烧制,这些陶器的制作过程,让工人们身上烙上了陶的符号。随处可见的一堆堆一沓沓一排排成品,缸、罐、坛、盆、钵……不仅闪现着陶之光,也闪现着这些制陶人的质朴而又高贵的生命之光。
    ⑦在陶器陈列馆,摆放着两百多款陶器,从传统的取暖用具和生活器皿延伸至茶具、餐具、花插、摆件,粗粝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完美融合。轻扣时,浑厚中夹杂着清脆的声响,它们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应。里面是经过龙窑之火三天三夜烧铸的泥土,表面是为不同陶器精心设计打磨的润滑,而这,在到访者情不自禁的轻扣中慢慢弥散于龙窑和厂房的上空。在我离开陈列室的时候,似乎还听到了陶片触地的微响,悦耳中夹带着滞沉;又仿佛听到了工人们修坯时泥土的咝咝声,大火烧制陶坯伸缩的哗啦声,以及叩击发出的清脆的绕梁余音。我不禁侧耳细听,又听得并不真切。是的,对于陶,我知之甚少,也许只有那些制作者才能深知陶器的品格,他们才是陶的聆听者。
    ⑧大地的灵气和泥土的韧性造就了龙窑的陶器,它们有着一种蕙质天成的美,纯粹而缤纷。在陈列室里,色泽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一种陶的文化韵味在盈盈流动,质朴而迷人。龙窑之于古陶,也许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和人们寄予的期望。
    ⑨老旧的大门,黄色的厂房,百米龙窑,在我离开的时候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太阳西斜,天际彤红,龙窑上空的色彩更浓,在这个冬日的下午,我站在一个陶缸面前,它给予我遥远而温暖的想象。
    (取材于程文文的同名散文,有删减)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泥的山岗与迤逦的坡地上 迤逦:曲折延绵
    B. 这种暖色渐次氤氲开来 氤氲:弥漫播散
    C. 目光中沉淀着笃定与深情 笃定:坚守龙窑的坚定
    D. 悦耳中夹带着滞沉 滞沉:滞留轻柔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四段中,作者用“一朵朵黄色的花”形象地喻指龙窑厂房别样的美感。
    B. 文中第四段中,龙窑的主人静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拥有着如陶一般的品格。
    C. 文中第六段中,作者看到阳光洒到制陶工人黝黑的脸上,感到安静而又落寞。
    D. 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太阳西斜,天际彤红”,营造了温暖的氛围。
    18.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痘姆古陶的暖色调”包含了哪些内涵。
    19. 在作者的审美体验里:“(陶器)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应。”文中的微凉与温暖、光润与粗糙表面看似矛盾,实则让人感到了和谐的美感。结合自己的生活及阅读经历,谈谈类似这样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审美体验。
    【答案】16. D 17. D
    18. ①制作痘姆古陶厂房的黄色,是一种暖色调;②痘姆古陶散发的泥土的温暖,散发的质朴、丰富而包容的精神;③制作痘姆古陶的工人身上散发的暖阳的微红,他们身上散发的质朴而又高贵的生命之光。
    19. ①龙窑主人声音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的丝丝暖意;②痘姆古陶粗粝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完美融合;③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如人粗犷外表下的细腻与温柔,如艺术作品(维纳斯等)残缺与完美的融合等等,都散发着和谐的审美体验。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 “悦耳中夹带着滞沉”中“沉滞”的含义应是“滞留沉着”的意思。根据前文这是瓷器碰撞发出的声音,并不是“轻柔”,根据后文“叩击发出的清脆的绕梁余音”可知,这是一种清脆的声音。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体裁特征的能力。
    D. “营造了温暖的氛围”错,根据后文“在这个冬日的下午,我站在一个陶缸面前,它给予我遥远而温暖的想象”,和前文制陶工人的“落寞”,作者是在慨叹传统制陶工艺的没落和对制陶工艺传承的担忧,并不是一种“温暖的的氛围”。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暖,暖,暖!这里所有的房子、地面,都带着质朴和暖色,直至从老旧的厂房大门进去,这种黄色渐次丰富起来,这种暖色渐次氤氲开来”,可以概括出龙窑厂房黄色的暖色调。
    “而作为取材于泥土的建筑和陶器,呈现出大地的丰富和包容”“它们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应”“大地的灵气和泥土的韧性造就了龙窑的陶器,它们有着一种蕙质天成的美,纯粹而缤纷”,可以概括出痘姆古陶散发出的泥土的温暖和展现出的丰富和包容的精神。
    “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土坯房内光线幽暗,散发出的黄色光晕,映照在他们所坐的位置”“这束光落在了他们黝黑的脸上,像刚晒过冬日暖阳般微红,安静而又落寞”“也闪现着这些制陶人的质朴而又高贵的生命之光”,可以概括出制陶工人身上表现出的质朴而高贵的生命之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文本自身看,“龙窑的前尘往事如数家珍,他的声音飘浮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着丝丝暖意”,这种矛盾又和谐体现在窑主人声音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的丝丝暖意;“在陶器陈列馆,摆放着两百多款陶器,从传统的取暖用具和生活器皿延伸至茶具、餐具、花插、摆件,粗粝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完美融合”,痘姆古陶粗粝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完美融合。
    结合自己的生活及阅读经历,可以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可以从外表与内在的矛盾统一、残缺与完美的统一等方面进行举例,例如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矛盾的两面——粗犷与细腻、豪放与婉约等;艺术品的残缺与完美、冷暖色调统一在同一绘画作品中等。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0. 语言文字运用
    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未能成为精准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 )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1)下列选项填在括号里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不是 而是 B. 不但 而且 C. 虽然 但是 D. 因为 所以
    (2)划线句子有语病,不改变原意,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1)C (2)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
    语境“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前后是转折关系,所以应该用“虽然……但是”。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成分残缺,“停留在”后面缺少宾语,可在后面加上“层次”。
    “未能成为精准的文化”中“精准”修饰“文化”搭配不当,可以将“精准”改为“精致”。
    所以最终修改为: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 请描写校园中一个体育运动的场景,展现体育之美。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150 字左右。
    【答案】操场上,几个男同学在打篮球。有名的前卫李壮接到了球。只见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尖,原地弹动了三四下,接着,他突然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着篮下奔去。离篮架足有四五米远,他把球交到右手中向篮板抛去,球“碰”的一声反弹下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三步就跨到篮下,“蹭”地跳起来,双手抓住飞来的球,举到头顶,腰一挺,然后“嘿”地叫了一声,把球灌进了篮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微写作的能力。
    要求写校园中体育运动的场景,展现体育之美。可以选择群体性的活动,比如跑步;也可以是几个人参加的打球、跳绳等活动。体育之美重在动作呈现,要“描写生动,有感染力”,最好单选其中某个环节,对应个体细致描摹。比如乒乓球的扣杀动作,篮球的扣篮,短跑的起跑与冲刺……可适当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
    22. 请以“我想用诗记住你”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课本中某一位诗人或词人的情感。要求:对象明确,感情真挚。150字左右。
    【答案】我想用诗记住你,屈原!你,是千年岁月中支离破碎的美;你,是历史雾霭中荒废抛弃的悲情。你凭着皓皓之白,挥动衣袖,搅动了空气阳光,惊艳了神州大地。你弹冠,却给这个乱世沐浴的馨香;你振衣,却给这个迷局淋漓的光亮。举世混浊你独清,正是你的清,搅乱了浑浊的世事;众人皆醉你独醒,正是你的醒,激起了民族的血性。你逆其流亦扬其波,而历史的波浪告诉了你清的可贵。你的清,是勇气的浩荡挥洒,是人格的大肆铺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试题。
    题目要求以“我想用诗记住你”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达你对课本中某一位诗人或词人的情感”这规定了写作的内容,必须选择课本中某一位诗人或词人作为抒情的对象,即抒发自己对“你”的感情。要以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主,也就是要在文章中,自然真挚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首先确定“你”的身份,课本里可写的人物很多,有屈原、文天祥、李白、杜甫、闻一多、臧克家等,然后思考记住“你”的什么,即“你”身上有什么亮点精神,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如坚贞、爱国、奉献等等。最后要抒发对这种精神的赞美敬仰之情等。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因事抒情、借景抒情等。例如通过简单叙述“你”的事迹,借此表达自己感情;可以加入景物描写,烘托氛围,表达感情。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作文纸上。
    23.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也有人说,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
    请以“规矩与天性”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规矩与天性
    我国自古就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荀子更提出人性之恶必要隆礼重法的规矩才能修正。然而,陶渊明却又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写下“任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么如何平衡这对立的两者呢?其实,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有了规矩的指引,天性方能弃恶扬善;规矩顺应了天性,才能待到理想的收效。
    规矩,原是衡量时尺度的工具,是它为原初的天性规范了形状,划出了边界和底线。没有规矩的约束,人性的发展就失去了方向,从而失去了优化的空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言极是。而天性亦不可忽略,有方向,还得有活力,有动力。这便要求规矩的界定不能泯灭天性。《发条橙》中为帮助不良少年制定的规矩,强制其向善,却违背了天性。少年不能理解和认同社会为之规定的“善”,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如同行尸走肉。这让规矩的初衷——“化人向善”失去了意义。
    其实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制定规矩和顺应天性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每个个体更健康地成长,让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只有让规矩代表的外力和天性代表的内力合而为一,才能让我们的路走得更长远,更开阔,更和谐,更快乐,适应时世的需求和共同的利益。
    试看理学的发展,便是规矩与天性和谐共存的典范。原来的程朱理学,是在道学的虚无,佛家的空幻中为人心立下了规矩,三纲五常,理是万物的本源,从此人们不再迷茫寻觅,而是格物致知,克已复礼,运用心中的标尺衡量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治世。然而当规矩开始僵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准绳迫害了天性的自由,将妇女绑在贞洁牌坊之上,将士子浸在僵死的教条之中,程朱理学走向了对人性的禁锢。而陆王心学提出的“理在心中”“致良知”,则是回归天性,顺应性情的自然发展,为历史的车轮加以崭新的驱力。我们可以看到,规矩与天性一体两面,共同服务于人们追寻理想、实现自我的目标。
    当今社会,人类上天入地,开始开拓虚拟世界,生存空间空前拓展,思想解放的进程也放大了人们的天性。各种可能性相互碰撞,新旧并存。今天更需要规矩的约束,也更需要天性的发展。唯愿共同体中,天性依托规矩更好地绽放光茫,规矩为天性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唯念谨守规矩引天性,顺应天性守本心,愿青年其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一道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题目为“规矩与天性”。
    材料给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二是“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两个观点讨论的中心在于人该如何成长,一个观点强调要以规矩为边界,另一个观点强调要顺应天性发展。“规矩”与“天性”是一对既相互冲突又统一的概念,所以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规矩与天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只强调规矩,不发展天性,不行;只发展天性,不强调规矩,也不行。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发展天性的同时遵守一定的规矩,在不超过规矩底线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最终实现规矩、天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人的发展。
    要求写议论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把握好“规矩”与“天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明确论点,有理有据,主体段落建议采用对比式结构。写作时可以先展开对“规矩”和“天性”内涵的讨论,然后可以从只有规矩和只讲天性这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对人成长的利害,最后提出怎么办。
    立意:
    1.既要强调规矩,又要发展天性。
    2.无规矩不成人,无天性难成事。
    3.发挥天性不越规矩底线。
    24. 作文。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深圳科学高中 吕培培
    笔尖在纸面上反复摩挲,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终于确定下第一句话:“还是想跟您说声‘对不起’……”少年饱满的额头渗出丝丝汗意,似乎在调动全身的勇气。
    自初中二年级起,晨宇突然感觉自己成熟起来了,个头似乎一夜之间窜起,比老爸还要高一个头,运动时的敏捷与力量,让他颇有点蔑视老爸的迟缓。思想言谈层面,极厌恶母亲“宝贝”样式的称呼,更不必提大事小情(如考试)后的例行谈话。这不,母亲拿着他的成绩单,照旧皱着眉头开口:“你初中那会成绩还凑合,怎么到了高中一次不如一次……"“行了您别说了!又要从史前数落到现在了!我自己心里有数!”“砰”的一声,房门被摔上,整个房间颤了两颤,徒留母亲愣在那里。
    家里是一刻不想多呆,学校倒也能勉强,只是和一些老师实在不对付。“张老师,您教的这种方法早就过时了,我认为应该这样解……”以漫不经心的姿态侃侃而谈,仿佛未留意周围同学“膜拜”的眼神,老师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也是无需在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不正是我辈成熟青年应该具备的优异品质吗?
    然而更烦恼的情况却也不期而至。
    班主任在班级发布周末义工的招聘,最初的晨宇是积极的,后来却有点看破的不屑:“不就是为了那点德育积分吗?很多同学根本不是真心想要为他人服务,这种出于功利的活动不做也罢!”可是,当同学真诚地分享义工活动中的辛苦、收获,看到那一张张因为帮助他人而毫不伪饰的笑脸,受助者真心实意的感谢……
    他不禁自问:“或许我以为的成熟真的有点太自我、狭隘了吗?”更为有力的一丝刺痛则来自父母。不知从何时起,与父母的交流趋近于零,这本是大可不必在意的事情,毕竟一个成熟的青年最需要的是自我空间。然而,父母面对他时,举动间的小心翼翼却那样刺眼。他想:“到底,什么模样才算是成熟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晨宇随着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一刻,他突然有些顿悟:“身体的日益强壮不必提,自我意识的觉醒固然也是成熟的一部分,可过度的自我不仅不是‘成熟’,反而是‘巨婴’。在‘我’之外,能够体谅他人,关心世界,才是真正的成熟吧。”
    此时,这个仿佛开始拥有一点成熟模样的少年,慎重地拿起了纸笔,去直面曾经那“成熟”的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所伤害的人。
    或许,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型为命题作文,要求写记叙文。题目给出了这样一段话:“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命题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思考成熟、成人的意义,思考人生,联系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命题强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从语料来看,题目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去审视这段话。就大自然来说,瓜熟蒂落、羽翼丰满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省略号后的内容可谓内涵丰富:是生理之外的心理的成熟﹐是个人之外的群体的成熟﹐是群体之上的社会的成熟。在考查学生关注自然的同时,更凸显对学生联系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现。
    题目“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其中“这”指代什么内容?可以是某个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态度转变、思想修养等,需要考生设定人物身份,构思一个主要事件,通过这一事件体现出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可以写出以下内容:比如可以写学生自身成长成熟的领悟;也可以想象他人成长、成熟的故事;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这个社会的发展成熟等。
    同时,特别要关注题目中“细节描写”的要求。即考生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还要有细节描写,这点需要关注。
    本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就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必须有完整的事件或故事情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设置一定的情节起伏或矛盾冲突。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4.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立意】1.人格健全,才是成熟的模样。
    2.精神高尚,才是成熟的模样。
    3.思想丰富,才是成熟的模样。




    相关试卷

    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共12页。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每题3分,共6分,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每题3分,共6分,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