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学设计整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高中生物 (人教版2019)必修2 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表格式)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 (人教版2019)必修2 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表格式),共5页。
课题名称: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教师姓名
科目、年级
生物高中
授课时间
2023.3.7
教学
背景
分析
课标分析:新课标对高一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帮助学生领悟生物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教材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的主要内容,本节是学生在学习“有丝分裂”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实质及学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减数分裂过程及减数分裂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及变化则为本节的难点。本节课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构建“阐明减数分裂产生只含有一半遗传信息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两个次位概念,从而支撑“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这一大概念。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归纳、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2.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回想有丝分裂,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利用课件展示视频以及图像,讲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进行区分。最后通过展示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的实验视频,讲解本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举例说出影响精子形成的环境因素,感悟生命科学的学科价值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感受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
重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受精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
难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教学
准备
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备注
1.新课导入
2. 新课讲授
3. 小组讨论
4. 巩固练习
5.小结作业
我们上学期学过了有丝分裂。回想一下,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是复制1次,分裂1次,这样产生的子细胞和母细胞是不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你的父亲提供了1个精子,你的母亲提供了1个卵细胞,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相信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我来问问大家什么是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讲解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将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表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并用课件展示。相同点有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实验视频。
讲解实验中的讨论中的问题,讲解要点为:
1.在减数分裂I中,先后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并移向细胞的两极等行为变化:减数分裂1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Ⅱ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最终进入两个子细胞。
减数分裂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配子,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这为之后通过受精作用使同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并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提供了保证。总的来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共同保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展示受精作用的图片,讲解并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卯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减数分裂和受精保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带领学生复习回顾所学知识点。
带领学生当堂做几道练习题。
思考后并回答问题。
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综合减数分裂的概念并着重强调减数分裂的对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特点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在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染色质复制以后,细胞就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联会,形成四分体,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减少了一半,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观看视频。
在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都会使减数分裂产生多种配子。
讲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受精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聆听 记笔记。
学生复述知识点。
学生答题。
通过当堂检测题了解学生当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板
书
设
计
第二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
对象: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2.精子形成的过程
场所:睾丸
过程
3.卵细胞形成的过程
场所:卵巢
过程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探究实践: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二、受精作用
教
学
反
思
运用ppt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非常好,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讲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我把讲述和多媒体演示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一张张醒目的幻灯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学习过程主动轻松,更好的培养学生主动建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框架。
课题名称: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教师姓名
科目、年级
生物高中
授课时间
2023.3.7
教学
背景
分析
课标分析:新课标对高一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帮助学生领悟生物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教材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的主要内容,本节是学生在学习“有丝分裂”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实质及学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减数分裂过程及减数分裂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及变化则为本节的难点。本节课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构建“阐明减数分裂产生只含有一半遗传信息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两个次位概念,从而支撑“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这一大概念。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归纳、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2.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回想有丝分裂,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利用课件展示视频以及图像,讲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进行区分。最后通过展示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的实验视频,讲解本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举例说出影响精子形成的环境因素,感悟生命科学的学科价值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感受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
重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受精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
难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教学
准备
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备注
1.新课导入
2. 新课讲授
3. 小组讨论
4. 巩固练习
5.小结作业
我们上学期学过了有丝分裂。回想一下,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是复制1次,分裂1次,这样产生的子细胞和母细胞是不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你的父亲提供了1个精子,你的母亲提供了1个卵细胞,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相信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我来问问大家什么是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讲解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将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表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并用课件展示。相同点有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实验视频。
讲解实验中的讨论中的问题,讲解要点为:
1.在减数分裂I中,先后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并移向细胞的两极等行为变化:减数分裂1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Ⅱ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最终进入两个子细胞。
减数分裂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配子,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这为之后通过受精作用使同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并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提供了保证。总的来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共同保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展示受精作用的图片,讲解并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卯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减数分裂和受精保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带领学生复习回顾所学知识点。
带领学生当堂做几道练习题。
思考后并回答问题。
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综合减数分裂的概念并着重强调减数分裂的对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特点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在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染色质复制以后,细胞就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联会,形成四分体,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减少了一半,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观看视频。
在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都会使减数分裂产生多种配子。
讲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受精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聆听 记笔记。
学生复述知识点。
学生答题。
通过当堂检测题了解学生当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板
书
设
计
第二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
对象: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2.精子形成的过程
场所:睾丸
过程
3.卵细胞形成的过程
场所:卵巢
过程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探究实践: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二、受精作用
教
学
反
思
运用ppt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非常好,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讲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我把讲述和多媒体演示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一张张醒目的幻灯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学习过程主动轻松,更好的培养学生主动建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框架。
相关资料
更多