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展开青岛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问归还什么?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
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
B. 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足见他的大智大勇。后来伐树遇到危险,伐木队长为了救他牺牲了性命,这会使得队长妻儿以后的生活很艰难。
C. 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平白多了一个兄弟而暗自喜悦。
D. 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只好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是因为要表达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之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儿面”是小说的线索,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集中、紧凑地展开,也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B. 小说结尾友人的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我”的心中暗思,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具有余韵悠长的效果。
C.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D. 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华丽典雅的语言风格。
8. 请结合文本分析“青年”人物形象。
9. 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上乃释不问。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
玄龄之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七月癸卯,薨。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珪、征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B. 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C. 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D. 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阁,是尚书台的别称,文中即为此意,后也用来泛指中央政府机关。
B.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人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
C. 中国,古代多泛指我国中原地区,文中的“中国”是指当时的唐王朝。
D. 癸卯,六十干支之一,可以纪年、月、日,文中“癸卯”是用来纪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皇上都让如晦做决断,而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策略,房、杜二人配合默契。
B. 权万纪上奏说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内外官员不公正。唐太宗命人核查实情,后经魏征劝说,不再追问。
C. 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群臣无人敢于反对,而房玄龄认为自己作为深受皇帝厚恩的重臣,有责任进行劝阻。
D. 太宗对房玄龄关爱有加,他们不仅结为儿女亲家,而且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太宗亲临探视,悲伤不已。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 唐人柳芳评价房玄龄“德亦至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敬酬李判官使院①即事见呈
岑 参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②。
饮砚③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注①使院:即北庭节度使的官署。②门关:门闩。③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日无事”揭示“闲”的原因。
B. 颔联描写公府内景物。“侵”“上”写出草根、青苔逐渐变化的发展形态,体物精细。
C. 尾联紧扣标题,写诗人白天吟诵新诗仍不满足,夜晚在梦中还想着写诗“敬酬李判官”。
D. 此诗是诗人赴北庭任职时与李判官的酬和之作,写出了任职期间闲静的生活。
16. 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1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琵琶行》一诗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面对滚滚长江,词人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是文学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作用于每一位个体读者的阅读神经:电视剧的载体则是视听语言,它一次性作用于群体观众的视听神经。文学与电视剧的区别,决定了电视剧在改编小说时既要忠实于原著的美学精神,又要_________电视剧独特的审美优势。可喜的是,电视剧《人世间》既能忠实地坚持原著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形象地展示光字片棚户区人民的生活,精准而适度地再现上世纪60 年代以来的________;又能靠一个个生动细节,描绘出党率领人民群众开拓出一条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壮丽的时代画卷。一部电视剧,能在荧屏上留下三五个让人记忆犹新的人物形象,已属不易。而《人世间》却能让十几个人物形象跃然荧屏、活在观众心中,确实令人________。新时代能否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要为决定着中国故事发展走向的各种各样的人传好神、绘好貌、立好传,刻画好他们的精神发展史。电视剧《人世间》做到了。以史为鉴,以剧为镜,《人世间》的这种强烈的艺术魅力,令其具有了培根铸魂、________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顾虑 风风雨雨 称颂 化人养心
B. 顾及 风雨兼程 称道 如沐春风
C. 顾及 风风雨雨 称道 化人养心
D. 顾虑 风雨兼程 称颂 如沐春风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新时代能否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要为决定着中国故事发展走向的各种各样的人传好神、绘好貌、立好传,书写好他们的精神发展史。
B. 新时代能否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要为决定着中国故事发展走向的各种各样的人绘好貌、传好神、立好传,刻画好他们的精神发展史。
C.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要为决定着中国故事发展走向的各种各样的人传好神、绘好貌、立好传,刻画好他们的精神发展史。
D.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要为决定着中国故事发展走向的各种各样的人绘好貌、传好神、立好传,书写好他们的精神发展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作为一种建筑结构,虽然类型很多,____________。那么桥能否由液体做成呢?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 )。气液界面之间存在着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如同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一样。___________,使得液桥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而不会“垮塌”。由于表面张力很弱,所以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____________,液桥就会无法平衡其重力而垮塌。而在天宫课堂授课时,液桥则因是在微重力环境下形成的,尺寸较大却不易垮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它连接在两个固体表面之间,所以被称为液桥
B. 它连接在两个固体表面之间,因而称之为液桥
C. 连接在两个固体表面之间是它被称为液桥的原因
D. 之所以被称为液桥,是因为它连接在两个固体表面之间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词,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
请以“XX的滋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观察角度,找准立足点,写出真情实感,细节生动,体现人生某一方面滋味,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青岛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青岛市五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五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有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宁夏银川市贺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