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根据提示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赤壁怀古》)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
    【答案】 ①. 金就砺则利 ②. 一尊还酹江月 ③. 念奴娇 ④. 气蒸云梦泽 ⑤. 波撼岳阳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砺、尊、酹、娇、蒸、撼。
    2. 解释句中加点字。
    (1)贼十余人皆披散(《宗悫乘风破浪》)( )
    (2)起冶铸兵(《祖逖闻鸡起舞》)( )
    (3)尤工作马(《画家赵广不屈》)( )
    (4)绝不饮食(《苏武牧羊北海上》)( )
    (5)道路以目(《召公谏厉王止谤》)( )
    【答案】 ①. 溃散 ②. 兵器 ③. 擅长 ④. 给……吃 ⑤. 以目示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披散”,溃散的意思。句意为“十几个强盗被打得四下溃散。”
    (2)“兵”,兵器、武器的意思。句意为“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
    (3)“工”,擅长的意思。句意为“尤其擅长画马。”
    (4)“食”,给……吃的意思。句意为“断绝供应不给他东西吃,不给水喝。”
    (5)“目”,以目示意的意思,句意为“在道路中行走时相遇,却因有所顾忌而只敢以目示意,不敢发言。”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拿来主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挣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_______,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 联系上下文,第③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所以 然而 尽管 因此 B. 当然 然而 虽然 所以
    C. 当然 所以 虽然 因此 D. 所以 然而 尽管 所以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为“拿来主义”,却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写起,采用了先破后立的写法,步步深入。
    B. 第⑤段承上启下。其中“摩登”一词是反语,既挖苦否定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当时趋时逢迎的作风。
    C. 第⑨段中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无害无益、有益有害、有益无害、有害无益的四种文化遗产。
    D. 文末阐明了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辩证法,可见“拿来主义”的思想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对待外来和传统文化方面。
    5. 请结合第①段画线句分析本文语言特点。
    6. 有人认为⑦⑧段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对“拿来”的论述存在矛盾,你怎么看?
    【答案】3. B 4. C
    5. ①修饰语和限制语的使用。“几位”“几张”等词的使用,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②动词的使用。“捧”“挂”表现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③运用反语。“大师”“发扬国光”运用反语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6. 不矛盾。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主张先拿来,然后再挑选、占有,与“拿来”的论述不存在矛盾。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在该词后应该接事情的结果;“当然”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第一空在句子的开头,前文中没有对原因的阐述,故排除“所以”,根据后文“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应选“当然”。据此排除AD。
    第二空,前文是“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后文是“尼采究竟不是太阳”,前后文是转折关系,故应选择“然而”来表示语义上的转折。据此排除选项C。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分别比喻无害无益、有益有害、有益无害、有害无益的四种文化遗产”错误。“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有益无害;“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有益有害;“烟枪烟灯”,无害无益;“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有害无益。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本文语言特点的能力。
    运用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运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运用反语。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运用反语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强烈讽刺了“送去主义”者媚外求荣、欺世惑众、可耻可笑的卖国行径。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倾向,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不矛盾。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以简要的语言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来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
    “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大宅子”即本国文化遗产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鲁迅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然后“占有,挑选”,这与他主张的“拿来”的论述不存在矛盾。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
    芥川龙之介
    这事发生在我上中学四年级的时候。
    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从日光到足尾的历时三天的修学旅行。
    出发那天,我连早饭也没正经吃就从家里跑出去了。虽然,坐电车到火车站,连二十分钟也用不了,但还是不由得感到着急。
    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
    这当儿,开来一辆减价加班车。车上很挤,我好容易才抓住拉手。这时有人从背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早上好!”
    我赶紧回头一看,原来是能势五十雄。他也跟我一样,身穿深蓝色粗斜纹哔叽制服,将大衣卷起来搭在左肩上,缠着麻布绑腿,腰上挂着饭盒包儿和水壶什么的。
    能势和我毕业于同一个小学,又进了同一个中学。他成绩一般,功课没有特别好的,也没有特别不好的。不过有些事他倒来得乖巧,流行歌曲只要听上一遍就能把曲调背下来。旅途中晚上住旅馆,他就神气活现地给大家表演。吟诗、说书、相声、魔术,他样样来得。他还擅长比手划脚、挤眉弄眼来逗人,在同学中颇有人缘。
    我们聊着天,电车到站了。
    走进火车站一看,时间还早,同学才到了两三个。我们照例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在我们这个年龄,都以“老子”代替“我”,自鸣得意。伙伴们大谈对这次旅行的估计,议论旁的同学,并说些老师的坏话。
    “老泉可诡啦。那家伙有一本教员用的英文读本,听说事先他连一回也没温习过哩。”
    “平野更诡。据说考试的时候,他把历史年代都写在指甲上。”
    “说起来,老师也诡。”
    “可不是诡吗!本间连Feceive这个字是i靠先还是e靠先都拿不准,他就靠那本教师用的读本好歹糊弄着教呢。”
    我们开口一个“诡”,闭口一个“诡”,没一句正经话。我们当中没有一个老实人,其中尤以能势的形容最损,也最俏皮。
    “能势,能势,看看那位大娘。”
    “她那副长相活像一只怀了孕的河豚。”
    “这边的搬运夫也似乎像个什么。你说呢,能势?”
    “像卡尔五世①。”
    最后能势简直独自把坏话都包下来了。
    这时有同学发现了个古怪的人,站在列车时刻表前面,查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他身穿暗褐色西服上衣,深灰色粗条纹裤子里的两条腿细得像跳高用的撑竿。宽边旧式黑礼帽下面露出花白头发,看来已上了岁数。脖子上却围了一条黑白格子的醒目的手绢,腋下夹着一根长长的紫竹手杖。不论服装还是举止,活像是把《笨拙》②上的插图剪下来,将它立在这熙熙攘攘的火车站上了。——由于找到了新的笑柄而兴高采烈的那个同学,乐得两肩直颤,拽拽能势的手说:“喂,你瞧那家伙怎么样?”
    于是,我们就把视线集中在那个怪人身上。那个人胸部略挺,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大怀表,一个劲儿地核对列车时刻表上的钟点。我虽然只瞥见了他的侧脸,却一眼就看出那是能势的父亲。
    但是在场的同学谁也不知道。所以个个都想听能势恰如其分地形容一下这位滑稽的人物,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盯着能势,准备大笑一场。我当时作为一个中学四年级的学生,是无从揣度此时此刻能势的心情的。我差点儿冒出“那是能势的父亲哩”。
    这当儿,我听见能势说道:“那家伙吗?他是个伦敦乞丐。”
    不消说,大家哄堂大笑起来。有人还故意挺起胸,掏出怀表,学能势的父亲。我不由得低下了头,没有勇气去看当时能势的表情。
    “说得妙!”
    “瞧,瞧他那顶帽子。”
    “贫民窟里才找得到吧?”
    “贫民窟里也找不到的。”
    “那么只好到博物馆去喽。”
    大家又趣味盎然地笑了。我在半明半暗中悄悄地打量着那位“伦敦乞丐”。
    不知什么时候透出了微弱的阳光,窄窄的一条光带从高高的天窗曚曚昽昽地照射进来。能势的父亲正好处在光带之中。周围一切都在活动,并像雾一样笼罩着这栋巨大的建筑物,难以辨别这是人声鼎沸还是物体的轰鸣。然而惟独能势的父亲却一动也不动。这个身穿旧式西服、与现代风马牛不相及的老人混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斜戴着过时的黑礼帽,右手掌心上托着系紫色绦带的怀表,依然像《笨拙》上的剪影那样伫立在列车时刻表前面……
    事后我暗中打听出,能势的父亲当时正在大学的药房工作,是为了在上班途中看看自己的儿子跟同学一道去旅行的场面,才特地到火车站来的——事先他也没有告诉儿子一声。
    中学毕业后不久,能势五十雄就患肺结核病故了。我们在中学的图书室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我站在戴了制服帽的能势遗像前致悼词。我在悼词中加上了这么一句:“你,是个孝子……”
    【注】①卡尔五世(1500~1558),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②《笨拙》,英国讽刺漫画杂志。
    7. 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文中能势父亲的形象。
    8.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无不构思完整,照应严密,请从文中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10. 小说结尾说“我在悼词中加上了这么一句:‘你,是个孝子……’”,有人认为这是“我”对能势的讽刺,也有人认为是对能势的肯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7. 外表古怪 内心深爱儿子
    8. ①“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小说故事由“我”讲述,更具真实感;③借“我”的感受来衬托能势和能势父亲的感受。④借“我”对能势的评价以引发读者的思考。
    9. 事后我暗中打听出,能势的父亲当时正在大学的药房工作,是为了在上班途中看看自己的儿子跟同学一道去旅行的场面,才特地到火车站来的——事先他也没有告诉儿子一声,这一情节和前文“我们”在火车站遇到能势父亲,并且能势无法避免嘲笑自己的父亲相照应。
    10. 是“我”对能势的肯定。能势把父亲当陌生人嘲弄,除了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也有为父亲遮丑的用意。在这一点上父子是默契的。
    理由如下:
    ①这一句是“加”上去的,说明“我”对能势的理解也有一个深化的过程。②悼词没有必要再去讽刺一个亡故的人。③“我”在悼词中加上这么一句,蕴含了“我”误解能势的歉意。④末尾与前文“我当时作为一个中学四年级的学生,是无从揣度此时此刻能势的心情的”形成照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这时有同学发现了个古怪的人,站在列车时刻表前面,查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他身穿暗褐色西服上衣,深灰色粗条纹裤子里的两条腿细得像跳高用的撑竿。宽边旧式黑礼帽下面露出花白头发,看来已上了岁数。脖子上却围了一条黑白格子的醒目的手绢,腋下夹着一根长长的紫竹手杖。不论服装还是举止,活像是把《笨拙》上的插图剪下来,将它立在这熙熙攘攘的火车站上了”可知,通过对能势父亲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古怪、滑稽的人。
    由原文“是为了在上班途中看看自己的儿子跟同学一道去旅行的场面,才特地到火车站来的——事先他也没有告诉儿子一声”可知,能势父亲对能势深沉的爱。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本题中,情节上:“我”贯穿文章始终,“我”见证了能势说老师坏话、讽刺父亲和能势的死亡,是全文的线索;
    效果上:小说故事由“我”讲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感;
    人物上:“我不由得低下了头,没有勇气去看当时能势的表情”,借“我”的感受来衬托能势和能势父亲的感受。
    “悼词中加上了这么一句:‘你,是个孝子……’”,借“我”对能势的评价,引发读者思考“父爱”这一深刻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结构把握能力。
    “事后我暗中打听出,能势的父亲当时正在大学的药房工作,是为了在上班途中看看自己的儿子跟同学一道去旅行的场面,才特地到火车站来的——事先他也没有告诉儿子一声”,这才有了前文能势父亲穿着古怪地站在列车时刻表前核对的情景。
    并且能势父亲并没有事先告诉能势一声他要来火车站,能势不知道父亲来,因此当有同学发现他父亲,并且期待能势也嘲讽一下时,能势不得不说,“那家伙吗?他是个伦敦乞丐”,所以才有了能势父亲被能势的同学嘲笑,而能势又不得不嘲笑父亲的情节。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小说主旨等角度来探究。
    本文讲述“我”同学能势为了面子讽刺父亲的故事。可以认为是对能势的讽刺,能势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却讽刺父亲是“伦敦乞丐”,不与父亲相认;“我”却说他是“一个孝子”,表现了“我”对能势的讽刺。
    也可以认为是对能势的肯定。考生需要理解为什么“我”认为能势是“孝子”,“孝”在哪里?结合前文,能势曾经嘲笑自己的父亲是“伦敦乞丐”,原来当时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在保护父亲,而“我”体察到了能势对父亲深藏的爱,理解了能势当时对父亲嘲笑的言行,意在减少对父亲的伤害,因此才说他是“孝子”。而当时“我”是不理解能势的,现在的评价蕴含了“我”误解能势的歉意,说明“我”对能势的理解也有一个深化的过程。另外悼词没有必要再去讽刺一个亡故的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江送别
    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1. 这两首诗可被编入下列哪本诗集( )
    A. 《唐代羁旅诗》 B. 《初唐四杰诗选》 C. 《酬唱乐府集》 D. 《赠别绝句》
    12. 关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江送别》有趣地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归”、江”,造成一种回环映带韵致。
    B. 《秋江送别》前两句通过写与自己处境相同的人,借他人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伤感。
    C. 《送柴侍御》化“近”为“远”,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然亦在情理之中。
    D. 《送柴侍御》的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类似。
    13.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11. D 12. C
    13.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两首诗都属于送别诗,排除A;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昌龄不属于初唐四杰,排除B;
    两首诗都不是乐府诗,排除C;
    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且都是送别诗,D项正确。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化‘近’为‘远’”错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强调心理距离之近,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因此是化远为近。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是送别诗的传统写法。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强调心理距离之近,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是创新性的表达,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虞延字子大,陈留东昏人也。及长,长八尺六寸,要带十围,力能扛鼎。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建武初,仕执金吾府,除细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②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二十年东巡,路过小黄,高帝母昭灵后园陵在焉,时延为部督邮,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帝善之,于是声名遂振。
    ③二十三年,司徒玉况辟焉。明年,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笞二百。信阳侯阴就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④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节选自《后汉书·虞延传》,有删改)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除细阳令( ) (2)谮延多所冤枉( )
    15.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自载诣狱( )
    A.前往 B.造访 C.符合 D.所达到的境地
    (2)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 )
    A.怨恨 B.后悔 C.违逆 D.仇视
    16. 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17. 综观全文,分条概括显宗评价虞延的“明”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4. ①. 授官、任职 ②. 诬陷
    15. (1)A(2)B
    16. 这时阴氏家中有个门客叫马成,常做奸盗之事,虞延将其拘捕拷问。
    17. (1)把囚徒放遣归家,感化他们;(2)劝谏太守富宗戒奢侈;(3)依法惩治奸盗之徒;(4)有知人之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除:授官、任职。句意:任细阳县令。
    (2)谮:诬陷。句意:诬陷虞延多冤枉好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诣:前往。句意:自己乘着车子返回监狱。
    故选A。
    (2)恨:后悔。句意:只后悔自己不接受功曹虞延的劝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是”,这;“客”,门客;“为”,做;“收考”,拘捕拷问。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明”指智慧、明智
    结合“除细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可知,担任细阳令期间,每到岁时伏腊节气,就把囚徒犯人放遣归家,囚犯们都感激他的恩德,按期返回。概括出:把囚徒放遣归家,感化他们。

    结合“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劝谏太守富宗戒奢侈。
    结合“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可知,阴氏家中门客马成,常做奸盗之事,虞延将其拘捕拷问,最终正法,以儆效尤。概括出:依法惩治奸盗之徒
    结合“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可知,虞延有知人之明。

    参考译文:
    虞延字子大,陈留郡东昏县人。等到长大,身高八尺六寸,腰阔十围,力大能举鼎。虞延敦厚朴实,不拘小节,又无乡里的美誉。建武初年,虞延供职执金吾府,后任细阳县令。每到岁时伏腊节气,就把囚徒犯人放遣归家,囚犯们都感激他的恩德,按期返回。有一个囚徒在家里染上了病,还自己乘着车子返回监狱,到监狱就死了,虞延率领掾吏送殡于门外,百姓感激喜悦。
    后来去官回乡里,太守富宗听到虞延名声,召他代为功曹。富宗性奢侈浪费,车服器物,多不合乎法度。虞延劝谏说:“以前季文子为鲁相,妾不衣帛,以节约而受到损失是很少有的。”富宗不高兴,虞延即辞退。不久,富宗果因奢侈被诛杀,临刑之前,流泪而叹道:“只后悔自己不接受功曹虞延的劝谏!”光武听说而认为他奇特。二十年,皇帝东巡,路过小黄,高帝母昭灵后园陵在这里,当时虞延为部督邮,帝下令让他来相见,问他园陵的事。虞延举止沉着,对答行礼得体,其陵园的树木株蘖,都熟知其中的数目,所陈俎豆牺牲,很通晓其中的礼节。皇帝称赞他,于是声名大振。
    建武二十三年(47),司徒玉况征召虞延。第二年,迁洛阳令。这时阴氏家中有个门客叫马成,常做奸盗之事,虞延将其拘捕拷问。阴氏多次请求宽恕,虞延获一书就加打二百大板。信阳侯阴就就向皇帝告发,诬陷虞延多冤枉好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查问囚徒情况,虞延禀告说让那些案件有可辩驳的站在东边,无理可诉的站在西边。马成就回转来想到东边去,虞延往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巨蠹,长久以来依赖权贵的庇护,不畏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有完,应当依法处置!”马成大呼冤枉。皇帝的陛戟郎以戟刺虞延,叱责虞延放开马成。帝知虞延无私,对马成道:“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取的。”叱其赶快离开。没几天就正法了。于是外戚们收敛行径,不敢犯法了。
    明帝永平初年,有位新野县的功曹叫邓衍,因为有外戚小侯的身份常能参与朝会,此人姿容态度行步投足跟众人不一般,明帝注视着他回头对左右侍从说:“朕的仪态容貌难道就像此人吗!”特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此人虽有姿容但无德行,没有对他表示尊重。明帝既看重了邓衍,便下诏让他自称南阳郡功曹到朝门。既到,任为郎中,迁升为玄武司马。邓衍在职,父亲死了,他都不回乡守孝,明帝听说这件事后,就感叹地说:“‘能了解人是智慧,只是皇帝在这方面难以做到。’这话说得实在正确!”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从此明帝更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师说(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材料二
    劝学(节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则耻师焉,惑矣( ) (2)用心躁也( )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C. 其可怪也欤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而神明自得 犹且从师而问焉
    20. 请赏析《师说》选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1. 《劝学》和《师说》都采用了对比论证法来证明观点,试以上述选文为例,比较两篇文章在使用对比论证时有何不同?
    【答案】18. ①. 糊涂 ②. 浮躁,不专心 19. B
    20. “其皆出于此乎”,用推测语气作判断,既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委婉含蓄,又不绝对化,体现了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
    21. ①使用论据不同:《劝学》结合比喻作为论据来进行对比,而《师说》则结合生活事例作为论据来进行对比。②对比思路不同。《劝学》分别从积累、坚持、专一三方面进行对比,而《师说》则是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地对比。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惑:糊涂。句意:却以从事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2)躁:浮躁,不专一。句意:这是因为浮躁不专一的缘故啊。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焉”:兼词,翻译为在那里/语气助词,没有实际含义。句意:堆积土石成为山丘,风雨就在山中兴起/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跟从。
    B.“之”:都是代词,这。句意:古代巫医、乐师等各种手艺人/士大夫之类的人。
    C.“其”:语气助词,难道/指示代词,代“书”。句意:难道值得奇怪吗/(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书中断句的人。
    D.“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连词,表顺承。句意: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尚且跟从老师来请教他们。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其皆出于此乎”一句中,用文言虚词“其”表示推测,表明自己对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的分析。而前文韩愈所分析的原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中,“古之圣人”与韩愈生活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他不可能看到古圣人的现身说法,而只能是出于自己的推测和归纳;“今之众人”虽处同一时代,却数量庞大,韩愈也不可能一一交流探讨。所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主要是根据韩愈自己的心理推测得出。若用强烈肯定的判断语气,则难免会落人口实。因此这里用委婉含蓄而又不绝对化的推测,反而更能体现韩愈说理的科学严谨态度。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首先,在论据使用上:《劝学》选文中,“积士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了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都是不断积累得来的。而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从而说明学习中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则又用马行路和雕刻木头这两组比喻进行正反对比:“骐骥”与“驽马”进行对比,说明自身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关键;“朽木”与“金石”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也是用螃蟹和蚯蚓来比喻学习。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而《师说》中的三组论据:“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爱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这三者或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或是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群体或普通人,都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师说》的对比主要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人来进行的。
    其次,在对比思路上:《劝学》选段中,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是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而《师说》在选段中运用的三组论据对比: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爱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第一组从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一角度进行论述,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第二组从具体的个体这一角度进行论述,把“爱其子”与“于其身”进行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第三组从“士大夫”这一特殊的群体入手,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精神本质。三组对比,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思维缜密,强有力地论述了必须从师学习的“学习之道”。
    三、写作
    22. 阅读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错误》
    生活中总有一些美丽的错误让你感动,心生感慨。请以此立意,记录下你所遇到的美丽错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材料的关键词在于“美丽的错误”。错误,在大多数人看来,意味着失误,更意味着失败。那么,材料又为何给“错误”冠以“美丽”之名呢?这就可以分别从“让人感动”和“心生感慨”这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在这个过分讲究是非对错的时代,有些不伤原则也不伤大雅的小错误,恰恰成就了人生的美丽。因为这些美丽的错误,让你拥有砰然心动的巧合,让你珍惜生命里的点点滴滴,让你包容命运中深深浅浅的缘分。比如苏轼不小心弄错了赤壁之战的地点,却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这时候过分深究讲求科学正确反而会丧失那一份兴之所至;比如,我们偶尔看到旁人“故意”不小心犯的错误,其实是在向我们表达善意和帮助,这时候没有错误的契机反而不会有交流沟通的机会。而还有一些错误,可能本身并不美丽,但却因错误导致的磨砺,促进我们努力拼搏走向成功,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反而变得美丽了。这个时候,正确对待错误,不断去探索,我们会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正确对待错误,从中吸取教训,我们会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只有这个时候,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所犯的错误,也是美丽的,它能助我们走向成功。
    试题要求围绕“美丽的错误”写一篇记叙文。记叙的重点在于展现错误的不同寻常之处,也就是它具备的美丽性,以及由此给“我”带来的感动。对此,可以纪实,叙述自己因为一些错误反而收获友情、成长的经历,如自己对某道题理解错误与同桌争辩,反而收获了辩论的乐趣;或自己因为不小心犯了些错导致没能登台表演,结果却发现自己在台下观看也能受益匪浅。也可以大胆展开想象,比如想象自己在梦境中与苏轼偶遇,并好心告诉了他真相,结果苏轼诗性大减写不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了。而自己这才明白其实原先的误解反而是个美丽的错误。
    立意:
    1.美丽的错误,是因为情之所至。
    2.美丽的错误反而让我收获了友情。
    3.化错误为动力,错误也便美丽起来。

    相关试卷

    上海市控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控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应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