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课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语文园地一》课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6《秋天的雨》课件+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7《听听,秋的声音》课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4《古诗三首》课件+教案
展开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一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都是秋天。接着,以“教一首,带两首”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赠刘景文》,按照“读懂诗题一—读好古诗—理解诗意—背诵积累”的思路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迁移自主学习《夜书所见》,小组合作学习《山行》,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 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8个字。
2.知道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自由读诗并思考三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3.引导学生交流,并简要说说是从哪里看出古诗描写的季节的。
相机板书:秋。
二、学习(赠刘景文》
1.理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2)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明确“赠刘景文”就是送给刘景文的诗。随机指导“赠、刘”的书写。
(3)提问:诗人和刘景文是什么关系呢?(提示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
2.读好古诗,读出停顿。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指名朗读,
随机正音:“残”是平舌音、前鼻音;“橙”是翘舌音、后鼻音;“橘”念jú。
(2)引导:读古诗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指名学生朗读,相机进行朗读停顿的指导。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3.再读古诗,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致。
(1)出示学习要求:再读古诗,思考诗中写到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把相关词语圈出来。
(2)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预设学生圈画如下:
4.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说说“擎雨盖”的意思。
②先请学生想象“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景象,然后课件出示荷花调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和夏日荷叶的图片,请学生分别对应“荷尽”与“擎雨盖”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调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同。
③引导学生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菊残、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
④引导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朗读两句诗。
⑤教师小结方法: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读出了诗的味道。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试着理解两句诗,如“君”字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
②引导学生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指导“橙”的书写,注意右上角是两个短撇。
③请学生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启发:春天和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生机勃勃的了,可是,诗人为什么却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呢?联系“傲霜枝、橙黄橘绿”,你觉得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什么呢?(学生能大致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如:遇到困难要像残菊傲霜那样勇于面
对,积极向上;要乐观面对生活…)
5.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读这首诗。
(2)指导:诗的前两句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试着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感情,朗读时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附的感觉。
6.背诵古诗。
(1)学生尝试背诵,教师提示:可以借助关键词、借助插图等。
(2)配乐背诵。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盖、菊、残、霜、君、橙”6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交
流书写注意点。如“残”左边不要多点;“橙”的右上角是两个短
撇;“君”的撇要舒展;“盖、霜”横画、竖画较多,要注意间距均匀。
2.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
3.学生练写。
4.展示评价。评价要点:书写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端正、
整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
5个字。
2.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
教学过程
一、诵读《赠刘景文》,回顾学习
1.学生诵读《赠刘景文》。
2.教师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1:要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
预设2:可以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4.教师归纳总结,并明确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二、迁移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夜书所见》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引导学生理解“书”的意思,即“书写”,进而理解诗题,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2.读准古诗,读好停顿。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正音。指导读准多音字“挑”。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挑促织”的意思。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停顿。集体展示朗读。
3.学生自学古诗,大致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①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或插图理解“萧萧梧叶、篱落、一灯明”的意思。如由插图可知“一灯明”是指孩子们在夜晚挑灯捉蟋蟀。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思考:“客”指的是谁?
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他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留恋童年、怀念童年)
4.全班学生配乐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圈出古诗中描写的秋天的景物,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1)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及想象到的画面。
(2)确定成员,选择其中两句诗准备汇报。
(3)小组集体朗读展示。
3.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指导。
如:“远上”是指山高而远;“石径斜”指石径绵长,直通山林;
“白云生处”指人家在山的高处,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霜叶”就是
深秋经霜的红叶;“红于”就是“比…还要红”。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请学生完整地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画面。特别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即“停下车
来是因为喜爱这晚秋的枫林,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艳”。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启发思考: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
(3)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请学生评议,并相机指导:前两句可以读得稍慢些,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要读得语调高昂,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默写《山行》
1.指导书写“寒、径、斜、送、挑”。要点:“寒”的上部分要写
得紧凑,注意笔顺;“斜”左边的最后一笔为点。
2.学生默写《山行》,教师提醒书写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3.投影展示学生的默写作业,评议“寒、径、斜”等字书写是否正确、端正,格式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