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全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修性必修一: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统编版)选修性必修一: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同步练习 (含答案),共8页。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一、单选题
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0年全球货币总储备中,美元占51%,欧洲货币占30%;1998年,美元比重上升至66%,欧洲货币下跌至15%;2002年,美元比重为65%,欧元为19%。这一统计说明( )
A.美国仍保持强势的国际经济地位 B.欧洲一体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美元丧失了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美国所控制
2.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3.如表为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
年份
世界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4.1972年6月到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抛售美元,抢购德国马克、日元和黄金的浪潮。1973年2月12日,美国又一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的官方价格相应由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这折射出当时(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动摇 B.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C.世界经济的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D.美元不再是世界储备货币
5.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清政府引进英国海关管理模式。从船舶货物的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直至验放等各个环节,都有制度保障,严密管理,防止舞弊。同时,重视海关人员的素质操行考核,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 B.清政府旨在建立廉洁政府
C.中国重新掌握关税自主权 D.清政府对外政策灵活多变
6.明代中期,湖北地方州县的赋役折银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白银逐步成为赋役征收的主要计量手段和支付手段。甚至更早的永乐年间,蕲州地区赤东湖河泊所的鱼课征收便为以银代钞的模式。这说明明代前中期湖北地区( )
A.赋役征收手段多样 B.白银成为市场流通货币
C.税收的种类较繁杂 D.“一条鞭法”推行顺畅
7.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是白银货币化的必然结果 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8.在历史项目化学习中,某校学生就先秦以来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整理成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铜铸币是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 B.货币种类的更迭周期越来越短
C.白银只是国家财政的支付手段 D.实物货币流行受商品经济影响
9.1935年南京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美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7500盎司白银,国民政府利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D.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10.史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关中地区( )
A.集市贸易突破坊市界限
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
D.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
11.特别提款权,即SDR,又称纸黄金,最早发行于1969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创立。特别提款权并非一种真实的货币,而是一种补充性的国际储备资产,以弥补只有黄金和美元是储备资产的不足。目前,SDR货币篮子里主要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以及人民币。这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于崩溃 B.美元已丧失世界主导地位
C.中国对世界银行影响增强 D.国际货币体系趋向于合理
12.康熙末年,“摊丁入亩”已开始在广东推行,雍正时在全国普遍推广。摊丁入亩继一条鞭法和“永不加赋”之后更彻底地简化了税则,使得“穷民免累,而国赋无亏”,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继续削弱。这一改革( )
A.有利于城镇工商业发展 B.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富足
C.使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D.确保了民众生活的富足
13.下表是明清时期每一公斤白银购买力的变动表。对白银购买力变动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白银购买力变动表(十五世纪—十八世纪)
时间
每一公斤白银所能购买之米
(单位:公石)
每公石米之价格
(单位:公分银)
十五世纪
75.11 ( 100.00)
13.31 ( 100.00)
十六世纪
46.44 (61.83)
21.53 (161.73)
十七世纪
31.40 (41.80)
31.84 (239.19)
十八世纪
20.87 (27.78 )
47.91 (359.84)
A.税制改革的推动 B.物种交流的影响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农业技术的进步
14.公元221年三月,曹丕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时(239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这一措施客观上( )
A.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
B.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C.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
D.促使政府减轻金属铸币的重量
15.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任何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都可以自主制定和修订本国的税则。回顾中国关税自主之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中国国境关税海关大权一直掌握在中国人手上
C.国民政府未能采取措施推动关税自主权的进展
D.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一 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
阶段1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 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2)从材料二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新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材料二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中国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5.A
6.B
7.A
8.A
9.A
10.D
11.D
12.A
13.C
14.B
15.D
16.(1)特点: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与小农经济相适应;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示例
阶段1:历史背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货币变化:秦统一币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影响:五铢钱的长期使用影响商业发展和后来的货币制度。
阶段2:随着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铜铸币经验的积累,唐朝铜铸币从重量货币发展为名义货币,铸造标准进一步规范,质量提高。铜铸币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货币制度影响深远。
阶段3: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出现并大量流通,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官府利用大量发行纸币搜刮人民,导致纸币信用丧失。
阶段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限制了官府对人民的剥削,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外经济形势影响的可能。
17.(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关税自主的一项重要外交活动;撤销作废原有条约,改定关税新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颁布海关进口税则,提高进口税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到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2)原因∶原有的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弊端;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一、单选题
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0年全球货币总储备中,美元占51%,欧洲货币占30%;1998年,美元比重上升至66%,欧洲货币下跌至15%;2002年,美元比重为65%,欧元为19%。这一统计说明( )
A.美国仍保持强势的国际经济地位 B.欧洲一体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美元丧失了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美国所控制
2.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3.如表为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
年份
世界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4.1972年6月到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抛售美元,抢购德国马克、日元和黄金的浪潮。1973年2月12日,美国又一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的官方价格相应由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这折射出当时(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动摇 B.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C.世界经济的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D.美元不再是世界储备货币
5.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清政府引进英国海关管理模式。从船舶货物的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直至验放等各个环节,都有制度保障,严密管理,防止舞弊。同时,重视海关人员的素质操行考核,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 B.清政府旨在建立廉洁政府
C.中国重新掌握关税自主权 D.清政府对外政策灵活多变
6.明代中期,湖北地方州县的赋役折银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白银逐步成为赋役征收的主要计量手段和支付手段。甚至更早的永乐年间,蕲州地区赤东湖河泊所的鱼课征收便为以银代钞的模式。这说明明代前中期湖北地区( )
A.赋役征收手段多样 B.白银成为市场流通货币
C.税收的种类较繁杂 D.“一条鞭法”推行顺畅
7.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是白银货币化的必然结果 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8.在历史项目化学习中,某校学生就先秦以来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整理成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铜铸币是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 B.货币种类的更迭周期越来越短
C.白银只是国家财政的支付手段 D.实物货币流行受商品经济影响
9.1935年南京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美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7500盎司白银,国民政府利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D.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10.史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关中地区( )
A.集市贸易突破坊市界限
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
D.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
11.特别提款权,即SDR,又称纸黄金,最早发行于1969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创立。特别提款权并非一种真实的货币,而是一种补充性的国际储备资产,以弥补只有黄金和美元是储备资产的不足。目前,SDR货币篮子里主要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以及人民币。这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于崩溃 B.美元已丧失世界主导地位
C.中国对世界银行影响增强 D.国际货币体系趋向于合理
12.康熙末年,“摊丁入亩”已开始在广东推行,雍正时在全国普遍推广。摊丁入亩继一条鞭法和“永不加赋”之后更彻底地简化了税则,使得“穷民免累,而国赋无亏”,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继续削弱。这一改革( )
A.有利于城镇工商业发展 B.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富足
C.使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D.确保了民众生活的富足
13.下表是明清时期每一公斤白银购买力的变动表。对白银购买力变动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白银购买力变动表(十五世纪—十八世纪)
时间
每一公斤白银所能购买之米
(单位:公石)
每公石米之价格
(单位:公分银)
十五世纪
75.11 ( 100.00)
13.31 ( 100.00)
十六世纪
46.44 (61.83)
21.53 (161.73)
十七世纪
31.40 (41.80)
31.84 (239.19)
十八世纪
20.87 (27.78 )
47.91 (359.84)
A.税制改革的推动 B.物种交流的影响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农业技术的进步
14.公元221年三月,曹丕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时(239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这一措施客观上( )
A.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
B.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C.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
D.促使政府减轻金属铸币的重量
15.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任何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都可以自主制定和修订本国的税则。回顾中国关税自主之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中国国境关税海关大权一直掌握在中国人手上
C.国民政府未能采取措施推动关税自主权的进展
D.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一 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
阶段1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 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2)从材料二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新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材料二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中国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5.A
6.B
7.A
8.A
9.A
10.D
11.D
12.A
13.C
14.B
15.D
16.(1)特点: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与小农经济相适应;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示例
阶段1:历史背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货币变化:秦统一币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影响:五铢钱的长期使用影响商业发展和后来的货币制度。
阶段2:随着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铜铸币经验的积累,唐朝铜铸币从重量货币发展为名义货币,铸造标准进一步规范,质量提高。铜铸币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货币制度影响深远。
阶段3: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出现并大量流通,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官府利用大量发行纸币搜刮人民,导致纸币信用丧失。
阶段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限制了官府对人民的剥削,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外经济形势影响的可能。
17.(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关税自主的一项重要外交活动;撤销作废原有条约,改定关税新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颁布海关进口税则,提高进口税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到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2)原因∶原有的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弊端;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