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共60页。
第 一 单 元4 古代诗歌四首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学习目标第一课时观沧海 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省亳b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写作背景 曹操当时正处在事业的高峰,削平了北方群雄,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的宏伟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 沧 海指大海,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登临jié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西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连词,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多么dànsǒng zhì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树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聚集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sè洪: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写山岛草木,突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好像助词, “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银河其:代词,指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介词,用理想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自由朗读,想一想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描写诗人的所见所闻。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的?1层( 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想象)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实 写 虚写(想象)总写分写附文写作特点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解说标题从此诗的标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降职。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一同奔赴夜郎之西。 感悟诗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了。 诗句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诗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一是说作者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作者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诗句赏析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真挚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君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总结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问题探究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问题探究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作者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问题探究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以杨花落尽和子规悲鸣起兴,渲染出感伤的氛围,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思念、关切、担忧的真挚友情。问题探究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你还记得哪些写明月的古诗句?拓展延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王 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作者简介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律诗的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规定为四句 。格律诗常识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旅人前行的路北固山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顺而和挂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解文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海上升起的红日升起来夜将尽未尽之时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进入,降临解文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念故乡的书信到,送到北归的大雁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解文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品诗情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品诗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更替如此匆匆,怎能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品诗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离家日久,而此时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品诗情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皆可; 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悟情感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练习巩固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练习巩固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曲散曲杂剧套数小令文体知识 散曲:元代新诗体,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散曲,是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杂剧《汉宫秋》。因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提示:注意节奏读一读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枯藤老树昏鸦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 流水 人家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使思乡之情更浓。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在蹒跚前行。古道 西风 瘦马荒凉凄冷马瘦异乡奔波之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涯游子的思乡之苦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写景句与抒情句是什么关系?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合作探究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思乡图主 题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曲作内容展开想象,描述其展现的图景,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心来,肝肠寸断。拓展延伸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